APP下载

论朱自清的散文追求

2023-11-27罗维熙

青年文学家 2023年30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朱自清荷塘

罗维熙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富有成就的作家。他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到书香气息的熏陶,创作风格庄重而典雅。郁达夫曾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评论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但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朱自清的作品从《春》到《背影》再到《荷塘月色》,影响了几代读者。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带给我们语言艺术上的享受,也带给我们真切的情感体验。

本文将对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背影》进行赏读,以使我们体会其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通过具体分析《荷塘月色》中叠词、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我们可品味其措辞的精妙,以见其散文的语言美;通过着重解读《背影》中的色彩描写和细节描写,我们可感受“背影”后深沉的父爱,以见其散文的情感美。

一、《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朱自清散文总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辞藻虽不华丽,但表现真切,情感到位,语句优美。优美的意境要通过精妙的语言来营造。朱自清极其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擅用叠词描摹景物,比喻新奇。《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的精品,当我们品读这篇美文,体会其中的意境时,仿佛沉醉在文章大家所独创的“那一个”世外桃源般的荷塘中。

(一)散文中的叠词

文章中使用叠词最多的是第四段,开头是这样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曲曲折折”是双音形容词“曲折”的重叠形式,也是“曲折”的比较级,并带有喜欢的感情色彩。“曲曲折折”一般用来形容小路,作者用它来写荷塘,除了说明荷塘边缘的客观形态外,还表明了作者对它的主观欣赏态度。作者将“田田的叶子”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其实也暗示荷花枝干的挺拔。作者为何要用“亭亭”一词呢?为何不换作“挺拔”呢?“亭亭”和“挺拔”有什么区别?显然作者选用“亭亭”是赋予荷叶一种女性化的特质,使本来为物的荷叶具有了人的气息—仿佛作者这天晚上出门见到的不是平日里看到的真的荷叶,而是邂逅了一位美女!文学既是写实,也是虚构—这种以物为人的创造,既是作者对大自然审美的“通感”使然,同时也拉近或消弭了人与物的距离。这种创造方式使得人与物之间不再悬隔,从而显得格外亲和。荷叶不是一个平面,有弧度;裙子不是一般女性的,而是一位“舞女”的裙。后面深藏的潜台词可能是:作者对“舞女”这个阶层比较熟悉,似乎也透露出他对这类处于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欣赏。这个比喻细致入微,刻画出荷叶的婀娜和在微风中的摇曳的动感,使其形象生动真切;而“亭亭”又是叠词,听起来婉转清亮,富有音乐感,带来听觉上的愉悦。看似简单的比喻,同时具有画面美和音韵美,“一箭双雕”,展示了语言的神奇效果,有助于形成文章优美的意境。

文章接着写道:“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组句子,词汇方面使用了叠音词,修辞上运用了比喻、拟人,句式上用的是排比句。作者笔下的形容词似乎用得不经意,细读起来却觉得没有比这更贴切自然的了。“层层”是量词重叠,相当于“一层层”,但下文有“一粒粒”,所以就选用了“层层”,避免了构词上的重复,可见作者文心之细密。用“层层”写荷叶,可见叶子很多,很茂密,长势良好,同时表现出叶子的层次感。下文的“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写出了叶子你“挤”我、我“挤”你,互不相让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密密麻麻的叶子下面是“脉脉的流水”。流水没有声音、感情,作者使用“脉脉”一词,既符合整篇文章语言的悠扬韵律,又让人觉得月光下的荷塘,连流水都饱含深情。“脉脉”出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原诗中,“脉脉”是写天上的牵牛、织女二星隔着银河彼此相望的含情神态,作者拿来写人,赋予无生之物的水以有情—既见得朱自清对前代作品的精熟,又见其点化之妙!

(二)散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作者写荷塘时有个句子:“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这句话乍看起来没有什么深度,稍加留意,就可体会出作者对荷塘的喜爱。这从“点缀”一词可以看出。什么时候用“点缀”一词会比较恰当?用什么点缀什么?自然是用“美物”点缀“美物”:被点缀的本身是美好的事物,用来点缀的也是美好的事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其实让我们看到,荷叶就算没有荷花点缀,也是极好看的;再加上荷花的点缀,更是美不胜收!一词之用,就能够看出朱自清的文学语言虽朴实无华,其实是颇有斟酌,含有深趣的,他善于用平淡的语言传达出细微的感情。用来点缀的荷花,有开着的,也有娇羞地打着朵儿含苞待放的。这几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荷花比作人,婉约风华立见。荷花开得“婀娜”,而且“害羞”,宛然見出荷花的千姿百态。“婀娜”不是一种凝固、刻板的姿态,而是一种动感、鲜活的姿态,作者用这一词来传达荷花多样的风采。也许是娇羞的“婀娜”,又或是展现自己,亭亭玉立的“婀娜”。含苞时的“害羞”,作者又赋予荷花一种青春期小姑娘的懵懂和痴态。两句话将荷花的“身姿”和“心思”展现得淋漓尽致,加上后面将荷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我觉得此时荷塘里面的不是荷花,倒像是一个个刚出浴的,风姿绰约的,含羞的少女!

作者的比喻清新别致、干净利落,如将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在月光的照耀下,荷花真的如此引人注目吗?星星和明珠都是带有光亮的存在,那作者为何突发奇想,赋予荷花这样的比喻?可以试作猜测:虽是晚上,但是荷花洁白纯净,在月光下依旧显眼,是夜晚中独特的存在;明珠在夜晚才会散发光芒,星星也是夜空的专属,有了夜空的衬托,它们才会更美丽。其中内含着另一个独特的暗喻—将荷塘比作夜晚和夜空。一系列的比喻,既新奇,又贴切,将荷花的美展示了出来,反衬出月色的美,美得恰到好处。看似随随便便的比喻,其实运思极其精巧,值得玩味。

由此可见,作者善用比喻,颇具巧思,用平淡朴实的文字写出荷塘独特的美,功底深厚。重叠词的使用,让我们在阅读时不仅感受到文字的视觉美,又能感受到悠扬的音韵美。朗诵着悠扬的文字,在心里“观赏”这美丽的荷塘,我们仿佛和作者一样沉浸在这醉人的荷塘月色中了!

二、《背影》的情感美

《背影》是朱自清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我在中学时代已经赏读过,现在以成年人的身份再去品读时,更有一番感悟。当时的我年纪尚小,涉世未深,学过这篇文章后印象不深,只知道写的是作者与他父亲之间的父子深情。现在我与当时的作者一样的年纪,重读名作,颇能体会出作者父亲虽言语不多却如同大海般深沉的爱来。

朱自清年轻的时候和他的父亲有过感情冲突。1917年,朱自清去北京大学求学的第二年,他父亲的差事卸任了,家里没有了经济支撑,生活日渐困顿。到了1920年,作者从北大毕业,主动承担起家里的经济重担。1921年,朱自清回到扬州教学,他稍显专断的父亲又私自支取了他的工资,这让他再也不能忍受,于是他愤然离家,去了外地教书。自此父子之情越来越疏远。有些事情总是很无奈,表面上看是由于工资领取问题,但是从深层来说,是个性解放和传统观念造成的矛盾。朱自清想要自由支配自己的工资,而父亲专断,管教严格,认为儿子就应该对作为父亲的自己言听计从—这导致他们父子关系逐渐破裂。那这对父子间就因为这种摩擦而丧失感情了吗?表面上是如此,但是父子之情依然留在心中。父亲的专断虽对朱自清造成了很多伤害,但他并没有忘却父亲对自己的爱,且历久弥新。所以,在1925年时,朱自清收到父亲的信,信中父亲说到自己肩膀和胳膊疼得厉害,拿筷子或者提笔写字的时候,很不方便,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封信唤醒了作者心底的回忆和思念,于是写下了这篇情感真挚的名文。

(一)用色彩对比营造氛围

文中记述的是家里的事变—作者回家与父亲处理完祖母的后事,要继续回北京求学,父亲去车站送他的场景。父亲当时处境艰辛,加之父子分别,文章营造出了一种伤感、颓败的氛围,这些都见于文章中的叙事和描写。“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光景很是惨淡”“祸不单行”“满院狼藉”“簌簌地流下眼泪”“还了亏空”“借钱办了丧事”,从这些词句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悲伤和颓唐。此外,作者通过使用特定色彩的词汇,也烘托出暗淡、清冷的感觉。文中父亲戴“黑布小帽”,穿“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色、深青色都是冷色调,给人一种沉闷之感,正符合文章前面所叙述的家里的颓败,增加了悲怆的情调。往后,在描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这一事件时,色彩发生了变化—父亲抱的是“朱红”的橘子。朱红是介于红色和橙色之间的颜色,似朱砂,属暖色调。父亲将朱红色的橘子放到作者的“紫毛大衣”上。紫色相比黑色、深青色也是暖色调。这两个暖色调在清冷沉闷的氛围中与冷色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具有画面感。至此,文章里包含的情感侧重点有了微妙的变化:由家境的颓败转到了父子之情的流露,所以词的色调也发生变化—朱红色的橘子似乎被赋予某种“感情”。尽管眼下家境惨淡,但是父子之间亲情仍在。通过这种色彩的微妙对比,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二)用白描的手法,于细节中见深情

朱自清常选取的是一个常见的生活片段。在车站送别的事件中,父亲为作者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父亲要去南京谋事,本来已经说好不送作者去车站,再三叮嘱让自己信得过的一个茶房去送,但是最终不放心别人,怕茶房办事情不周全,踌躇了良久,他还是决定亲自去送作者。而当时作者已经二十岁,且北京来往过好几次,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父亲心意已决,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从这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来。“再三叮嘱”自己“信得过”的茶房去送,但是终究不放心。这个细节饱含深情,包含着父亲的多少担心和放心不下!从“踌躇”“终于”等词可以看出父亲对作者的担忧、犹豫、纠结的心理过程—但是最终他还是决定自己去!朱自清通过描写这件琐事,表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怀。第二件事就是父亲为“我”买橘子。作者通过详叙这一事件,刻画出了一个艰难的背影。先不去讨论父亲买橘子时翻越铁栅栏的不便,我们简单分析一下父亲为什么要自己去买,而不是让儿子去买。这对父子马上就要分别,父亲能再为孩子做点儿什么呢?他想给孩子力所能及的最好的东西!父亲回头望见有卖橘子的,便执意自己去买;可父亲身材臃肿,要穿过铁道去买橘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文中描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有点儿“滑稽”的一幕,我觉得应该出现在十多岁顽皮的孩童身上,可寫的却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想想看,作者说到父亲年轻时外出谋生,做了很多大事。那父亲应该是个高傲的人,竟然愿意在人来人往的火车站露出艰难的背影去为自己的孩子买橘子。父亲放下了高傲的架子,正是通过这种小事的刻画,使得父子之爱自然流露,更能打动人心。我想,作者父亲给作者买的橘子必定又大又新鲜吧!

父亲将橘子买来之后,全放在“我”座位的大衣上,然后轻轻拍拍身上的土,假装自己很轻松—这肯定是父亲不想让作者看出自己的难堪。走的时候父亲又叮嘱作者到了那边来信。作者所措意的是送别这件事中的一些细节。整个过程父亲只说了五句话,话不多但情意浓。整篇散文都让我们在细枝末节里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朱自清的抒情叙事散文善于用细节和简单朴实的语言去表达感情且能达到极好的效果。

朱自清的散文从清秀到质朴再到富含哲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显示出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审美情趣。他的创作表明“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颠覆了旧思想中“白话不能创作出美文”的认知,为培养散文创作的文学青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的文学创作发展过程是他思想改变的展现,也是“历史的镜子”。他的散文作品意蕴深厚,其中包含的“语言美”“情感美”时读时新,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分析。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朱自清荷塘
荷塘月色
匆匆
作品:荷塘月色
清芬正气朱自清
荷塘月色
小荷塘
热闹的荷塘
荷塘
荷塘三记
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