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处境与抉择:普通高等院校美育建设与发展之策略

2023-11-24李豫闽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通识美育大学

李豫闽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针对美育工作两办联合发文,可以说是不多见的。足以说明党和国家对学校美育的重视,并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2019年教育部成立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在教育部体卫艺司的指导下,通过调研考察和资料收集,向教育部提交了《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这项工作的意义,可以看成是当前高校对党和国家有关美育工作要求的回应,是对高校美育建设与发展的推进与深化,由此,高校美育工作不仅停留在宏观的政策层面,而是将总体目标、思路和方法通过具体可见的措施和指标加以强化、实施落地,下面从几点谈谈感想。

一、层级的划分与发展不平衡

自20世纪末国家设立“985”“211”工程建设以来,先后有39所大学获批进入“985”工程高校名单,110所大学进入“211”工程,它们被笼统称为国家重点大学。而目前,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0多所,“985”“211”占比不到5%。

中国的高等院校被划分为重点大学、省属高校、地方院校、私立大学等若干类别(本文将除重点大学之外的院校统称普通院校)。自然地,几类院校在经费预算、师生比、学科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面临截然不同的境遇。表1—表3是2022年全国几所重点大学公布的经费预算和各省教育厅公布的高校经费预算情况。

表1 2022年全国高校经费统计前4名高校

表2 2022年江苏、广东、浙江高等教育经费预算支出统计

表3 2022年山西、吉林、贵州、宁夏高等教育经费预算支出统计

统计显示,清华大学2022年经费预算362.11亿元,浙江大学261.03亿元,北京大学219.21亿元,上海交大204.20亿元,是4所超200亿的大学;其他“985”大学经费预算大约从60亿元到193亿元不等;“211”大学经费预算大致从15亿元到80亿元不等;省属重点大学在10亿元—20亿元之间,地方院校在3亿元—8亿元之间不等,私立大学大约处于两者之间。

虽然不能将大学经费预算与美育建设直接画等号,但在当下社会讲现实的境遇下,普通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面临挑战,期望这些院校在美育工作上投入太多的经费和人力物力用于开展美育是不实际的。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富人不知穷人苦,饱汉不知饿汉饥。

美育作为人的素质提升、情操陶冶的途径,本不该与金钱利益挂钩,可是,美育恰恰是需要资金投入的。组织学生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让学生进入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话剧院,感受艺术之美,开设艺术课程教学,排练演出等都需要经费投入。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发言

二、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

基于普通高等院校在美育工作上的现状,本人通过具体实践并结合调研工作谈几点思考。就目前情况看,重点大学与省属大学、地方院校和私立大学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例如,2021年7月,由教育部和四川省政府主办的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成都举行,本人有幸作为教育部聘请的观察员,进行为期八天的现场观摩、座谈和点评。共有190所院校、264支代表队、6800余名师生参与了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朗诵5大类表演的12场展演,还有43个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参展,展出253件美术作品。毫无疑问,表演类活动体现了不同层次院校在音乐、戏剧、舞蹈等方面的实力差距。

12场表演类展演,其中部分重点大学代表队的演出效果达到了专业团体的水平,而那些普通院校代表队的表演则显得业余化、群众性。尽管这些未经打磨过的表演朴素自然,学生们在台上十分努力且感情真挚,但因为缺乏专业化训练和艺术素养提升,.所以他们对艺术表演的理解是有限的,是初级化的。这样的同场竞技是否公平呢?起点决定了高度,如合唱表演的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代表队无论在选曲、编排、分声部还是在学生着装、指挥专业化上都已达到相当的水准。显然,重点大学充分利用了自身优势,如特长生的参与、聘请国家级专家指导排练、充足的经费支持等等;普通院校的节目编排,恐怕更多地依靠本校教师担任指导,校内选拔学生进行排练。固然,这种艰苦付出精神可嘉、令人钦佩,但与训练有素的团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不是靠精神力量和热情投入可以填补的。

目前,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成立美育中心的为数不多。率先成立校级美育中心的大多是“985”大学。案例一:早在1993年,清华大学就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其前身为清华大学音乐室。1946年成立的音乐室曾经是中国普通高校中唯一的专门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机构。更名为“艺术教育中心”后,教学内容从音乐、舞蹈扩充到音乐、戏剧、戏曲、影视、美术、书法等多个艺术学科,中心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在编教师15名,另有教辅、行政人员40名,还聘请了大量校外兼职教师。中心承担全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任务,每年开设选修课课程160门次左右,学生达7000余人。指导学生艺术团业余排练,目前学生艺术代表队有12支,包括军乐队、交响乐队、民乐队、合唱队、舞蹈队、话剧队、京剧队、键盘队、曲艺队、国际标准舞队、美术社、摄影队,共有人员1300余名。清华大学以固定教学经费和项目经费两种方式向艺术教育中心拨款。

案例二:2002年电子科技大学成立“文化艺术教育中心”,面向全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2018年调整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面向全校开展人文艺术通识教育和美育,开设6门艺术核心通识课和若干门艺术素质选修课,包括指导学生业余演出队排练演出。中心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行政人员7名,美育教师24人,招聘教师时明确要求是拥有硕士学位且行业成就显著的专业人士。预算经费以固定教学经费和项目经费拨款相结合。

案例三:2021年,厦门大学成立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全校美育与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和质量管理工作,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助教队伍建设,组织讲座和校园文化活动、日常质量监控等,着力于打造美育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过“名师金课优教材”的叠加效应,探寻美育与通识教育新亮点。美育与通识教育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和一般课程,分为知识进阶类、通用技能类、素质拓展类三大系列。中心近期将推出剧目实践类、展览展示类、学生社团类、社会实践类的美育第二课堂课程,通过打造“群贤大讲堂”“博雅茶座”“跨学科大讲堂”等系列品牌讲座,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师生交流。中心主任由学校副校长担任,统筹协调管理中心工作。

通过以上列举的三所“985”大学美育与通识教育机构的相关情况,可以看出,这些学校目标明确、举措有力,无论是面对全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通识教育与美育,还是倡导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或是机构组织、机制建立、经费预算、统筹协调、质量监管,都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工作,将服务学校学生为最高宗旨。重点大学的做法无疑为普通学校树立了标杆。

与之相较,普通院校又是另一种境况。据2021年本人对部分省属、地方院校和私立大学的调研,反映出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美育认识有待提高

省属、地方院校和私立大学的立校之本、办学宗旨都提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创新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等,但在办学过程中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扩大招生带来的办学条件窘迫、高端人才引进的条件限制、适当提高教职员工待遇的压力、学校教学科研设施设备亟待更新或不断攀升的校园维护费用等等。对于这些院校的领导来说,美育属于锦上添花的事,有钱有闲做一点,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能缓则缓,毕竟美育这档子事,不列入高校绩效考核评估的指标,与其他显性的、标志性的成果等政绩相比不是那么重要。美育认识有待提高。

(二)混淆概念,职责不明

对部分地方院校、私立大学的美育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首先,绝大多数地方院校或私立大学对美育的认识存在曲解和误读,认为本校已设艺术学科和人文学院、教育学院,美育自然不会差到哪去。这种认识是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用艺术教育的功能替代学校美育的作用。事实上,艺术教育的美育影响通常仅限于本学科接受教育的学生。虽说音乐会和画展也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但由于宣传的无针对性和欠缺对艺术常识的普及,致使音乐舞蹈的专业性教学和表演,以及美术与设计的观念技法等无法被普通学生接受,或者说因普通学生对此无感而产生某种专业壁垒。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不能等同于美育,不能替代公共艺术教育。因此,在学校没有专门针对全校本科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没有设立专门机构、专门教师承担教学与辅导,缺乏质量监控的情况下,学校美育教育犹如一纸空文,虚无缥缈。

试想,如果随意性地给本校艺术专业老师安排公共艺术课程,他们是否愿意承担是一方面,而能不能胜任又是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在各自学院本专业要承担相应的教学科研工作,公共课的工作量是额外增加的,即使减免其部分专业教学工作量,老师们也未必愿意承担。此外,公共艺术课程通常情况下是中大型课,学生数量数倍于专业学生的规模,这种课程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技法对任何人都是一种考验;关键是学生底子薄甚至是零基础,如何在有限课时内完成简单的技艺传授,无疑对任课教师的专业修养和综合能力是一大挑战。

人们十分欣慰地看到,全国高校美育教指委近期提交给教育部的《普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明确普通高等院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50%,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同时强调校领导担任中心主任,负责对美育中心的统筹组织和协调。如纲要中指出,各高校建立由校级领导负责、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学校有关教师具体实施的公共艺术课程工作机制。这一点非常具有针对性,以往各高校都是将本科生的美育2学分必修课程,交给教务处,教务处以同样简单的方式将2学分的评分权利交给系。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络,优势互补,“似有似无”“时断时续”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师,而在质量管理上根本谈不上监控,其成效可想而知。

有的学校虽然成立美育中心,但仅挂名主任1名,中心无编制、无办公场地、无经费预算。有的学校将公共美育直接交给教育学院承担或者指定艺术学科负责人承担工作,但却没有赋予其调配本校资源的权利,如选派教师、协调场地和行政后勤管理保障。如此现状打击了美育教师的积极性,消磨了在校生对美的感知的热情。

三、有的放矢,向美而行

如前所述,我们了解部分“985”大学开展美育的做法,无论是体制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公共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安排还是质量管理和经费预算统筹方面,都走在全国普通高校的前面。而省属高校、地方院校、私立大学由于条件有限很难照搬他们的做法。换言之,最广泛、最基层的普通院校,不应该学习重点大学的做法,而是应考虑如何立足本校、开源节流、另辟蹊径。

相信如果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各省教育厅必然会落实各项相关工作。倘若这样,势必极大地推动普通院校的美育建设与发展,如成立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设专门组织机构面向全校进行公共美育,如能落实在校生总数0.15%—0.2%为专职美育教师编制、固定教学经费和由校级领导负责的美育中心工作,可以想见,今后高校美育工作将会极大改观,让更多的大学生接受美育熏陶。

如此看来,普通院校固然没有与重点大学一样的雄厚实力,但也并非注定一事无成。若能够充分理解新时代美育的新要求,理解并宣传美育的普泛性和泛在性特点,倡导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构建美育的思路,普通院校的美育工作也大有可为。普通院校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多方合力推动美育建设,挖掘在地文化的优质资源,发挥学科优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涵养。

笔者认为,普通院校美育不能追求大而全,应量力而行。首先,充分挖掘本校的优质资源,并利用地方艺术场馆,寻求与地方院团演出机构的合作,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美的观察、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美、观察美、体验美和表现美的目的。

其次,要招募一批具有较高艺术素养、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和业内精英,充实高校美育教师队伍。据悉,“985”大学美育中心招聘美育教师并不强调具备博士学历,而是看重其业绩表现,将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美育教师队伍作为根本。如厦门大学强调的以“金课”引领公共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做法,值得借鉴。厦大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优质艺术课程——“金课”,再将“金课”引入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使之成为高水平、有质量的美育课程。

2022年3月,笔者在福建莆田学院进行美育调研时发现,该校教务处十分有创意地对全校十几个学生社团进行考核和筛选,最后选出5个学生社团——莆仙戏学社、书法篆刻社、学生合唱团、民乐俱乐部和工艺美术社,教务处赋能于上述社团,给予其学生美育2学分的评分权,选派专业教师加强指导,教务处跟进质量监控,并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强调凡社团成员出勤率达到学年75%以上者,具备获得美育学分的基本条件。实践证明,大量的本科生通过自愿加盟学生社团,不仅学到相关的艺术门类的知识技能,还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深刻的美感体验。这项活动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有动力,学习的主动性强,加之名家指导,收获超出预期。莆田学院校园美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给所有普通院校以启发。

总之,普通院校与重点大学共同构成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主体,他们是高校公共美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体,对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厚植文化底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坚力量。从这点来讲,普通高等院校美育建设与发展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通识美育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通识少年“种”石油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