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行月球》:后现代叙事的狂欢

2023-11-26焦敬敏贺露平焦敬晖

戏剧之家 2023年28期
关键词:中间人后现代喜剧

焦敬敏,贺露平,焦敬晖

(贵阳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上映短短15 天,《独行月球》猛赚22 亿票房,观众褒贬不一:它集喜剧、科幻、爱情、荒诞、英雄主义等诸多元素为一身,但爱情叙事在逻辑性上有失严谨,英雄主义主题又使其流于俗套。如果科幻元素作为辅料的创作方向更明晰,影片的艺术风格将更饱满。影片的色彩构建、科幻感营造等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对国产喜剧来说是可贵的尝试。

一、“中间人”的主角设定

《独行月球》的主角设定为“中间人”,采用闭合的古典叙事结构,由主角的英雄壮举完成叙事,形成极具张力的审美结构,兼具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且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庸”思想的深层意蕴。

(一)“中间人”的主角设定

“中间人”即社会中的普罗大众,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社会地位等等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既不冒尖,也不压底,是社会中的绝大多数。

主角独孤月奉行“中间人”信条,他的身高、体重、成绩、颜值等均为中等,甚至在升学考试时故意做错一道题。他追求当一个普罗大众,他成功了,他毫不起眼,马蓝星对他没一点印象。最终他承担起拯救地球的伟大使命,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价值观的崇高与“中间人”的地位差距构成十足的戏剧张力。

主角“中间人”的形象设定适应了当下“去中心化”的社会特征,以及“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归根结底,是由媒介创新下的社会变迁造成的。

“去中心化”是后现代主义的语词,拉康、福轲、德里达等人的口号“人死了”,宣传人作为“中心”的消解。当下,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与反叛,对社会系统与精神世界“去中心化”是越来越高的社会呼声。“中间人”的主角设定则迎合了这样的社会文化心理。而更深层次的则是当下流行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苟”、“躺平”、“摆烂”等价值取向,替代了“进取”、“大赚”、“批判”等。

对主角“中间人”、“去中心化”的设定,不仅强调主角的普通人身份,彰显影片叙述话语的草根情怀与底层立场;以普通人的身份经历“历险故事”,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同与代入感。此外,还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的深层意蕴。

“中庸”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古代先贤哲人早就认识到“中庸”思想的价值。老子指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囊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认为世界只能简单机械式开与合,如果不加控制,虚则小无穷,动可大无限,走向二极分化。故提出了守中为最佳优选的中庸主张。

孔子的思想中“求同存异”、“不偏不倚”、“允执厥中”、“以仁制中”等都闪耀着中庸理性精神的光芒。

在生活中奉行“中庸”思想,以“中庸”作为逻辑理性架构、处事原则,推行以“中”、“仁”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主张,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意识之中。在电影中用“中间人”作为主角,迎合了当下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从而切割票房。

二、后现代的叙事手段:拼贴与戏仿

哈桑在《后现代转向》总结出后现代主义的十一个“界定因素”——不确定性、分裂性、结构经典化、无自我性和无深度性,不可呈现性、不可再现性、反讽、杂交(也译作“杂糅”)、狂欢性、表扬性、参与性、构成主义、内在性;其中“分裂性”因素被哈桑解释为“剪辑、拼贴、随处发现的或切割得支离破碎的文学客体”,“杂交”则包含了“滑稽模仿、拙劣模仿、混成模仿等各种体裁的变异性转折”。

《独行月球》在叙事美学采用后现代的叙事手段,用拼贴、恶搞、戏仿、夸张、游戏化、反讽等手法增强故事的艺术感染力,加强叙事张力,营造滑稽的喜剧效果,使观众的紧张、压力得以缓解,在文艺的沉浸中释放情绪。

(一)拼贴

诸多当下流行的文艺符号、流行文本、网络流传语、热梗、老梗……甚至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被植入电影中,轻易地与当下社会文化语境形成“互文”之效,以此唤起受众的熟悉感,增强心灵共鸣及心理共情,从而营造出滑稽、轻松、愉悦的喜剧气氛。将影片的价值理念与情感内核传达给受众,获得情感压力释放、文艺陶冶的目的,此为拼贴叙事手法。

虽然对严肃崇高的解构、狂欢、戏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思想深度,使影片不可避免地流入低俗。但是,当下生活的快节奏与紧张程度,使观众自然地追求轻松愉悦的喜剧氛围,这是观众的内在心理需要。

影片中有各式各样的梗:“火云邪神”、“月球好人”、《流浪月球》、《杀破狼2》、“罗贝尔化学奖”等谐音梗:“不要下落,因为下落特烦恼。”致敬开心麻花制作的另部电影《夏洛特烦恼》。

用后现代的电影技法与视听语言,结合当下流行文化元素拼贴于一体,使影片具有后现代的喜剧魅力。

(二)戏仿

《独行月球》对文艺界的经典文本、上古传说、历史典故、前辈名人等进行“戏谑性”、“游戏性”的模仿,激唤起观众“熟悉的陌生感”,营造喜剧的艺术效果,使观众在“陌生化”的观感中体味着滑稽幽默以及思想与文化的意趣。

1.致敬美国电影与登月第一人

例如:小行星Л 撞地球的设定,美国电影《彗星撞地球》、《绝世天劫》早就拍过,宇航员被落在太空的情节是《火星救援》和《地心引力》里出现过的。独孤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其在月球的生活被全球直播,这不就是《楚门的世界》的核心设定吗?

独孤月追着太阳绕月一周的情节致敬了1995 年的著名小说《追赶太阳》,中国上古神话中有夸父逐日的传说,中国人也有逐日的文化情结。

月盾计划致敬《美国队长》,“宇宙之锤”致敬《雷神》,金刚鼠(金刚狼),修理装备回家的维修工(《钢铁侠》),男主手持加特林机枪,头箍发带的朋克式造型致敬《终结者》施瓦辛格。

袋鼠说:“在太空,没有人能听见你的尖叫。”这是1979 年《异形》的宣传语。孙光阳教授坐轮椅的光头形象致敬《X 战警》中的X 教授。袋鼠拉车跨越峡谷,致敬1982 年《E.T.外星人》。

库布里克《2001 太空漫游》是1968 年的科幻经典电影。《独行月球》也以诙谐戏谑的方式致敬了这部科幻经典,视觉效果方面,主角宇航服的颜色、构造与其很相似。在月球上,独孤月看到一块黑色的石碑,上面写着“宇宙最后的人类”。这石碑出自于《2001太空漫游》。

独孤月不小心擦掉一块第一个登月的人留下的脚印,还有阿姆斯特朗的名言:“自己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也在影片再现。

2.致敬网络流行语

全民打灯鼓励消沉受挫的独孤月,这一情节设置融合了当下网络流行语:“你相信光吗?”迪迦奥特曼因为大家的信念变成了光,只有心里有光的人,才能看见本不存在的奥特曼。奥特曼象征光明,它的存在就是为了保卫世界、守护和平。“你相信光吗?”意思为只要心中有光,相信光明即将出现,你就不会被打败。内心有光才能成为光。

3.致敬中国传统神话和中国探月英雄

影片结局,独孤月手举宇宙之锤冲向陨石的举动致敬了中国传统神话“女娲补天”。绕月一周致敬“夸父逐日”。地理空间站“广寒宫”的命名致敬了我国探测器“嫦娥三号”登月之后,“玉兔”月球车的探测区域。

(三)游戏与狂欢

20 世纪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狂欢化”理论,即“避雅求俗,崇高降格,为低俗升格,使平民俗语、百姓口语、幽默讽刺甚至下流避讳之词皆可入文。”《独行月球》也不失为一部具有狂欢性质的喜剧片。

《独行月球》大量运用后现代文化策略,借助后现代主义的拼贴、戏仿、戏谑、游戏化等手法,解构经典、颠覆权威、压平深度、反讽主流,达到平民化的狂欢,让当下“网生代”观众产生情感共情与心理共鸣,并由此消遣人生、减轻压力,产生文艺消费的愉悦感与爽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接受价值观的传递。

例如,当独孤月边听音乐,沉浸在写情书的快乐时,窗外是行星碎片即将撞来的紧张气氛,各火箭腾空而起,众人急返地球。独孤月驾车追赶,无助地大喊:“那么大一座位空着,你们都看不见吗?”火箭中,两队友因落枕各自歪向一旁,红色的空座椅居中,富有生活气息的滑稽释放了观众的情绪。

大撞击后的“头七”,在挂满黑幡白幔的月球灵堂,独孤月吟挽联:“哭音相随野鹤飞,芳留百代笑九泉”。横批:“说走就走”。富有浓郁中国文化特征与生活气息的场景,具有独特性与地域文化韵味,极易激发观众会心一笑。

《独行月球》通过运用解构狂欢戏谑等一系列手段,把高雅的庄严的变为滑稽可笑的;把严肃正经的转成荒诞不经的,使压抑得以释放。这滑稽是民间智慧的体现,具有后现代的“游戏化”特点。

三、音乐叙事渲染气氛

影片中的音乐结合后现代叙事手法,对于刻画人物心理、渲染气氛、深化主题、推动故事发展、强化观众心理感受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符合后现代叙事的结构。

电影音乐通过标题拟用、基调定位、音画配合等多种手段来提供信息、表述思想。在克劳迪娅·戈尔卜曼看来,任何一部影片都可以从音乐结构自身、音乐自身的文化代码、特属这部影片的电影音乐代码三个不同的层面上,把音乐想象成“一种意味”,或者“一种条理化了的述说”。

例如,独孤月在月球上眼睁睁地看着蔚蓝星球变成灰黑。粗犷豪迈且富有中国文化韵味的宁夏民歌发出悲声:“黄河的水干了,我的心碎了,……早知道指挥长她不在了,写她那个情书是做啥呢?”对于刻画独孤月的痛苦、哀伤心理具有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独孤月施美人计讨好金刚鼠时,甜蜜轻快的《让我轻轻的告诉你》增添喜剧气氛。独孤月被金刚鼠胖揍时,欢快的葫芦丝奏起。独孤月腾空飞跃大坑时,悠扬悦耳的钢琴声响起,构成对比与反讽。

影片把作于1954 年的《Fly Me To The Moon》作为插曲,此曲是人类第一次登月的音乐,通过阿波罗飞船送上月球。

电影音乐的抒情性特质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接受与参与叙事的机会,并且电影音乐的隐喻、象征、虚构并且非描述性的叙事方式,也使受众更易于产生叙事冲动并参与叙事,在音乐叙事中达到情感共鸣。

四、类型泛化的成与败

观众对《独行月球》口碑褒贬不一,主要由其类型泛化的过度造成的。其在喜剧片基础上,融合了爱情、科幻、荒诞、英雄主义等元素,后期添加的大量煽情片段,把男主塑造成拯救世界的英雄,为全人类牺牲的结局成为最大的槽点。观众期待心理严重受挫。

类型泛化本是当下国产喜剧片的流行趋势,先喜后悲,喜剧中融入煽情元素并带正能量是近几年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喜剧叙事。但是该片在爱情叙事上分量过重,且逻辑具有明显漏洞,如独孤月对马蓝星深爱,仅因为擦肩而过的一眼,但是马蓝星却不记得独孤月。独孤月世界的中心是马蓝星,这样的设定下,最后要牺牲自我去炸毁行星时,他却毫不犹豫。该片喜剧、爱情、科幻等多元素混搭,情感基调混乱,显得不伦不类。

综上,《独行月球》采用“中间人”的主角设定及闭合的古典叙事结构,并大胆采用多种后现代叙事技法,辅以多样风格的音乐叙事渲染气氛。又一次在类型泛化的方向作出大胆尝试,迎合当下文化保守主义的文化思潮,尽管不无瑕疵,不失为一次可贵的实践。

猜你喜欢

中间人后现代喜剧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夹在妻子和弟弟中间,怎样当好中间人?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喜剧世界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无线网络的中间人攻击研究
《天盛律令》对买卖借典“中间人”的规制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欢乐喜剧人》
调解中间人制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