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市布鲁氏菌病防控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3-11-27刘志英张凤霞王占林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文│刘志英 张凤霞 王占林(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灵武市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山川共济,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冬少严寒、夏少酷暑,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灵武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工作要求,制定防控规划、加大资金投入,稳定防疫队伍,建立健全防控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综合防控工作,为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2年年末,灵武市奶牛、肉牛、羊存栏分别达18万头、4.5万头、56万只,肉奶产量分别达4.35万吨、72万吨,生鲜乳和牛羊肉抽样检测合格率均达100%,2019年灵武市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一、灵武市布病防控现状与做法
1.防控现状。自1965年起,灵武市通过细菌学、血清学检测对辖区内羊开展布病检疫检测,灵武山、川区均有布病阳性羊存在,阳性率占0.17%。检出的阳性羊划定草场,隔离放牧或淘汰。之后,采用羊型五号苗气雾免疫、猪型二号苗饮水免疫对辖区内羊进行免疫,使灵武地区的布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1991年,对辖区内1124只山羊(母羊747只,羯羊291只,公羊96只)进行血清学抽样检测,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
1997年,随着奶牛、肉牛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灵武市将监测对象扩大至奶牛、肉牛和羊三个畜种,每年通过布病流调、强制免疫、移动控制、净化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消毒灭源等防控措施对检出布病阳性牛及时淘汰处理。截至2022年年末,灵武市牛、羊布病阳性率稳定控制在1%以下。
2.主要做法。
(1)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及时修订《灵武市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制定出台《灵武市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灵武市畜间布鲁氏病防控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灵武市畜间布病防控工作方案》《灵武市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治重点工作任务》《灵武市动物免疫应激死亡补偿管理办法》《灵武市规模养殖场布病防控责任书》等系列方案和工作计划,按照“人病兽防、关口前移”的要求,逐年分类确定布病基线调查、强制免疫、监测流调、移动控制、净化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消毒灭源等防控工作任务目标,做到布病防控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2)健全组织,保障经费。成立由灵武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农业农村局、卫生与健康局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灵武市布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布病综合防控工作,抽调县级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业务骨干,组建成立县、乡畜间布病防控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指导养殖场户开展布病防控工作,从组织层面确保布病防控工作有序推进和落实。设立动物防疫专项基金10万元,用于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工作开展,每年列入布病预算经费50万元,根据布病防控工作需要及时提供物资补给,累计储备消毒药、防疫耗材、疫情处置等物资29个种类50.4万余元。
(3)多点发力,综合防控。一是严把动物输入(出)关。指导规模养殖场户坚持“自繁自育”发展模式,对进出县境动物严格落实动物进出栏报检制度。对交易流通牛羊,按照《动物防疫法》规定,严格执行饲养、屠宰用途的A、B证制度,减少了布病跨区传播风险。二是严把监测排查关。逐年对全市辖区内养殖场户开展布病流调和基线调查,及时了解牛羊养殖情况和布病流行情况,通过流产监测、抗体监测、病原学监测等方式定期选择有流产、死胎的牛、羊及同群畜,开展布病监测,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分析布病传播的风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三是严把布病免疫关。划定畜间布病防控分区,采取以免疫接种为主的防控策略。对存栏羊(种羊除外)和3~6月龄牛每年秋季使用布鲁氏菌病活疫苗(羊M5-90△26株,牛A19株)进行集中免疫,做到应免尽免。四是严把人员防护关。扎实开展“手套+口罩”专项行动。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布病个人防护知识,指导从事养殖、运输、屠宰、加工等从业人员正确使用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使防护知识真正进农村、进社区、进农户,引导公众科学养殖,加强个人卫生防护,提高自我防范意识,降低人间布病发生率。五是严把消毒净化关。对畜禽养殖区域、畜禽定点屠宰区域、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区域、活畜禽交易区域、动物疫病诊疗区域、疫情发生地区域、畜禽贩运经营区域等开展“大清洗、大消毒”工作,一月一次。通过消毒灭源,有效净化养殖环境、切断疫情传播途径,降低发病率。
2016年—2022年灵武市牛羊布病监测情况统计表
(4)强化宣传,联防联控。联合灵武市卫生健康局定期举办布病防控知识培训班,围绕养殖户、贩运户、屠宰场工作人员及防疫技术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人畜共患病宣传培训,全面讲解布病防控知识,提高养殖从业人员布病防控能力。与灵武市卫生健康局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人畜间布病发生流行情况,建立联防机制。自2016年以来,共举办专题培训班12期,培训人员1260人次。同时,通过印制人畜共患病防控知识宣传册、海报、毛巾、手提袋等宣传资料,利用集市、进村入户、微信等形式宣传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对布病防控的知晓率,确保做到家喻户晓,营造良好的布病防控社会氛围。共发放宣传资料3.5万余份。
二、存在问题
1.养殖企业源头防控意识不强。解决布病传播“最初一公里”的责任主体是养殖企业,但养殖企业在调运种畜过程中,只注重生产性能把控,忽视布病检疫检验,导致种畜在跨区流通中存在一定布病“输入”风险。同时养殖企业在招录饲养员、挤奶工等从业人员时,缺少对应聘者岗前布病健康筛查环节,致使个别患有布病人员“带病”作业,增加了布病传播风险。
2.牛羊流通环节监管环节薄弱。牛羊产地、活畜交易市场及流通环节监督管理机制运行不畅,个别畜主将布病病畜、阳性畜及其产品流入市场或在产地随意出售,造成传染源转移,使布病疫情传播蔓延,甚至造成流行。
3.动物防疫专业检测能力不足。县级兽医实验室检测专业人员少,检测能力不高,不能“专人专岗”,做到“以检促防”倒逼强制免疫工作做实做细。养殖企业在专业检疫人员配备上不到位,人员流动性大,在检疫防疫措施上存在漏洞。
4.检出布病阳性动物处置困难。由于布病防治专项经费不足,特别是对布病阳性畜扑杀补偿资金标准较低,经费较少,对检出的病畜、阳性畜缺少有效的政策、制度、资金保障,无害化处置困难。
三、对策及建议
1.压实布病防控责任。做好畜间布病防控环节多,任务重,需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各县(区)在推进布病防控工作中,要建立和健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压实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养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对布病经费保障、组织机构、宣传培训、疫情报告、产地检疫、病原学监测、免疫接种、效果评估等工作任务进行细化明确,确保各尽其能,各负其责,责权统一,对责任履行不到位的乡镇、部门和养殖生产经营者导致发生疫情的要采取必要的惩戒措施,倒逼各责任主体逐步提高责任意识和监督管理能力。
2.强化养殖场“端口”管理。指导养殖场户认真履行《动物防疫法》法定义务,建立健全动物准入(出)制度,严格落实布病疫情报告、动物产地检疫和种畜调入检疫制度,严防布病畜种和阳性动物移动和流通。同时,监督养殖场户加强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对新招录人员进行布病筛查、对固定人员开展布病定期监测,防止人畜间布病相互传播。
3.提升县级实验室能力。县(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兽医实验室建设管理,确保人员、设备、物资齐全,做到“专人专岗”。加强实验室检测人员的检测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以检促防”倒逼布病免疫工作做实做细、真实有效。
4.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县(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积极与卫生健康、林草、市场监管、公安等相关部门协调,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交流沟通、强化疫情会商、措施联动。建立疫情联合调查和处置机制,定期对布病防治工作情况进行巡查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效推动各项工作开展。
5.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各级动物防疫部门要结合“手套+口罩”宣传活动开展,针对养殖场户、屠宰场、贩运户等重点人群,因地制宜,因场施策,精准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广泛开展布病专题知识宣传、讲座、培训,普及布病防控知识,提高群众对布病防控知晓率。
6.推进布病净化区创建。以县(区)为单元,结合辖区内布病流行分布情况,每年选择一定数量的规模养殖场户,制定布病净化区或布病无疫场创建标准,出台配套奖励政策,鼓励养殖场户创建布病净化区或布病无疫场,对创建达标的养殖场户给予一定资金补助。通过政策导向,逐步引导辖区内所有养殖场户开展创建工作,以点带面,串点成线,实现县(区)全域布病净化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