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漕运沿革
2023-11-26何瑜
何瑜
康熙帝是清朝第一位重视漕运的皇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也就是康熙帝驻跸畅春园,开启清代二百余年园居理政的第二年,清廷即派人疏凿海淀南沙河,把沙河水引入清河,以增加通航能力。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清廷复命人拓宽清河河道,于清河镇南修建漕运码头和仓廒,使通州漕粮可以经北运河、温榆河、清河,最终运到京师最北端的本裕仓。
清人王履泰在《畿辅安澜志》中写道: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题准,“开会清河,起水磨闸,历沙子营,至通州石坝上止。中建七闸,闸夫一百二十名,运通州米经通流河至本裕仓。”并指出其间七闸有:“长源闸、长清闸、安丰闸、顺成闸,俱在宛平县”“云津闸、天兴闸、翔帆闸,俱在大兴县”。从河闸顺序及地理分布的位置来看,長源闸应指“水磨闸”,位置即今海淀水磨村东南、清华大学西门内附近。另外,顺成、云津、天兴、翔帆四闸,均依次建在沙子营附近。剩余的长清、安丰二闸在水磨闸与顺成闸之间,具体位置不详。
沙子营,位于清河与温榆河交汇处之南岸,今朝阳区孙河乡沙子营村。通流河,系通州城东的一段北运河。石坝,指石坝码头,位于通州旧城北门外。因码头为条石砌成,故名“石坝”。另有位于通州城东关、运河西岸的“土坝”码头。本裕仓,在今海淀区清河镇东南一里的仓营村,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漕船自通州石坝装载粮米,至清河口转沙子营,再溯清河而上,交兑本裕仓收储。本裕仓北门外的清河南岸建有码头,漕船在此卸载。
康熙时,新开辟的沿会清河运米至水磨闸这段漕运,是非常艰辛费力的。据史料记载,运至本裕仓的漕米,是由官方剥船载运的。因明代已将积水潭迤南一段通惠河圈入宫墙内,故漕船不能再像元朝那样进入积水潭,只能将一部分漕粮运到东便门外的大通桥码头,然后改用剥船,再把漕粮运至朝阳门或东直门,由人工扛运上岸归仓,故明时仓储大都建于朝阳门或东直门内外。
运往畅春园等地的漕粮俸米,终点自然是离畅春园最近的水磨闸。其过程是:先由土坝车户起运,运至石坝外河;然后放至剥船,逆水而上运至沙子营;剥船到沙子营后,要卸船过闸,将漕米扛运至会清河剥船;接着,剥船要逆水连过翔帆、天兴、云津、顺成四闸,每过一闸均要卸米,“搬抗漕米过闸上船”,进入下一闸段;“搬抗过翔帆、天兴、云津、顺城四闸”后,复将漕米依次运进“堆贮号房”最后,再将漕米装车,“陆运进本裕仓”。
康熙时畅春园等皇家园林地区所需漕粮、马豆等,是由剥船自通州石坝起运,溯温榆河而上,至清河口转沙子营,再溯清河而上,经过四座闸口,至本裕仓收储。本裕仓位于京师以北重镇,明清两朝交通要地清河镇以南,距清代的三山五园亦不远。
本裕仓建成之后,不仅三山五园的驻防官兵应领米石,而且软禁废太子胤礽的昌平郑家庄兵粮,亦每年三季,均从本裕仓支领。虽然迄今未发现水磨闸附近曾建有官仓,但从本裕仓支领钱粮的章京护军等人,利用剥船将漕粮运至水磨闸附近上岸,再分运各处,还是大有可能的。由于温榆河与清河含沙量较大,河道易于淤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内务府等奏称:“查看得通州石坝起至沙子营止,共淤浅处七十八段,长一千二百九十丈,应逼锭排桩,将中溜酌量刨挖,运行漕粮甚属为便。”又沙子营至水磨闸间,“堤闸内河道因被去岁雨水冲决之处共七百六十丈有零,河身淤浅自一尺至二尺不等”,需“派官挖浅修理”等。
但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五月,两河河道淤浅问题仍未彻底解决,运粮“车户情愿由土坝陆运进仓,仍照水运每石止给脚价银一钱五分四厘”,也不愿再走水路。旋雍正帝采纳总督仓场法敏等人的建议,命将“本裕仓漕粮改为陆运。其朝阳门拨给会清河剥船,一并裁革”。从此,结束了畅春园、圆明园等地漕粮水运的短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