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课程标准下的创意实践研究
2023-11-27黄晓云
摘 要:创意实践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聆听、表现等音乐活动中,主动关联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还应丰富课堂教学样态,充分展现音乐学科教学特质,构建创意学习的场域,实现课程与生命的联通,使中小学音乐课堂不断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创意实践;生活化;合作;探究;评价
作者简介:黄晓云(1971—),男,江苏省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艺术课程标准”)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其中,创意实践是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在有效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式学习”“创设真实学习情境”“优化学习内容与策略”等理念与策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就是要丰富课堂教学样态,基于学生的视角和立场构建创意学习的场域,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实现艺术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夯实基础。围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创意实践层面,笔者谈一些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创意实践激情
新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艺术体验。音乐来源于生活,同时具有实践性、审美性、情感性、人文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在深入体悟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的同时,还原音乐本质,让音乐回归生活。
一个合理、充满情感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生活化情境具有生动直观、沉浸感强的特点,它有助于学生放松心情,并且充满兴趣地理解音乐、感悟生活,全身心投入音乐实践活动,在创意实践过程中获取和积累音乐知识与生活经验[2]。
如在小学音乐《什么结籽高又高》歌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民间故事、赏影视片段、搭展示舞台等多种辅助手段,以“走近山歌”为主线,创设“对山歌”的生活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带领学生经历“听山歌→唱山歌→对山歌→编山歌”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充满生活意趣的艺术实践活动,了解山歌的特征,真切体悟中华民族灿烂的音乐文化。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是实践者,教师不仅要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还应扮演某种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可充分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使学生感受美的旋律,表达美的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关注合作性学习,构建创意实践规则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积极的相互依赖、责任到人、面对面促进性互动、人际交往和小组技能,以及小组自治。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小组目标、责任到人和成功的均等机会。美国“卡甘合作学习中心”的卡甘认为,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积极的相互依赖、责任到人、公平参与和同时互动[3]。我国教育则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之说。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教育都强调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和互相学习。进入教育智能化时代后,合作学习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主流、系统性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体系。
(一)合作的内涵
音乐活动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合作。新艺术课程标准为不同学段分别明确了合作学习的要求,如1—2年级学段目标中提出“在各种艺术实践中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3—5年级学段目标中提出“在实践中增强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学习意志力等,发展交流与合作能力”;6—7年级学段目标中则提出“在实践中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养成守规则、负责任等良好品质”。因此,合作学习是提升学生创意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合作的重要性
创意实践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团队合作。没有合作,就不能实现现行教材编写的意图,有效完成音乐知识、歌唱、欣赏、器乐等教学内容;没有合作,也不能较好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融合发展;没有合作,音乐课堂就会缺乏丰富多彩、充满个性的构思与创造;没有合作,更不能有效发挥音乐学科在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情感方面的独特审美功能。因此,音乐教师应将合作学习的理念、策略有机融入创意实践素养的培育中。
(三)合作的规则
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必须经过后天的练习方能获得。基于合作学习理念,可以结合以下要点构建创意实践规则。首先,强调主体参与和相互协作。小组式、项目式的课堂艺术实践活动需要团队合作方能完成,既要彰显每个学生的主体参与价值,也要倡导价值共生的团队精神。其次,既注重任务分工,又讲求合作。在音乐学习中,合作的形式与内容比较丰富,小组唱、小合唱、小合奏、音乐剧表演等必须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分工是学生基于音乐能力与兴趣特长的自主探究、自我挑战和角色意识的体现,但最终必须服从小组或项目、任务的利益,与其他成员开展和谐、统一的合作。最后,优化实践秩序,注重配合。音乐课堂本身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如果缺乏良好的现场组织和调控,必然会造成失控无序的情况,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同理,創意实践活动也应明确和优化秩序,以增强学生的配合意识。今天的学生通过媒体、网络、社会等途径已经获得了很多的知识,不仅具有很多鲜活的想法,同时也较有个性。教师在尊重鲜活个体的基础上,要把优化秩序、培育配合意识放在重要位置。比如,学生需要在小组学习中服从组长分工,在小组展示中分角色表演,在协作中互相观察、学习、借鉴、提升,等等,而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守规则、守秩序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学生方能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尤其是提升与同龄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三、注重探究性创造,凸显创意实践意识
新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艺术实践是学生学习艺术知识、提升艺术素养必须经历的活动和过程。创造作为音乐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四类艺术实践之一,是学生对音乐及生活中丰富的素材进行体验和综合运用,将所学知识、技能进行迁移,结合生活中的情境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创意实践素养的过程。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探究性创造
创造总是伴随着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探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在音乐学科教学中运用探究学习策略,能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研究者、探索者的姿态去发现、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4]。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与运用原有知识经验,更能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升艺术综合素养。如在教学歌曲《动物说话》时,教师可先请学生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物叫声,小伙伴相互猜动物名字,让猜对的同学边唱边模仿动物的叫声、姿态等;还可以带学生到农场进行实地观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动物的叫声,通过编创歌词来模仿动物说话,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二)利用各种音乐活动开展探究性创造
音乐学科的实践性特点有助于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互助精神,增强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发展想象力,开发创造性潜质,获得深度的审美体验和音乐技能的创新性运用与发展能力,培育创新意识。探究性学习是音乐创造的重要条件,能为创新性思维的开发奠定基础。音乐教师应通过探究性创造过程,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教师可以设计用人声或乐器模拟自然界声响的即兴创造教学;也可以设计节奏接龙、完成乐句、编创歌词、图谱设计等创作实践教学;还可以设计创造活动教学,如探索音响、音乐,用废弃材料或生活中的物品制作简易乐器,用特定的音乐表达方式表现自然情境或生活情境,用多样化的音乐材料和形式编创音乐剧,等等。
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音乐课堂的探究性创造组织形式可选用个人独立探究创造、小组合作创造等方式,践行丰富多样的创造形式。
四、重视整体性参与,享受创意实践的乐趣
新艺术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学好艺术的潜在能力。在课堂中,受能力水平和性格的影响,部分学生积极主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沉默、被动,导致学生的实践效果不同。如果教师不重视并改善此类状况,听之任之,必然难以实现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有效提升。基于整体性参与创意实践活动的要求,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关照“沉默”的学生。每一个班集体中都有部分学习能力正常但不善于表达、羞于表现自我的学生,教师要尊重这些学生的选择,并不是每一项音乐活动都适合每一个学生。如,当学生进入变声期,个别男生不能接受自己“低八度”的嗓音,可以允许他们用演奏乐器的方式参与表演。部分高年级学生不愿意参与“集体舞”,习惯与异性保持一定的距离,教师可以从“舞会礼仪”入手,帮助他们了解集体舞的着装要求、邀请动作、基本舞步等,再创设“成长礼”的仪式,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舞伴”并参与集体活动。
第二,发挥榜样作用。部分学生个性活泼,具有较好的演唱、演奏基础,乐于帮助其他同学,教师可以邀请他们担任小老师,发挥榜样作用,以踊跃积极的情绪带动全班同学参与到创造性表演活动中。
第三,重视学困生。对于部分学习音乐有困难的学生,如没有良好的聆听习惯、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没有系统接受美育等,教师需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享受学习音乐的乐趣。教师可以尝试分层教学,或在班级、小组建立“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合作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任务。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开展教学,尤其在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整体性参与,要让所有学生都享受到创意实践的乐趣。
五、遵循表现性原则,优化创意实践评价
评价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具有诊断、激励和改善的功能。评价的运用和优化,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教师一定要关注教、学、评的一致性。
在常态化的音乐学科教学中,教师对音乐活动的设计非常用心,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器具多样,同时也较好地结合了现代教育技术。然而,在成果展示环节,部分教师往往以“不错”“很好”等较简短的语言评价学生,并匆忙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没有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学习方法等给予指导和建议。新艺术课程标准既然突出了创意实践的重要性,教师就应该重点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意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优化创意实践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意实践活动。
创意实践评价应遵循表现性原则,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实践、创作活动中的态度和表现,采用师评、组评、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活动目标达成程度,同时给予合理化建议,鼓励学生不断尝试、突破和完善。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观察和实施鼓励性评价。第一,参与行为表现。观察和评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团队协作意识、自信程度等。第二,创意表达体现。观察和评价学生在即兴创造、创作实践、情境表演等过程中具有独特创意和构思的表达,关注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应用能力的发展,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潜能。第三,音乐技艺展示。音乐技艺水平是学生艺术专长的重要体现,也是实践成功的基础和保障。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和评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音乐技艺方面的展示、应用能力和水平。第四,活动目标达成。活动目标的达成程度是创意实践评价的重要方面。教师应从总体效果的视角观察、评价各参与主体对活动任务与目标的达成情况。此外,教师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反思,有助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结语
新艺术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部分明确提出,艺术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是各个学段教师都需要研究的内容。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把握好创意实践的理念与策略,坚持研究,使音乐课堂創意迭生,意趣盎然,生机勃发,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意学习的场域,有效落实艺术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2]汤霞.在器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J].江苏教育,2021(26):76-77.
[3]马兰,盛群力.多彩合作课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2.
[4]郑莉.小学音乐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