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的玉米
2023-11-24■艾科
■艾 科
每年到了秋收,我都会回农村帮父亲一起收割玉米。
乡间的玉米地一望无际,秋风徐来,玉米叶沙沙作响,粗壮饱满的玉米棒傲然立于秸秆之上……目之所及,皆是一片丰收的喜人景象。
收获的季节总是让人欣喜,但收割玉米的过程却是兼具体力与耐性的煎熬。天气好的时候,极个别急着返城务工的家庭,会选择使用机械收割,每亩地花费80元,即可将玉米颗粒归仓,省时又省力。而更多像父亲这样勤俭的农民,则会一如既往地延续传统的人工收割法,耗费将近一周时间,以致人困马乏体力殆尽,才勉强把七八亩玉米掰回家。
遇到天气好的时节,父亲不用机械收割,我就常埋怨他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不会利用科技解放身体。面对我的抱怨,父亲总是平静地说:“花那冤枉钱干啥?农活慢慢干总能干完!”而在天气不好的时候,我则缄默不语,因为我深知玉米地潮湿,机械无法作业,唯有凭借体力,才能将玉米一颗一颗地掰回家。可是每到收割玉米的时候,天公大多不作美,不是秋雨绵绵,就是秋老虎逞威,这也让乡村的秋收,变得愈发艰辛忙乱。
收割玉米的过程繁琐而精细,大致分为“掰、剥、脱、晒”四个步骤,每步都渗透着农民对土地的无限深情,还有无尽的汗水。
回到老家的第二天,我早早起来吃完早饭,换上长衫长裤,穿上严实的袜子和结实的球鞋,再戴上紧致的帽子、密实的口罩和耐磨的手套,全副武装地拿着尼龙袋踏上父亲的电动三轮车向玉米地进发。
秋雨导致玉米地泥泞不堪,雨水散去后,骄阳又将密不透风的玉米地烤得像个蒸笼。父亲将三轮车停在地头后,我随他一起走到地里,开始逐垄掰玉米。
我们将掰下的玉米棒放进手中的尼龙袋里,同时拖着越来越沉的袋子在地里慢慢前移,待尼龙袋装满后,便扛到地头倒进三轮车车厢里,接着再拿着空袋子进入玉米地继续掰玉米。
年逾而立,长期不干农活,我竟然连一袋玉米都扛不动。父亲非常体贴地让我只管掰,扛运的任务由他负责。看着满头银发的父亲扛着重重的一口袋玉米穿行在密不透风的泥泞的地里,一股难掩的酸涩倏然袭上心头。
半天下来,父亲不疾不徐、有条不紊,而我则不时抬头看天叹气。玉米地前不见首后不见尾,蚊虫四处纷飞,稍有不慎叶片就会在裸露的皮肤上划出道道伤痕,痛痒难忍,我心中的怨气再次生发。
自打种玉米以来,为了节省每亩近百元的机械收割费,父亲都是执拗地采用人力收玉米。有一年秋收天气尚好,我因为生闷气没有回来帮忙,而是把钱打给父亲让他雇佣机械收割。他嘴上答应着,可是依旧瞒着我独自将几亩地的玉米一点点地掰回了家。父亲在骨子里认为:作为农民,就要勤恳踏实任劳任怨,理当与土地推心置腹水乳交融,任何“投机取巧”都是对土地的亵渎。
其实父亲的话也不无道理,那些在天气晴朗的时节使用机械收割的人家,在收割机完成作业后都会非常无奈地发动家人到地里进行人工“二次收割”,因为机械收割粗枝大叶,会遗漏不少倒伏于地的玉米。每到此时,父亲都会庆幸地对我说:“看看,用机械收割,钱花了,力气和时间没见节省多少。”我想辩解这只不过是“个案”,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眼前繁重的农活,让我无力再多说一句话。
等费尽心力将玉米棒掰回家之后,还要逐个进行剥壳。为防新掰的玉米棒发霉,每年收割玉米的第二天,父亲都会让我留在家里剥玉米,他则独自一人去地里掰,掰满一三轮车就往家里运。父子二人协作,共同应战秋收。
面对堆积如山的玉米棒,我找来一块薄木板和一颗长铁钉,用斧头将铁钉钉穿木板,然后拿起一个玉米棒往凸出木板的铁钉尖上轻轻一划,玉米棒就会“皮肉开花”,再用双手捏住棒壳顶端对扯撕开顺势一撸,从棒根处轻轻一掰,玉米就剥好了。这个过程看似轻松,但一棒接一棒的重复动作经常让我疲惫不堪。每当想偷懒时,一看到90多岁的奶奶仍旧与我“并肩作战”,心底的倦怠立时烟消云散。
为了排解机械式劳作的寂寥,我将广播打开,一边听节目一边剥玉米,半天下来腰酸背痛满身是灰。尤其是“深入一线”的父亲,掰了一天的玉米,晚上洗脸吃饭的时候,鼻腔里全是草木青灰。
玉米掰完剥好还不算大功告成,父亲还要将其摊放于太阳下晾晒,晒干之后进行脱粒。每年秋收过后,都会有粮贩下乡收购玉米,脱粒与未脱粒的、全干与半干的、饱满与干瘪的,价格各不相同。
每年秋季,玉米能给父亲带来数千元的经济收入,拿到“真金白银”,他才如释重负地说:“秋收的辛劳总算没有白费!”而我则在无法言说的心绪中,等待下一季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