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平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为例
2023-11-26姜恩松
姜恩松
(平度市文博中心,山东 青岛 2667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存在于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中,包括手工技艺、文学、音乐、戏剧、还涉及节庆习俗等众多领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模式、方向都不尽相同,面临的难题也各不相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探讨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特质的保护手段和措施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性,对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平度市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简要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发展机遇、目前的难题及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发展有所帮助。
一、乡村振兴工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各层次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和规划文件接连出台,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发展。2022 年山东省发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四五保护规划》,为我省非遗保护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这些法规、政策的出台,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科学的开展。
数字化技术突飞猛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数字化技术覆盖了经济、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实施,数字技术逐步引入到农业农村的各个领域,手机客户端、二维码识别等新技术为农业现代化管理、农村精细化服务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开拓了新思维。相比传统的依靠口手相传的传统平面单向的传播方式,智慧化、网络化等数字技术传播方式更贴合现代社会的特点,方便更多群众参与学习和传承。通过智慧化、网络化等传播手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细致地数字化展现、更广泛范围的传播。数字技术的应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搭上了信息化发展的快车,为非遗保护工作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迅猛发展,带动非遗形成新的综合产业,并可以成为乡村振兴中某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电商和旅游产业布局一直进行的如火如荼。如同特色农产品一样,各地不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生动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相关的文创产品引入旅游业,成为旅游业文创消费的主力军,引入农村电商则形成覆盖全国的大市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生产、消费与旅游相结合,发展出非遗+电商、非遗+旅游等新兴产业,成为某个地区富民强民的主导产业。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植于电商、旅游业环节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处于活态的传承中并以活态生产得到保护和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难题及发展瓶颈
近年来,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有相当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也渐有起色。但仍存在一些保护发展上的难题,这些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瓶颈,对于全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有差距。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覆盖面不足,部分仍面临灭失的风险。由于诸多原因,在非遗保护项目覆盖面上,仍有众多内容未能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部分面临着即将灭失的风险。以平度人过春节的一个习俗为例,年三十这天早晨“吃陈饭”,人们用小米做成很稠的粥,粥里加上豆腐、栗子、肉、年糕、菠菜等佐料做成“陈饭”,这个习俗一直沿续至今,但传统上,平度人年三十做“陈饭”时,在向粥里加入豆腐等佐料之前,还有一道工序叫“焯米”,将煮到软硬适度的小米从粥里捞出一部分,再掺以面粉擀成面皮用来“蒸米包”。这种米包对煮米的火侯、掺面的数量和力度有很高的要求,这种“米包”只在年三十这天做一次,有着美好的喻意,因为太费工费时且部分操作环节不好掌握,现在只有很少人家会做了。诸如“蒸米包”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全国有很多,它构成了各地庆祝春节每天“讲究”的习俗,做为习俗的一部分,这些“讲究”丰富着我们传统春节的乐趣。它只具有地方特色,在未来将春节申报高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不一定做为必备的环节纳入其中,但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传统地方文化特色,仍应将它纳为地方层次的传统节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以保护。全国各地有地方特色的节日习俗、小吃、各大菜系和名菜的加工方法等项目众多,这些项目之所以得以传承有其历史渊源,如果不及时的加以保护,极易出现灭失的情况,它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储备项目还有相当数量期待我们去挖掘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特色产业的融合度不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特质缺乏研究,传统技艺类项目没有充分利用好优势创新产品占领市场,使非遗技艺始终处于原始的生产过程,没有形成以非遗为主体的主导产业;一些传统舞蹈、游艺等非遗项目没有与当地的旅游、餐饮等其他产业有机嫁接,活化利用率低,缺乏发展动力;一些传统体育、民间美术类非遗项目没有合适的市场切入点,仍处于保护的基础状态,没有形成活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过程中,应结合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找准项目发展的切入点,实现产业化发展的突破。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应向大众化方向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普通老百姓继承传统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以活态形式存在于大众之中。有了大众的存在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真正得以发展、彻底的保护。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模式上存在严重的短板,缺乏传承梯队,社会化传承覆盖率低,没有开设与当地产业相结合的非遗职业教育,一些非遗项目长时间停留在单个或几个传承人的状态,仍未走出其面临灭失、期待加强保护的危机。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契机,找准非遗项目社会化普及的切入点,扩大非遗项目存活的社会基础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大众化的活态应用状态,才能真正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发展。
三、乡村振兴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对策
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覆盖范围,提高保护质量。全面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规则,定期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尽最大可能将符合规则的项目纳入到保护范围,尽可能全面的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并进一步提高保护质量。在保护好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大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全面参与。
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向数字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分门别类实施非遗数字化保护,对不同类别遗产的文化特点和形态,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完整性。例如木版年画适合用扫描等方法对木版进行数字化处理,泥塑则更适合视频、3D 技术来进行数字化保存。不同类别的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保护,需要基层从事非遗工作的人员结合其特点进行探讨,找到最适合某一项目的方法和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充分还原。在完成数字化基础材料的基础上,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和智慧化项目建设。平度市以微信为平台开发出智慧文博云小程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为一个版块,系统介绍平度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将已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的项目上传到小程序,开设网上传习室,民众可以根据自己学习需要观看、下载视频资料,利用网络实现智慧化传播。新河镇为平度草编建设了草编数字博物馆,集数字化和实物展示为一体,及方便群众实地旅游参观,也可以网上浏览,还成为草编数字数据的存储基地。
发展多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众化。充分发挥好中小学手工课的作用,完善非遗项目教育教学计划和学科建设制度,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培训。壮大职业教育,开设与当地非遗产业、旅游业方向相结合的特色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有针对性的培养非遗人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活动,把非遗传习活动发展成社区群众的爱好之一。充分发挥乡村工匠和非遗传承人作用,结合当地传统的非遗技巧和现代物质产品研发非遗文创、生活用品和玩具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成适合现代人使用、满足生活需要和旅游资源拓展的实际产品。平度草编的传承人在进行草编加工的过程中,将草编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开发出适合现代人生活使用的时尚编包,成为国内国际青睐的高档产品,使非遗技艺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径。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产业化发展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当地有关部门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产业引导,平度市新河镇充分发挥平度草编的优势,引导草编加工产业形成了“有关部门+协会+企业+加工点+农户”的“非遗就业工坊”模式,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产业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 年平度草编实现年产值30 亿元,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在新河镇带动下,平度市店子、田庄、云山等多个乡镇都组织起以草编非遗技艺为主导的“非遗工坊”,使平度草编在产业化加工中得到有效传承,其产业化发展模式值得借鉴。推行非遗+旅游、非遗+电商等融合发展模式,为旅游业注入当地的文化特色,促进旅游业更好发展。通过电商平台将原来封闭在当地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成面向全国的大市场,两者的融合成为推进非遗产业化转化和大众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非遗的品牌效应,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导的区域公用品牌,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产业规模,2019年新河镇注册“指间大象”草编品牌,吸引平度市110余家草编加工企业参与,现已成为平度市草编行业的区域公用品牌,品牌效应日益突现。店子镇发挥非遗项目“店子火烧”的冠名效应,成立店子火烧加工行业协会,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延续传承的生动见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大机遇,充分依托数字化、智慧化的发展优势,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质与量,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影响力,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化基础,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富民强民的实体产业经济,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