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育人:传统文化主题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2023-11-27宋征莉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要素育人

王 浩 宋征莉

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1]。统编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简称“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其既是课程内容也是具体的教学方法[2]。在以大单元、任务群组织教学,语文要素成为教学热点的当下,传统文化经典文本的文化育人价值常被忽视。讲授传统文化内容时,教师应在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注重传统文化内容的育人功能。本文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间故事”主题单元为例,探讨如何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主题单元教学,更好实现素养提升和学科育人的双重使命。

一、传统文化主题单元的教学结构

传统文化主题单元是统编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育人阵地。对语文教学而言,应当厘清单元内部的教学结构,实现语文素养提升和传统文化育人之间“二维架构”的有机融合[3]。

(一)显性活动,要素育能

传统文化主题单元须以显性学习活动,实现语言运用素养的达成。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4]。其中,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等显性的学习活动。四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运用居于基础地位。在传统文化主题单元教学中,所有显性学习活动都应具有鲜明的语文学科特征,即学生是在进行有意义的“听说读写”学习活动,并指向教材单元语文要素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二)隐性目标,文化育人

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不应囿于语言运用。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传统文化的育人须润物无声。在显性学习活动指向素养提升的基础上,指向文化育人的隐性学习活动目标应贯穿单元教学的全过程。隐性学习活动不是文化育人退让语文要素的权宜之计,而是契合学生心理特质的必由之路。文化育人的实现应当是沉浸式、潜移默化地存在于学习的全过程,可在合适的时机点明,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因此,传统文化主题单元的教学逻辑应当以语文要素为显性活动,以文化育人为隐性目标,构成“双线并进,全面育人”的教学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文化主题单元的教学结构

二、传统文化主题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要点

传统文化主题单元双线目标的达成是有轻重主次的,语文要素的落实居主要位置,传统文化的落实要“润物无声”。学习任务群具有“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的特征,在设计时需要注重设计从“育能”到“育人”的质变路径。具体民间故事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双线目标及课时安排如下(见表1):

表1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

(一)教材为本,要素分解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主题单元,由精读课文(《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略读课文(《牛郎织女(二)》)、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习作(缩写故事)、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吧”构成。除“快乐读书吧”推荐了国外民间故事,其他都属于传统文化内容范畴。在“显性活动,要素育能”的指引下,学习任务群的构建离不开对单元语文要素和一般语文素养的拆解。

1.单元基础知识与技能梳理。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是指生字识记运用和阅读要求。本单元要会认会写25 个生字,仅要求会认读的有9 个,其中“郎、爹、嫂、妻”等要求会认会写的字与民间故事人物有关,要求会认的字“恳、瞌”等和要求会认会写的“谎、誓”等与民间故事主线联系紧密。另外,在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要求会背的古诗与《牛郎织女》关系紧密。学生讲述民间故事离不开语言的模仿,默读是了解和理解故事的基础,必要的朗读课文应当作为讲好民间故事的重要指导策略。

2.阅读要素:创造性复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单元的编排思路就是在课文学习中学习创造性复述,通过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总结,在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和口语交际中进行能力迁移[5]。通过对课文学习要求和交流平台的总结,可以梳理本单元创造性复述的教学内容、要求、目标等要素(见表2)。从单元创造性复述的内部结构看,三篇课文学习的三种方法是并列式的;从优化学程的角度看,口语交际宜放置在语文园地学习结束以后,因为口语交际不仅可以实践运用创造性复述的语言技巧,而且需要借助非语言内容来表达。

表2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创造性复述教学要素分析

3.习作要素:缩写故事。缩写故事是本单元的习作要素。缩写,不仅是一项语言表达的练习,更是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厘清全文大意的基础上,依据表达的目标,有取舍地缩写,要做到“应有尽有、无用不留、中心凸显”的效果。首先,本单元的课文均提出了“梳理故事”“讲述大意”等指向概括的阅读要求,意在为学生建立兼具线性和板块化的叙事思维。例如,《猎人海力布》要求以“第三人称视角”写一段话概括故事,其目的是对故事的一个部分(板块)进行缩写。其次,《牛郎织女(二)》要求创作连环画,其目的是进行多个部分(板块)的缩写实践,并让学生初步思考对长故事的取舍。最后,习作系统再提供方法和范例,实现缩写故事这一要素的达成。

(二)文化为要,话题聚合

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进行教学,传统文化教学显得零散,难以聚成合力。在以语文要素为显性主线的设定下,文化育人的教学宜结合学习任务群的结构特征,以话题的形式将单元教学内容中拆分出来的教学内容进行聚合,这样更利于文化育人。

1.在“读”的情境中认识文体。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教材文本,学习任务群的建立离不开“读”课文。教材所选的民间故事,展现了我国的民族历史,传扬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应在“读”的环节引导学生走进民间故事,引导学生发现民间故事的共性特征,为后续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打下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任务群一设计如下四个学习子任务:(1)默读故事,梳理故事;(2)小组交流,讨论特点;(3)拓展古诗,了解大意;(4)整书推荐,对比阅读。进行以上四个学习子任务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感受中国民间故事的文体特质。前三个学习子任务还分别对应“默读和朗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积累古诗”等基础知识与技能和阅读要素的达成,第四个学习子任务将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推进课融入其中,通过课内外和中外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中国民间故事与外国民间故事的不同,进而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特性。例如,教师在结合课外阅读书目《中国民间故事》进行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的群文阅读时,可引导学生发现中国经典民间故事的共性模式,认识这样的共性规律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集体加工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质朴的审美趣味和善良的传统美德。

2.在“讲”的情境中实践素养。民间故事离不开讲述。民间故事是一代代普通劳动者的情感聚合,是中华儿女“少年”时期的集体记忆。中国民间故事中包含着历代劳动人民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讲好民间故事,就是顺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去倾听、理解、讲述。在任务群二下可设立三个学习子任务:(1)谁的故事最生动;(2)谁的故事最吸引人;(3)谁是民间故事大王。三个带有竞争性的学习子任务对应学习“想象细节复述”“变换人称复述”“调整顺序复述”的讲述方法,也搭建了在情境中综合运用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命运,感受民间故事共同的价值观,如把《牛郎织女》想象细节的突破点,可选择在体现牛郎勤劳和织女善良的简略处着手进行扩展想象,帮助学生讲好民间故事。

3.在“用”的情境中体验文化。经过前面两个学习任务群活动的开展,学生会感受到民间故事的魅力和价值,树立传承文化的志愿和践行保护传统文化的使命。任务群三的设计就是以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为主题,可设立既训练单元语文要素又践行文化传承的四个子任务:(1)小组交流策划民间故事推广方案;(2)给低年级学生制作民间故事绘本集,并向学弟学妹讲一讲民间故事;(3)举办民间故事推介展;(4)利用网络平台录制民间故事专栏。第一个学习子任务是后三个学习子任务的统领,在具体方案制定中,教师需要提供范例和指导,引导学生围绕后三个学习子任务进行策划和分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归纳学习方法、阅读方法和学习体会;在活动结束后,需要进行总结。在归纳和总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效果和意义,鼓励学生坚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三)学情为本,情境建构

在育素养之能和育文化之人的“双线并进”的教学结构的统领下,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语文要素的分解和文化话题的聚合都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构想,必须从儿童的视角加以审视,使学习任务群的建构符合学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形成真实学力。

1.任务活动化,让文化育人快乐发生。学习任务群指向真实的语文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形式须根据教学内容,衡量时间和成效的性价比,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开展。整个学习任务群在一个模拟真实的情境下开展,例如,创设“面对许多优秀的民间故事不再有人传讲,我们应该如何拯救我国的民间故事呢?”的情境在任务群一中,让学生默读后,说说故事大意,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形式来进行;在任务群二中,教师不仅可以举办“讲故事擂台赛”并要求听故事的学生给选手打分,在评委点评环节,还可以评选“班级好故事”,选拔优秀民间故事传讲人。实现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氛围中推进,使传统文化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2.素材生活化,让文化育人自然生成。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依靠的是自身已有知识、技能储备和生活经验。生活是学习素材最重要的来源,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经验链接,或者以学生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素材,可让学生更易理解并运用。例如,在任务群一中,在学生想要更好地提升讲述民间故事技能时,可以请自己的长辈或者观看网络评书视频帮助自己提升语言表达技能;任务群三的设计情境也联系学生的生活,从面向低年级学生,到全校同学,再到面对网络世界,让生活的领域不断拓展。在生活化的学习实践中,课堂是交流、互助的平台,学习和成长在过程中自然生成。

3.过程连续化,让文化育人水到渠成。学习任务群的组建是将原本零散的教学环节聚合化、体系化,这不仅带来教学目标的转向,而且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更加连续的整体。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开展都需要几个学时甚至十多天时间才能完成,在这一持续的过程中,学生持续专注于学习任务,更易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本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加入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可以将部分教学内容长期化,这更有利于学生对其中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例如,教师可在教学时,导读和推进《中国民间故事》一书,并推荐其他外国民间故事集供学生阅读,使其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待学生阅读几周之后开展阅读分享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中外民间故事的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对我国民间故事的理解。又如利用网络平台录制的民间故事视听资源,可在周末和寒暑假继续推进。

三、传统文化主题单元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要点

传统文化教育不同于“听说读写”的言语教学,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或者技能的训练,而是心理同化的过程。传统文化主题单元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在重视知识的基础上领略文化的穿透力

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事实性、概念性和程序性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构成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但传统文化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堆叠,知道书法种类,会写书法,也未必能言明《兰亭序》的文化价值。面对各种传统文化知识,我们需要将其放置到传统文化传承这一情境中去思考。民间故事单元出现了几个基本概念,如“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百姓智慧的结晶”等,其中“百姓智慧的结晶”是对民间故事的价值认定,从传统文化的维度考量,民间故事反映的是历代百姓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普通劳动人民力量的历史证据。每个人的力量虽小,但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书写者,民间故事的流传就是文化穿透力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在传统文化知识上深入解读,在教学的恰当时机引出民间故事知识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例如,在教学导入环节,可以问学生:“你知道《牛郎织女》是谁写的吗?”可能很多学生下意识扫视注释,脱口而出“叶圣陶”。只要教师引导细读思考,学生就能意识到民间故事的作者并不清楚。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明确民间故事是百姓创作的,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创作和传承我们民族的故事。

(二)在真实的学习行动中感受文化的吸引力

文化的传承不应仅停留在课堂中,而更应该在课外生活中被践行,因此,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在行动体验中去完成。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学生更亲近民间故事,更能感受到民间故事的魅力。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独特传播方式,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不断体验“听”和“讲”。例如,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讲民间故事,听老师讲民间故事,听长辈讲民间故事等;在课堂上讲给同学听,在学校讲给低年级弟弟妹妹听,在网络平台讲给所有人听。听众会给讲述者以反馈,在不断“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做倾听者,多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在多元共融的环境里理解文化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不是固定不变的,传统文化始终在紧跟时代发展,并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如在创造性讲述民间故事的过程中,要厘清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内核,讲《猎人海力布》时要体会海力布善良勇敢、具有牺牲精神的特质,还要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多民族共同书写。除此以外,针对一些细节或情节可以允许学生加以时代化的解读和创造,因为学生的创造性解读就是在参与民间故事的传承,民间故事自身也会结合时代精神发展。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创造性复述民间故事,并通过学习任务群“口耳相传”的学习过程理解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总之,传统文化主题单元需要推动“育素养之能”向“育文化之人”的跃升,通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有效实现“双线并进,全面育人”目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可以单独组成学习任务群或是加入到其他学习任务群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是“文化自信”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学科的文化育人要让学生在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亲身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要素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