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追逐的梦
2023-11-27陈绘兵
陈绘兵
一
每次坐在画室里和学生们一起看幻灯片的时候,我的心中都会有一种惊叹和羡慕的感觉,同时还有一种既真切又羞愧的不安感:也许是望尘莫及,也许是无奈无助。
在从小选择并立志追求艺术的这条路上,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望,艰难地跋涉着,探索着,努力着。不间断的思考和无休止的求索填满了时间的空白,却无法安定一颗疲惫、不甘寂寞、争强好胜的心,漫漫征途上始终听不到暂停的哨音。
常听有人说,搞艺术就是玩儿。玩儿艺术,这种诙谐的说法令人啼笑皆非!既然是玩儿,玩儿什么不好呢?痛快些,潇洒些,何必殚精竭虑地在这条无休无止的长路上默默追寻呢?失望永远多于希望,辛劳永远伴随痛苦。
艺术是一种神圣而又神秘的事业,它是一项心灵的工程。因为神圣,才有那么多人锲而不舍地苦苦追求,像蜜蜂般辛勤,如恋人般痴情;因为神秘,所以有那么多艺术家不被人理解,动不动就被人无端指责和冷嘲热讽,甚至一些无辜的学画人也被戴上有色眼镜的人无端审视。艺术伴随着它的追随者,既经历过辉煌的荣耀,又上演过痛苦的悲剧。
我也是一名艺术追随者。辉煌又痛苦的艺术指引着自强不息的我。当选择了自己的方位,看准了自己的目标,使用浑身解数仍然达不到理想的境界时,那种彻头彻尾的绝望和濒死一般的心情是别人难以知晓的。所以,有时候面对自己的作品,我竟不由自主地泪如雨下,其中有滚烫的热爱,更不乏难言的无助。
真切的情感源自真诚的内心,艺术容不得丝毫的虚假和私念,尽管有时候需要拿出自己的作品与别人的放在一起作对比,可我没有相形见绌的尴尬感,因为我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我知道,无论别人对我的画有怎样的评价,我真正所要面对的最严苛的评判者其实是我自己。明白了这一点,也许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这条路上“失望永远多于希望,辛劳永远伴随痛苦”了,这也正是我为什么时刻都葆有那份无奈真诚的真正缘由。
艺术需要真诚。
真诚,再真诚,你就靠近艺术了。
二
每年都是这样。春节过后,新学期开始的时候,那些追逐艺术之路的考生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他们常常结伴而行,三三两两地到所考院校办的考前培训班上培训专业的课程,进行最后的磨炼。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大都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
有歌曾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真的离开家,出去过漂泊流浪的生活,并不是一件轻松和潇洒的事情。记得当年,我带着自己的全部家当,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希望到外地美术班上学专业的时候,就是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那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算好,一个人在外面,人生地不熟,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枉花一分钱;更不可言喻的是自己那颗凄凉又孤独的游子心,没有依靠,没有安慰,再加上升学的压力,度日如年,便是很正常的了。
这种无奈无助的生活我过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对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还留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和难以拂去的敏感。所以,每当我走在街上,看到那些背着画夹、携着画具、匆匆赶路的年轻人的时候,我心里都涌起一股强烈的亲切感和同情感。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当初学画的时候那副可怜巴巴、失魂落魄的样子。
或许正是因为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所以我才在平凡的生活中懂得了珍惜,珍惜那段难舍难分的过去,珍惜当下这来之不易的生存空间。也正是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所以多年以来来,我一直和那些像我学画的时候一样单纯和无助的考生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以一种真诚、友好,以及负责的态度,同他们平等地相处,尽我最大的努力给他们以奋斗的勇气和前进的信心,这其中的甘苦是非常难以说清的。
在我學画的时候,我就曾经苦苦奢望能有一位喜欢我、鼓励我、关心并帮助我的好老师,可以使我少走弯路,快快进步,早一天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然而,一直未能如愿,以至我不得不在黑暗中苦苦探求了那么长时间。从那时候起,我就咬着牙狠狠地对自己说:“假如有一天,自己能够成功,一定好好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无私地奉献给后来的人,使他们能够顺利地步入自己理想的天地。”终于,我现在有机会和能力实现我当初的梦想了。
我不厌其烦、不知疲倦地为别人忙碌,没有任何企图,不企盼那些我曾经努力帮助过的人给我任何报答,只希望他们能够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努力,能更认真严格地要求自己,早一天过上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那天,一个名叫王国庆的学生问我,他每天都到我的工作室来画画、学习,我烦不烦?我感到很突然,笑了笑,告诉他:“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何必要问出一个明确的答复呢?我的行动不就是最完整、最圆满、最有力的答案吗?我们彼此间那份无言的默契便是最好的证明。
三
“近来,你插足和参与考生们的事太多,你应该寻找途径充实和提高自己……”朋友阿辉的劝解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其实,我也清楚,为了那些考学的孩子们,我确实付出了太多。平日里我也很想平平静静地过自己的生活,并从各方面不断地突破和超越自己。然而,我一想起那些为了自己的前途不遗余力地跋涉和挣扎的孩子们,心头就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曾经有个从小就经历坎坷的农村孩子,中学毕业后,选择了艺考。同学把他介绍给我。在我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他进步得很快,不到一年的时间就顺利地通过了当地艺术学校的专业考试,可因为文化课微弱的差距,让他与成功失之交臂。很多人劝我放弃他,但我想,如若再帮他一把,加上他的刻苦努力,或许就真能改变他的命运,不然他也许就半途而废了,对他而言,这是事关前程的大事。所以,我考虑再三,终于还是把他留到了身边,帮助他再“战”一年。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煞费苦心的选择。
其实,在我们现实的人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把握,每个人都有自己难以应付而又难以倾吐的不如意。我想,能够维持自己内心的一份平衡和安宁,能够干自己喜欢的事,不做太多的反向努力,便是一种自然和幸福了。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深谙世事的艰难和求生的苦楚,我愿抱着一颗真诚的心,抱着一腔积极进取的渴望和激情,乐观地面对人生,友好地和周围的人相处,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因为我觉得,爱别人就是在爱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在别人眼里,我也许是一个不太务正业,整天来去匆匆,忙忙碌碌,业余时间全干了与切身利益无关的事情的人。可是,怎样才算是顶天立地的大事?大事不正是由零零碎碎的琐事组成的吗?不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积累,理想大厦的根基又在何方呢?于是,我就这样想:当我很认真、很细致、很成功地做一些小事情的时候,我的大事业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的内心就会很踏实,也能够很自信地在自己选定的路上行稳致远。
在经历了反反复复、变化莫测的调整,以及焦头烂额、悲喜交加的煎熬磨砺之后,我慢慢地学会放低心态,调整好自己的心绪,让自己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安静并且知足。于是便有人对我的努力和收获津津乐道了,可是我心里明白,这仅仅是我生活的一个表象。假如你能够亲自到我的工作室来,看看我夜深人静时拼命作画的憔悴苍白的脸,看看我因为独自钉画布而破皮和变色的手,看看我斗室里墙壁上层层叠叠的画稿,看看我因为力不从心而低落懊悔和无奈无助的情绪,也许就会对我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也许你就能够明白,在我乐观豁达的背后,究竟是凭借着什么了。
但是,既然这样选择了,我就永远不会后悔。尽管我知道选择的路无休无止,也知道我的努力或许得不到回应和报答,但我心里清楚,我只能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甜也守着它,苦也守着它。因为,没有一件事可以用轻松和潇洒换得来,况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把握。
我毕竟也认真选择了,并且在用心把握啊!
四
然而,能够恰如其分又恰到好处地把握,又谈何容易?
走向社会后,尽管工作很辛苦,可我依然难舍那魂牵梦萦的七彩梦。然而,每每在画架前坐定,拿起整齐地排列着自己喜欢用的颜色的调色板,常常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传达自己内心的冲动和情感所困惑,以至于画了又刮,刮了又画,反复好多次还难尽人意,甚至走到山穷水尽的困境之后,不得不下定决心开始自己的“衰年变法”,以求得新生。按理说,经过了那么多年的深造和提高,不应该是这般艰辛,可不知为什么把握起来并非别人想象的手到擒来、随心所欲。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在画室里上素描人体课,指导教师就常指着同学们的作业说,“你的这个地方画过了”“你的这一块儿画的还不够充分”,可是到底应该画到什么程度才算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火候呢?这种困惑多了,后来我就渐渐懂得了,老师的境界肯定是需要反反复复的实践和磨炼才到达的。老师却说,他们自己有些比较满意的作品,也大多是在美院进修的时候让导师叫住的。
原来,无论作品好坏,都面临着一种把握问题,对过程,也对结果。绘画如此,又有什么事情能例外呢?当然,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包括在内。不知多少次,我在千锤百炼中领悟到,绘画和人生竟有那么多殊途同归的东西,共同主宰着我们的生活。诸如“整体”这一基本规律和要求,绘画需要整体观察、整体表现,人生之路又何尝不需要一种全面整体的规划设计呢?有了它就会多一分风雨兼程、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力量,少一些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后悔和遗憾。
整体地把握画面,会创造一幅理想的佳作。
全面地把握人生,可以愉快而充实的生活。
五
考大学的时候,我选择了师范院校,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为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做各种准备。大学在读期间,当我与那些正在考学或准备考学的孩子们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后,心中拥有了一种隐隐约约的新鲜感,自己已经在悄悄地扮演老师的角色了。
为师,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因为,就艺术而言,特别是在创作的技巧方面,老师是一个很奇怪的角色。对于完全没有才气的学生,自然一点儿忙都帮不上;而对有着充沛才情的学生,又毫无用处;另一方面,艺术教育与其他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息息相关,不容隔离,这是大多数学生难以意识到,却又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对于教师而言,这里才是应该要把握的重点。
因为在学生看来,考什么就画什么,这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其实并不全面。一张画最后的效果并非全是专业的,还有一些看不见的诸如学识、修养、能力、才华、天分等在里面。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艺术也不例外。
在传授技艺的同时,我告诉学生们一些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人生的领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细细理解和消化,“水涨船高”,这样的结果和只教“这一根线条怎么打,那一块儿颜色怎么摆”来说,大不一样。
学生们有着无限的可塑性,就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言,老师的作用不容忽视。
六
再过几天,学生们就要去参加专业考试了。那天上午,太阳暖暖地照着,清风在和谐的气氛中柔柔地荡漾、流动。在工作室门前,我和学生们相对而立,轻松而愉快地享受着春日的温馨和美妙,话题自然就转到了他们马上就要开始“南征北战”的专业考试上了。
我说:“在你们的一生中,这次考试会留下清晰而深刻的痕迹的。不仅因为考试的结果牵动和决定着你们情绪的升降。更重要的是,你们在应考过程中亲身经历和拥有的那份真真切切的感受,与同学们同甘共苦的那份战斗情谊,将会影响和改变你们未来的生活。”
学生们点头表示接受。看着他们那欣喜和自信的表情,我的心里也安慰了许多。其实,我一直想告诉他们,学画本身只不过是学会生活,学会把握自我,把握人生能力的一种形式和手段而已。众所周知,尽管高校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但每年数以万计的考生,还是要经过层层严格的筛选,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最终脱颖而出,可以心想事成地走进“象牙塔”,那些榜上无名的考生,该怎样面对今后的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想,能够通过学画,通过考学,深刻地体会和领悟到求学的艰辛,奋斗的充实,并從而学会热爱生活,把握自我,献身社会,就算真正达到了目的。
如果真正理解和领悟了这一点,那么考学也仅仅是谋生的一个手段而已。关键还在于自己的把握,机会来了的时候,能够抓住、运用并且珍惜;当幸福临近的时候,能够及时察觉,不会错过。这样,生命和人生里就不会有后悔和遗憾了。
七
我涉足少儿美术教育,最初纯属偶然,而后来一发不可收拾,且教学成绩不菲,回想起来,全是因为心中有爱,是爱把我和孩子们紧紧连接在了一起。从事对孩子们有天然吸引力的美术活动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乐事,因此,美术老师相比其他学科的老师,在孩子们的心里有更加特殊和相对优越的地位。而正是这种优越感,对美术老师在思想观念和教学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美术、对美术教育、对学生的理解、对在美术教育中自己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及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等,均影响着孩子们的全面教育。
在少儿美术教育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学习方向和气氛形成的关键人物。老师必须真诚地忠于自己的学生,愿意接受孩子们的一切,包括他们的天分、不足,他们的情感、价值观等。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应该是热情、友好、朋友式的人物。老师的热情和友好程度与他们的主动学习量成正比,老师越是可亲,孩子完成的学习量就越大。他们用加倍勤奋的努力,来回报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深情。
每个孩子都喜欢画画,他们不见得需要什么动机,这是一种自然的学习方式。由于环境的差异,孩子们用于画画的时间不同,但他们对画画的需求相同,他们都需要表现周围的环境,表现自己的思想,表现周围人和物的关系,在画面上再现自己。教师的作用,就是提供必要的条件,去刺激孩子们的创作欲,从孩子现有的发展阶段出发,加深他们的美术体验。对孩子们来说,美术体验的价值在于美术活动的过程,美术鼓励了孩子的发明、创造、探索、热爱、憎恨、快乐,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并表达自己的独立人格。一个好的老师,更应该理解学生,鼓励他们表现自己,帮助他们更紧密地拥抱生活。
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还应该体现在鼓励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行动。童心是一个丰富灿烂的世界,孩子们虽然很小,但他们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形象思维,以及空间观念,有着自己的生活、思想、感情、趣味,以及对事物独特的理解能力。老师要始终如一地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创作,让他们喜欢怎样画就可以怎样画,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同时也维护和发展了他们的艺术个性。
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在孩子们心里的特殊位置,决定了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必须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这也是现代教育的要求。
八
记得教育家叶圣陶曾这样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由此可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师,在孩子中具有崇高的威信,孩子们认为他值得尊敬,可以信赖,愿意亲近,乐于听从他的教诲,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感召力。现在的孩子们,他们大多具有不轻信,注重实际,反对空谈等特点。你教育他诚实,他要看你是否讲真话,实事求是;你教育他正直,他要看你是否讲原则,是否民主,是否一碗水端平。如果老师只是言传,不重身教,就会失去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从而削弱教育的力量。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深刻地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教师劳动的手段就是教师自身,在工作的时候,他们除了运用教材和其他物质教具进行教育之外,还要运用自己的心理素质、知识才能、道德品质、感情意志等“精神教具”进行教育。少年儿童有很强的“向师性”,善于仿效老师的言行,甚至往往以老师的言行为标准。有的孩子在家里,爸爸妈妈的话不听,却把老师的话奉为“圣旨”,这说明,老师的言行在他们的心目中胜过了父母的言行。作为老师,不论自觉与否,总是会按照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以及道德面貌去影响和感化学生。老师的思想、行为、作风,以及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影响学生。孩子们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大,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话都说明了教师榜样和人格的力量,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教育实践证明,教师作为良好的榜样,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启迪和鼓舞的力量。对此,我深有体会,这些年来,我在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同时,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创造条件,不放弃自己在专业方面的追求,全方位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并且得到了社会承认,如考取俄罗斯功勋艺术家康恰连柯教授油画研修班深造,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的美术展览,接受电视台采访,出版个人油画作品专集,辅导的孩子们在国内外各种美术大展及赛事中屡创佳绩等,这一切对学生们都是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他们纷纷要求跟我学美术,乐意把我当成他们最亲近、最信赖的朋友,并且在活动中与我愉快地合作,使我获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声誉。
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类灵魂的工作,它除了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人格之外,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深厚的能力素养、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高度的敬业和奉献精神。因此,教师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全方位地进行再学习,刻苦修炼自己的内功,广泛吸取各种艺术门类的营养,研究学习美学、教育心理学、美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了解和掌握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学习一些现代化的科技知识,如计算机、美术等新型的理论,并将这些新的知识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塑造自己的道德形象,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施教、心理性格、仪表风度等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美术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通过与时俱进的审美观念的教学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从培养人的根本目标和要求出发,以孩子们的各种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基准点,把握好美术活动的各個环节,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术教育阵地是一片广阔神奇的园地,这里生长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辛勤的园丁”是这块园地里的主人,他们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高度,审视未来的光辉前景,深感任重道远而又责无旁贷。
美术教育工作,永远在路上,不可能一劳永逸,对此,我时刻保持着高度的清醒。看到学生们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尽管我早已不再年轻,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孩子、追求梦想、不断超越的心永远不会老。
九
作为一名画家,创作是他的乐园,作品是他的身份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认识世界,用自己的心灵体验世界,这样的艺术创作方能展示和树立自己,这样的作品才会有生机和价值。传世名作之所以有一种永恒的魅力,不仅是手段和技法的高明,更是在作品所表现的永恒的“生机”中体现着艺术家心智的活跃和灵魂的永存。
在我已经发表和出版的油画作品中,静物题材的偏多。我之所以对它们情有独钟,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其中蕴藏着艺术语言的多样性、多变性、丰富性,以及独立性,使我借此打开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神奇而又平常的审美视觉领域;再者,我从它们身上寻觅和把握住了与我性格和心灵相契合的机缘,它们的自然朴实,“俏也不争春”的超越与从容,每每让我心醉和感动。
我创作的每幅画,大多有原始写生的素材。每一幅画的背后,都有一段酸甜苦辣的故事,但甜的很少。刊登在《世界华人书画家年鉴》的《春桃》,是我大学毕业刚到学校住在招待所时,所创作的一幅写实风格的油画。这幅画作的衬布用的是招待所的粉红色的毛巾被,由于当时正值盛夏,桃子摆在上面不长时间就腐烂了,弄脏了招待所的毛巾被,我低三下四地、反复地给招待所工作人员赔礼道歉,才没有把事情闹大。发表在《中国青少年书画经典》中的油画《秋歌》,那些实物的美人蕉是在一个夜深人静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我和我的学生“偷”来的模特,把“偷”的花连夜摆在家里的茶几上,拉好窗帘,开着灯,整整画了三个晚上加两个白天,才基本完成。后来,我虽然把美人蕉送了回去,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有一种做“贼”的感觉。
然而,无论遭遇过怎样的坎坷甚至屈辱,我都沒有放弃过热情和努力,我深切地爱着我生活着的这个校园和这校园里的人们。家属院西边深坳里的那片红果林,大礼堂周围那盛开着的美人蕉和一串红,还有校园内那一群群朝气蓬勃,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年轻的学生们,都紧紧地牵动着我的激情和创作灵感。有时候,我也想过他们与“高雅艺术”“前卫作品”以及各种画展,又有多大的关系呢?没有答案。他们愉快而和谐的生活着,他们不因为我而存在。在他们面前,傲气和清高毫无价值。因为我懂得,他们所创作的“作品”,要比我的油画更有生机和感染力,我以一颗真诚宽容且十分谦卑的心深切地感悟这一切,感受着他们对我的触动和提升,继而用自己的方式以物质的手段使他们定格永恒,让人们和我分享这份好心情。在这种相互的给予中,我感觉活得很本分、很坦然,心中并没有什么遗憾。
十
以往的油画创作中,花卉题材相对较多,尺寸不大的“雏菊”与众不同,我对之情有独钟。
记得那是我参加完俄罗斯功勋艺术家康恰连科油画研修班不久,一场细雨过后,宿舍楼旁边空地上一片野菊花让我驻足神往:明度和纯度都极高的淡黄、中黄色小花在秋雨的浸润下亮得格外惊艳,在略带凉意的微风吹拂下,生动地摇曳着,自然而又洒脱。于是,我情不自禁地采撷数枝,随手插在陶瓷笔筒里,对背景和氛围稍作布置,然后全神贯注,不舍昼夜,一鼓作气,虽意犹未尽,却恰到好处。我以自己的方式,在画布上定格那份挚爱痴情。
后来,在我加入山东省美术家协会时,这幅自己十分珍爱的作品作为规定上交作品被收藏了。送走它的时候,我多有不舍,每每看到这幅画的图片还会触景生情,思绪良多。
处暑过后,凉意渐浓,蝉鸣悄悄告别了盛夏,落叶默默地静美着浅秋。漫步在秋的路口,青苔暗生,曲径通幽,野花静美而幽香,藏在秋天里的诗意和深情越发厚重绵长。极目望去,远黛如画,暮色苍茫,青草略微显枯黄;春华秋实,橙黄橘绿,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硕果累累的金秋款款而来。
“多情自古伤离别”,迎来送往中,笑看沧海桑田,体悟人情冷暖。人生如逆旅,多少红尘相逢,多少折柳送别;多少鸿雁南渡,多少无语凝噎,都刻印在生命的年轮里。值得欣慰的是,这一路走来的过程我都能够坦然接受,无论是时光渡口风雨归来的惊喜,还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温馨,包括所有走过的路和送走的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静如水,物我两忘。
朝来暮往,世事无常,时令和季节周而复始,时间与路径清晰明朗。出伏,入秋,得意,失落,无论是悲伤还是喜乐,翻阅过的光阴,都已不能重来,成败得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曾经在乎的人或许已经形同陌路,但生活依然还要继续。岁月结茧,光阴微澜,心怀感恩,一路向前,朝着自己内心向往的地方!祈愿那一剪挂在窗前的明月,醒时我知,醉后有解,心平气和,云淡天高!
十一
转眼间,我从事油画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回首往昔,背影已模糊,归途漫漫,泪眼蒙眬。梦想与现实交织,辛苦与快乐同行,忙碌且充实着,生命因真诚、质朴、温暖而饱满,初心因奉献、纯净、奋斗而炽热。
在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和艺术追求中,我潜心锤炼自己的艺术语言,用感情力量召唤美的回归。绘艺汲中西,笔致塑人文,为卓绝时代创作卓越作品,我不知疲倦地在画布上耕耘锤炼,这个世界曾经怎样对待过我,我怎样看待这个世界,在肆意纵横涂抹的画布上,泾渭分明,清晰可辨。虽无意夸口自己的艺术和自己的追求,但我的确为之付出了很多,未抱侥幸,也从不后悔。
生活在五岳独尊的泰山脚下,我对登山的体验和感悟也见解颇深,常常感觉自己是一位真正的登山者,每征服一座山峰,心里都有一种无比的骄傲感和自豪感。我全力以赴地沉浸在《中华泰山颂》系列油画风景的构思和创作中,用整个心灵感受和领会“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的巍峨、雄奇、深奥、峻拔、沉浑和精妙,每一寸画布上都融入了我的执着和真爱。万物肇始之地,国泰民安之象,吐纳风云之势,天人合一之气,在我的画布上呼之欲出,绽放出了新的光彩和生命。路越走越远,心越来越静,自己绘艺的境界之巅也变得越来越清晰。
艺无止境,任重道远。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一如既往,善始善终,在平凡中追求,在简单中搏击,执着于每个日常,沉浸于每段光阴,让每个激情澎湃的日子,都浸润着温暖,闪耀着光泽;努力做到“经师”和“人师”的和谐统一,尽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以德报恩!
写生者,在路上,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