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2023-11-25刘秀玲张巨勇张吟雪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校地商务硕士

刘秀玲,张巨勇,李 旻,张吟雪

(1.大连民族大学 国际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50;2.东北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专业硕士培养是为了更好满足和服务于社会对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就是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迅速发展,并为适应“一带一路”合作加快和RCEP的有效实施,其对高水平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国际商务人才迫切需求而产生的。当今经济全球化遇到阻碍,一些西方国家出于某种国际政治需要,不顾各国人民的内在需求和世界发展大势,实施一系列逆全球化操作,致使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恶化,国际商务运作复杂多变,由此更加需要能够具有创新思维,能够正确判断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执行、运营和管理国际企业、涉外行政管理和国际机构的相关项目和业务的高水平国际商务人才。本文结合大连民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情况,探索校地协同育人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机制,着眼于校内外实践环境,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国际商务人才。

1 背景与研究综述

在中国对外开放迅速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式复杂化的趋势下,国际商务高端人才的培养需求迫在眉睫。自2011年教育部设立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以来,各设有该学位点的高校,就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优良政治思想素质,维护国家及民族利益和良好形象,能够担任政府涉外经济管理、国际企业中高端管理岗位和国际商务研究等职务的高水平人才。但是,由于受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影响,各高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惯性驱使和急迫的人才需求形势下,中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循规蹈矩,更多地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难以顺应市场变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部分高校相关负责人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积极探索并创新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

1.1 欧美国家的校企合作发展脉络

欧美国家校地企院(所)协同的思想由来己久。安索夫1965年在其 《公司战略》中提到了协同的思想,将协同定义为系统联合效应,也就是说协同需要由系统中的各主体构成, 并在一起形成一种联合效应,从而达到协同的效果。20世纪末,英国政府直接介入,快速地将协同育人合作项目推展开来。桑德鲁2005年在其《德国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研究》中介绍了德国协同育人模式的背景和发展,其协同育人体系包括完备的法律、政府的参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配额等。

随着20世纪60年代后德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应用技术大学应运而生。作为德国最富有成效的革新之一,这类大学是以职业实践为导向进行科学教育,将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在法律层面确认其制度化地位,以及由政府主导的“利益共享”动力机制也为 “双元制”得以长期存续提供了保障。

美国于1862年通过了著名的《莫里尔法案》,由此开展的“赠地学院运动”为美国的合作教育开辟了先河。1963年和1965年先后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以及后续的不断修订为美国校企合作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

德国和美国的校企合作成功的根源在于政府的支持、校企双方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熟的市场机制、“工学交替”与“双导师”制的办学方式实施效果良好、强大的法律保障以及实用主义的文化根基。

西方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最终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解决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拓宽未来研究视野等方面提供了借鉴意义。

1.2 中国高等教育协同育人研究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就校企(地)协同育人进行了系列研究,发表近千篇研究文献。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要将多样化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还要兼顾个人价值实现和社会需求的结合。

中国协同育人的研究从2012年正式起步,在2014年进入发展阶段[1]。作为教育改革的重难点,协同育人获得了国家和学术界足够多的重视,有着丰富的理论依据、现实意义和政策支持。目前的成果横向拓展了多种育人模式,但对机制、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深度还不够,并且关于职业教育的研究数量远高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数量[2]。

针对育人模式存在的机制不健全、沟通平台和资源匮乏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实际问题,应结合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并深入探究协同育人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进而优化顶层设计[3]。

1.3 中国国际商务专业协同育人研究现状

2017年发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该文件提出要协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各方资源,指定合作的战略目标,以各种形式开展合作项目,实现联合培养的高校培养方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是“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更加健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更加紧密,发展机制和环境更加优化,教育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建成灵活规范、产教融合、优质高效、符合规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从国际商务协同育人模式的近三年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学者主要是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地方区域优势及特色相结合,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协同育人模式,展开多方面的研究探索。黄素心和吴征都是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大方向下,为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考路径和模式:通过模拟仿真教学、开发特色实验项目、加强校企合作,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5]。林川等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国际商务+外语+联合培养基地”模式,进一步明确国际商务硕士点的培养目标,提出加强和数字类企业的合作[6]。也有学者将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OBE新兴教育理念应用到实践中来,构建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7]。

有关国际商务专业协同育人机制方面的探索,更多是停留在宏观层面,为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上可行的育人机制。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学者们都提出了能力导向型课程设计的观点: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运用产学融合的设计理念,将实践实训课程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8-10]。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结合区域的建设需求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从政企产学研等多方面主体进行育人机制的完善[11-13]。

内外部需求的驱使之下,育人模式在实践中得以充分应用,也由此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政府缺位、课程中对实践的融入不够、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缺失等[14-16]。为此,学者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通过仿真模拟国际商务活动以及和自贸区涉外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对注重理论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及加强长期的校企合作和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建立“双导师”队伍,更好地契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并学习到最前沿的国际商务相关知识[16]。

1.4 文献评述

综上,近些年已有的文献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对高等教育协同育人的模式、路径、机制和对策展开了丰富的研究。而在中国对外开放迅速扩大、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急剧上升、国际商务运作复杂的大环境下,针对国际商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研究却呈现出深度不够、系统性不足的现状[2]。已有的有关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中,学者更多的是关注政企产学研等宏观层面,对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索少,忽视了微观层面的细致分析。本文将从理论和应用层面深度剖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并以此为研究视角,为国际商务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贡献出理论价值和实践参考。

2 校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环节

要培养研究生的核心能力,理论和实践的训练二者缺一不可。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沟通能力,如图1。其中,基本能力由阅读检索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实践体验能力构成;国际商务专业能力由国际商务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和专业实践知识的建立来支撑;沟通能力来自于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研究生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决定着其国际商务专业判断能力,而良好的沟通能力决定着其从业后业务的执行、运营和管理能力。研究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沟通能力都来自于理论课程训练和实践课程训练,只有实施“理论+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国际商务人才。

图1 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示意

在高校长期注重理论课程训练的情况下,尤其是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理论课程学时占绝大部分比重的状况下,为了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强调实践课程训练,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就成为专业硕士培养创新型人才必要的教学环节,而且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贯彻落实,这已经成为为社会培养亟需的合格中高端人才的必要环节和必备手段。图1中,除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需要校企协同的导师组指导外,还需要建立有效的专业硕士校地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并将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的实践课程训练,有效地融入对其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之中。

3 培养高水平国际商务人才需要校地协同育人

研究生培养通常包括课程学习、社会实习实践、商务调研与资料搜集、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和就业等五个阶段,如图2。作为应用型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在这五个阶段中融入实践。研究生实践课程训练包括校内实践课程、案例分析、校外实习实践、商务调研等,这些都需要校地协同育人。也就是说,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校地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提出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实践的嵌入和论文选题参考。

图2 研究生培养环节示意

所谓专业硕士校地协同育人是指高校与所在地的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建立合作机制,针对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最大限度地挖掘高校所在地的社会育人资源,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给予全方位支撑。校地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需要学校、地方(政府、企业、经济机构)的通力合作。基于“协同论”的观点,政府、经济机构和企业这三个子系统利用各自的优势相互协助与配合,形成了紧密联系的合作关系网络,有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17]。

在应用层面,将校地合作的育人机制嵌入到研究生培养中的行为,符合经典的“人力资本理论”假定。人们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提高技能和效率,相比与生产资本更具有能动性和可持续性。在与校外协同导师组的合作下,构建具体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基于“能力本位理论”,设计并指导学生实践课程训练,通过报告、论文的撰写等形式评价训练效果,这种培养方案的实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校地协同导师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实践课程训练、实习实践、商务案例搜集与撰写、商务调研及调研报告、硕士论文选题研讨、开题报告、中期报告、毕业论文答辩和就业指导与建议等环节。仅就指导研究生硕士论文来说,就需要与政府、企业或社会机构合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大连民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方向硕士论文来说,其选题范围如图3,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外资企业经营与管理、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国际(海外)企业经营等四个方面。如果按照图3所示选题并研究,很容易将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按照国际贸易学术硕士论文写作来要求,从而导致偏重理论与数量模型的实证分析,不符合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只有按照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切实结合国际商务社会现实,并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实际调研为基础完成硕士论文,才能够契合社会对这一专业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图3 “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方向硕士论文选题范围

4 校地协同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机制创新探讨

“机制”在本文中指的是学校与地方在一定框架下的运作方式与运行原理。具体而言,是指合作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和保障下,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过程。在理论层面不断探讨并丰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社会形成正向发展的动力。校地协同育人中的地方政府、经济机构和企业,其构成人才培养的区域环境[18]。大连民族大学拥有良好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内外部条件。学校拥有良好的校内实验条件,学校文科实验中心专门面向经管类学生实验和实训,该中心总资产已达1200万元,使用面积2000多平方米。

学校地处大连这个沿海城市,背靠东北、内蒙的广阔腹地,大连一直名列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前沿。经国务院批准,1984年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首批国家级开发区,1992年设立大连保税区,2000年设立大连出口加工区,2006年设立大窑湾保税港区,2010年金普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2016年设立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2016年设立中国(大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20年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大连拥有众多的涉外经贸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外包企业、跨境电商企业和相关社会服务机构,这一切构成大连良好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环境。充分利用大连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社会育人资源,建立起有效的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是大连民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肩负的责任。

利用这一良好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校地协同育人环境,有希望建立起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具体如图4。

图4 校地协同育人机制示意

4.1 与地方建立密切协同育人合作关系

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如大连民族大学国际商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业、经济机构签署校地协同育人协议,约定育人的责任和义务。如大连民族大学国际商学院与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大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各个管委会,与各个涉外生产或贸易企业,与国际商务咨询机构,分别签署协同育人协议。

4.2 建立定期联系机制

各个管委会、企业和机构都指定负责人和联系人,国际商学院与协议单位按照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阶段要求,定期联系安排协同育人事宜。

4.3 地方派专业人士入校指导和开设讲座辅导

在研究生入学后,及时安排管委会、企业、机构等单位的人事部门经理或相关负责人到学校作报告,介绍和讲解社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基于研究生职业兴趣,参考导师意见,在地方各单位人事管理专家指导下,制定研究生职业成长计划,使研究生入学后就明确自己成长的目标。

根据研究生教学计划,地方派专业人士入校开设讲座,拓展研究生社会国际商务经营管理活动视野。

4.4 地方负责校外实践训练

按照约定,管委会、企业和机构等单位负责安排研究生进行约半年的定岗实习、实践、调研,相关单位须指派专人负责和指导,并达到预期效果。

4.5 协同指导硕士论文

在规定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必须以实际调研为基础展开的前提下,实施校地双导师制,从选题论证、开题报告、中期报告、预答辩和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校地协同指导研究生完成具有创新性的硕士论文,切实达到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4.6 协同考核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如图5。

图5 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要求与考核示意

首先对研究生提出实践与创新能力要求,经校地协同指导课程训练、实习实践,要求研究生完成国际商务案例的搜集并提交案例报告,结合定岗实习完成国际商务实习与调研报告,完成须包含至少一个实际案例的硕士论文,以此考核研究生实际与创新能力。

4.7 协同就业指导

在毕业前最后学期,适时安排业界人士对国际商务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根据自身意愿,给予每名研究生就业建议。国际商学院和导师,依据业界招聘节奏,促进研究生及时从业,鼓励他们砥砺前行,树立为国家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做出自己贡献的崇高目标。

猜你喜欢

校地商务硕士
校地协同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浅谈校地合作载体的人才队伍建设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商务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