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习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2023-11-25陈文雯

文教资料 2023年11期
关键词:生涯职业生涯个体

陈文雯

(中国矿业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和中坚力量,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命运息息相关。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走进高校考察调研,与大学生们亲切互动交流,高度重视和关心关爱大学生的生涯规划与成长成才。2022 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国广大青年提出殷切希望,“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面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殷切期待,高校以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新时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什么样的机制保障新时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是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克朗伯兹在班杜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遗传与特殊能力、环境事件、学习经验彼此交互影响,锻炼出个人独特的工作取向的技能。克朗伯兹理论认为这四种影响因素之间也会互相联系和作用,尤其是个人在“学习经验”的海洋里上浮下沉、前后激荡,形成了自我观察的推论、世界观的推论、工作取向的能力以及行动。“自我观察的推论”是指根据过去的学习经验对自己进行评估,包括个人兴趣、工作价值等方面,是生涯决定的标杆。“世界观的推论”是指基于个人学习经验,对环境和未来的评估,特别是在职业发展前途方面。“工作取向的能力”,是指个人所学习到的各种认知与表现的能力,比如与人交往、解决问题、统筹协调等,在生涯规划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行动”是指个人综合以上内容引发自己生涯发展的实际行动,包括选择一个专业方向、确定一份职业等。[1]克朗伯兹的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从社会学习的观点来解释人们的生涯选择行为,特别强调社会因素和学习经验,非常注重提醒个体在改变中学习。因此,他提出个体要不断扩展兴趣,培养生涯规划和职业应变能力。

二、社会学习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分析

(一)遗传因素和特殊能力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分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民族、性别、性格等一些遗传因素,以及智力、身体素质这些特殊能力等会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主要表现在当个体在择业时,会根据社会人才选聘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规划和调整;在偏好于男性的体力劳动职业中,女性会主动选择避开这样的求职信息;在诸如空乘和幼师等偏好于女性的职业中,男性也较少会纳入考虑范围。而在特殊能力方面,个体的运动能力和艺术能力可以为其职业选择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高的起点,更有助于塑造成才。相反,不同的用人单位在人才选聘过程中也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对个体的形象仪表、先天生理素质和特殊能力予以关注考虑。

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对自我进行充分的探索和认知,明确个人在遗传和特殊能力方面的优劣势,扬长避短,有助于明确努力的方向,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外部环境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分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外部环境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个体的职业选择。当外部环境向好的情况下,学生会做出积极的、多元化的职业探索和选择,对未来充满信心;而当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时,学生对未来更多表现为焦虑和不自信,职业规划动力不足,职业目标呈现出不确定性或非理性。例如国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从城市返回农村谋事创业,重新规划职业生涯,确立了新的职业目标,充分利用知识的力量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为国家脱贫攻坚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个人的职业生涯添上了靓丽的色彩。而在大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社会经济活动和企业正常运营产生极大冲击的时期,大学生在就业时更看重职业的稳定性而非个人的兴趣技能以及和职业的适配性。稳定性高的职业越来越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首选,职业目标的选择呈现非理性。

(三)学习经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分析

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个人兴趣、价值观、工作技能等实际上都是学习的结果。因此,克朗伯兹特别强调学习经验的重要性,认为成功的生涯计划、发展和职业表现所需要的技能均能通过工具学习而获得,而通过联结式学习经验获得的职业刻板印象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经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表现在个人学习经验的不同会导致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个人学习经验的不恰当会形成单一的比较标准、夸大式的灾难情绪等种种问题,从而有碍于职业生涯的正常发展。例如,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长期综合教育影响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职业价值观,从而做出不同的职业选择:看重职业稳定性的个体会偏好体制内就业,看重职业挑战性的个体会偏好创业就业,看重职业自由性的个体会偏好灵活性就业。此外,个体可能由于学习经验不当而将金钱多少作为衡量职业成功与否的单一标准,从而选择挣钱多且快的职业,并非进行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问题

(一)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不够

早在2007 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 号)。近年的《关于做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中也一再强调高校要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

目前虽然国内高校相继启动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高校总体上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国内仅有部分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然没有实现全覆盖,而且已经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课程名称、教学内容、教学设置等方面差异较大。二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专业性不强。高校具体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基本来源于一线辅导员,他们主要通过工作经验积累和职业培训习得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知识,专业性得不到保障。三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单一。目前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式方法主要包括课程教学、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职业咨询、个别指导、生涯人物访谈等新颖直观的教育手段运用较少。

(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内驱力不足

内驱力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动力,主要表现为主动性和自律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正处于生涯探索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驱力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国情下,学生长期在家长或教师的监督下学习,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大生涯决定很少体现学生个人的意志,在此过程中学生形成了对家长与教师的过度依赖,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另一方面,缺乏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紧迫性。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认为终于逃离高考的“紧箍咒”,首先要放松自己以补偿多年的“高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明显放松很多,同时认为毕业就业距离自己很遥远,并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久久为功,长期积累。其次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长远性。很多时候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毕业时的职业选择,并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性和系统性,从而导致职业不满意、岗位不胜任、频繁跳槽等行为。

(三)大学生的职业定位精准性不强

帕森斯的“供给—需求”理论强调,就业的理想状态是实现自我能力和职业需求的良好匹配,只有对自身和工作世界都有清晰的了解,才能进行合适的匹配并对之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更好的规划。[2]当前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选择时大多存在盲目坚持的现象,尤其是近年来毕业生在择业时越来越多地加入考研、考公、考编的行列中。在这庞大的大军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胜任甚至说适合科研、行政等工作,他们做出如此决定并非出于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契合个人追求稳定的价值需求。

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并没有充分地科学探索自我和职业,对个人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和职业价值观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以至于自我定位不准确,对个人与岗位的适配性缺乏考虑,这不仅不利于个人的长期职业发展和成长,也不利于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

四、社会学习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关注和解决的是大学生个体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建构知识与能力、实现路径与动力等问题,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因素。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关注学习和变迁,重视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提供针对性的理论指导。

(一)完善生涯辅导体系,促进交互作用最大化

完善的生涯辅导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生涯认知和探索,科学有效地开展生涯规划,各影响因素也可以借助体系充分地交互作用,锻炼出个体所特有的工作取向技能以及对自我和工作世界的正确价值观念。[3]

高校需要围绕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平台搭建、活动设计等方面完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在师资培养方面,通过培训和自主学习强化辅导员在生涯教育方面的知识积累,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课程建设方面,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更具有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必修课程,从生涯觉知、生涯探索、决策执行与评估调整等各环节展开教育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性思维,能够从职业生涯全局着眼,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在平台搭建方面,高校在进行顶层设计时要有深刻的交互意识,积极创造条件与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进行深度合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现实的实践实习平台,让学生在与社会的交互中强化学习效果,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活动设计方面,需要与课程内容体系相配套,结合学生的生涯发展任务,既要开发面向全体学生的广泛性活动,又要设计面向特定群体的针对性活动,实现共性辅导和个性指导相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相融合。

(二)促进生涯觉知与承诺,增强内驱力和精准性

生涯觉知与承诺是个体对职业生涯的全面认知以及明确对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责任与行动,是科学有效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个体对自我和工作世界具有明确的认知时,会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内驱力和精准性。因此,高校需要多渠道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增进生涯觉知,合理定位,明确目标,付诸行动,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唤醒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掌握生涯探索和决策执行的内容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涯趣味活动,帮助学生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在趣味游戏中更加深刻地进行生涯探索、觉察,深化认知。生涯探索包括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两个内容,最终回答“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等与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关键性问题。[4]

高校可以依托霍兰德的职业类型论、荣格的职业性格理论、舒伯的职业价值理论组织开展“生涯兴趣岛”“疯狂动物城”“淘取职业真金”等趣味探索活动增进学生对自我全方位的认知,通过“拨开职业迷雾”“生涯人物访谈”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和职业要求,便于学生做出科学精准的职业生涯选择。

(三)在改变中学习,创造更多的职业生涯可能性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明确一个目标一成不变,也不是制订一个计划从一而终,而是通过规划可以让自己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有能力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之路,有效地解决生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克朗伯兹非常强调学习经验对生涯规划的影响,提倡个体在社会变迁中学习,同时关注生涯中的偶然因素。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要树立应变的思维和意识,保持弹性学习状态,能够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更新知识、能力和完善个人的兴趣、价值观等特质,增进职业适应性,提升职业应变能力,以便能够抓住环境变化带来的职业机会。同时,克朗伯兹针对环境中的“偶发”事件提出了“善用机缘论”[5],认为个人要善于从偶发事件中学习,从中获得对自我新的认识,识别新的机会,果断采取行动,开创不同的生涯可能性。

五、结语

大学生对于个人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一切偶发事件应该报以开放的心态,把它们当作认识自己和外部环境的新机会,保持乐观,勇于冒险。高校教育者可以通过生涯主题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进行学习、增强互动,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在动态环境中寻找资源,从现有的情境中寻找新的可能。

猜你喜欢

生涯职业生涯个体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走近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中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