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困境及路径选择

2023-11-25马安会

文教资料 2023年11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马安会

(山东华宇工学院,山东 德州 25303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劳动教育对培育时代新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1]。可见,高校应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形成大学生全面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落实劳动教育理念的宣传引导、课程体系的全面构建、内容形式的丰富拓展、评价体系的有效建立以及教育队伍的建设等各项工作,有效推进落实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一、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劳动教育是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现实途径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科学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有效促进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现实路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2]。开展劳动教育,在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培养、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增强热爱劳动的意识、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实现自身全面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深化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祖国、奉献社会。

(二)加强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与其他四育互为依托,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密切联系。新时代高校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不仅关注到德、智、体、美等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也意识到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育并举”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即“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由此看出,在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劳动素养以及情怀养成方面,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新时代在“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下,高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培养目标,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融合协调发展,教育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3]

二、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现实困境

(一)新时代下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难点分析

1. 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部分高校过多开展专业知识的教授,对劳动理念、劳动精神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当前,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有完善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考试考核体系,但是对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等素质要求方面的考核项目内容较少。与此同时,高校教育中仍然有“劳动教育就是开设一些劳动技能课程”“劳动就是干些体力活”的声音和不尊重劳动、“躺平”等现象,因而使劳动教育在意识形成、情感认同、积极实践、培养提升等方面存在困境。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因为受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热爱劳动的意识非常淡薄,主动参加劳动教育活动的少之又少。与此同时,大学生也缺乏一定的劳动实践信息获取渠道,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相关的信息,能够掌握的信息不全面,有时既不可靠,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大大降低了参与劳动实践的可能性。

2.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形成

当前,由于劳动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高校的相关的课程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更有甚者,部分高校至今还未将劳动教育的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还未建立起一支对劳动教育有一定研究并能够有效开展实际教育的师资队伍,学校的管理层以及教师队伍对大学生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层面,对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环节、重难点以及教学评价考核等方面缺乏明确认识和充分准备。同时,高校的教学内容与计划中虽然已经体现了专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内容,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效果不一,水平参差不齐,有一些专业的实习实践安排学时较少,同时缺乏对实习效果的考核评价,实习过程监督跟进不及时,实习实践活动仅仅成为一种形式,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目前高校还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情况,专业实习实践大多被安排在学期期末或者学生毕业阶段,不能有效地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存在单一性

就目前来看,多数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存在形式单一的现象,基本以学生的专业实习、校内勤工助学岗实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缺乏现实有效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及平台,导致在劳动教育的深度和时间长度方面明显不足。在实地调研过程中,通过访谈了解到,多数学生认为劳动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而且,学生能够参与到的劳动实践仅仅是学校卫生大扫除活动中对自身教室、宿舍的清洁整理任务以及学校定期组织的轮班义务劳动。学校没有开展相关的劳动竞赛、劳动知识讲座,缺乏劳模进学校宣传学习以及第二课堂相关教育活动。

4. 劳动教育管理力度不足

高校对劳动教育的管理力度相对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物质保障不足。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物质保障必不可少,由于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涉及师资队伍、场地设备等条件,因此,顺利开展劳动教育,前提是以上的物质保障必须到位。受资金投入的影响,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高校劳动教育因无法得到有效的物质保障而流于形式,最终使大学生劳动教育只停留在书本层面,不能有效推进落实,劳动教育产出效果大打折扣。其二,保障劳动教育的相关制度不到位。目前,高校的劳动教育环节还未形成科学有效的工作体系,没有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缺少专业人员、专职部门,不能对学生的劳动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由此看出,由于高校劳动教育管理弱化现象的存在,导致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劳动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教育缺失、不到位。[4]

(二)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剖析

1.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做一致

要想有效推进落实高校的劳动教育,我们就必须集中精力对高校劳动教育新的模式进行科学探索,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要坚持学做一致,避免“天桥把式”,光学不练,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结合在一起,实现两者的融合发展。同时,高校要改变传统劳动教育模式,不能片面地将简单的体力劳动定义为劳动教育,要强化劳动教育,加强劳动理论教育、知识宣贯、文化构建和活动组织等,帮助大学生对劳动教育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系统的了解。此外,高校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设计,强化课堂教学的设计规划,将五一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案例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让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劳动的意义并产生共鸣,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增强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

2. 坚持“三个统一”

第一,坚持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相统一,既要从打扫卫生、公益劳动、志愿者劳动等简单劳动做起,又要重视专业实习、实训中的复杂性劳动。第二,坚持重复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相统一,既要教育学生尊重清洁工、炊事员等重复性劳动,开展“我的环境我负责”“光盘行动”等活动,又要注重专业大赛、双创活动、作品创作等创造性劳动。第三,坚持日常生活与专业学习相统一,既要强化学生的生活能力,自理和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又要强化学生的勤奋学习精神。学习是艰苦的劳动,是每一名学生都要完成的首要任务。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路径选择

(一)加强思想引领,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意识

进入新时代,高校要真正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根本要求、科学内涵、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在青年学生劳动理念培养过程中,高校要正本清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及劳动教育,端正劳动态度,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坚信劳动才是创造幸福生活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端正态度,才能从内心真正愿意劳动、喜欢劳动,通过不断的劳动实践最后养成主动劳动的习惯。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精神,大力提倡劳动光荣,反对“躺平”,让劳动成为学生养成的良好习惯,在劳动的过程中收获快乐、找到价值、实现成长。

(二)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深化课程育人功能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 学时”[5]。由此,高校亟须构建完善的、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关于劳动教育的通识课程建设,一是要开设劳动法律、劳动关系、劳动经济、劳动社会保障等系列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二是利用实习实训课为载体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教育。

关于劳动实践课程建设,一是要开设劳动实践课程,设立劳动周,开展日常性的生活、生产劳动。二是要加强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如建立工厂、农场等劳动基地,通过“田间课堂”“企业课堂”等,让学生走进生产一线参与劳动。三是要把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劳动伦理和劳动形态发展趋势教育,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价值体系。同时在课程建设上挖掘本专业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特色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特色专业课程。另外,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在实习实训、科学实验、毕业设计中融入对劳动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劳动技能的锻炼,塑造劳动情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四是要把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有机融合,有重点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篇目,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形成德育、劳育协同效应。

(三)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形式,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高校要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在日常性生活劳动教育方面,一是依靠党团学生组织,开展校园集体劳动活动,带动广大学生自觉参与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让劳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二是通过学生社团,融合劳动教育开展创新性的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依托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寒暑假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社会调查、科技帮扶、文化宣传、医疗服务、法律宣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劳动意识、劳动精神。

在校园劳动文化建设方面,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广播、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鼓励大学生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四)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强化教育监督管理

新时代高校需建立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一要科学、规范选取学生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实行“拿来主义”,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发展要求,选取学生个人劳动、集体劳动、社会劳动、社团劳动等不同事项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评价科学量化、规范。二要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制度建设。高校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大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情况的监督管理,对过程及时记录,并对开展过程进行总结、激励、反馈,发挥出激励的引领作用。

(五)夯实劳动教育队伍建设,筑牢劳动教育队伍保障

当前,高校必须加强家、校、社劳动教育队伍建设,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首先,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家庭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作用,树立、传承热爱劳动的良好家风,积极主动地开展劳动,发挥带头引领作用,给孩子做表率。同时要教育引导子女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特别是假期,要鼓励子女在家劳动。

其次,学校要完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以专业教师、创新创业导师、辅导员为主,校外企业导师、行业专家为辅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立有效的管理标准,保障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的待遇。二是建立劳动教育朋辈队伍组织,如劳动类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鼓励学生加入组织,参加劳动类活动,同时发挥团队成员的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鼓励身边同学积极参加劳动。三是组建强有力的专业劳动教育团队,如建立劳动教育方向的高校名师工作室,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建设性意见。

最后,社会劳动教育队伍建设。一是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地与地方高校开展合作,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社区劳动、社会实践提供现实载体,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二是社会组织要深入学校,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与学校进行劳动教育合作,如开展劳动知识进班、工匠劳模进校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培养。[6]

四、结语

新时代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紧跟新时代发展大势,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在思想、体系、形式、队伍等方面全面发力,为劳动教育搭建平台、提供载体、丰富内容、管理评价,只有如此才能为大学生参与劳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新时代高校扎实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将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育并重、五育并举,全方位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