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与实践研究

2023-11-25高青松

文教资料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大思政成绩单第二课堂

高青松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为了用实际行动回答好“培养时代新人”这一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将“立德”与“树人”两大教育任务紧密结合,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规范第二课堂育人工作,回应社会多元人才的需求及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2018 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强调通过借鉴第一课堂育人机制与工作体系,整体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与运行模式,推动第二课堂育人工作与管理服务逐步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1]

作为延伸第一课堂的教育链条、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优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制度设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虽然推动了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化、信息逻辑化、组织结构化、服务精细化、评价多元化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短板。因此,我们有必要立足“大思政”背景,探索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的创新路径。

一、“大思政”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一)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还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一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通过将课程系统化、将成长可视化、将进步学分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进行了客观记录与科学评价。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量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高校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必然选择。[2]

(二)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在充分借鉴第一课堂育人机制、结合高校共青团多年活动经验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是对第二课堂实现自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回应社会多元人才需求以及人才个性化成长的需要。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通过育人服务模式的创新探索,结合团支部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不仅调动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还锻炼了大学生协同合作、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促进共青团工作改革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为了适应当代大学生活跃的思维与广泛的兴趣,高校团支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为共青团工作与第二课堂的规范提供了支持,记录、整理、存档、分析大学生在第二课堂参与活动的数据有助于全面把握团支部工作的优势和短板,激发共青团工作的创新活力,提高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助力第二课堂活动质的飞跃,促进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持续发展。[3]

二、“大思政”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现状审视

(一)认知落后,指导标准不统一

新观念、新制度的施行往往会与传统思想产生碰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正是如此,由于体大面广,全面涵盖了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所有教学主体,因而短时间内要令所有人理解制度的深刻内涵、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转变固化的行为方式并非易事,也不现实。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工作成果难以简单量化,育人成效显现周期长,这使得多数高校更重视第一课堂建设,忽视了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也不注重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建设,不仅缺乏顶层规范性的指导与课程详尽的调研,仅由各级团委推进落实,而且缺乏专业教师的参与,加上各团支部指导标准与评价体系不尽一致,极大地影响了第二课堂的整体育人成效。[4]

(二)设计缺失,课程体系效能低

课程体系化是彰显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关键。根据第一课堂“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逻辑,第二课堂要充分发挥育人功效,也需要完成“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的课程化设计,开发满足学生成长成才所需的课程体系。然而,部分高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目标不明、方案缺失,导致所开发的课程多而杂,且呈现严重的泛娱乐化倾向,造成课程整体育人效能有限。此外,高校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多数缺乏进阶性规划,呈现典型的低年级多、高年级少的情况,教学内容方面与第一课堂存在割裂,导致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无法形成有机融合的人才共育效应,加上监督不足,存在学分认证功利化情况,背离了学生实际发展的诉求,也影响了学生深度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5]

(三)反馈失真,评价导向功能弱

《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的价值,合理运用学生素质能力评价结果对评价本身的反馈以及对评价对象的导向作用。虽然,多数高校已依托相关App(小程序)记录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轨迹,相对全面地掌握了学生参与的具体活动与结果,也提供了相应的评价功能,但评价多以结果为依据,缺乏参与活动过程及实际质量的量化考核,加上第二课堂成绩单多倾向于“对证记分”,难以覆盖同一活动下学生不同的参与角色与任务情况,导致评价结果趋于片面化、单一化,挫伤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造成团支部工作反馈失真,弱化了评价的导向功能。

(四)管理不力,运行机制不健全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顺应时代发展而衍生的第二课堂活动评价管理机制,为了保障制度的顺利施行,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组织与管理模式,即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实现教学、团委、学工及后勤保障等各部门的协同推进。然而,现阶段不少高校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执行中尚未形成部门合力,阻碍了制度的高效运行,加上第二课堂成绩单使用多作为校内评价依据,尚未融入学业推荐,也未与社会就业相挂钩,导致企业的认可度较低。此外,由于系统性管理体制缺失,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多凭经验使然,存在盲目性,加上专业教师配备不足,学生无法及时获得专业指导,导致第二课堂育人效果缺乏连续性与持久性。[6]

三、“大思政”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与实践路径

(一)提高认识,统一指导标准

为了扭转认知落后、指导标准不统一的现状,高校要在全面、深刻理解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丰富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提高对制度建设的重视度,同时结合当前社会人才需求,持续调整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配合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理念指导,建立多样化、系统化、立体化的人才教育体系,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科学执行与高效运行奠定思想基础。与此同时,高校要严格遵循《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要求,在省级配套资源及市级推介宣传、共享平台的支持下,进一步细化制度要求,制定第二课堂成绩单相关管理办法、实施原则与管理机制等,尤其要明确教师教育服务工作量计算管理办法,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动力,提高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此外,针对指导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高校可根据活动级别对第二课堂活动类别、参与方式进行分类,分别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系级、班级以及理论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类型,通过细化分类,方便统筹各院系团支部工作,使之在统一指导下协同开展各项活动,提高整体育人效果。[7]

(二)建设课程,协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针对设计缺失所引发的课程体系效能低下问题,高校要充分借鉴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建设逻辑,推进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协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强化大学生的思政引领,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一方面,高校要从三个层级出发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课程化设计,包括宏观层面上突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级活动平台”、中观层面上对“一级活动平台”的分解细化形成的“二级素质培养渠道”以及微观层面上的“三级活动支撑”,通过层层分解、逐层推进,实现第二课堂活动的课程化、体系化、标准化,扭转传统松散粗放的教育组织方式,切实提高育人效果。

另一方面,高校要根据第二课堂三个层级的课程化设计,制订教学计划,配备指导师资,撰写教学大纲,切实规范教学程序,完善考评机制,保障第二课堂课程的有序实施,同时要聚焦共青团主责主业,要求每次课程活动都要全面贯穿思政教育,协同第一课堂共建“大思政”格局。此外,高校要充分挖掘既有品牌活动项目,积极推进精品课堂建设,以品牌拉动第二课堂整个课程体系质量的提升。[8]

(三)优化评价,加强活动监管

为了解决反馈失真、评价导向功能弱等问题,高校要立足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需求,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学生素质教育贡献程度为依据,制定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第二课堂成绩单,确保其具备高校行政效力,同时要强化活动监管,避免反馈失真。

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要定期整理后台数据,依据专业情况对学生进行数据划分整理,并在评价主体、方式、体系上体现多元化,既要求团支部、师、生等主体全面参与活动评价,又要借助大数据技术优势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形成完善的记录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团支部要完善制度建设,增设监管人员,强化第二课堂活动各环节的监管力度,利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可量化优势,及时发现共青团工作中的漏洞与短板,力求各项活动、各个环节的考核公平公正,使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全面焕发团支部的活力,提高团活动的质量。[9]

(四)规范制度,完善运行体系

针对管理不力、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高校要以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为出发点,结合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强化制度规范,完善管理机制与运行体系。

一方面,高校要组建与第一课堂学术委员会精准契合的第二课堂指导委员会,在校领导、教务专家与团学骨干的支持下,通过定期召开课程设计、质量评估、资源开发等研讨会,加强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运行的领导,同时要组建一支以学工部为指导、团学骨干为主体的管理执行队伍,负责第二课堂具体的课程开发、活动开展、项目评估等工作,确保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及课程运行的高效化;另一方面,要紧密围绕高校、大学生、社会等各方需求,推进网络数据平台的开发,充分发挥平台审核、参与、评价、监督等多元功能,实现育人成果的最大化,还要利用大数据平台精准分析“大思政”格局的供给情况,及时补齐一、二课堂各环节思政教育的短板,高效达成大学生道德养成与灵魂锻造任务。[10]

四、结语

在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共历经了政策铺垫、先期探索、试点推广三个发展阶段,不仅赋予了第二课堂体系组织形态上的实施结构,优化整合了教育资源,还为学生素质能力提供了显性评价标准,为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路径。然而,与第一课堂育人工作明确的理念、路径、体系与机制相比,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仍需重点思考价值论层面的制度目标问题、本体论层面的制度属性问题及方法论层面的制度落实问题,既要从第二课堂育人使命出发,展现先发制人、内外融通、体现中国特色、辐射高等教育整体的新特点,又要突出服务能力,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应用,通过平台提供多元化、定制化服务方案,还要从课程化建设、测量方法优化等方面入手,建构教与学的师生联结点、立德与树人的课程生长点,助力高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持续完善。

猜你喜欢

大思政成绩单第二课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2018上半年纠“四风”成绩单
晒晒全面深改成绩单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成绩单的妙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