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热点、发展脉络与未来空间:基于可视化分析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综述

2023-11-24陈家刚王百雁

岭南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政治文明人民代表大会依法治国

陈家刚,王百雁

(1.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2.湖北省烟草专卖局,湖北 武汉 43003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构了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确立了各政治主体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地位,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众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提供了制度化渠道,将国家治理主体有机联结在一起形成治理合力,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支撑作用”。

近年来,学术界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下简称“人大制度”)展开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从现有的学术研究总体来看,研究方法上重定性、轻定量,研究层次上重微观、轻宏观[1]。相较于传统的内容分析法,CiteSpace着眼于分析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可以通过定量的数据更加客观、直观、形象地反映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演化等情况。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图谱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试图对人大制度研究的主题与热点、脉络和变迁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有研究展现的关于人大制度的制度空间的关注和考量,从而为我国人大制度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文献为数据源,检测以“人大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题,文中图表数据的期刊来源为CSSCI,文献时间跨度为1998—2022年①,截止日期为2022年12月,检索时间为2022年12月24日,共找到相关论文759篇。为提高可视化分析结果的质量与分析精准度,本文根据题名、作者与关键词对所得结果进行人工筛选,在文献导出过程中剔除了与文章研究主题无重要关系的人物访谈、征稿启事、笔谈等文献,最终所得有效分析文献693篇。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在借鉴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使用CiteSpace V 软件绘制出我国人大制度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展示知识群间的网络、互动与衍生关系,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实现对研究的梳理与辨识,以可视化方法对我国人大制度研究的文献特征、热点变迁以及动态趋势进行实证分析。

二、人大制度研究的热点与主题

用 CiteSpace V 进行关键词聚类后,得到图1人大制度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由图1可以看出,在人大制度研究中,与人大制度具有较高相关性的关键词有:党的领导、人大代表、基层民主、制度创新、民主政治、宪法解释、三权分立、政党制度及全国人大等。

图1 人大制度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

结合1998—2022年人大制度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列表(见表1)可以看出,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是:人大代表、党的领导、协商民主、依法治国、公民参与三权分立、社会主义、宪法、人民民主、民主政治、全国人大等。在这24年的人大制度研究历程中,有些关键词出现的起始年份较早,说明这些方面的研究较早;有些关键词出现的起始年份较晚,说明这方面的研究较晚。

表1 1998年—2022年人大制度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列表

表1中的突发性探测(即BURST值)反映了在某一阶段使用频次骤增的关键词。在CiteSpace中,某个聚类所包含的突发节点越多,则BURST值越高,那么该领域就越活跃,或者成为研究的新兴趋势。在高频关键词中,BURST值较高的有几个词汇:人大制度(3.39)、协商民主 (3.36)、社会主义(3.96)、民主政治(3.28)、政治制度(3.39)、政治文明(3.36),这表明在人大制度的研究中,人大制度、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制度、政治文明等是其研究热点,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也是一定时间段的研究趋势。笔者结合关键词的频数、BURST值等就其中部分热点进行了简短的文献梳理。

(一)党的领导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制度载体,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天然地蕴含着党的领导这一重大命题。坚持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保证[2]。当前人大制度研究中关于党的领导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对人大和党的关系的探讨。陈文认为,当前对人大与党的关系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从“孰高孰大”的二元解释逐渐过渡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学理解读,更加重视党的领导地位和方式与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的统一性研究[3]。郭燕来认为,从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看,学者们主要的论述集中在党与人大的关系不应该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如何理顺党与人大的关系、人大对党的监督等四个方面[4]。二是对党领导人大的载体和路径开展的研究。关于党领导人大具体实现的研究,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视角。比如,何俊志从组织模式归纳了同级党委对同级人大领导的三个原则[5],杨雪冬等通过梳理执政党的调控方式,阐述了党对人大领导的五种方式[6]。归纳起来,党主要是通过组织控制、兼任的政治惯例、人事权控制、议程控制、立法方面的主导以及监督方面的主导来实现对人大领导的观点是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的。所以,党的领导已经形成共识,党领导人大的方式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与挖掘。

(二)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特定主体,是连接国家、社会和人民的中介和桥梁,又是我国民主政治发生、运行的载体和机制,使现代国家成为可能[7]。因此,研究人大制度不能不研究人大代表。当前,学术界紧紧围绕代表性、任职、履职等方面开展了研究。比如,崔英楠等认为,对人大代表的代表性、主体地位、结构问题,人大代表素质以及对人大代表履职等问题的研究是学者们研究人大代表问题的焦点和热点[8]。人大代表的代表性是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合法性的根本问题,当前对人大代表代表性的分析主要体现在规范性分析、实然分析以及规范性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三个方面[9],而代表性主要体现为独立性、服务性和榜样性[10]。选举是人大代表任职的重要内容和根本途径,何俊志通过对当前我国人大代表选举研究的五种表述的分析与比较,总结出当前我国人大代表选举研究的三个趋势[11],严海兵则从过程取向和结果取向两个角度衡量了人大代表选举程序的制度化趋势[12]。对于人大代表的任职,何俊志等在对人大代表录用模式变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吸纳与优化的模型[13]。袁达毅系统分析了人大代表资格审查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代表资格审查制度的思路和建议[14]。王雄通过实证研究对人大代表连任机制进行了考察,发现履职经验、专业知识、财富资源和政治地位以及履职产出能够提升人大代表的连任优势[15]。刘乐明认为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模式是中国人大制度研究的一个传统议题,并发现人大代表的个体属性与履职行为模式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性[16]。所以,对人大代表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自身特性或定位、人大代表的产生与功能发挥等方面展开,涉及到人大代表的应然和实然层面,也即应该干什么以及干得怎么样等问题,为我们理解人大组织的运转状况提供了一个微观视角。

(三)国家治理

在关于人大制度与国家治理的研究中,人大制度的独特优势、治理效能和坚持人大制度的治理实践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韩旭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和法制基础,而且蕴含着现代国家治理所必需的重要功能[17]。佟德志和漆程成认为,在我国的国家治理实践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形成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复合治理结构,从而形成了治理主体的合力效应,能够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18]。蔡文成从政权组织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议机关、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的统一体,居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从而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7]。黄小钫从国家治理过程、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三个方面分析了人大制度相较于我国其他政治制度的优势,从而为其治理效能的有效发挥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依据[19]。秦前红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能角度进行了观察,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承载的代议功能、决策功能、立法功能、监督功能、治理功能等恰恰能够推进国家治理民主化、法治化、规范化、协同化[20]。杨雪冬也从人大制度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多重功能定位出发,分析其发挥的制度绩效,认为人大制度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的方式具有集体性、规范性、程序性等特点[21]。因此,在治理意义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民主化、法治化进程,就是将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民主与法治有机统一起来,并将之牢牢地奠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之上[2]。所以,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研究人大制度,主要探讨了人大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机制。

(四)制度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对我国制度优势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系统全面的阶段,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22],从不同的视角与层面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充分的解读。张书林和肖金明从民主政治的角度对人大制度的制度优势进行了分析。前者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民主政治是内在同构的,从而体现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23];后者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化表达,构成了中国式民主的核心要素,彰显出人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逻辑起点[2]。蔡文成从制度优势、政治优势、民主优势以及治理优势四个维度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优越性进行了分析[24]。杨佳瑛从民主和效能两个方面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进行了思考和探索,认为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无法因应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新形势、新问题[25],从反向角度阐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优势。韩旭则从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和不断增强治理体系的回应性的角度分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认为其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基础[17]。

三、政治文明、民主与治理:人大制度研究的脉络与变迁

使用突现词适合探测学科发展的新兴趋势和突然变化[9]。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中的突现词探测(Burstness)功能,基于人大制度研究的关键词突现表,根据词频的时间分布及突现词研究的主要内容,将该领域的研究脉络与变迁划分为以政治文明、民主、治理为主题的三个阶段(见图2)。下面结合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相关文献,将这三个阶段的主要研究脉络稍作展开分析。

图2 人大制度研究的突现词(按开始时间)

(一)以政治文明为研究主题的阶段(1998—2005年)

这一阶段的突现词主要包括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围绕社会主义方面,浦兴祖等认为,人大制度的涵义可以界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26]。还有研究者将人大制度放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背景下去考察,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推进人大制度建设[27]。围绕依法治国方面,有学者认为,“加强人大制度建设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前提”[28];有学者提出,“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29];还有学者主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途径”[30]。总体上来说,大家都认可人大制度和依法治国的一致性。围绕政治制度方面,一是对人大制度做出了重要定位,“人大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31],这已形成广泛共识。二是将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纳入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当中[32],所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大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围绕政治文明方面,一个代表性观点是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来厘定人大制度创新[33],提出人大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逻辑要求[34],政治文明可以规约人大制度创新的方向[35]。这一阶段的研究主题都可以纳入到政治文明的范畴当中,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根本性质;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政治制度,尤其是人大制度,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研究体现了这一时期对政治发展方向的聚焦,对依法治国的研究是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的背景下展开的,而对政治制度的关注则是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相呼应的,政治文明则是这一时期总的主题。

(二)以民主为研究主题的阶段(2006—2018年)

这一阶段的突现词主要包括民主政治、人大制度、三权分立和协商民主。围绕“民主政治”方面,有学者将人大制度界定为“民主政治的制度平台”[36],直接将人大制度与民主政治相联结;有学者将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界定为发展民主政治的路径[37],因此,发展民主政治就要求改革和完善人大制度[38]。围绕“人大制度”,很多学者将多种民主形式与人大制度相关联,有学者提出扩大直接民主,完善人大制度[39],将直接民主作为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有学者将电子民主与中国人大制度的变革联系起来,认为电子民主既对人大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为人大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助力[40]。还有学者将人大制度与基层民主联系起来,提出人大制度建设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41]。围绕“三权分立”方面,代表性观点是坚持人大制度,不搞“三权分立”[42],因为“三权分立”与人大制度的议行合一或者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根本相悖的。围绕“协商民主”方面,有学者提出要将协商民主“应用到人大代表选举、人大立法、人大审议重大问题作出重要决定、人大人事任免、人大代表工作等方面中去”[43];有学者主张要发展和完善人大制度在社会领域方面的协商民主,如人大立法听证制度、人大民主恳谈会等[44],有学者提出,在“人大工作中运用好协商民主,对于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具有重要意义”[45]。所以,人大制度与协商民主也是相契合的,人大工作中也可以开展协商民主,这是毫无疑问的。总体上来说,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民主的视角来认识人大制度,研究人大制度,将人大制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面。民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议题,从政治文明研究到民主研究是一个进一步聚焦的过程。“民主政治”的研究议题将人大制度研究置于“民主政治”的视野之下;民主与“人大制度”研究议题的关联让我们关注到民主形式与民主效能等方面的创新;“三权分立”的研究议题让我们看到人大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根本差异;“协商民主”的研究议题将协商民主带入人大制度的研究与实践中,赋予人大制度创新以新的方向和动力。

(三)以治理(制度)为研究主题的阶段(2014—2022年)

这一阶段的突现词主要包括国家治理、地方人大和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国家治理”方面的研究主题也随之开始凸显。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人大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制度支撑[46],人大制度有利于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民主化、法治化、效率化、协调化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47],因此,为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必须充分发挥人大制度优势[48]。2019年是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40周年,这一时期,关于地方人大创新实践的研究引起了关注。有学者提出,浙江海宁就重大事项增开人代会是一项创新实践[49];有学者主张,浙江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是一种“互联网+”地方人大制度的实践创新;还有学者对地方人大实践创新提出了理论解释,从而提出改进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建议[50]。围绕“制度优势”方面,除了上述对人大制度优势内涵与类型的研究,还有学者提炼出制度优势理论[51]以及对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路径的探讨[19]。总体上来说,国家治理主题统领了这一阶段的研究,将我们对人大制度本身的关注转向对人大制度功能的探索,地方人大也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制度优势本身与国家治理的效能是一体两面、紧密相连的,制度优势要通过国家治理效能来体现,而国家治理效能又要通过制度优势来实现。从民主的研究主题转向国家治理,是人大制度研究的又一次重要转向,体现了人大制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大局中的功能定位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

四、人大制度研究的未来空间

(一)研究现状总结

1.实践逻辑。人大制度研究主题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从研究主题的阶段性变化可以看出,人大制度研究是与时俱进的,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一定的时代背景会设定一定的研究主题,研究者的研究也是对热点问题的回应。第一阶段以政治文明为研究主题,突现词主要包括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所以,这一阶段的研究主题大都与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所设定的政治发展议题有关。第二阶段以民主为研究主题,突现词主要包括民主政治、人大制度和协商民主等。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这对这一阶段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协商民主”的研究议题凸显了协商民主研究热点对人大制度研究的影响与渗透。第三阶段以治理(制度)为研究主题,突现词主要包括国家治理、地方人大和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议题显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论是国家治理,还是地方人大,还是制度优势议题,都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框架下展开的。

2.理论逻辑。人大制度研究主题的演进是层层递进的。从政治文明的主题到民主的主题,再到国家治理的主题,人大制度研究的主题变迁反映了人大制度研究是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政治文明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人大制度只是其中的一个实践主题,人大制度的研究也只是政治文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政治文明研究开始,首先就为人大制度实践及其研究确立了空间方位。随后,以民主为主题的研究是政治文明研究的深化,因为民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议题,从政治文明研究主题到民主的研究主题,不仅仅意味着一个聚集的过程,更意味着深入内核的过程。最近兴起的国家治理的相关研究又将人大制度研究从本质层面延伸到功能和规范层面,是对人大制度研究的新拓展。总体而言,人大制度研究的主题变迁一方面是对时代议题的回应,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彼此内在的逻辑关联。

(二)研究空间展望

从人大制度研究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来看,毫无疑问,人大制度研究的主题未来还会持续深化。从既有的研究主题来看,未来的研究空间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拓展。

1.从政治文明主题研究到党领导人大研究。在我国,党的领导也是政治文明研究的一个关键研究议题。早在2001年,这方面的研究就已经开启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党的最高层次会议上首次对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予以明确规定。伴随而来的是党的全面领导的逐渐深化,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也显著增强。所以,从实践逻辑的角度来看,党领导人大方面的研究也必然会进一步加强,成为政治文明领域被重新聚焦的重要研究议题,将聚焦党如何全面领导人大工作以及未来的领导方式如何优化等主题。

2.从民主主题研究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自2019年11月“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被提出以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得到发展[52]。2021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修正草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修正草案中也写入了“全过程民主”[53]。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因此,在民主的议题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定位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和提升。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的回响,所以,在人大制度研究领域,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形成热潮。这一研究将重点探讨人大制度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系、人大制度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定位以及人大制度如何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问题。

3.从国家治理研究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命题,相关的研究随之不断增长,甚至井喷。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这将长远影响我国现代化的实践和相关的理论研究。在人大制度研究领域,“中国式现代化”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这一议题需要回答人大制度在“中国式现代化”议题中的理论方位以及人大制度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有何政治功能等重要问题。

总之,好的理论研究要回应现实问题,人大制度研究的未来空间也应该立足于现实实践,回答现实中提出的问题,并为未来指明方向。人大制度研究应该对中国政治发展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做出回应,并为人大制度这一制度空间的拓展与实现提供科学的指引。

注释:

①以CSSCI期刊为来源范围,采用突现词分析,1998年前后突发值比较高,是人大制度研究集中兴起的时间点,所以本文文献分析以此为起点,这并不是说此前没有人大制度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文明人民代表大会依法治国
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西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特性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谁最早提出人民代表大会的概念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