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之问”2022全国高等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系列活动综述

2023-11-24刘艺馨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天津美术学院文科美育

刘艺馨

开幕式嘉宾合影

2023年3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天津美术学院承办的“‘时代之问’美术教育的使命与价值——2022高等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系列活动在天津召开。论坛开幕式由天津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喻建十主持,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主任高洪,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分别致辞。在天津美术学院教务处寇疆晖处长的组织下,来自全国各美术院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在津相关大学艺术学院负责人,以及天津美院二级学院负责人和师生代表百余人与会。

主论坛共设三大主题:一是“树人之本——专业基础教学的守正创新与人才培养”,二是“技术之维——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与科技融合实践”,三是“美育之行——构建美育育人新格局,赋能社会发展”。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琳、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等全国20余所艺术类专业院校代表进行主旨发言。三大主题板块分别由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喻建十,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移动媒体艺术系副主任蒋旎,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学报副主编赵振宇主持。

一、树人之本——专业基础教学的守正创新与人才培养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的发言着眼于树人之本,探讨守正创新与人才培养。他阐述了基础教学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及推动其发展的重要性。他首先指出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与核心逻辑,以及近年来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中的深入实践。随后,他阐述了新文科建设的四个核心内涵:价值引领、技文并重、多元生长、跨域融合。人才培养主阵地在于课程,基础教学是课程体系之本。最后,庞茂琨就基础教学课程设置如何贯彻体现新文科建设展开解读:一是构建“大思政课程+大美育课程”的专业基础教学价值引领体系,把好立德树人价值关;二是构建“弹性化课程+个性化课程”的专业基础教学多元生长体系,充分激活学生动能;三是构建“创作型课程+学术型课程”的专业基础教学技文并重体系,推动高等美术教育走好发展新路;四是构建“融合型课程+未来型课程”的专业基础教学跨域融合体系,回应时代新需求。庞茂琨认为高等美术教育的树人之本,是要在基础教学中切实担负起立德培根、文道并举、艺科融通、识变求变等重任,是要培养能为中国新时代美丽画卷着点睛之笔的艺术英才。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晓琳围绕“新艺科”基础教学的深化与创新做了演讲。她以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科体系建设为例,阐述了如何积极响应国家新文科教育战略的整体思路,提出如下几个要点:一要充分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责任,以解决中国美术和高等美术教育事业重大问题为导向,围绕“如何育人、如何培养人”制定并落实各项学科规划;二要以培养具有开拓精神、时代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为目标,组建强力学科团队,推动学科治理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学术思想理念的创新;三要从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入手,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在新文科建设的大框架下建构起具有新时代高度、体现中华美育精神的“新艺科”学科体系。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武小川以影响艺术教育的几种情境变量为题,阐述了艺术及艺术教育在发展中的各种压力与动力,以及作用于艺术教育发展趋势的外部情境。首先,武小川指出艺术教育究竟是发展自我特色还是拥抱自由表达,在不同的文化策略选择下充满矛盾。其次是在艺术的全球化与本土化背景下,艺术教育呈现以城市区域为特色发展的趋势。随后,他提到在与当代审美的单一普遍化和世界文化博弈过程中,中国美术的未来发展应将国际艺术的发展脉络作为自身发展前途的坐标一并考虑,而艺术及艺术教育,在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共同作用下,通过不断竞争促进新发展,成就新领域。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与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共同宣布论坛开幕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主题发言

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刘伟冬主题发言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主题发言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刘茂平认为,要反思新的时代条件下美术教育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没有被充分关注的矛盾和焦点问题。他认为,一是要思考基础教学的背景或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国家政策导向、社会科技文化发展背景及趋势、教学对象的变化等因素构成了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背景、动因,甚至直接推动力。二是要进行基础教学的学理探讨。刘茂平认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当代视觉思维的视觉创意人才,这对基础教育提出了素质和能力的双重要求。艺术真正的基础能力是认知水平和艺术综合素养的综合表现,现代视觉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继承与创意—媒介与视觉—感知与表达—素质和能力为逻辑的系统培育。随后刘茂平以湖北美术学院基础教学的探索实践为例作了具体分析。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聚焦新文科背景下的高等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以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基础教学改革为例展开论述。他指出,新文科理念是在新的全球宏观框架下做出的转型和升级,是对传统文科在知识体系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方面的综合提升,是思想改革和教育观念的系统转变;新文科建设与高等美术人才培养之间紧密相关,为高等美术教育如何在“文科专业优化调整”的框架下重新塑造角色价值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艺术门类间的相互演绎和借鉴,为新文科建设中的各学科交织互通提供了实现理想的可能;新文科与美术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愿景是一致的,即通过学科兼容优化教学内容,为国家输送适应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优秀复合型人才。贾广健以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基础教学改革探索为例,从人文器识与综合素养、博雅教育与精英教育、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三个方面阐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天津美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方略,一是围绕新文科建设路径下的人才培养使命,不断增强学科体系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匹配度,适应城市发展定位,强化战略思维和担当意识,培养时代需要的“金专”人才,二是推进“枣核形”学科布局和“四梁八柱,一基一顶”学科体系建设。这一学科体系建设构想,一方面重视传统学科发展,在传承中进行创新,在创新中反哺传统;另一方面,能够借助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机遇,助推不同学科和专业发挥各自优势,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他着重指出,高等美术教育要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注重内涵发展和多元体系建设,使高等美术教育发挥其最大社会价值,承担教育强国之应有责任。

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赦从探索综合性大学美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培育有特色的厦门大学美育课程群的六大板块出发,论述了“大美育”概念。他表示,随着国家对于美育的日益重视,探索构建、加快建设“大美育”综合通识课程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他指出,承载着中国文化精神的“大美育”综合通识课程,是跨学科而多元的艺术综合人文素养课程,高等院校的美育课程要承担更多的育人内涵,美育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对中国文化特征性的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淳就新时代多维视角下的写生教学改革展开论述,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写生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为例,指出课程形成的完整体系及其他技术手段对拓展课程深度的作用。他还提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强化写生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发挥艺术教育的思政功能,落实当代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是积极回应当代艺术界重大学术问题,面对近年艺术文化以及各界学人一直关注的“图像时代下绘画何为”的重大学术问题,尝试结合艺术现象学理论,搭建一条从直观到本质的实践与学术研究之路。三是明确办学特色及学术研究方向。着眼于拓展校外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搭建学术平台,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的相互促进,以展带教,以创带学,突出实践成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依托学校深厚的历史背景与学科平台,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协同学院众多专业课程的积极建设,努力为中国特色的高等艺术教育贡献力量。

二、技术之维——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与科技融合实践

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赵璐的主旨发言以“从互联网到元宇宙:视觉设计与媒体的未来图景”为题。他首先与大家分享了“在媒介演进的大背景下,如何共创视觉设计的未来图景”,而后结合团队作品分两部分进行了阐述:一是文化价值力与媒介迭代,通过研究模型的建立,导入从互联网到元宇宙的媒介背景下视觉设计的转向;二是数字延伸与视觉叙事,提出数字媒体艺术五维衍生模型,即在虚实共生、人机共生、万物共生的数字场域中,思辨设计、交互设计、服务设计、体验设计、信息设计交织融合,共同构成元宇宙混维的信息场,为当代视觉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介入方式和视觉文本。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主题发言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武小川主题发言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刘茂平主题发言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则聚焦走进元宇宙的艺术。他认为,元宇宙是一个整合了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多种技术于一身的平台。它无限开放,特别强调虚实相融,具有沉浸式体验、虚拟化分身、开放式创造、强社交性等特征,以元宇宙为代表的新科学、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动力正在成为改变当前人类身份的不可抗力,并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改变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他指出元宇宙其实不仅是一个关乎技术的平台,还是一个关乎艺术的平台,或者说元宇宙本身就是艺术。在元宇宙中的任何行为,其结果似乎都能成为新的艺术探索或者是艺术创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着重讨论了他对艺术与科技关系的反思,他谈到在技术及各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的今天,高等艺术教育应该如何应对、如何找准方向,培养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艺术人才的问题。张敢指出,科技的飞速发展成了时代风尚的重要表征,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成了当今最引人注目的话题。由科技激发的艺术创作通常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个是对科技及其后果的反思,一个是充分利用科技提供的新材料和新手段进行创作。他认为科技不过是引发思考的内容或可资利用的手段,它永远也不能替代艺术家进行思考,进行创作。艺术要用充满想象力的形式来表达人类的情感,才是应该认真思考和坚守的。高等艺术教育首先还是应该让学生对艺术的本质有深入透彻的理解,认识到艺术中永恒价值的意义。同时,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对科技发展的前沿有所了解,并善于以之为工具进行艺术创作。他谈到,科技对艺术所产生的影响是必然的,但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也会反过来对科技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王帅以艺术与科技融合之于摄影与摄影教学为主题展开论述,她指出随着数字虚拟技术、数据可视化自觉地参与到摄影的艺术表达和社会层面的构建之中,艺术家也逐渐意识到摄影携带的技术基因和孕育出的文化、艺术话题,成为摄影作为艺术媒介的时代优势与特点。但在摄影身份不断演化更迭的当下,依然无法摆脱从技术和大众化层面对摄影功能化的刻板印象,造成今天艺术学习中多数人对摄影的狭隘解读,致使摄影在艺术教育中没有真正得到作为媒介的认同:一是经受科技的考验,二是美术学院摄影专业身份问题,三是固化认知与思维定式问题。王帅就天津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教学设计思路与实践进行了论述:一是以理论教学串联起围绕着专业的史学、哲学、社会学、影像学等,构建媒介观;二是综合分辨出专业在新语境中原生性和派生性的变量,从摄影本体特征、新旧媒体特征、视觉图像修养、材料的实验等方面制定专业基础课程;三是开启以实验室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传统摄影专业实验室相对局限,针对媒介融合的环境,必须寻求与区域内外不同领域实验室合作;四是实践课程以课程项目制方式实现空间转换和资源整合。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着眼于“新文科视阈下面向‘双区驱动’战略的一流美术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与探索”。他首先指出,新文科背景下,广美以人才培养全过程体制机制改革回应艺科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和国际化的发展浪潮;其次以“学科—专业—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为抓手,锻造更强能级、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在专业建设上逐步形成关注社会需求,以一流专业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动态调整的专业发展格局;再次是融界创生,面向未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融、界、创、生,“融”是指艺科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之意。“界”是守住学科专业之“界”。“创”可以理解为创新、创造、创业。在新形势新要求下,美术与设计教育要跳脱出原有的界限,建立与社会联动的闭环。“生”可以理解为生产、生活、生命。坚持以弘扬中国艺术精神为价值航向,着眼人类福祉,以精品力作讲述中国故事,从而塑造中华艺术意蕴和时代精神相融互通的价值体系。二是对广州美术学院GAFA3.0的思考。三是广州美术学院GAFA3.0时代的人才培养与教学策略,要构建新体系、探索新模式、搭建新平台、深拓国际化,在新文科背景下,持续“开风气之先、走变革之路、领时代之新”,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贡献南方力量与智慧。

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韩冬聚焦理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时代命题,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艺术与科技具有同源性,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探讨与理解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具有意义。二是学科体系形成使得艺术与科学成为知识体系的两极,新兴学科的发展便是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所支撑起的新维度,在数字时代又形成了更加突出的特征。三是科技与艺术的发展是持续的相互作用关系,从发展历程和规律来看,科技的发展对于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而艺术本身的拓张与表达需求,同样又会作用于科技的发展进步。四是艺术与科技融合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命题,当前,世界处于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浪潮,随着数字信息科技的深化发展,信息社会开始逐步趋于成熟,已经给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变革。

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赵璐主题发言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主题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喻建十发言

三、美育之行——构建美育育人新格局,赋能社会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以艺术学三大体系为主,旁涉美育和新文科展开论述。他表示,要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的起点,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艺术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足整体优势,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努力做到“三出”:一要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二要出高质量的创作成果,三要出高精尖的德艺双馨人才;要进一步明确美术工作如何为人民的问题,要反映时代之变、中国之治,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聚焦新时代伟大变革。

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孔新苗以美育在数字时代的新课题展开论述。他认为,美育是建构国家、民族想象共同体的核心力量。从“延安”到“新时代”,承载这一想象的审美形式生产、传播及时代演变,标示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发展的中国道路。当下数字技术应用的新形态,正建构着艺术创造、传播和接受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特点,给当下美育实践和面向未来的艺术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系列有待破解的新课题。孔新苗指出,“延安”建构的美育话语与形式生产力,有效建构了中国新文化的“想象共同体”,为更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情感、形象、语言和意义,建构了全新的、面向中国新兴阶级力量的中国现代美育话语。他将数字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与新形式生产力,基本概括为三个大的改变:一是审美关系改变,改变了大众审美接受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二是接受方式改变,艺术交流方式的改变推进审美民主化的同时,也形成审美趣味的良莠混杂、众声喧哗;三是语言形式改变,在今天的数字环境中,不同艺术门类的语言都被统摄于数字媒介的“技术可供性”逻辑之下,数字消费新群体与依然习惯于传统艺术审美群体的并存,再塑了当下艺术接受形式生产效应的复杂境遇。针对几个方面,当代中国美育工作者主要面临三个课题:一是如何不忘初心,以数字时代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生产力,在新语境下续写延安“人民文艺”美育话语,续建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文化“想象共同体”;二是如何将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好内容与数字传播新形式更有效地结合;三是如何面对数字时代的变化,更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下新文科建设的重要课题。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以“处境与抉择:地方院校美育建设与发展之策略”为题开展论述。他指出,高校美术教育层级的划分与发展不平衡,在经费预算、师生比、学科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面临截然不同的境遇。地方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面临挑战。他在对省属地方院校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美育认识有待提高,在办学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美育并不能被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二是混淆概念,职责不明,绝大多数地方院校或私立大学对美育的认识存在曲解和误读,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以艺术教育的功能替代学校美育的作用,并不能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他指出,地方院校的美育发展,应当有的放矢,向美而行,要根据实际考虑如何立足本校、开源节流、另辟蹊径;充分理解新时代美育的新要求,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络,优势互补,推动美育;挖掘在地文化的优质资源,发挥学科优势,整合社会力量。在美育建设上,普通高等院校美育建设与发展任重道远。

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杨波聚焦新时代鲁美美育的实践与思考。他指出鲁迅美术学院在美育方面累积了自身的经验和模式,同时发挥艺术学理论学科和美术学、艺术管理专业特长,积极构建美育协同创新体系,建立美育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具有互融互补性质的高校、企业、地方政府等机构,有针对性地展开美育协同创新和科学研究工作,创造性地开展了包含策划艺术拍卖、策划艺术展览、策划文创市集、打造美育项目IP、开展社会艺术教育、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等丰富多彩的美育社会实践活动。随着美育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难题:一是在思想认识上,将美育和艺术教育混为一谈,美育不能直接等同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术院校的主责主业,也是实施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途径,作为艺术工作者,要有理智认知;二是在实践操作上,美育的有效运行机制如何建构。美术院校要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总体思路,重塑美育育人价值,美术学院要促进学校与社会联动,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审美和人文素养。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韦宾以“‘立于人文.止于大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为题展开论述。他指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优势在于较好的人文环境,陕西师范大学作为人文重镇的优势是专业美院无法替代的,利用好优势资源对学生未来发展非常有利。不足之处在于美术科在整个学校属于“弱势学科”,在学校的资源分配各方面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同时学院的实践专业性还需要加强。韦宾谈到,首先,如何利用优势资源十分重要,要立足于陕西师范大学这个大的人文环境,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在拥有实践技巧的同时,更应该具备宽广的文化修养。再一,就是专业能力的提升。目前学院专业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设计)两个方面。理论专业师资较强,但希望能够在某些特定的学科方向形成自己的优势。在艺术创作(设计)方面,因为政策等方面的制约,在人才引进方面造成瓶颈,还需要时间去解决。最后,要把与理工科院系之间的学术交流,设定为较为长远的目标。虽然这些年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是热门话题,但艺术史论研究的目光还不够宽阔,几乎很难关注到文科以外的东西。与理工科加强交流的想法,在整个国内的美术院校,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美术研究要开拓视野,应该从文科的范围跳出来,关注理工科的研究方法、技术,探索新发展、新收获。

四、余论

论坛以推动高等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展开三个演讲板块,全国20余家艺术类专业院校代表先后进行主旨发言,他们站在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推动高等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共襄发展之举,引起了学界、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主题论坛结束后,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召开了年会。委员们听取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汇报,研究确定了新一年的工作计划,并在高洪主任的带领下,就如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贯彻在今后的工作中展开热烈的讨论。

作为高等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系列活动的第三部分,“融合未来——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美术教育与产业融合高峰对话”在天津于家堡洲际酒店成功举办。参会嘉宾就“数字化驱动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之路”主题开展交流对话。活动中,天津美术学院与东疆综合保税区进行了战略合作签约。

猜你喜欢

天津美术学院文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天津美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作品选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李戬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