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之闯关东
2023-11-25张杰仪
张杰仪
对于东北人来说,“闯关东”一词并不陌生,几乎每一个东北家庭都与其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对“闯关东”的具体内涵还需进一步了解。广义上的“闯关东”泛指山海关以内地区的人们迁移到东北地区谋生的过程;狭义上的“闯关东”通常指清代顺治年间至民国初年这一时期,人们从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迁移到东北地区谋生的过程。“闯关东”被称为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一件空前的大舉”,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地理、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巨大。
何为“关东”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建立山海关城堡,以山海关分界,以东以北地区被称为“关东”,即辽东都指挥使司所辖的辽东地区。清朝建立后,经过统治者的有意构建以及统治疆域的扩大,“关东”指代的地理区域逐渐扩展到如今的东北地区,即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东五盟市。
要了解关东地区,我们需要追溯到明清嬗代之际,即关东地区发生巨变之时。明朝末年,建州女真从白山黑水间崛起,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席卷而来。明末战争频繁,在关东地区生活的人们要么死于战事,要么四处离散,导致当地人口骤然下降,辽河以西至山海关数百里之地荒无人烟。清顺治初年,关东地区人口数量共计40余万。
顺治十八年(1661年),奉天府尹张尚贤如此描述:“合河东河西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以内而言,河东城堡虽多,皆成荒土”“而辽海两处,仍无城池”“合河东河西之腹里观之,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明末清初辽东地区的荒凉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清军入关后,90%左右的关外满族人“从龙入关”,关东“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情况基本确立。两个世纪之后的1880年,吴大澂奉命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东陲边务。抵达珲春后,荒无人烟的景象令他慨叹不已:“我初度地凉水泉,六十里中无人烟。膏腴一片空弃捐,临江四顾心茫然。”
满族入关后,关东地区被描述为“龙兴之地”,为“维护祖宗肇迹兴亡”,清朝统治者将关东地区列为禁区,施以复杂的封禁政策,禁止汉人与其他少数民族前往开垦,同时禁止凿山开矿。与此同时,关内山东、山西、 河南、直隶(河北)等省份自然灾害不断,百姓赋税负担沉重,因此哪怕违禁、以生命为代价,试图涌进关东地区的流民依然络绎不绝,于他们而言,这也许是唯一的一条生路。但出关之路十分险恶,关内人民对关东地区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并不熟悉,无数流民并未走完这条路。
“闯”从何来
对于关东地区的自然环境,史料中有很多记载,如《明经世文编》中记载:“辽东山川险阻,林木茂密,地方窄狭,虏贼间或侵犯,难于久住。”因此,人们用“闯”字来形容此行之艰难。清代中期以后,即使东北逐渐开禁,出关不再受到严格限制,但“闯关东”一词仍被沿用,成为17世纪以来中国内地向关东地区移民运动的代名词。从此,关东大地也换了样貌。
在封禁关东地区之前,清廷曾在此推行招民垦植政策,但持续时间十分短暂。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要求各地官署劝农开垦,“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有主者令原主开垦”“招徕流民,不论籍别,使开垦荒地,永准为业”。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鼓励关内民众到关东地区垦荒种地,并根据招徕移民的人数奖励招民的头目以相应官职,给招徕的移民发放口粮、种籽和牲畜,并设置专门管理民人的地方机构。在此背景下,关内诸省的农民“担担提篮,或东出榆关,或北渡渤海,成群结伙出关觅食”,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移民潮。
然而,康熙七年(1668年),招垦令被废止,清廷将关东地区逐步构建成“满洲故里”,称其为“龙兴之地”,声称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破坏满洲习性,从此开始推行封禁政策,并且措施越来越严厉: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从严格控制出关到驱逐关外流民,重修柳条边界,最终形成“圈中有圈、禁中有禁”的封禁局面。出于多方面的考量,乾隆时期继续推行更加严格的封禁政策:一是为垄断关东地区的资源,保护国有土地;二是为维护关外旗人生计;三是为保持满洲本色“国语骑射”,谨防汉化,保护旗人的尚武精神;四是为防止汉、蒙民族之间的结合。从此开始,关东地区开始了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封禁期。
尽管禁令愈加严格,但并未能按照清廷预想的那样起到完全阻止移民的作用。迫于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与日益严苛的赋税压力,越来越多山东省和直隶省的农民选择“闯关东”。他们的“闯关东”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泛海偷渡到辽东,二是私越长城抵达辽西。随着“闯”关的人越来越多,关东沃野千里的“无人”现象逐渐得到改善。仅康熙末年,就有数十万人从山东前往关外垦地;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约有180万关内移民来到东北地区谋生。就这样,“闯关东”的移民禁而不绝,一直持续到1860年。
实边垦荒
1860年,清廷对关东地区的封禁政策逐渐松弛,开始“移民实边”。当时,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一方面沙俄虎视眈眈,在东北地区攫取大量领土;一方面清政府财政紧张,需要靠开荒征赋来协饷、筹饷。关东大地封禁的时代一去不返。
最初是逐渐有序的开放:从1860年开放呼兰河平原开始,1861年开放了吉林西北草原,1864年开放了伊门儿河流域,1866年开放了桦皮甸子,1868年开放了狩猎围场;到1878年,开始允许汉族妇女出关;1880年给予满汉两族同等待遇,规定放荒、免税和补助三项政策。至1910年,清廷正式废除了汉人出关垦植的禁令。1911年,清廷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在这个过程中,关内农民蜂拥而至,移民规模越来越大。20世纪初,清政府设立官方机构进行管理,如由押荒局、垦务总局等来督导开垦事务。地方还设立相关机构负责招徕华北等地农民,奖励招垦有力人员:招徕十人以上者,到达开垦地后为百广长;招徕百人的为屯长;招徕三百人的,“以土地四方照半价卖给”,即得到以半价购买土地的资格。在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下,移民数量逐年增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闯关东”迎来了高峰期。除自然原因外,也受华北地区不断恶化的政治、经济状况影响,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和灾民选择到东北避难;同时,初步形成的近代铁路交通网也为移民活动提供了便利,京奉、京绥等国有铁路对移民乘车实行减价优待办法。据统计,1921—1930年,共有618万余人到东北地区谋生。文献记载,1927年,由內地迁来之人“络绎于途,势如泉涌,南满铁路以及吉长铁路搭载之旅客数目剧烈增长,殊为空前未有之现象”。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地区开始抗击侵略,移民逐渐减少、南撤甚至返乡。日本侵略者制定了向东北移入大量日本人和朝鲜人的大陆殖民主义政策,公布了针对华北移民的《取缔外国劳动者规则》,并严加限制移民入关。至此,“闯关东”基本陷入停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建立东北商品粮产区与东北重工业基地,从1949年到1980年,国家有计划或自发迁徙至东北的人口数量达800余万。但是这部分移民是否属于“闯关东”的范畴,学界尚未达成统一看法。
移民构成
移民潮改变了东北地区原有的人口增长态势,近代东北的人口数量猛增。据学者统计,近代东北地区的人口数量,1840年为250万左右,1910年增至2158万左右,1949年达到4365万左右,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增长近30万人。日本学者天野原之助推算,1923—1930年,东北地区移入人口总数达580万,定居数为290余万。
“闯关东”移民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季节性移民与永久性移民。前者如同候鸟一般,春季出发,冬季回乡,也有部分季节性移民会转化为永久性移民,携妻带子在东北安家落户。20世纪20年代后,永久性移民数量越来越多。此时东北的自然经济环境得到改善,华北环境开始恶化,因此移民大多选择定居东北。数据统计显示,1921—1930年,永久性移民占比约为50%。
在数量巨大的移民中,男性青壮年的比例最高。据统计,1925—1927年在大连登陆的移民中,男性所占比重分别为92%、89%、83%,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出关路程的艰难与出关后要从事的工作性质的影响。
“闯关东”移民多来自华北地区,以山东省为最,主要是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青州。民国时期,山东籍流入东北的人数高达1836万。山东前往东北地区的路径也相对便利,移民可以“泛海”在辽东登陆,尤其是20世纪渤海航运发展后,烟台和龙口成为山东移民的输送地。
移民的走向也是一个重要话题。“九一八”事变之前,移民主要流向东北地区的北部;之后,则更多留在城市与工业区,尤其是今辽宁省南部及东部的一些城市。1917年以前,采矿业、制造业、森林业与造船业吸纳了大部分移民。1917年后,移民开始从事农业;到1928年,务农者在移民中所占比例已达到85%。“九一八”事变后,移民的工作又转向工矿、商业等方面。总的来说,移民从事的行业前期以工业为主,中期以农业为主,后期则转向商业。
移民影响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及自身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移民对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移民的进入填补了东北地区劳动力的空缺,改变了“有土无人”的境况,有力地推进了东北地区各项资源的开发,带动了东北地区农业、工商业、采矿业等行业的发展。大量人口的到来也促使一大批新城镇兴起,为近代东北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做好了准备。民国以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趋于兴盛,逐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为后期东北经济圈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来自传统农业区的移民也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与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加速了东北地区土地开发与农业发展的进程,使东北地区的耕地面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剧增,粮食产量迅速提高,由落后地区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商品粮基地,成为中国近代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各类农产品中,大豆贸易额占比最高。东北地域辽阔、土壤肥沃,为大豆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出土的炭化大豆,经鉴定距今2600年左右,足以证明东北大豆种植历史之悠久。自1861年营口开埠后,东北大豆走向世界,在全球市场上一度占到80%的份额。大豆贸易也对东北一些近代城市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如吉林省长春市当时就被称为“豆城”。
与移民们共同到来的还有他们的文化。在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各地的文化也与东北原有文化交汇融合,使东北地区的社会风俗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社会,进一步产生了以汉文化为主体、融合少数民族和日俄文化在内的关东文化,即东北文化模式。
如今,“闯关东”文化已成为一个独特的人文符号。山东省章丘市朱家峪有“齐鲁第一古村”之称,是“闯关东”移民的出发地之一,朱家峪的移民以打铁为生,他们将先进的打铁技术带到了东北,目前村内还建有“闯关东文化展览馆”。在东北地区的许多城市中,也都可找到“闯关东”文化遗址或展览馆,“闯关东”成为东北各省博物馆中重要的布展主题。
“闯关东”与“走西口”“下南洋”共同构成了近代中国移民的三大趋势,其中,“闯关东”迁移人口数量最多,重要性不言而喻。东北近代史与“闯关东”的历史相互交织、难以割裂,这片黑土地也是百余年艰难创业的见证者。如今,“闯关东”精神依然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建设者们砥砺前行。(作者为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