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化”色彩世界中的化学元素
2023-11-25华雪莹
华雪莹
黑白与彩色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同样在绘画艺术史上留下了许多精品,《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的一件瑰宝,它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汴河两岸在清明时节的风光和繁荣景象。
北宋画家张择端在长卷上用国画颜料描绘出《清明上河图》,画中大部分为黑色白描,但桥上的人物是有颜色的。在那个时代,中国画家在绘画时使用的颜料主要有三种:一是矿物颜料,如朱砂、雄黄、石青、硫黄等,用于绘制红、黄、蓝、绿等色彩;二是植物颜料,如茜草、藤黄、蓝靛、墨等,用于绘制红、黄、蓝、黑等色彩;三是动物颜料,如貂皮、龙涎、象牙黑、牛膝等,用于绘制黑、白、灰等色彩。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清明上河图》中使用了以上多种颜料,如石青、雄黄、硫黄、茜草、藤黄、龙涎、象牙黑等。这些中国古代绘画中常用的颜料,具有鲜艳、明亮的色彩以及稳定、耐久的特点。除了以上几种颜料外,张择端在绘画时还使用了金箔和银箔等金属材料,为画作增添了更多的光泽和立体感。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清明上河图》已经有近1000年的历史,其原始颜料已无法分辨,同时,在历史的传递中也可能发生了颜料的流失和加入。因此,对于该画使用的颜料的确切情况,仍有待于考古学家和化学家研究和证实。
颜料五千年
我国绘画颜料的使用历史十分悠久。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掘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首次证实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非常发达的新石器文化,也自此揭开了以考古学探索我国史前文化的序幕。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由此得名。在河南仰韶村发掘的著名彩陶上,绘有红黑相间的彩色图案,有力地证明了我们的祖先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使用彩色颜料进行绘画了。经考证,当时使用的黑色颜料是炭粉,红色颜料则是赤铁矿(其主要成分为Fe2O3),古代的人们把它叫作“红赭石”。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绘画颜料也在不停地变化。后来,人们在自然界中又发现了一种红色的颜料—朱砂。它的颜色比红赭石更加鲜艳夺目。朱砂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硫化汞(HgS),由于它的色彩绚丽夺目,颜色经久不变,所以备受中国古代画家们的珍爱。一般情况下,在书画上盖章所用的印泥也是用朱砂制成的。不少存世的中国传统字画,虽然距今年代久远,画纸已变色泛黄,但上面的印章依旧鲜红。
白脸变黑脸
提到敦煌,一定绕不开飞天,敦煌壁画以飞天闻名天下,其历史悠久,大概从十六国时期开始,前后历经10个朝代。历时千余年,飞天的形象、风格、意境也随着朝代、文化的更迭不断变化,在每个朝代,它几乎都是美术史上的奇迹。
婆娑起舞的飞天场景令人如痴如醉,可美中不足的是,那些仙女的面庞和肌肤大都是灰黑色的。难道说,我们祖先的肌肤是灰黑色的吗?当然不是。原来,这些画面上的灰黑色物质是硫化铅(PbS);不过,当初涂上去的可不是硫化铅,而是一种有名的白色颜料—铅白,即碱式碳酸铅。这种物质具有很强的覆盖能力,所涂之处,可以说是白的刺眼;不过,由于敦煌壁画长期受到空气中微量硫化氢气体的腐蚀(动植物在死后腐烂时常会产生硫化氢气体),壁画的颜色逐渐由耀眼的白色变成了灰黑色,其化学反应为:
其實,不只是敦煌的壁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灰暗。在博物馆里陈列的油画,如果时间久了,其画面中白色的部分也会逐渐变得黯然无光,同样是由于上述原因。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也不用着急,只要取一块干净的软布蘸上双氧水,轻轻擦拭一下表面,就可以使画面旧貌换新颜。这是因为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能把黑色的硫化铅氧化成白色的硫酸铅。
蓝天变青天
无独有偶,类似“黑脸”飞天的情况在欧洲的美术馆中也曾发生过。
在意大利的博物馆里珍藏着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的画面上的天空并不是我们通常见到的蔚蓝色,而是翠绿色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这是画家的一时疏忽吗?当然不是。
原来,这是由于古代的画家所用的蓝色颜料是一种叫作“铜蓝”的矿石所致,它的化学成分是硫化铜(CuS)和硫化亚铜。铜的这两种硫化物的性质都不稳定,在空气的作用下,会慢慢变成绿色的碱式碳酸铜[CuCO3·Cu(OH)2];于是,本来“蓝色的天空”逐渐变成了“绿色的天空”。
观画知晴雨
更为神奇的一幅画是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花费十数年的心血,精心创作的巨幅壁画《创世纪》。说起来很奇怪,在这组奇珍异宝般的壁画中,有一幅具有神奇的“特异功能”—它可以相当准确地预示当地天气的变化情况。当地人发现,如果壁画中人物服饰处的淡红色逐渐隐退,并转变成艳丽的蓝色,那么即使此时的天气是云雾缭绕、阴云密布,人们也可以放心大胆地出门,并且不用带雨具。这是因为,过不了多久,天空必然会云消雾散,艳阳高照。反之,如果壁画上人物服饰处的蓝色变成淡红色,则预示着可能要下雨了。久而久之,罗马城里有不少人对该名画的“特异功能”推崇备至,在出门前宁可不听当地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也要打电话询问一下壁画的颜色变化情况。
原来,在米开朗基罗所用的颜料之中,由于偶然的原因,混进了二氯化钴。含有结晶水的二氯化钴为红色,而无水二氯化钴则显现为蓝色。每当要下雨时,由于空气湿度变大,壁画中的蓝色无水二氯化钴便会吸收水分,变为红色的水合二氯化钴;而当颜料中水合二氯化钴里的结晶水逐渐蒸发掉,恢复成蓝色时,则是空气干燥、天将放晴的明证。
答案找到了,原本普通的化学现象引发了人们的浓厚兴趣,由此也创造出了许多奇妙的景观。据说英国一位建筑师在用来粉刷外墙的水泥中加进了二氯化钴,别出心裁地将变色原理与彩色原理结合,创造出一幅“季节”随天气变化的美丽风景画。之后,每当秋高气爽时,由于天气干燥,水合二氯化钴就会失去水分,由红变蓝,由于蓝色与水彩颜料里的黄色互补而成为绿色,为人们献出已经逝去的盎然春色;而当春夏季来临时,由于空气湿度较大,二氯化钴又吸收了水分,由蓝色转变成红色,红色与黄色融为一体,风景画又为人们带来了象征秋天的一片橙色,令人惊叹不已。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