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脱离对儿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分析:共情能力的中介作用
2023-11-27杨婷张红梅张雅琳
杨婷,张红梅,张雅琳
(1.杭州市儿童医院 护理部,浙江 杭州 310014;2.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儿科,浙江 杭州 310014)
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是指个体对工作中长期压力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情绪耗竭、疏远、冷漠地对待工作,对其他人持玩世不恭的态度以及个人实现下降[1]。我国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发生率达45.4%~76.9%[2]。心理脱离是指员工个体下班之后在时空和心理两个层面从工作中抽离出来,个体不再被工作相关事务所干扰并停止对工作继续思考的心理状态[3]。研究[4]表明,非工作时间从工作中的心理脱离是缓解工作倦怠及其消极后果的有效途径。共情能力是指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准确地识别和评估患者的情感状况,不但满足其躯体需要,同时减轻其心理痛苦的一种情感体验能力[5]。有研究[6]证实,心理脱离能促进身心资源恢复,减少情绪消耗,缓解共情疲劳,从而提高共情能力,同时共情能力能负向预测职业倦怠。所以,心理脱离很可能通过共情能力影响职业倦怠。因此,本研究假设儿科护士可通过提高心理脱离水平,提高共情能力,缓解职业倦怠;若假设成立,将有助于管理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儿科护士职业倦怠。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2年6月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杭州某儿童专科医院护士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有执业资质,注册护士;身体健康,无认知行为障碍;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休假、不在岗护士,包括病假、婚假、产假、外出学习等;进修护士。以问卷调查样本量需求为条目数的5~10倍为原则[7],扩大10%的无效问卷,确定样本量在215~429之间。本研究共向316人发放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满足样本量需求。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2021)年伦审(临研)第(51号)]。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调查工具: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职务、聘用形式、婚姻状况、生育状况等9个条目。(2)心理脱离量表:由Sonnentag等[3]编制,芦德智等[8]汉化,包含1个维度,共4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计为1~5分,总分4~20分,得分越高,提示护士心理脱离程度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3。(3)杰斐逊量表(the Jefferson scale of empathy-health,JSE-HP)中文版:由美国杰弗逊大学医学教育和健康护理研究中心研究小组所研制[5],安秀琴等[9]汉化,包含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3个维度,共20个条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正向和反向计分各10条,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记为1~7分,总分7~140分,得分越高,提示护士共情能力越高。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50。(4)中文版职业倦怠通用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MBI-GS):该量表由Leiter等[1]在原职业倦怠问卷基础上修订而成,李超平等[10]汉化,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共15个条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从 “从不”到“非常频繁”依次记为 0~6分。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该量表职业倦怠的评价标准:以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各自得分排序的上1/3处为临界值,仅其中1个维度高于临界值为轻度,任何2个维度高于临界值为中度,3个维度得分均高于临界值则为重度[11]。
1.2.2 调查方法 由研究者本人将所有条目录入问卷星平台,通过“钉钉”以电子问卷形式发向个人,在问卷首页解释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告知该研究完全匿名,调查对象选择“同意参加”后方可开始填写问卷。将所有项目设置为必填,避免漏项。问卷收集完成后,由研究者对问卷答案呈明显规律或不符合逻辑的异常情况进行筛查,以保证问卷质量。本研究共向316人发放问卷,共有309人填写,剔除9份回答具有明显规律、不符合逻辑及提交时间<150 s的调查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为94.9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M(P25,P75)描述。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差异性检验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Hayes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模型4[12]进行中介效应分析,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检验,重复抽取5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300例研究对象中,男6名(2%),女294名(98%);大专22名(7.33%),本科274名(91.33%),研究生4名(1.33%);护士52名(17.33%),护师150名(50%),主管护师88名(29.33%),副主任护师及以上10名(3.33%);未婚122名(40.67%),已婚178名(59.33%);未育146名(48.67%),已育154名(51.33%)。
2.2 儿科护士心理脱离、MBI-GS、JSE-HP的得分情况 儿科护士心理脱离总分为10(9,12)分;MBI-GS总分为34(27,43)分,职业倦怠总检出率为57%,其中轻度倦怠83名(27.67%),中度倦怠72名(24%),重度倦怠16名(8%);JSE-HP总分为115(104,124)分。各维度得分情况见表1。
表1 儿科护士心理脱离、JSE-HP、MBI-GS各维度的得分情况(n=300,分)
表2 儿科护士心理脱离、JSE-HP、MBI-GS得分的相关性分析(n=300)
2.3 儿科护士心理脱离、MBI-GS、JSE-HP相关性分析 心理脱离与MBI-GS呈负相关(r=-0.32,P<0.01),与JSE-HP呈正相关(r=0.38,P<0.01);职业倦怠与共情能力呈负相关(r=-0.47,P<0.01)。
2.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对心理脱离、共情能力和职业倦怠的全部条目进行未旋转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特征值>1的公因子有11个,第1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1.720%,<40%的临界标准[13],说明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2.5 心理脱离在儿科护士职业倦怠和共情能力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所有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后,使用Process程序中的模型4进行中介效应分析,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检验,重复抽取5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结果表明,心理脱离对职业倦怠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β=-2.25,t=-5.55,P<0.001)。当放入中介变量共情能力后,共情能力对职业倦怠的负向预测作用也显著(β=-0.37,t=-0.29,P<0.001)。心理脱离对共情能力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2.40,t=5.44,P<0.001),对职业倦怠的负向预测作用依然显著(β=-1.37,t=-3.35,P<0.001),此外,心理脱离对职业倦怠影响的直接效应及共情能力的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均不包含0,表明共情能力在心理脱离与职业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该中介效应(-0.88)和直接效应(-1.37)分别占总效应(-2.25)的39.22%、60.77%。以上结果说明共情能力的部分中介效应模型成立,心理脱离水平可以直接影响职业倦怠状态,也可以通过共情能力的调节间接影响职业倦怠状态。中介模型分析结果见表3、表4。中介模型见图1。
图1 中介效应模型(n=300)
表3 共情能力在心理脱离和职业倦怠之间中介模型检验结果
表4 总效应、直接效应及中介效应分解表
3 讨论
3.1 儿科护士共情能力、心理脱离和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儿科护士职业倦怠得分为34(27,43)分,与张萌等[11]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中情绪衰竭维度得分为11(9,14)分,去人格化维度得分为7(5,10)分,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为16(9,20)分,职业倦怠总检出率为57%,说明儿科护士职业倦怠处于中等水平。管理者可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提高护士地位、提供更多发展机会、进行心理疏导等方式来缓解其职业倦怠。儿科护士共情能力得分为115(104,124)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高于本团队三年前的研究结果[14],与Kuo等[1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能与管理者越来越重视护士共情能力培养有关。相关研究[16-17]显示,经过有意识地学习和规范地培训,护士共情能力能得到显著提升。管理者可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开展培训,以提高其共情能力。儿科护士心理脱离总分为10(9,12)分,与芦德智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儿科护士的心理脱离处于中等水平。建议管理者有计划性地安排工作,明确分工,每项工作设定AB角,避免打扰护士正常的工作流程,以提高其心理脱离水平。
3.2 儿科护士职业倦怠与共情能力、心理脱离的相关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儿科护士心理脱离对职业倦怠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与邓欣雨等[18]研究结果一致。良好的心理脱离水平不但让护士在身体上逃离工作环境,在思想上也与工作处于脱离状态,这种心理上的“断开”可以让护士从消耗个体心理资源的思考中彻底解脱出来[19],从而减少了工作压力对身心的损伤,缓解职业压力带来的倦怠感。管理者可通过合理安排工作、建立良好沟通机制、避免非工作时间打扰护士休息,让护士机体得到恢复,通过提高护士心理脱离水平来缓解职业倦怠。儿科护士共情能力对职业倦怠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护士共情能力越强,就可以更好地站在他人立场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正向情绪,对工作产生积极的态度,进而缓解职业倦怠。提示管理者应重视对护士共情能力的培养,同时起到缓解职业倦怠的效果。儿科护士心理脱离水平对共情能力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究其原因,心理脱离水平越高的护士,机体和心理就恢复得越好,能更好地感知患儿和家属情绪。提示管理者要关注护士的心理脱离水平,以利于提高其共情能力。
3.3 儿科护士共情能力在心理脱离、职业倦怠间的中介效应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儿科护士心理脱离水平对职业倦怠有负向预测作用,共情能力在心理脱离与职业倦怠间起部分中介效应。提示心理脱离既可以直接影响职业倦怠,也可以通过共情能力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职业倦怠。Sonnentag等[20]认为个体必须付出努力以应对工作要求,而努力会消耗个体资源,使个体产生疲劳等生理反应。短期的休息可以帮助个体恢复到基准状态,休息时,工作要求不再对个体产生影响,工作负荷反应也会逐渐减少并消失。若提高本研究中儿科护士的心理脱离水平,使护士的身心得到充分恢复,护士就能以正向的、促进发展的情绪来面对工作,从而有效缓解职业倦怠。相关研究[19]显示,心理脱离作为一种个体身心复原途经,可以帮助护士恢复在工作中消耗的情绪资源。映射于本研究则表现为:心理脱离水平越高的护士,身心资源恢复越好,能够有足够的情绪资源来感知患儿和家属的心理需求,从而共情能力得到提高,持续对工作保持积极的态度,进而缓解职业倦怠。这提示护理管理者应该在营造良好心理脱离状态的基础上对护士的共情能力加以培训。我国学者尝试将临床场景再现、融入人文元素等方式用于护士共情能力培训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6-17]。管理者可以尝试将多元的培训方法应用到护士共情能力培训中,进而降低职业倦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