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2023-11-27刘芳
摘 要:音乐是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时期是儿童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对音乐的感知非常敏锐。在幼儿时期实施科学的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儿童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促进儿童各项良好素质与能力的养成。但目前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也影响了幼儿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文章从传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一些误区入手,探讨如何推动新时代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教学;创新
作者简介:刘芳(1981—),女,琼台师范学院。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在进行教育时要准确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将一些有趣的事物融入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幼儿智力,激发幼儿情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和优化,提高教育实际效果。
一、传统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模式分析
在传统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幼儿整体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音乐课多是大量的解说和反复的吟唱,教师并没有将音乐艺术的独特之处展现出来,导致幼儿没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束缚和影响[1]。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在课堂上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讲解一些音乐内容或播放一些音乐作品,然后让幼儿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完成音乐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也不能从根本上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客观规律,忽视了幼儿在音乐学习方面的客观需求,会降低幼儿音乐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扼杀幼儿在音乐学习方面的潜能和天赋。
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教师应注意到传统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注重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尊重幼儿在音乐学习方面的个性需求。在培养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幼儿的音乐潜力和才能。
二、传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的误区
音乐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使幼儿取得良好的发展和进步。传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阻碍了音乐教育功能的发挥。教师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幼儿个体成长为目标。对此,笔者将从以下从几个角度进行剖析。
首先,教师应了解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传统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教师对幼儿的思维进行过多干预,这样不仅不利于发挥幼儿的创造力,而且会导致幼儿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2]。例如,教师带领幼儿学唱儿歌《太阳当空照》时,只是让幼儿反复地跟唱,难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的个性尤为重要。对此,教师应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不能过度干预幼儿的个性发展。
其次,幼儿对音乐的感知比较敏感,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考虑其特殊性。在传统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部分教师只是让幼儿记住简单的歌词、旋律,注重培养幼儿的音乐技能,而没能开发幼儿独特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幼儿的真实想法和内心感受,既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也不能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导致音乐本身的熏陶作用难以发挥。
最后,传统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没有针对幼儿的个性化发展进行研究和指导,缺乏系统化的教育计划。部分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往往只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简单的设计,不考虑幼儿的意愿。这样的教学模式太过机械,非但不能提高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反而会让幼儿对音乐学习产生厌倦和恐惧,从而难以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三、新时代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创新性发展策略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传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更新教学理念,结合实际生活,关注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来激发幼儿的真情实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3]。
(一)合理创设教育情境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密切关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动态,了解新时期的教育模式,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将教育活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教育环境、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正确定位自身的教育角色,解决传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合理创设教育情境,引导幼儿开展学习活动。
在创设教育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学习习惯,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感知方式,积极创设与歌曲相关的教育情境,引导幼儿进入特定的环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从而产生強烈的触动,培养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带领幼儿学唱儿歌《数鸭子》时,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引导幼儿到户外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同时,教师要创设流水、小桥、鸭子等场景,增加真实感,让幼儿亲近自然,培养兴趣,带给幼儿不同的音乐学习体验。
(二)培养幼儿的审美知觉能力
培养幼儿的审美知觉能力是进行艺术欣赏与创造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审美创造力等能力的基础[4]。教师要充分考虑音乐学科的主要特点,抓住教学的关键和核心,不断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例如,教师带领幼儿学唱儿歌《蚂蚁》时,要及时和幼儿沟通,了解幼儿对歌曲的看法,同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音乐游戏,激发幼儿对歌曲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幼儿了解歌曲的具体含义,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幼儿观看相关视频,了解小蚂蚁打招呼的动作。教师要让幼儿感受到音乐游戏的乐趣,真正体会到小蚂蚁之间的友谊,感受到歌曲传递的友善精神。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从当前的教育状况来看,部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对自身实际发展需要的认识,教师在对其进行音乐教育时,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制订详细的教育计划,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不同幼儿的具体情况,根据他们的个性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而不能盲目地采用相同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师带领幼儿学唱儿歌《蜗牛与黄鹂鸟》时,要根据幼儿对蜗牛和黄鹂鸟的认知以及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让幼儿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三)提供创造性的教育环境
“表现”作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一个主要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主动创造意识、一定的知识基础、独特的个性和协作精神。在强调“创新”的前提下,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巧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幼儿的实际学习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加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要深入了解当前的教育状况,将心理环境营造与物质环境构建紧密结合,切实关注幼儿的学习状况,同时设置适当的互动环节,以便让幼儿能够更好地与同伴交流,从而拓宽他们的成长空间,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学习打击乐器时,可以在教室里专门开辟一个音乐区,准备一些打击乐器,让幼儿自由选择打击乐器进行操作;还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歌曲学习,使幼儿获得更多的乐趣。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时和幼儿沟通,不能给幼儿太多的束缚,而是要给幼儿自由选择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掘幼儿的个性。
(四)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状况时,幼儿的情绪反应往往直接且丰富。他们在音乐领域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需求,教师要做的就是精准把握幼儿在音乐领域中的独特情感需求,从而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并通过引导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好奇心强烈,对许多有趣的事物充满了探索欲望。因此,教师要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引导幼儿学习乐器时,教师要进行系统的讲解与示范,同时持续创新教学模式,为幼儿提供感知、触摸不同乐器的机会。教师要让幼儿自主探索乐器的特性以及使用方法,同时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实施引导式教育,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类教学活动,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内容。教师还要结合现阶段幼儿的学习状况,合理设计教育内容,在教学中融入有趣的故事,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特别是有趣的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不断陶冶幼儿的情操。
结语
幼儿的音乐知觉源于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无异于无源之水。教师要落实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在教学实践中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引导幼儿进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只有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分析幼儿的实际学习需求,制订详细的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发挥出音樂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余米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应用研究:以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24):82-84.
[2]陈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学前儿童学习品质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20(11):176-177.
[3]何昕原.谈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活动[J].休闲,2019(9):252.
[4]彭鹏.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3):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