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期待的会话预设生成:语用身份视角*
2023-11-27柯于国
柯于国
(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0. 引言
预设(presupposition)一词最早发轫于哲学和逻辑预设研究Frege-Strawson 模式中的确定阐述(definite description)(Frege 1892;Strawson 1950)。德国哲学家Frege(1892)在其著作《意义和指称》(Sense and Reference)中提出预设的触发与接受,但其预设的运用范畴仅限于语义预设或语用预设,对预设的认知语境聚焦几乎很少牵涉(Bart 1999;Stateva & Andreetta 2021)。后经Yule(2000),Levinson(2001),Glock &Krolak(2013),Marty & Romoli(2021)等学者的日渐拓展与完善,形成了预设的多维研究;诸类研究多聚焦于会话含意及其推导,缺少从认知视角阐释会话的预设生成过程(丛日珍2018),而这是人们了解会话含意的重要通道,也是会话交际双方寻找理解交集的主要维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国内学界,何自然(1997),陈新仁(2014),魏在江(2012);刘龙根,朱晓真(2020);刘莹,杨雨岸(2021);冉永平,雷容(2022)等探讨语句语义逻辑、理解词汇原型附带意义,将词语或局部语言结构视为研究视点,但尚未从实时会话中动态阐释预设生成的认知过程。本研究发现,有些会话预设的生成既与语义、语用及句子结构相联,又超越了对话内部结构纽带,与某一语境中会话语用身份的认知期待性相关。会话预设是结合人类话语交际过程中会话互动的人际功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人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话语交际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如例[1],两轮会话的预设信息主要聚焦于“我”与“短工”对“祥林嫂”这一人物的认知差异。基于认知差异,对“祥林嫂”这一人物的期待也存在偏差,因此此类会话的预设信息已超越了会话语义内涵本身,体现“我”与“短工”对“祥林嫂”人物的认知期待过程。像例[1]这类与认知期待的相关会话含意推导凸显了关于会话含意语言本身,从语义预设视角阐释语言现象及其过程容易使言者和听者在交际过程中把更多注意力资源运用于语义本身,忽视了会话语境下的交际基础,从而压制了基于语用身份交际双方的认知基础,不利于他们会话预设的有效生成。阐释学家Brown & Donovan(2019)表示由会话交际促生的认知期待过程是一个话语语用身份语义理解产生交集,通过语用身份双向期待而形成的心理认知交互过程。但是会话交际过程如何衍生语义理解交集呢?如何提升会话预设生成过程中双方认知期待因素的影响?传统预设理论尚未对这些问题给出充分而合理的阐述。因此,如何创造基于认知期待的会话预设生成过程成为会话含意研究的焦点话题,本文试图以认知期待为视点,结合语用身份理论为此类会话提供一个较为有效的预设生成范式。
[1](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1.“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2.“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地说。
3.“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地问。
4.“老了。”
(鲁迅《祝福》)
本文首先介绍语用身份理论并描述认知期待的肯定与规约、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的结构表征。其次,借助Yule 的预设理论对会话预设生成的认知期待理据进行探讨,推导预设生成范式。最后,基于该范式对各类会话认知期待的预设生成进行范例分析。
1. 语用身份理论及认知期待特征描述
语用身份理论(Piller 2001;Haugh 2007;Blitvich 2009;Ho 2010;陈新仁2013,2014,2018;孙莉2021;秦苑,高一虹2021)从语用学角度研究会话间言者身份和听者身份。具体而言,从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旨在揭示语言、认知和互动对会话预设的关系(陈新仁2013:27)。该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单句层面的线性语用预设理路,把语境的会话合作拓展到会话身份的认知范式研究。语用身份与认知相结合的理论优势在于更进一步彰显会话过程中的交际双方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的形成性倾向,从而形成语言理解交集传递的连续体。这一理论在语用身份参数中具有多元化认知期待趋向,主要表征为会话中语言期待强度、语言期待距离和交际期待语境(Brown & Donovan 2019)。
诚如Desideri & Bonifacci(2018)所述,会话预设生成存在两种主要路径: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特别是会话语用身份在预设诱发和接受上存在期待与非期待的形成性趋向。换言之,会话语用身份在会话形成过程中的存在某种认知聚焦趋向,抑或心理期待规约(Robert & Karin 2016)。而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是语用身份有效传递会话含意的两个至关重要的通道。如例[2],会话预设过程中村长认为“跟别人谈恋爱,不犯法”形成了施事认知期待。兴旺认为“他已将有了女人的”预设生成为“他犯法了”,村长最后认为“小二黑不承认他的童养媳。人家不承认是对的”,形成了认知期待过程。例[2]所含的会话预设包括村长和兴旺二者通过会话对小二黑的认知理解,言者的预设对小二黑的同情和宽容,听者的预设是对小二黑言行的不理解,这就形成了言者与听者的认知非期待过程,认知期待是由村长向二旺发出的,言者在这段话中期待听者对小二黑宽大处理,听者的期待是不可饶恕,最终期待的内容无法达成。会话交际过程中也会产生认知非语用身份,如例[3],小马儿用言者身份话语“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进而激活会话的认知期待触发,然而形成了预设生成的认知非期待“还是走着,坐在车上冷啊!”。例[3]所含的会话预设包括小马儿和老者通过会话对“如何回家”的认知理解,言者的预设对拉爷爷回家,听者的预设是步行回家,这就形成了言者与听者的认知非期待过程,认知期待是由小马儿向老者发出的,言者在这段话中期待听者听从安排,拉车回家,听者的期待是建议步行回家,最终期待的内容无法达成。下图1所示会话的预设生成过程是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形成传递过程中的言者身份向听者身份传递的综合认知反应,完成言者身份向听者身份的一对一的语言理解交集传递,传递过程中存在认知期待和认知非期待分流,即认知期待和认知非期待。徐盛桓(2017)进一步指出,会话含义表述是一种表义的言说类型,是言者身份采用或规避意向内容(Q),并包含于相关会话文本(P)①中,“采用”即为认知期待过程,“规避”为认知非期待过程。语用身份理论不仅包含身份的交际效用观(即特定身份的建构会影响交际需求的满足),还包括身份的动态选择观(即特定身份的建构影响特定语言方式的选择)(陈新仁2014;马海兰等2023)。故对于分析言者身份的会话语用身份及其会话期待是会话预设研究的核心指向。
图1:会话预设生成的路径选择(参考Vandenbroucke & Spilt 2018)
[2] 小二黑自己没有错,当然不承认,嘴硬到底,兴旺就下命令,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1. 村长(脑筋清楚,劝兴旺):“小二黑发疟疾是真的,不是装病,至于跟别人恋爱,不犯法的事,不能捆人家。”
2. 兴旺说:“他已是有了女人的。”
3. 村长说:“村里谁不知道小二黑不承认他的童养媳。人家不承认是对的”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3] 老者一手扶在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
1. 小马儿(对着包子点了点头,吸溜了一下鼻子):“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
2. 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不用,回头咱们还是走着,坐在车上冷啊!”。
(老舍《骆驼祥子》)
事实上,会话语用身份期待趋向和非期待趋向的形成性过程存在某种会话预设的心理期待趋向:肯定与规约(张春泉2007:49)。究其缘由,“会话语用身份的趋向形成存在某种潜在的共同体,毗邻或偏离潜在会话理解交集会衍生认知期待或认知非期待”(Talmy 2018:93)。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审视会话交际形成的显性或隐性的心理期待共同体,在肯定与规约、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双向形成等畛域探究预设生成的语用身份趋向。
此外,会话交际形成过程中,会话语用身份参数具有多元化认知期待趋向,其中包括期待强度、期待距离和期待语境。其中听者身份更为明显,这与接受者的期待能力、期待动机、期待需求、期待情绪线索等密切联结。如例[4],会话交集过程中希思克利夫作为会话语用身份能否语言理解交集,即期待强度的指向性“I will not go five yards from your window.”,而凯特的回答规约了接受表征的期待性与多元性。例[4]所含的会话预设包括Healthcliff 和Katy 通过会话对“Healthcliff 是否离开”的认知理解,言者的预设对自己必须离开,听者的预设是Healthcliff 禁止离开,这就形成了言者与听者的认知非期待过程,认知期待是由Healthcliff 向Katy 发出的,言者在这段话中期待听者让自己离开,听者的期待是言者禁止离开,最终期待的内容无法达成。正如刘国辉(2005:24)所言,认知心理期待一般由词语集、百科集与逻辑集构成,但这些集合形成则因听者身份的心理期待和会话强度而异。在此基础上,熊学亮(2012)解释,认知期待是“知识草案”(knowledge script)、“心理图式”(psychological schema)和“社会心理表征”的推导形成机制,形成了特定的会话语用身份的理解路径。
[4](The maid warned the master that he was coming back.)
1. Healthcliff: I must go, Katy, but if I’m still alive, I’ll come and see you before you go to bed. I will not go five yards from your window.
2. Katy:You must not go!I tell you,you mustn’t go.
3. Healthcliff: Only an hour.
4. Katy: Not a minute.
5. Healthcliff:I must go,as if Linton is coming...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例[4]体现了言者身份(希思克利夫)与听者身份(凯特)的远距离心理趋向,呈现较远的期待距离,即期待不可实现论。例[4]中,会话交际过程认言者身份接收刺激物的语义过程,并依赖于来自会话文本和言外之意的听者身份。上述例[1]-例[4]分别从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肯定与规约阐述会话的预设生成。但是,会话交际环境呈现实时多元化趋向,其向感知区域即言者身份传入相关信息,感受器对会话信息进行切换转置;经信息传递与控制器后处理进行会话交际符号重构、识别与对比,传递给受事期(听者身份)(Vandenbroucke & Spilt 2018),具有极大的期待弹性。如例[1]中“我”对“短工”的认知期待语境。正如图1 所示,言者身份向听者身份传递过程中,呈现认知期待和认知非期待路径选择。显然,该路径的预设生成无法阐释期待变化的空间范畴。
综上所述,基于言者和听者两方面来考虑语境动态变化,认知机制在各种会话交际推论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会话话语的识解路径,即首先识解话语的语言外延内容,然后再进行期待语境驱动的含义推导,但都未提出或明确提出会话交际内容的理解预设机制问题。这与接受者的期待能力、期待动机、期待需求、期待情绪线索等缺乏有效的联结。
正如Marie & Rebecca(2018:27)所言,认知期待是会话交际形成过程中事件、模态或言行的构架内化,其源于听者身份对言者身份在会话交际进程中会话文本固有印记和特定认知的接受距离。常规会话交际行为与听者身份的自我期待需求形成了特定的期待,即语用身份参数。可见,认知期待具有会话语用身份的共同心理倾向,言者身份依据交际言者身份的赋义过程与听者身份参照交际的释义过程,故Talmy(2018:93)认为认知期待是会话语用身份的指向共同体,肯定或规约会话交际的心理趋向。那么,又该如何基于认知语用身份阐释会话预设生成过程?
2. 会话预设生成范式的理论理据
2.1 语用身份理论推导
语用身份理论(Dewar & Plotnikoff 2013)提供了一个以认知期待为基础的会话过程,即会话期待互动范式从远焦距认知距离上升到近焦距理解交集的层级。具体如下:会话交际的语义聚集蕴含于语用身份生成,即形成性过程(痕迹条件反射、双向加工、动态注意、时间区段定向)与更新过程(交际策略和时间再定位等)。如例[5]所含的会话预设包括Rochester 和Jane Eyre 通过会话对“Mr. Mason 对Rochester 产生伤害”的认知理解,言者的预设对Mr. Mason 存在潜在危险,听者的预设是Mr. Mason 不存在潜在危险,这就形成了言者与听者的认知非期待过程,认知期待是由Rochester 向Jane Eyre 发出的,言者在这段话中期待Mr. Mason 尽快离开伦敦,听者的期待是Mr.Mason 可以不离开,最终期待的内容无法达成。
[5] Jane Eyre 与Rochester 在讨论梅森先生。
1. Rochester: Still up?
2. Jane Eyre: How can I sleep until I see you back safely? How’s Mr. Mason?
3. Rochester: He’s fine. With a doctor looking after him.
4. Jane Eyre: Did you get over the danger you said you were in last night?
5. Rochester: There is no guarantee that Mason will not leave the UK. The sooner the better.
6. Jane Eyre: He doesn’t look like a man who wants to hurt you.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Rochester 根据话语情景预设“Still up?”的句法特征暗示话语身份的熟悉度及其认知期待距离的趋近化,对促成会话交际的语用身份提供了条件。Jane Eyre 回复“How can I sleep until I see you back safely?”再次验证了话语预设生成过程基于认知期待的形成性趋向。会话语用身份的语义聚集(以Mr. Mason 为会话焦点)逐渐蕴含期待的形成性条件,在触发语用身份条件时运用痕迹条件反射(How’s Mr. Mason?)、双向加工(He’s fine. With a doctor looking after him./He doesn’t look like a man who wants to hurt you.)、动态注意(Did you get over the danger you said you were in last night?)、时间区段定向(The sooner the better.)等助推认知语用身份发展趋向,后通过更新过程(交际策略和时间再定位等)使会话得以有效完成。言者身份向听者身份的迁移形成和更新过程存在分离,其中形成过程为认知期待过程(CP);更新过程为认知非期待过程(DP)②。下面我们将从认知语义学的相关理论,解读语用身份过程的认知框架范畴。
2.2 认知理据
依据Verhagen(2005)认知协同理论(coordination),在会话预设的生成过程中,处在会话情景(ground)中的会话语用身份对同一概念化客体进行语义交互理解(Langacker 2016),在互动中通过预设生成过程理解达成认知协同。理解是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构想和描绘同一情景的能力(Langacker 2008:43),主要包括详略度(specificity)、聚焦(focusing)、突显(prominence)和视角(perspective)四大维度(ibid.:55)。如图2 所示。会话交际过程中,听者身份理解言者身份预设的生成成为认知期待有效传递的着力点。在构建预设生成的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过程中,言者身份依据认知语用身份阐释原则,通过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的双向认知期待形成有效会话,对捕捉听者身份的心理认知期待起到推动作用。根据Vyvyan(2013:117)的论述,预设生成需强化言者身份对听者身份的认知期待聚焦,凸显会话交际参与者的语言理解交集形成。言者身份通过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的双向期待策略阐释自己观点时应兼顾听者身份的期待需求,寻找双方的认知期待最大公约数。会话语用身份在理解心智模型的过程中主动度量对方的认知期待强度,而会话交际形成时通过修辞等凸显策略管约听者身份的心理期待范畴(辛斌2012:1-4)。
图2:语用身份会话交际的认知理解进程(改自Langacker 2008:55)
通过语用身份运用语言理解策略达成语言理解交集,即认知期待性完成,最终形成有效会话预设生成。此类范式构建为语言理解交集路径提供了新的会话预设触发视角,有助于会话交际过程中语用身份的理解交集促成和交际和谐营造,既为后续研究会话过程提供一个新的范式参考,也可增强会话含意研究的现实性。总之,想要探究基于认知期待的会话预设生成,语用身份理论框架需要得到上述关于认知期待加工过程的修补,以促会话预设生成的范式构拟。
3. 会话预设生成范式的提出及应用
3.1 范式描述
基于语用身份理论,结合Langacker(2008)的言语理解维度和语言理解交集目标的促成,本研究提出会话交际过程中的预设生成范式。
如图3 所示,会话预设生成的语用身份范式阐释是言者身份完成会话目标期待的重要通道。言者身份基于肯性与规约,形成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通过期待距离、期待语境、期待强度的形成性过程,构建会话语用身份的认知期待共同体,即会话预设生成范式。言者身份以诚恳的受众意识打造会话交际参与者的语言理解交集,以此助推会话预设的目标达成。李枫和于国栋(2017)发现,会话交际应对(talkin-interaction)作为社会行为环境的序列会话组织(sequential organization)是交际参与者执行认知期待的语言常规(conversational practices)。会话表达与会话接受在会话交际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突显会话语用身份认知期待共同体的构建完成度,蕴含者会话交际有效传递与认知语用身份性存在的合理性,实现会话交际的传递效能和回话双方的言语和谐营造。
图3:会话预设生成的语用身份范式阐释
3.2 基于会话预设生成的范例剖析
下文运用会话预设生成范式具体分析语用身份下的期待距离、期待强度以及期待语境。
3.2.1 基于期待距离的会话预设生成
在会话交际中,“期待距离的形成阐释取决于言者身份与听者身份的空间区段”(Johnson & Zaback 2019:109)。足见认知期待和认知非期待形成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话语用身份的期待距离,这有助于会话语用身份对双方期待距离的期待构建,如例[5]所示。本文发现,言者身份为有效达成会话预设,会话交际文本多以认知期待为主。
会话语用身份因期待距离影响认知期待和认知非期待。例[5]语用身份较熟悉(一对恋人),期待距离较近,因此在语言交际中易于衍生语言理解交集,易于语用身份的会话预设生成。例[1]中“我”和“短工”语用身份陌生,二者在谈论“祥林嫂”这一人物时信息落差较大,故期待距离更远。简言之,研究语用身份过程中,距离指向偏重趋近化,期待距离较近,属强认知期待,距离取向为理解交集,期待估值降低;而距离指向侧重离散化,期待距离较长,属更强期待,距离取向为理解非交集,期待估值上升(Desideri & Bonifacci 2018)。会话预设生成的表征路径与认知期待、认知非期待形成的分布存在联结。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会话交际的期待距离路径与语用身份的分布关联
3.2.2 基于期待强度的会话预设生成
期待强度旨在描述会话语用身份之间的期待愿望程度(Delaney & Morgan 2019:13)。期待强度也是一个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的关联过程,这也与篇章文本结构中的修辞功能类似,前者更多聚焦于会话过程的认知期待理解交集过程;后者更多侧重会话文本语言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正如语篇隐喻源域向目标域投射呈现平行、交叉和总括式等类型,是言者身份完成心理认知期待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例[5]所示,言者身份构建了基于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的期待强度,心理认知期待聚焦点为“Mr.Mason”,将会话交际需求建立在言者身份预设的认知投标期待中。例[5]中,Rochester 表示“There is no guarantee that Mason will not leave the UK. The sooner the better.”表明言者身份预设听者身份的期待强度需要更新,篇章文本中的认知期待聚焦中心,这表明了言者身份信赖的、自信的、渴望的期待强度,也契合听者身份的认知期待。魏在江(2012)指出,从听者身份的视角阐释会话交际形成的接受心理与认知期待表征,是言者身份语言文本形成的重要指向。表达论与接受论存在交互影响,会话交际的认知期待体现出言者身份的期待强度,而听者身份依据言者身份会话交际形成时的认知期待可能性推测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过程,从而形成自身的会话期待强度。例[4]以“Healthcliff 离开”为言者身份的认知期待聚焦点,以“Katy 回应You must not go! I tell you, you mustn’t go. ”为认知非期待。在会话预设的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机制上,言者身份通过认知期待中的尊重期待和目标期待等策略,调节理解交集(only an hour)与理解非交集(not a minute)的期待强度(Healthcliff 离开时间长短的期待强度)。“mustn’t”“only”等词进一步彰显言者身份对认知期待中期待强度的体现。李基安(2008:60-63)认为,对比词呈现微弱的强度包容度。言者身份以此更能实现听者身份认知期待的期待强度。另外,言者身份在会话交际过程中巧妙运用了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的交互影响。首先,言者身份运用语义重复“You must not go! I tell you,you mustn’t go.”、反问句式“How can I sleep until I see you back safely?”等手段凸显的认知期待聚焦点,契合有效传递中的期待强度。其次,言者身份运用显性对比方式呈现认知非期待过程,即“There is no guarantee that”“还不是和祥林嫂?”,体现其期待强度(对比降格、心怀芥蒂、更强),可见这体现出言者身份的厌恶与不满意的期待强度。故会话预设从认知期待转向认知非期待时,往往认知非期待过程是更为重要和亟待解决的议题,这符合言者身份当时的期待强度。听者身份在面临由认知期待转向认知非期待过程时,也能体验到某种期待感,这样,会话语用身份的期待强度形成会得到进一步整固。
3.2.3 基于期待语境的会话预设生成
在不同的期待语境下,会话语用身份会产生不同的期待估值。不难看出,以听者身份为观察点的认知期待是:通过理解言者身份的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解读言者身份会话交际的期待语境作用。听者身份可借助三种路径解读言者身份会话交际的认知期待:(1)关注言者身份的认知期待语境,言者身份根据自身的认知期待环境构建会话交际文本;(2)观测言者身份语义理解聚焦点的切换语境,言者身份依据会话交际的期待聚焦点;(3)识别会话交际形成时的语境凸显区位,言者身份运用修辞、停顿或反问等手段强化语境凸显区位。言者身份借助会话交际的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服务其认知期待语境。
例[1]中言者身份使用“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设置了听者身份在邻近构建启动话语任务时需观测言者身份话语预设的聚焦点以及其切换语境。正如例[2]“他已是有了女人的。”一句,所有听者身份就言者身份提出的“村里谁不知道小二黑不承认他的童养媳。”需达成期待语境一致,揣测言者身份的认知期待聚焦点(人家不承认是对的),继续呈现“至于跟别人恋爱,不犯法的事,不能捆人家。”这符合当时对话预设中的期待语境。正如孙铭悦和张德禄(2017)所言,依托会话交际态度语义三角、期待联结与粒子架构,理解会话交际期待语境和象似性叙述期待线,是会话交际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事实上,会话交际的语义理解交集是言者身份单方面根据期待语境构建的认知期待估值,不同听者身份呈现不同程度的认知期待语境可能性。例[4]中,听者身份应根据言者身份的目标期待与心理期待,结合Jane Eyre 的期待语境下阐释言者身份提及“Did you get over the danger you said you were in last night?”的认知期待环境。同时,所有听者身份需了解,从“There is no guarantee that Mason will not leave the UK.”可见,言者身份在劝服听者身份的认知期待与向往,即认知期待过程(the sooner the better.)与认知非期待过程(He doesn’t look like a man who wants to hurt you.)。另外,听者身份不难理解,言者身份运用“He’s fine.With a doctor looking after him.”足见这些是言者身份的认知期待语境聚焦点,听者身份依据各自的语言认知、期待需求、情绪线索、注意偏向,后续会话交际均向认知期待语境聚焦点集结,缩短其认知期待焦距,疏义言者身份的心理期待源。最后,如例[4]中言者身份使用重复(You must not go!I tell you, you mustn’t go.)、条件句(I must go, Katy, but if I'm still alive)等语用手段,这些语境凸显区位均是言者身份实现认知期待聚焦点的策略手段,与听者身份形成的认知期待共同体。陈宁和任智(2017)指出,在会话预设的期待语境中,听者身份运用前瞻记忆双任务接受范式,操纵当前接受任务与前瞻接受任务涵盖的情绪效价。我们认为,听者身份在注重前瞻接受记忆的前瞻成分和回溯成分等期待语境时需把握自我情绪线索与情绪效价对会话预设的抑制作用。此外,Ford et al.(2018)进一步发现,在会话交际过程中,听者身份因期待语境变迁而影响其注意偏向,使言者身份的有效传递转向了听者身份的无效接受。
总之,此会话预设范式聚焦言者身份发起会话的期待分析(期待距离,期待强度和期待语境),听者身份需特别关注情绪线索与注意偏向等期待的疏义影响。这进一步强化言者身份的期待投标范畴(目标期待、时间期待、尊重期待、人际期待),同时提升听者身份的期待中标范畴(语言认知、期待需求、注意偏向、情绪线索),有助于会话交际语言理解交集的期待形成。此会话预设生成范式避免了在会话交际过程中衍生的诸多误判,提升了会话的顺畅达成,同时此范式将会话语言本体研究调焦为会话语用身份两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4. 结语
本文旨在基于认知期待的会话预设生成提供一个有效的推理范式,将会话语言本身研究转向会话语用身份两端研究。言者身份基于期待距离、期待强度、期待语境向听者身份展开认知期待传递,听者身份基于期待需求、语义认知、注意偏向和情绪线索存在不同的接受度。本文基于语用身份理论,阐释会话交际过程的认知期待区段与认知非期待区段的双向期待和会话的期待形成。本文认为在参与者与期待语境的交互影响下会话交际存在认知期待偏误;交际期待形成的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路径和功能有助于会话语用身份的期待取效。换言之,会话交际的期待形成阐释有助于语用身份的心理期待共同体,构拟会话预设生成范式,以促会话传递的完成度和效度。此外,本文的研究讨论尚属初步,如胡图南和吴义诚(2009)提及趋向结构的体压制,对多维参与者的交互构式提出语言编码,后续研究可基于此进一步探讨会话多重交际期待的期待形成机制及其发展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