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抗战民歌研究综述

2023-11-26王文龙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4期
关键词:左权民谣民歌

王文龙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中国抗战民歌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一种有着独特艺术价值及社会功用的艺术形式。随着近年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研究的不断拓展,这一音乐类型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经过长期的艺术积淀,抗战民歌已成为中国民歌艺术中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值得我们重视和深入研究。本文将聚焦20 余年中国抗战民歌的研究过程,通过综述,总结理论中的得失,为进一步展开研究提供思路。

一、区域文化视野中的抗战民歌研究

整体而言,目前国内对抗战民歌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关于不同区域抗战民歌的搜集与整理研究上。这种研究状况一方面表明抗战民歌存在区域的广泛性,另一方面让我们看到广阔的研究前景。

在抗战历史上,东北地区有着特殊意义,这也促成了抗战民歌在该地区的广泛流传。刘雪英撰写的《中国东北民歌中的抗战歌曲》[1]是该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文论。该文认为,抗战歌曲是东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依然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作者从题材、体裁和风格三个方面对东北抗战民歌进行了全面研究。东北抗战民歌在表现内容上很广泛,既有描写人民苦难生活的题材,也有歌颂军民团结,积极抗战的题材,还有深情讴歌抗战英雄故事的题材。刘雪英对东北抗战民歌的体裁及音乐特征进行了重点研究,通过分析,她认为东北抗战民歌以小调为主,在表现手法上有叙事曲、进行曲等。在创作上,东北抗战民歌往往在已有传统民歌曲调的基础上进行填词。所使用的传统民歌有《小白菜调》《寡妇叹调》等。在原有传统曲调基础上进行变化是东北抗战民歌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在此理论层面,作者对东北民歌《茉莉花》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曲调关联及变化发展的手法。《孟姜女调》是作者分析的另一案例,作者认为,为了表达抗战胜利的决心和意志,曲调的后半部分的曲调做了上扬的艺术处理。该文还对东北民歌在歌词层面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歌词的口语化、生活化是一大特征。

宋克仁撰写的《晋察冀边区的抗战民歌》[2]以晋察冀边区流传的抗战民歌为研究对象。作者认为,这一文化空间中的抗战民歌多是老百姓的口头创作,少数作品由当时的文艺工作者改编而成,因此在历史上其传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该文指出,晋察冀边区的抗战民歌有四个方面的艺术特征:强烈的时代性和阶级性;鲜明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深刻的哲理性。以上四个方面的特征在具体作品中均有鲜明表现,从晋察冀边区的抗战民歌中能看到一种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讴歌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民众及一些地方文艺工作者根据斗争的实际需要,结合抗战的具体情况,挖掘并使用了大量的民间曲调,在填写新词的基础上,这些歌曲展现出新的艺术风貌。左权抗战民歌在风格上还表现出多样化特征,不仅有抒情性的《送哥哥归队》,还有叙事性的《联络苦》,更有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拥军》。尤其是该地区广为流传的《左权将军之歌》更是深入人心,这首歌曲诞生于1942 年,当时极大地激发了抗战军民的信心。该文还对左权抗战民歌的社会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这些歌曲有力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战斗热情,坚定了必胜的决心。从历史来看,左权抗战民歌是中国共产党领带下的新音乐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抗战民歌创编研究

抗战民歌与传统民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出于特殊功用及使用情境的考虑,其音乐结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抗战民歌的创编有怎样的规律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历史语境下的吕梁抗战民歌创编研究》[3]针对吕梁地区抗战民歌的创编技巧展开了探讨,其中既有一些共性问题,也有其独特意义。文章首先对吕梁抗战民歌的体裁就行分类,共有七类:以痛斥敌人暴行为主题的类别;以宣传政策为目的的类别;战争叙事类别;以军民团结抗敌为主题的类别;以支持前线抗战为主题的类别;抗战背景下爱情婚姻主题类别;欢庆胜利及颂歌类作品。通过考察上述七个类别的作品,作者总结出三种创编方式:旧曲填新词;改变旧曲调;新词新曲调。以上三种方式较全面地展现出吕梁抗战民歌在创编技术上的特征。作者进一步明确了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人们往往选择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民歌进行填词改编,如《走西口》《五更调》《绣荷包》等。第二,注重原曲情绪色彩的表现,也就是尽量保留传统民歌原有面貌,这利于接受与传播。第三,注重新词与原歌曲内容的关联性。第四,在创编中大量融入方言土语及抗战中熟悉的人物故事。第五,新作品具有技术性,艺术性也较高。

《山西抗战歌曲中的地方语言文化因素分析》[4]对山西抗战歌曲与山西地方语言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认为,地方语言的特殊性是山西抗战民歌之独特韵味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之所以山西抗战民歌有突出的艺术特征,对语言的依赖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该文以《石雷歌》为例进行了语言学分析。歌词中的“石蛋蛋,钻眼眼”等语词的使用是山西抗战民歌在语言上的特殊艺术处理。

《论解放区抗战民歌民谣的思想艺术特征》[5]是一片较全面阐述抗战民歌民谣艺术特征之形成的文章。该文从创作思想、艺术结构及创作技巧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作者认为,抗战民歌在艺术结构上具有清新纯粹、灵活多变的特征,在艺术技法多元化特征突出。着眼于艺术结构,该文将抗战民歌划分为填词式、改编式及风格化三类。第一类是最普遍、较简单的一种,指人们根据革命斗争的实际状况运用旧曲调填入新词;第二类在技术上相对复杂,指对原有音乐结构作出局部性的修改,以适应新的表现内容;第三类属于创作型,是文艺工作者在充分吸收传统音乐元素、音乐风格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新民歌的一种,《南泥湾》《解放区的天》等就属于此类。该文还从修辞格律、体例拓展两个方面对艺术技法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修辞格律而言,抗战民歌广泛使用了赋比兴手法,比喻、拟人等也有典型应用。另外,重叠、白描、夸张等技术的运用使抗战民歌形成了多元化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特色。在体例拓展层面,作者指出,抗战民歌往往与区域性的民间歌舞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有着浓郁地方色彩的歌舞表演作品。除此以外,多声部抗战民歌的出现也值得研究,他促进了群众合唱运动的展开。

三、抗战民歌的历史研究

抗战民歌可谓是中国抗战史上的恢弘史诗。不论从音乐史还是从社会史而言,他都值得深入挖掘与研究。在近年中国抗战民歌的研究中,史学维度有着突出的学术意义。一些学者从抗战民歌的历史价值、形成基础及当代发展等层面予以深入探讨,开拓出了新的理论空间。

《论抗战时期大后方民歌民谣之兴盛及缘由》[6]是一篇有着独特视角的文论。该文首先分析了抗战民歌民谣研究相对滞后的原因,认为除了特殊的政治因素外,还与抗战民歌民谣的思想内容及社会文化背景有紧密关系。作者从历史维度,总结出了抗战背景下民歌民谣兴盛的四个特征。首先是创作时间长,作品数量多,仅从《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汇编》看,就有563 首作品。其次是影响范围大,地域分布广,作者认为,虽然民歌民谣是一种地域性特征很突出的文艺种类,但基于抗战精神的民族性及统一战线,民歌民谣成为一种覆盖较多省份的文艺体裁。再次是题材的社会意义突出,内容丰富深刻,作者指出,尽管民歌民谣自始就与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但抗战背景下的民歌民谣的社会意义更加突出,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他反映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最后,形式灵活多样,宏观而言,抗战民歌民谣以区域性的传统民歌民谣为基础,就地取材,广泛汲取了众多民间文本,如山东鼓词、山西民歌、凤阳花鼓、各地方的弹词、数来宝、坠子等,形式上可谓丰富多彩,喜闻乐见。

该文重点阐释了大后方民歌民谣兴盛的原因。作者指出,特殊的历史进程、特殊的文化背景造就出特殊风格的文艺体裁,大后方民歌民谣的大规模发展的历史动因值得深入推敲,总体而言,有五个层面的原因。其一,适应抗战需求。利于宣传抗战精神、利于传播与接受是特殊时期对民歌民谣创作提出的要求,创作快速、轻小便捷、通俗易懂成为抗战民歌民谣发展迅速的关键因素。其二,社团组织的有力推动。抗战期间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文艺座谈会、研讨会、讲习班等有力促进了民歌民谣的创作,另外,众多媒体的宣传也是重要动力。其三,理论研究领域的呼吁及倡导。作品大众化、通俗化是抗战时期文艺政策上一个重要思想指向,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利用好通俗性的民间艺术受到理论界普遍关注和讨论。期间,众多理论家及文艺工作者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方民歌民谣的创作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四,创作群体的多层次性及其壮大。作者认为,抗战期间的民谣民歌创作体现出全民抗战的激情和斗志,不仅普通民众创作出许多具有民族精神的作品,而且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参与,有文学家、作曲家、剧作家等,《抗战大后方民谣汇编》的署名作者有446名之多,还有不少未署名作者。其五,出版发行的作用。抗战期间,文化媒体的力量不容忽视,众多报刊杂志等在民谣民歌推广上起到重要作用,客观上促进了创作。

《人民口碑文化中的抗战史——论左权抗战民歌》[7]是从抗战史视角探讨地方风格抗战民歌的代表性文章。作者明确指出,从历史角度关注并探讨左权民歌并不是因为他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抗战民歌有什么特殊性,而是因为在抗战期间左权这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独特性,而左权的抗战民歌生动真实地记录下了这幅血与火交织而成的悲壮画卷,因此左权抗战民歌具有“史诗”的特点。该文从文学视角对左权抗战民歌进行深入探讨,认为左权抗战民歌的深刻性不仅表现在全面真实地描写了抗战的历史状况。

《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文献意蕴研究》[9]聚焦于历史文献及具体作品,从内容角度对抗战民歌的种类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

《民歌之“用”——论抗战时期北方根据地的新民歌搜集活动》[9]一文从文艺政策、文艺团体、研究机构、民间艺人、媒体报刊等方面,对抗战时期北方根据地的民歌搜集活动进行历史研究,为我们深入把握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文艺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抗战时期中共领导下的民歌再造与革命动员》[10]一文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歌再造活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新民主主义内涵赋予传统民歌。作者还对民歌创编方式进行了总结,认为抗战民歌的创编有效激发了军民的抗战热情,也使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因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四、研究展望

首先,资料整理工作的系统化展开。抗战民歌数量颇丰,历史意义重大,但目前还缺乏全面的资料搜集与汇编工作。应该说,这项工作是展开其他研究的基础,也最耗时费力。

其次,多视角下的专题研究势在必行。音乐形态学、音乐史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文献学等学科,都是研究抗战民歌的重要视角与方法。从以往研究看,尽管一些专题文献以显露出较佳的研究路线,但其研究空间还有待拓宽与深化。

最后,抗战民歌的当代价值研究值得重点关注。作为一种具有重要历史与政治意义的音乐种类,抗战民歌不仅在历史上发挥过不容忽视的社会推动作用,而且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及艺术品格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其在当代社会的传唱、传播应引起持续关注与探讨。

猜你喜欢

左权民谣民歌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左权:『人民是水,我们是鱼』
左权将军的家信
十唱共产党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拥军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