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工程咨询数字化应用能力评价研究
2023-11-27杨一杰YANGYijie
杨一杰 YANG Yi-jie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徐州 221116)
1 研究背景
2020 年9 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 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数字化”是“双碳”实现的必然途径和手段,“双碳”是“数字化”最大的战略价值。Cheng(2012)认为咨询企业是建筑业数字化技术推广的“最佳推手”,并指出数字化转型可有效解决传统项目管理中信息获取和传输的难题,提高信息流通效率[1]。宋敏等(2019)从增值效应角度论证了全过程咨询数字化能够地解决当前建筑业多阶段信息断层问题,提高各参与单元的协作能力[2]。吕艳(2020)探讨了BIM 技术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价值与应用,以深化全过程工程咨询数字化应用。从上述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若想全面推进建筑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最有效地推进方法就是从工程咨询行业着手,全面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转型与数字化转型[3]。
现阶段诸多工程咨询企业也在投身于全过程咨询转型与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中,但当前学者针对建筑数字化应用能力的评价研究多集中于数字化的成熟度研究,但鲜有学者针对全过程工程咨询的特点开展研究,缺乏对各工程咨询企业的全过程转型效果、数字化应用效果等成果评价方面进行整体性与针对性的研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建筑企业的数字化应用仍处在探索阶段,数字化应用的成熟度研究还不完善,不能满足当前各企业在全过程工程咨询数字化转型中的评价需求,评价指标不具有针对性,评价较为片面。另一方面,我国于2017 年正式确立全过程咨询概念,当前发展成熟度较低,仍处在推广普及阶段。因此当前研究视角多是基于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应用、分析数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的优势、规范全过程工程咨询平台建设等共性问题的解决,忽视了通过相关评价模型针对性地识别各企业发展的薄弱点的研究,帮助转型中的企业认识到自身当前存在的问题。
2 全过程工程咨询数字化评价模型
全过程工程咨询数字化评价模型旨在通过科学的数学模型,实现对工程咨询企业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数字化应用能力进行评价,从而评判出当前企业所处的转型阶段,识别企业当前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企业针对性地进行优化与改正。因此模型的建立既要保证评价的合理性,同时也需要兼顾模型的便捷实用性。模型的建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研究,分别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方法的建立。
2.1 评价指标的建立
全过程工程咨询数字化应用能力评价的评价指标不仅需要考虑到数字化的应用成熟度,同时必须结合工程咨询行业自身发展的特点。我国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20 年颁布了《企业建筑信息模型实施能力成熟度评价导则》,该导则充分参考了国内外先进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对于企业数字化成熟度评价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与普适性。但该指标体系共有14 个二级指标组成,各二级指标评分规则各不相同,同时该指标体系重点侧重于数字化应用质量评价研究,而非数字化转型的结果评价,对于现阶段仍处于数字化应用转型过程的工程咨询企业来说,适用性不佳。针对工程咨询企业全过程评价的研究,戚振强提出了基于15 个三级指标体系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成熟度评价研究指标体系[4],该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多为定性指标,主要依靠企业员工自主打分评价,主观性较强。孙艺宁建立了基于19 个三级指标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数字化评价指标体系[5],该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较为全面,但组成结构复杂,层次较多,理论性较强,在实践使用中困难较大。
综上所述,成熟度评价研究的指标虽然全面,但注重点在于企业完成转型后帮助企业提高运行质量。而现阶段工程咨询企业处在转型过程中,首要需求是判断企业当前转型是否完成,同时发现企业自身在转型过程中的不足,以此顺利完成转型过程。因此本研究在结合《企业建筑信息模型实施能力成熟度评价导则》的基础上,对于该导则部分指标进行优化合并,即便于施工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结果评价,也便于在实践操作中更易执行。同时结合相关学者研究成果,针对工程咨询全过程化的特点兼顾考虑实践运用的简便性和可行性,建立了如图1 所示的9 个三级指标共同组成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数字化应用能力评价指标。
图1 评价指标体系图
各评价指标的含义及评分标准如下所示:
人员组织架构(A1)反映公司职称结构、专业资格证类别、人员学历结构、人员工作经验、具备BIM 技术人员数量等指标。该指标评分标准为: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比达20%计1 分;达30%计1.5 分;达40%计2 分。人员是否具备投资咨询、招标代理、勘察、设计、监理、造价、项目管理等咨询服务相关职业资质,具备1~2 个方向计1 分,具备3~4 个计1.5 分,具备5 个及以上计2 分。人员工作经验5年及以上占比达30%计1 分;达50%计1.5 分;达70%计2 分。具备全过程工程咨询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师及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经理)占比达20%计1 分;达30%计1.5 分;达40%计2 分。具备BIM 技术人员占比达20%计1 分;达30%计1.5 分;达40%计2 分。
资质认证等级(A2)可以反映出企业当前的整体资质等级,以CABR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认证结果为准,一级计10 分,二级计8 分,三级计6 分,四级计4 分,未认定计0 分。
数字化运行环境(A3)反映企业对于BIM 技术的软硬件支持程度,公司必须具备可以流畅运行BIM 软件的基本硬件环境,否则此项计0 分,具备1~2 个BIM 软件计2分,具备3~4 个BIM 软件计4 分;具备5~6 个及以上BIM软件计6 分;具备7 个及以上BIM 软件计8 分;软件达7个及以上且建立协同信息化平台等,计10 分。
承接业务广度(B1)主要反映公司在执行全过程工程咨询中覆盖的业务面是否全面,以当前承接业务和历史承接业务的总和进行评判,评分标准如下:投资咨询、招标代理、勘察、设计、监理、造价、项目管理等咨询服务,承接业务涵盖2 个方向计2 分,涵盖3 个计4 分,涵盖4 个计6分,涵盖5 个计8 分,涵盖6 个及以上计10 分。
数字化应用能力(B2)主要反映当前公司在实践中BIM 的运用能力,涉及到BIM 技术运用的广度与BIM 技术运用的深度。BIM 应用业务范围每涵盖1 个方向计1分,满分5 分;在业务涵盖范围内行成BIM 标准化管理文件且按文件执行的,每涉及1 个方向计1 分,满分5 分。
协同工作能力(B3)主要反映公司在进行全过程工程咨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各专业间是否可以实现协同工作,是否真正落实全过程数字化应用。若通过BIM 技术实现2 个专业方向的协同工作计2 分,实现3 个专业方向的协同工作计4 分,实现4 个专业方向的协同工作计6 分,实现5 个专业方向的协同工作计8 分,实现6 个及以上的专业方向的协同工作计10 分。
委托方满意度(C1)反映公司在实行全过程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是否能与业主配合良好,满足业主提出的相关需求,在转型过程中能够保证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本指标随机抽取近期完成2 个项目的业主方进行评价,每个业主方打分评价满分5 分,共计满分10 分。
成果文件的积累(C2)侧重于检测公司在转型过程中相关文档文件的积累,如公司制定的标准文件、BIM 书籍、BIM 专利、BIM 软件专著、BIM 论文、应用总结报告等。反映公司对于转型过程中,总结性成果文件的积累。每具备一项成果性文件计1 分,满分为10 分。
成果文件价值性(C3)反映在企业是否能够在完成项目的基础上将相关成果文件的潜在价值进行发掘,形成具有参考性与借鉴性的案例,实现成果文件的增值性。评分标准为:企业举办与参与的会议交流、企业的创新成果、企业的相关奖项等荣誉称号与社会工作,分为市级、省级、国家级三个层次,市级单个加2 分,省级单个加4 分,国家级单个加6 分,满分为10 分。
上述全过程工程咨询数字化评价评价指标的建立,着重突出数字化转型与全过程工程咨询转型的结果评价,共有3 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均由3 个三级指标构成,共9 个三级指标,且各三级指标均为定量指标,满分均为10 分,避免了定性指标的主观性等缺点,同时使用便捷性较高,便于进行实践应用。
2.2 评价模型的建立
TOPSIS 法中文名称逼近理想解法,该方法于20 世纪80 年代提出,其模型思想是先建立相关评价矩阵,再对各评价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再计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评价指标之间的欧式距离,通过欧式距离代计算出评价对象与最优指标之间的接近程度,求得的数值越大表示该方案越优[6]。已该模型理论为基础,结合前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模型优化。
步骤1:建立评价矩阵。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均为正向定量化指标,各指标的最大量化值均为10 分,最小分值为0 分,因此可以构建出正理想解A+=[10,10,10,10,10,10,10,10,10],负理想解A-=[0,0,0,0,0,0,0,0,0],以此建立评价矩阵R(见公式(1)),其中第1行为正理想解向量、第2 行为评价指标向量、第3 行为负理想解向量。
步骤2:指标归一化处理。为了便于后续计算,需要对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见公式(2)),rij表示归一化矩阵r的(i,j)元,Rij表示评价矩阵R 的(i,j)元。
指标归一化处理
步骤3:计算欧式距离。由于评价矩阵第1 行向量即为最优解向量,第3 行向量即为最劣节向量,因此最欧式距离分为正理想解欧氏距离D+与负理想解欧氏距离D-计算方法如公式(3)、公式(4)所示。
步骤4:计算评价值与正理想解的接近程度。接近程度通过公式(5)所示计算,其最大值为1,数值越大表示评价值越接近正理想解,即表明企业转型效果越好。
步骤5:计算均衡度。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各方面都均衡发展是最为理想的结果。为了突出对于转型过程中企业的均衡性评价,因此在TOPSIS 法的基础上融入均衡度概念。设σ 为评价向量[A1,A2,A3,B1,B2,B3,C1,C2,C3]的标准差为评价向量的平均值,均衡度计算公式如公式(6)所示,均衡度值为正向指标,最大值为1,指标值越大表示企业各项评价指标越均衡,反映企业发展较为均衡。
步骤6:计算评价结果。将接近程度与均衡度相乘见公式(7),得到最终评价结果,评价结果以百分比表示,数值代表企业转型程度,数值越大表明转型达成率越高,最大值为100%代表企业已经完成全过程工程咨询数字化转型。
3 案例实证
以江苏省徐州市某工程咨询公司为例,对该公司当前转型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根据上述评价标准,建立评价矩阵如下所示:
求得D+=1.5311;D-=1.4272;P=0.4824;G=0.5074;F=24.48%
由此可以看出,该企业的转型已完成24.48%,仍处在初步转型发展阶段,A2 指标为0 分,主要原因是由于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在全国范围内仍在普及阶段,企业资质等级许多企业尚未认证完毕,员工也处在转型学习过程中,尤其以二三线城市更为突出。同时B1、B3、C3 指标偏低,从而反映出该企业要不断丰富自身业务内容,在实施业务期间加强BIM 技术的应用,同时加强BIM 技术的价值挖掘,发挥更多BIM 技术的潜在作用。
该模型不仅可以有效地对企业全过程数字化转型进行精准量化评价,同时避免了传统打分累加法的缺点。如若上述企业采用打分累加法进行评价,评价总分为7+0+6 +4 +6 +4 +10 +6 +4 =47 分, 若评价打分结果为[7,0,8,4,6,4,8,6,4],采用得分累加法得出的总分依然为7+0+8+4+6+4+8+6+4=47 分,但采用上述TOPSIS 评分模型评价值为26.39%,大于24.48%,表明该企业转型情况较好。对比两组评价数值,可以发现后者的A3 指标明显大于前者,同时各指标的均衡度更佳,因此后者的评价值更高。
4 结语
基于TOPSIS 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数字化应用能力评价模型旨在针对企业的全过程数字化转型形成诊断性评价,该模型不仅实践起来简单高效,同时可以精准地实现企业转型程度评价,避免传统打分累加法的不足,帮助企业判断其所处的转型阶段,有效地帮助企业识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助力于我国早日全面普及全过程工程数字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