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画的时代表达与创作新象
——记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五届院展
2023-11-24蒿亚楠
蒿亚楠
4月2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天津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承办的“时代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第五届院展巡回展·天津美术学院站”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展览以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全体画家为创作主体,并邀请国画院特聘创作研究员及国内创研机构代表性国画家参展,汇聚260余幅精品力作,既体现了新时代我国社会全方位的整体风貌,也体现了这一时代在艺术家心中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以及由此创作产生的画面物象、绘画形态及精神气质。①这些基于不同艺术观念、探索轨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的清晰脉络,也勾勒出当代中国画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创作面貌。围绕展览引发的学术研讨在业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既回应了当代中国画创作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也关切到了艺术家对创作主体身份的定位与思考,更打开了当代中国画创作在笔墨传承、守正创新、跨界融合道路上可实验与探索的空间。
秉承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人民文艺立场,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艺术科研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自建院开始便聚焦于多门类的艺术理论研究,关注植根于历史传统、立足于时代现实的生动艺术实践。2004年,在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先生的倡议和组织下,集中国画、油画、雕塑等美术门类的综合创研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正式成立,其后更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自2007年首届院展举办后,2010年、2014年、2018年相继举办第二、三、四届院展,第五届院展于2023年初春亮相北京。历届院展均以“象”与“时代”为展览主题,强调强烈而鲜明的精神性与时代性。展览展现出不同代际的艺术家立足时代,情系家国,理论与实践双修,艺术与境界并进,以笔当歌,不断谱写新的艺术篇章的特质。
江宏伟 春之歌 纸本设色 178×120cm 2018年
一、本土、现实、传统:当代中国画的时代立场
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东方与西方一直是探讨中国画创新与变革绕不开的问题。五四运动之后,西方文化的急剧涌入,给中国艺术带来了启示,也带来了困惑。少数留学学习美术的前辈先后回国,林风眠、刘海粟、徐悲鸿、傅抱石等身体力行地将西方美术创作的理念与方法带到中国,写生、素描、人体等美术教学体系的发展,为传统中国画的创作与革新带来了新突破。自此之后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画经历了传承、变异、断裂、转型与拓展的种种命运,在坚守本土文化、借鉴西方文化、保持民族传统、刻画社会现实、展现时代风貌的过程中,推进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彰显家国情怀,塑造民族认同,熔铸中国气派。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异彩纷呈的山水画作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道德修养融为一体,联结着民族情感和文化记忆,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标识。古人的山水情结是一种逃离现实的自我隐逸,今人的山水忧思是一种面对自然的人生感慨。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深入挖掘和传承山水画创作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情怀,既是回应本土现实环境问题的需要,也是重获自我生命体验的路径,更是面对都市生活景观的反思。本次参展佳作中,艺术家用精湛的笔墨演绎着当代山水情怀,刻画着自然景观的万种风情,于传统中汲取精华,立足时代的新视角,展现出一种当代笔墨意趣。
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中,本土文化与民族文化已经完成从文化自省到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的转型,其中,与民族、国家、历史、社会现实相关的创作主题成为中国画的表现重心。此次展览佳作中,不少主题性创作体现了中国画追寻红色足迹、传承民族信仰、传递梦想正能量、讴歌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
本土、现实与传统是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背景与坚定立场。时代是艺术创作的土壤,不同的时代诞生不同的艺术观念、造就不同的艺术风格、生发不同的艺术面貌。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笔随心动、墨由情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为创作导向,用当代笔墨回应时代变化、彰显时代精神,以新风古韵赋予新时代语境下中国画人文意蕴,在借古开今、师法自然、中西融合的过程中,扎根生活、寄情于民,尽展文艺创作者的深厚学养,让当代中国画创作在文脉传承的精神接力中又一次革故鼎新、生机勃发。
郭怡孮 霓裳羽衣图 纸本设色 145×365cm 2021年
二、技法、语言、观念:当代中国画的笔墨探索
笔墨是画者创作的基本技法和语言,也是画者传达自身情感的手段,更是创作者自身生活经验、感知方式与习惯的体现,凝聚着个性的创作理念与艺术精神。笔和墨产生的不同的艺术效果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包含着人的内在气质、道德修养、精神追求的综合品格。笔墨问题是中国画艺术的核心问题,中国画的审美形式与内容都是围绕笔墨展开的,中国画的意境营造和气韵生动都要依靠笔墨来实现,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都由笔墨来承载。
早在三百年前,著名画家石涛就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即笔墨的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笔无定法,墨无常规,标新立异,直抒个性,才是当代中国画家笔墨实验的出路。面对纷杂多元的艺术潮流,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也要坚守精良,只有这样,中国画创作才能在时代的砥砺与淘洗中,在中西艺术的碰撞与交融中,彰显独特价值。
在本次参展佳作中,艺术家的笔墨探索主要体现为三方面特征:首先,传统笔墨精神焕发新活力,中国画的意象造型、笔墨结构、写意精神等中国画的本体内核在新时代实现再生长,中和、充实、高华、雍容的中华美学精神得到发扬光大。②
其次,笔墨表现形式得到再拓展。艺术家在造型、色彩、构成、媒材等方面的探索不断突破中国画的表现边界。艺术家对工笔、彩墨、水墨等语言方式的创新运用,建构了中国画的新图式,提升了中国画的新表达。中国画内部的工笔与意笔之间,中国画与油画、版画等其他绘画之间,以及与其他艺术表现方式如装置、影像、雕塑等之间的交融互鉴,增强了中国画的艺术感染力,推动了中国画的新发展。中国画积极汲取民间艺术与其他文化养分,沟通人与自然,观照心灵与精神的和谐对应,彰显了跨界、融合、共生的当代中国画价值核心。
第三,笔墨题材的表现空间进一步扩展。新时代的中国画家是时代精神的敏锐体验者与感受者,社会、人文、民生、科技、生态等丰富多彩的样貌,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不竭源泉。日常生活、生产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新风、民族繁荣、大国外交、生态文明、城市景观、美丽乡村……都成为当代中国画题材的表现空间,展现出世界的多样性与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创造出中国画新意象。中国画是镌刻着中国文化基因的艺术品种,中国画的精髓——笔墨技法、形式、语言、观念映射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象,凝聚着创作者的情感意志与艺术精神。艺术家若想在对传统笔墨的延续过程中,创建属于自己的全新笔墨语言,使笔墨为我所用,一方面,需要经历技术层面上的苦练与参悟、修行和沉淀;另一方面,笔墨植根于人的内心——对于艺术创作的真诚投入、对于日常生活的由衷热爱、对于人文社会的暖心关怀、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因此,艺术家的笔墨实验和探索离不开自我身心综合修养的不断完善与提升。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展现新担当。本次参展佳作不只是在笔墨技法和观念上有更新,也不只是要表达社会现实和时代风貌,而是深层次地展现出艺术家对时代的感知、对历史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本次参展佳作以笔立骨、以墨取象,艺术家将笔墨线条、水墨印迹幻化成精神和意境的表达,让传统笔墨精神焕发出新活力,笔墨表现形式得到再拓展,笔墨题材的选择更丰富。观者在展厅中游走仿佛徜徉于艺术天地,在坚守初心、赓续文脉,又充满朝气、求新求变的创作中,感受艺术家用文化自信绘就的时代新画卷。
李传真 门巴情歌 纸本工笔 350×250cm 2019年
崔进 喧 纸本设色 237×124cm 2022年
注释:
①摘自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第五届院展”前言。
②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