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物化与和美乡村建设
2023-11-24浙江省老教授协会310006汪自强
浙江省老教授协会(310006)汪自强
浙江大学湖州现代农业产业联盟(313000)施志成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首次将“记住乡愁”写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记住乡愁,就是要记住本来,延续根脉,传承几千年来深藏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家风祖训、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
古代的乡愁在诗句中均有描写。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代的乡愁诗,要数余光中的《乡愁》,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写出了不同阶段的乡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走向共同富裕的今天,更需发现乡愁、挖掘乡愁、丰富乡愁的内涵,助力乡村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乡愁的释义表明,乡,指家乡;愁,烦恼、忧愁。乡愁的意思是指思念家乡之愁苦,是一种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也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故乡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但既然是作为心情、情感或情感状态的这种乡愁,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虚幻、宏观的概念,如何将乡愁物化,如何将乡愁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能物化的东西或生活中的产品,则是当今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所要求的。
1.乡愁的划分和类型
现实生活中,从人的触觉和感知看,乡愁的类型有:舌尖上的乡愁、视觉中的乡愁、听觉中的乡愁、触觉中的乡愁等。《上甘岭》电影中的“我的祖国”歌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一句歌词融合了多种乡愁,听后对家乡的向往萦绕在心头。舌尖上的乡愁,种类最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食品(物)和各具乡村风味的特色美食、土菜、土酒等。如浙江泰顺山区有豆腐柴(绿豆腐)、米面层、乌米饭、红麯酒等。这些乡村美食,往往能引起返乡客、游子的强烈思乡之情;视觉中的乡愁,乡村的一草一木、古村、古树、古井、古民居,往往能勾起孩童时的回味和记忆,一些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缩影。很多传统村落已有数百年乃至逾千年历史,它们不仅留存着历史“现场”,还接续着文化传统,记录着一代代人的生活轨迹,是承载乡愁的重要载体。视觉中乡愁的挖掘,往往会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如2023 年春晚中以泰顺仕阳“碇步”为主题的舞蹈,是一场山区特色视觉盛宴,引起了今年上半年到该地旅游游客的暴增,知名度大为提升。此外,浙江泰顺、庆元的廊桥,也是视觉中乡愁的重要内容。听觉中的乡愁,山歌、地方戏剧、传统说唱、民间音乐等,是听觉中乡愁的重要载体,乡音不改、乡愁永续,听觉中的乡愁能带来持续的回味。触觉中的乡愁,又称指尖上的乡愁,玉石产区的石雕及工艺品、乡村烧窑区域的土陶土罐、毛竹产区的竹编、山区的根雕和微雕作品、民族服饰、剪纸、民间年画等,这些都是触觉中的乡愁;通过感知和体验,能使游子和返乡客加深对家乡的印象,提升思乡之情。
从文化体验角度看,有非遗中的乡愁、民俗中的乡愁、节庆中的乡愁等。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是典型的黎族聚居村落,当地的非遗手艺——黎族织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距今已有3 000 多年的历史。2022 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毛纳村时提出:“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手艺活,既传统又时尚,既是中华特色乡愁,也是世界文化的标签。这些多种形态的乡愁,如果能转化为现实生活中可品尝、看得见、听得到、能感受的千姿百态的物化载体,立足村庄特色资源,以文化彰显乡村特质,则能促进和美乡村建设。节庆中的乡愁,与舌尖上的乡愁相类似,依不同的地域和物产有很大的差异,但总体上有共同的乡愁、共同的节庆。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庆日,也依不同的民族、地域和农耕文化等不同。如,泰顺正月十五的百家宴、二月二的龙抬头、三月三的畲族风情节、千岛湖的捕鱼节、云和梯田的开耕节、浙江茶区的采茶节等。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桃花节、油菜花节、开镰节、丰收节等或与农事活动有关的节庆越来越多。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愁的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2.湖州“乡愁”的特征特点
湖州,位于中国东部、浙江北部、太湖南岸,是一座有着100 万年人类活动史、2 3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得名的江南城市,是一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有丰富乡愁”的城市。“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湖州既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又有厚重的人文、旅游、非遗传承,可用湖州的“乡愁”资源,服务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农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见表1)
表1:湖州乡愁实例
3.乡愁物化的路径
(1)不断发掘乡愁,丰富乡愁的内涵 如前所述,人的触觉和感知有多种乡愁,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日常的喜怒哀乐多属此类,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交织在一起。要不断地发掘乡愁、拓展乡愁、创新乡愁,丰富乡愁的内容,增加乡愁的内涵。同时,还要使乡愁生活化、便利化,使乡愁这种情感的状态变成实实在在的实体和物件,使乡愁真正能看得见、摸得着、品尝得到、体验得到。
(2)发展乡村旅游,倡导全社会关注乡村 旅游是传承和传播乡愁的重要载体。开展乡村游,也是乡愁的宣传与传播过程,让游客体验乡愁、感受乡愁。让乡愁走出乡村,旅游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文化流,强化了乡愁转化的路径,更是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近期,国家九部门联合发文,鼓励引导退休干部、教师、医生、退役军人等回乡定居,旨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各方人士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人才下乡、资金下乡、技术下乡、信息互通、文化融合,汇聚各方力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3)弘扬乡村文化,夯实乡愁文化根基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五大内容之一。乡村文化博大精深、乡愁文化千姿百态。乡村要注意非遗的传承、民俗文化的挖掘,把传统村落保护好、建设好,留住“根”、守住“魂”、吸引“人”,才能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早日变为现实。乡村文化作为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是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所在。只有将乡村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才能更好赓续中华文脉,夯实文化自信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