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住一个村庄的前世今生

2023-11-26韦佐

全国新书目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田阳史馆村屯

韦佐

广西防城港市作家协会主席,首届鲁迅文学院西南青年作家班学员。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业余写作,出版散文集、诗集、随笔集三部,作品入选《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中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集萃》《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诗歌卷·1958—2018)》等选本,曾获中国报纸副刊作品奖十多次。

《巴某蝶变》韦佐 著漓江出版社/2020.12/88.00元

村貌改造施工难度最大的还得属巴某村的村史馆,说是难度最大,其实倒不在于技术本身。

村史馆的前身为广西中西部常见的次生干栏建筑,风化石砌的墙基、墙体有两米多高,风化石上再砌土砖,砖色灰黄,墙身粗朴。正门台阶亦为风化石所筑砌,一级台阶铺砌两三块。风化石硬度不够,容易断折,难以凿出一两米长的条石,不过这更符合当时的原貌。房屋沿用了木门、木窗,屋顶盖的是深灰的瓦片,极具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土风格。

被改造作村史馆的是一座老房子,占地80 多平方米,加上前庭后院,总面积接近250 平方米,显得落落大方、毫不局促。尤值一提的是,这座老屋是原村支书、现任村主任黄秀荣的旧居。黄秀荣主动、无偿地将它捐给村集体,用于改造为村史馆。

改造前,屋主养牛、马、鸡、鸭、鹅时,这座房子被用作家禽家畜的窝圈,同时还放置了一些农具、旧家什之类,兼具杂物房的功能。屋主早已建起了楼房,老屋无人居住的时间已有15 年以上,由于年久失修,几乎沦为一座危房。

尽管如此,在巴某村所有的8 个屯里,再也难以找到这么一座合适的老屋用以改造作村史馆了。这座老屋位于巴某村村部所在地加旭屯,且比周边其他民居高出近两层楼的高度,好像是为等待成为村史馆而坚强地挺立到2018 年似的。

与其他民居外立面改造工程不大一样的是,各栋民居进行外立面改造时是“穿衣戴帽”,要的是旧貌换新颜,村史馆则力求“修旧如旧”。鉴于这栋老屋已沦为危房的现状,要将其改造为村史馆,必须得重建,从头到脚,从外到里。

施工方案既定,作为业主单位,田阳住建部门按规划和设计要求进行了重修建设。作为施工方,梁名振马上召集技术员、工匠、施工人员进场。

首先要进行的是“体检”,检测整栋房子的稳固性;再拆除建筑原有的破碎、腐朽、陈旧的材料、部件,从盖在顶上的瓦片、瓦片下的桁条和房梁,到砌在墙体中的旧土砖等,都得一一拆除、清理。室内的一些陈设能保留的都尽量保留,作为史馆陈列的物件,原物原样至为珍贵。

老屋原来的木质部分,如一些横梁、柱子、桁条、楼板等,虽不能再用,但也不能摧枯拉朽般稀里哗啦地大破大拆。拆除过程有一点像考古,得小心翼翼的,不然老屋可能即刻倾塌。

原以为大部分瓦片仍可沿用,但上房后才发现接近80%的瓦片已经坏掉,必须更换,砌在风化石墙上的土砖也只有 20%可继续留用。老屋的八成已几近土崩瓦解,所有梁柱概不可用。

要“修旧如旧”就要重砌土砖,重盖屋瓦。比较直截了当的办法是订制砖瓦,可如今砖厂倒是有,瓦厂却几乎绝迹。而且砖厂生产的是水泥砖、火砖,老屋原来砌的砖是土砖,也叫生砖,就是没经过烧制的砖,如今早就没人再去舂制土砖了。

也曾有人想过取巧的办法,就是在里墙砌好火砖,外立面贴上仿土砖装饰贴片,远远看上去很像用土砖砌出的样子。但这个想法马上被否决了,大家还是想做回老屋当初的样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只要能做得到的,务求还原。

那就只能用最老实最笨的办法了,就是去淘旧瓦和旧土砖。

梁名振带上黄大气等一干人马,开上皮卡车,出没在周边村镇的各个村屯间,边走,边看,边问。

然而近二十年来,田阳农村人居环境变化很快,旧瓦、旧土砖房早已拆除一净。不说富裕农村,就是作为全县深度贫困村之一的巴某村加旭屯也几乎家家户户都建起了钢筋混凝土楼房,大部分牛圈猪舍鸡棚同样换成了水泥砖或火砖房。

他们走了一村又一村,在远一点的、偏僻一点的村屯好不容易才找着一两间猪舍鸡棚,上面还盖着当年余下的老瓦片。

“都什么年代啦,要这些瓦干什么用?难道还要重新盖瓦房不成?”他们想要上房揭瓦的举动引来了村民的好奇和不解。

为了换回或买回这些老瓦片,他们得把好话、实话讲了又讲。可光讲好话没有用,你把人家的瓦揭了,好听话变不成瓦片,挡不了雨。村屯里也没什么劳动力,瓦给揭了,得马上给人家重新盖好,当然,用的是新的铁皮和其他材料。

如果哪家还保存有一些老瓦,那就再好不过了,偶见一爿半废半塌的老房子上还盖有瓦,大家就十分兴奋,赶快找人,问主家是谁。主家不在的,就电话联系;主家一时不方便回来的,就电话指定他的某个亲戚到现场。主家一同意,大家马上就找来木梯搭到墙上,一片一片地拆,一片一片地传递。车子靠不到边上的,大家就用人力抱出来,搬到车子边。车里用麻袋或泡沫垫好,再装上瓦片,像运载酒缸和玻璃器皿一样小心。

有时他们走了好几个村屯,找了大半天,一片老瓦也没找着,偶尔能找到几十片、一两百片老瓦,想要在某个村屯一次性找够500 片老瓦都很难。

在田阳的村屯找不够,大家又去田东县找,去过的最远的一个地方距离巴某村有50 多公里。

黄大气笑着说:“去找那些老瓦、老土砖,油费、人力费都比瓦贵。我很佩服梁总(梁名振)接这个活,他是真心实意在扶贫、在奉献!”

大气带上了他的老伴、儿子和一个侄儿4 人参与村史馆改造,既投劳,又出车——出拖拉机和皮卡车。如果算上这些,大气的工钱没赚多少。不过,大气看得开,他说:“我搞工程很多年,知道政府帮巴某村大改造花了很多钱,做好的每一件东西都留在村里,受益的是每一个村民。我自己出力气、出个车是应该的,不该讲价钱。”

买瓦买砖同步进行,也就是遇瓦揭瓦,见砖搬砖。

有一回,大家找到了一座废弃的老房子,两面墙都砌着土砖,墙面高高大大的,目测得有好几千块。屋主说千万小心,别给土砖砸了就行。大家可高兴了,十多个人一起上去拆,结果 80%的土砖一碰就散,毕竟风吹雨淋的,不知有多少年了。

收获最大的一次竟然弄到了大约1000 块土砖,付了400 元砖费。土砖从每个人手上一块一块依次传递出来,一直传到车斗里。

有的土砖看上去四四方方、不缺边不缺角,貌似结实可靠,可不小心落到地上一下就碎成一堆散土,同时腾起一股陈灰,大家搬砖都搬得灰头土脸。

还有一次,大家找着一截矮墙,看着有几十、上百块土砖,但敲一敲、掂一掂、拣一拣,能装到车上的只有一二十块。有时好不容易把砖拉回村里,卸车时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一整块砖偷偷地裂成了四五块,当然就不能用了。几十公里的颠簸对它的质量等于是进行二次检验,不合格的自我淘汰,剩下的都算是比较坚强的土砖。

大家四处奔忙,花了两个多月,一共搜罗到2 万多片瓦、5 万多块土砖。

去淘瓦时还需要事先考虑好,多买一些留存备用。老瓦片经历过风雨,有的长了青苔,青苔会盖住裂缝,上房前得一片一片擦干净,严格检查,但凡有一点点裂缝都不能用。小裂缝可能瞒过人的肉眼,但瞒不过无孔不入的雨水。只要有一点点裂缝,雨水就会渗过瓦隙,形成水滴,落到人的头上、地板上。

第一次盖好了瓦之后的几个雨天,屋内滴水不漏,看似可以一劳永逸了。谁知不巧,2019 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巴某村竟然下起了不小的冰雹。尽管冰雹不算太大颗,但仍有不少瓦片被打裂,得及时补上。

上房盖瓦可以说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垒砌土砖则不然,必须采用古法。土砖与土砖之间用水泥浆不能黏结,必须用泥浆、砂浆、稻草、草木灰、石灰按严格的比例配成捞浆作为土砖黏合剂。

村史馆改造期间是雨季,雨日连绵,即使雨停了也是大雾蒙蒙。巴某村冬天的温度要比田阳县城低5摄氏度左右,气温降到零下一二摄氏度。要保证施工进度,就要盖起防雨篷布。这相当于盖起了一大间“加工厂”,所需部件都一一加工完成,之后再一一吊装。在保证安全施工的情况下,每天加班到深夜是常事。

作为主业单位的住建部门——田阳住建局派了一位副局长常驻巴某村,每一天都到现场了解施工进度,协调各方用人用材。

村史馆外立面保持了原貌。为确保牢固、安全,所有柱、梁都采用钢架结构,并漆以木色。有的钢架被隐藏在墙体内,在外面或屋内看不到,也感觉不到。除采用了钢架结构,村史馆还采用了防腐、防火材料,吊顶采用的芦苇席则是防水材料。如今,大家无论是看村史馆的外观,还是看室内陈设,都会感觉很有年代感。特别是室内的家什物件,无须仿真,均就地收集,其中不少物件的年份少则数十年,多则近百年,甚至更加久远。

对于巴某村史馆的修复,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百色市和田阳县(今田阳区)的领导,以及各级住建部门,一直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比如,为提供工艺和技术保障,在开始修复之前专门邀请了桂林的3 位古建筑专家前来“问诊把脉”,他们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匠心筑造的村史馆堪称巴某村风貌改造项目中的一件精品之作,同时也是一件代表作。在加旭屯整饬一新、充满现代感的建筑群落中,村史馆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它雄踞高处,卓尔不凡,收藏并呈现着一个村庄凝固的历史,就像一位年高德劭的族长,一位真正的“布洛陀”(壮语音译,指“山里的头人”“无事不知的老人”)。

猜你喜欢

田阳史馆村屯
田阳甘蔗螟虫发生情况研究及防治对策
要不得 千篇一律的村史馆
关于成立少先队队史馆的调查与思考
田阳书画作品
村屯被“市化”后,村民这些顾虑如何破解
凝聚七十载风云 镌刻永不磨灭的追求——浙江日报报史馆侧记
广西田阳现代舞狮文化发展动因研究
吉林省整村屯美化创建标准(试行)
试论广西田阳古美山歌的风格特征
基于现状下的村屯生态绿化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