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口述记忆资源建设策略*
——以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为例

2023-11-25张鹤明张建敏韦

图书馆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京族资料记忆

张鹤明张建敏韦 江

(1.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广西 南宁 530022;2.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3.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 南宁 530022)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人类知识记忆的公共装置。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图书馆对于人类知识记忆的保存和利用有了新的探索,如图书馆直接以“记忆”为项目名开展的口述记忆资源建设。依托数字影像技术,采取口述历史的方式将存贮在人大脑中的个体记忆提取出来,外化为可视可感知的影像记录,使图书馆的公共记忆得到扩充、丰富,还为当前日益受到关注的区域历史文化的传承危机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路径。笔者以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为例,探讨图书馆口述记忆资源建设的相关策略。

1 个体记忆与公共记忆

在汉语中,“记忆”的含义是过去的事物留在脑中的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和印象。因此,“记忆”可视为一类特别的文献信息资源。人的记忆可分为个体记忆和公共记忆。个体记忆的不断累积融合形成公共记忆,公共记忆的传承发展又继续拓展个体记忆。个体记忆是以人的大脑为载体,而公共记忆必然是存贮于脑外载体,如语言文字、图片、影像视频、实物等。因此,个体记忆要成为公共记忆,就需要经历从脑内到脑外的载体外化过程。

当然,个体记忆与公共记忆之前的区别不仅仅是载体。个体记忆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往往带有个人情感和价值偏好。公共记忆则是客观存在的,虽然也会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具备一定倾向,但这种倾向是更多人认可且共有的。此外,个体记忆还会存在记忆错误或杂乱等情况。因此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角度来说,需要对个体记忆进行提取转换,去伪存真、去芜存菁,使之变为公共记忆;也需要不断整合吸纳新的个体记忆,去丰富发展公共记忆。显然,图书馆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在公共记忆的保存传承方面,图书馆十分重要。图书馆是人类知识公共记忆的有序化存贮、传播和利用的社会组织[1]。图书馆馆藏文献可以说是人类记忆在人脑外化后的产物。从历史上来看,这方面经历了纸脑到电脑的发展。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图书馆进一步拓展职能,不再限于做“搬运工”,而是更多地参与文献信息资源的生产环节如自建数据库。其中,基于口述历史影像开展的记忆资源建设颇受瞩目,成为新时期图书馆将个体记忆转化为公共记忆的有效探索。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就是其中之一。

2 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的建设背景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西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收集整理与其有声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内容。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目前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澫尾、巫头、山心三座海岛。京族曾借用汉字创造出本民族文字,即喃字,但未实现全民族通用,仅在传抄歌本、宗教经书、村规民约等场合使用。其民族语言京语,随着时代社会发展同样使用者日渐稀少。长期以来,京族人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来传承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也就是说,京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多存贮于老一辈京族人的个体记忆中。这也导致京族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危机日益凸显,很多宝贵的东西随着年老一辈的逝去而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正因为如此,在“广西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收集整理与其有声数据库建设”获批立项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迅速启动“京族记忆”项目。

“京族记忆”项目旨在以数字化方式记录并保存京族口述历史资料,建立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实现对京族口述历史资料的长期保存和开发利用。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的建设,最为首要的就是抢救性地挖掘并保存那些年老一辈人的口述历史记忆,以此实现京族传统历史文化的长期保存,进而推动其传承发展。一方面,让京族人更全面深入地知晓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发扬京族自强不息、和睦友爱的精神气质,加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让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的人进一步了解京族,进一步了解京族三岛,感受这一民族、这一地区独特而富有内涵的文化传统。由此提升京族三岛地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文旅融合,助力当地的边境贸易和旅游业的再发展。最终促进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理解、认同和团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贡献。

3 京族口述记忆资源建设策略

口述历史在搜集保存个体记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从口述历史影像记录着手开展记忆资源建设成为当前众多图书馆的必然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在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时亦是如此。口述历史一般是通过采访某段历史的亲历者或见证人,由被采访者口述相关记忆,以笔录、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下来。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充分利用当前数字影像技术优势,以演播室访谈的方式全面记录下被采访者口述相关记忆的内容。相比笔录、录音方式,这一方式能够更全面地记录讲述人的表情、动作、语气等,同时对观众来说也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因而在实现服饰制作技艺、舞蹈器乐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上,具有独特优势。京族传统历史文化中有着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如京族的哈节和独弦琴艺术都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另一方面,基于口述历史影像开展的记忆资源建设也存在投入更多、成本更大的情况,因此需要在项目前期做好全面规划,规范流程,细化各环节之间的衔接配合。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的资源建设流程被细化规范成多个环节,包括资料调研,选题策划;根据选题遴选人物,与被采访者对接;根据人物线索进一步明确细化选题;撰写采访(交流)提纲;与被采访人协商沟通修订采访(交流)提纲;正式采访;录音整理、视频剪辑;成果包装。其中,选题策划,被采访人物的遴选,以及对受访者进行采访,是资源建设的关键环节,对资源质量有着直接的决定性影响,更要讲究策略。录音整理、视频剪辑、成果包装均属于后期制作阶段,也有相应策略。

3.1 选题策略

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旨在全面反映京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一个民族数百年间所形成的历史文化是极为丰富多彩的,相对来说,数据库的容量就极为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全面地记录并展现京族的丰富文化内涵,选题策划就十分关键。

在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坚持采用“图书馆+社会力量+京族文化主体”三方共同合作的方式,发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信息服务行业机构北京碧虚文化有限公司和京族社会生活各领域的专家和代表人物三方的优势,以典型性、特色性、规范性为原则,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调研后,多次商讨制定出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的选题策划方案。2018年12月15日上午,京族记忆开题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召开[2]。会上,多位专家对包括选题策划方案在内的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的建设方案进行评估并提出意见建议,原首都图书馆馆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倪晓建教授,广西社会科学院当代广西研究所所长、广西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冼少华副研究员,以及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吕俊彪教授在会上对选题策划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最终,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确定分为22个专题,分别围绕民族历史、风物特产、渔业生产、社会生产、饮食习惯、民族服饰、传统民居、翁村制度、民族规约、婚姻习俗、京族哈亭、传统哈节、语言文字、民间音乐、独弦琴艺术、民间舞蹈、民间故事、宗教信仰、文化人物等展开。

这22个专题既能全面系统地展现京族的传统历史文化,又有重点地凸显京族特色。如,渔业生产在京族经济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京族人自认为渔业是京族的第一产业。京族在长期的历史生产生活中都是以渔业为主,“靠海吃海”“以海为生”一直是京族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典型描述。还有如翁村制度、哈亭、哈节、独弦琴,都是京族特有的传统文化遗产,因而都在数据库中分别设立了专题。翁村制度是京族传统社会带有原始氏族社会性质的长老制度,已存续数百年,至今仍发挥作用。“翁”在京语中有“长者”“长老”之意,“翁村”相当于乡正、乡长,通常由村中具有声望的年长者经推举担任。随着社会发展,翁村制度逐渐演化成为哈亭亭规,“翁村”现主要管理哈亭、哈节相关事务,调节村民纷争,被称为“哈亭亭长”。京族三岛都建有哈亭,并成立了哈亭民间事务委员会,由哈亭亭长负责支持委员会的全面工作。哈亭是京族人民祀祖祭神以及议事唱哈的公共场所,建筑极富民族特色。哈节则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传统节日,在哈亭中举行。“哈”在京语中是指“吃”“唱”的意思,故而哈节又有“吃节”和“歌节”两种翻译。传统的京族哈节仪式通常包括迎神、祭神、入席、听哈、乡饮(“坐蒙”)、送神等环节[3]。人们经常把举办哈节活动称为“唱哈”。哈节是京族人最隆重、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一般持续六至七天,是集中展现京族各种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舞台。

3.2 人物遴选策略

选题确定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开始遴选合适的人物接受采访。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的主要资源是口述历史资源。口述历史直接提取自个体记忆,会不可避免地受个人立场、认知等的影响,带上个人主观感受和判断,与客观的历史记载有明显区别,但这种区别非对立性的,而是增补性的。口述历史会更突出细节,更加生动具体,需要讲述者对所讲述的历史有更真切更多元的了解,同时对讲述者个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一定要求。简而言之,履历和口才都应纳入遴选标准。因而,由谁来做口述者非常重要。

据介绍,每一个合作的农户或种植基地,农拓者都会安排专业人员对土壤进行分析,收集历年作物生长、天气变化等大量数据,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量身打造出覆盖种、肥、药和田间管理等多方面的全程种植解决方案,并在种植过程中进行监督化的跟踪管理。在这种模式下,农民的种植水平得以提升,避免了肥药的浪费和无效施用,精准的病虫害解决方案保障了作物健康,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交出了辣椒亩产增幅30%、番茄亩产增幅40%、其他作物均有不同比例增产的答卷。

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的口述历史资源将围绕京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开,重在反映京族传统历史文化。讲述者应是京族历史发展变迁中的亲历者或见证者,应对京族的传统历史文化有较深刻的认知,如在京族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重要人士、京族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等。为了实现对濒临失传的京族传统历史文化的抢救性保存和挖掘,讲述者应优先选择年龄比较大的人。为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经过多方沟通、仔细衡量,最终遴选出18位来自京族不同领域的代表作为受访人员。

这18位受访人员中,有的退休后发挥个人所长,十几年来一直坚持开展京族喃字的挖掘、抢救、搜集、整理、编写、翻译工作,以及京族传统文化的推广工作;有的身兼多职,既担任东兴京族博物馆馆长,同时又是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人,一心推广京族传统文化;有常年在京族地区村一级开展基层工作,退休后仍继续为村民做贡献的村干部;有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京族村干部;有在京族医药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专家,其研究成果的出版填补了京族医药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有自小在家从事渔业生产,读书毕业后继续从事水产工作数十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京族渔业生产巨大发展变迁的亲历者;有因家学渊源自小开始学习演唱京族民歌,工作后多年如一日地坚持推广京族艺术培育接班人的京族艺术家;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的传承人;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们中还有前村支书、现任村支书、前哈亭亭长、现任哈亭亭长、哈亭副亭长、京族哈妹等京族群众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人。

3.3 人物采访策略

经过遴选确定受访者名单后,在正式采访前还需要做好各种前期筹备工作。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的口述历史访谈环节采用的是演播室访谈方式,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提供场所,然后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布置。为确保访谈工作的顺利进行,演播室应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场所,可以避免受到干扰。演播室主要分为拍摄区和非拍摄区。拍摄区应考虑到背景板、采访者与受访者及其桌椅、灯光等的装饰布置,拍摄机器与其他工作人员在镜头之外的非拍摄区。演播室内的装饰布置应根据主题进行,要与口述历史的主题内涵一致,适合采用文化气息浓厚、富有历史感的设计风格,而不宜过于活泼花哨。另外,可以在不喧宾夺主的前提下,现场安排一些与演播室主题风格一致的装饰花草,增添温馨气氛,还可在非拍摄区设置休息区,以便受访嘉宾和工作人员中途短暂休息。

而更重要的是,要和被采访人做好各项前期沟通工作。首先,签订采访协议,及根据被采访人提供的个人介绍和相关资料,结合选题,针对每一位被采访人的具体情况撰写采访(交流)提纲,要详略得当。然后,与被采访人进行协商沟通,修订采访(交流)提纲。最后,确定采访时间、地点以及相关事项,准备采访。2019年7月23日,京族项目座谈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召开[4],与会者是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口述历史访谈工作的相关人员。会上,东兴市京族字喃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主任苏维芳等京族专家与项目组成员围绕如何做好访谈工作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采访前应向被采访人介绍采访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采访者与被采访人进行充分沟通交流,如觉得有必要,还可以预先演练一下。当然,计划赶不及变化。在实际采访中,有时候并不会完全按照采访提纲进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一般来说,在人物采访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3.3.1 做好引导,深入挖掘有效信息

采访者应注意掌控好采访的整个节奏,对被采访人进行引导,并善于抓取挖掘被采访人谈话内容中的有效信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文化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往往需要具体的载体,如服饰、饮食、生活习俗等来反映展现。而参与京族记忆口述历史访谈的被采访人几乎都是京族人,他们对早就融入自己生活细节中的京族文化元素已经习以为常,有时候很容易忽视,认为不值一提,或在谈话中不经意间偶尔提及。这一情况下,采访者或项目组成员需要秉持对口述历史访谈成果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做出敏锐的判断,对被采访人透露的线索进行深挖,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而当被采访人在谈话时出现“跑题”现象时,采访者也要及时将话题拉回到访谈主题上来。但需注意,有时候被采访人谈兴正浓,或沉浸于自己的回忆中时,贸然打断很可能使其思路混乱,使接下来的访谈出现问题。所以,采访者需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并善于察言观色,懂得随机应变。

3.3.2 尊重被采访人,营造融洽的访谈氛围

注重访谈礼仪,尊重被采访人的民族风俗习惯和个人意愿。口述历史访谈是一项至少两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实际情况中往往是一个包含编导、摄像、录音、采访者、被采访人等的多人团队任务,和一般采访相比更注重互相的协作配合。在口述历史访谈中,采访者是主动提问者,是谈话内容的引导者,但被采访人相对而言更是主角,其状态是整场访谈能否成功的关键。京族记忆的口述历史访谈为了突出民族特色,在采访前就与被采访人沟通好,被采访人在访谈拍摄中身着本民族服饰,有的被采访人还带来了京族特有的一些工具物品。在访谈当天,规划好采访时间,做好迎接沟通等工作,现场营造出融洽、愉悦的访谈氛围,让被采访人能够敞开心怀回忆往昔。如刚开始拍摄时,被采访人往往会有些紧张,表现较为生硬刻意,不够自然,谈话无法舒展开来,这种情况下,可以先采取自然闲聊的方式,让被采访人慢慢习惯放松,再逐渐衔接到原定访谈话题。为确保拍摄画面整齐美观,有时候需要对被采访人的发型服饰进行整理,每当此时,就需要先征得对方同意。因不同民族、地区存在不同的习俗禁忌,为表示对被采访人的尊重,还应事先了解相关信息,并征询被采访人的意见,避免冒犯对方。在谈话中,当被采访人讲述时,应专心倾听,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并及时做出回应。如果有的话题被采访人不愿意深入谈及,也应尊重对方意愿,不强制继续。

3.3.3 依据史实核对内容准确性,根据需求进行补采

明确时间、地点、名称等信息,力求真实准确,有必要时进行补充访谈。口述历史的目的是挖掘记录历史,所以真实准确很重要。但个体记忆不免存在偏差,尤其是久远的过往记忆,或者因个人主观情感观念导致的记忆偏差,在口述历史中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准确,对于被采访人访谈中提及的一些历史上已有明确记载的信息,如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历史人物等,应进行核实确保其准确性。口述历史中常常会涉及个体的细节信息,被采访人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时,也应尽可能地明确相关时间、地点、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等信息,力求准确无误。口述历史访谈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通常一场采访会持续两小时左右,因此需要安排中途休息,分多次完成整场访谈。如果发现此前被采访人的讲述中有错误,或是存在遗漏不足的地方,可以进行补充访谈。演播室访谈之外,还可以到被采访人的家中、工作场所或是其他相关环境下进行补充采访。此外,在拍摄口述记忆资源外,还可以通过实地采风搜集更多素材,如拍摄京族人聚居的村落,澫尾岛的金滩美景,京族人下海捕鱼的日常生产生活,服饰饮食,人际交往,京族三岛的哈亭,热闹的哈节活动,哈妹唱哈,独弦琴表演等场景,使访谈的原始素材更加丰富,更加详实,更加生动。

3.4 后期制作策略

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的原始素材可分为以下几种:在演播室或其他环境下拍摄的口述记忆资源,实地采风拍摄的京族历史文化方面的图片和视频素材,以及项目组搜集或征集的手稿、图片、图书等文献资源。在后期制作阶段,需要对这些原始素材进行录音整理和视频剪辑,并将手稿、图片、图书等文献数字化,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编辑。

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的主要内容是22个专题片视频资源。每个专题片均是以口述记忆资源为主,其他原始素材为辅,后期制作均需要经过视频剪辑、导出音频、字幕第一版、字幕初校、视频加字幕、视频校对、被采访者校对、终审、最终修改这些环节。

在后期制作中,需要注意核实内容的准确性,尤其是字幕中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不要出现错误。视频剪辑要契合主题,逻辑通畅,口语表达中常出现的一些停顿、重复、无意义词等片段应删去,每段谈话应根据主题进行剪辑加工,使前后逻辑通畅。此外,在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的资源建设中,还需要注重解决京语的字幕问题。如京族这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没有规范统一的民族文字,在被采访人以京语表达时,应提供相应的翻译文本。如被采访人演唱一曲京语民歌时,字幕应注明歌词大意。这是少数民族口述记忆资源建设中常会遇到的问题。

完成后期制作后,成片即可在采编后台上传、添加至数据库平台,发布后与读者见面。

4 结语

综上所述,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为图书馆口述记忆资源建设提供了一个实践样本以及详细的策略参考。在这一项目成功的基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正在进行更广泛的口述记忆资源建设实践,并将在更多方面,如口述记忆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展开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

京族资料记忆
京族丧葬音乐中的宗教文化研究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论京族舞蹈的原生态美学特征
记忆中的他们
京族医药调查报告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