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艺科”基础教学的深化与创新

2023-11-24王晓琳汇编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基础学科专业

王晓琳 汇编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中央美术学院启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推进“新百年”战略实施的重要开端,更是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高质高效达成我校“双一流”中长期发展目标、推动实现高等美术教育内涵跨越的关键阶段。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新文科”教育战略,充分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责任,将以解决中国美术和高等美术教育事业重大问题为导向,围绕“如何育人、如何培养人”制定并落实各项学科规划;以培养具有开拓精神、时代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为目标,组建强力学科团队,推动学科治理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学术思想理念的创新;从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入手,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在新文科建设的大框架下建构起具有新时代高度、体现中华美育精神的“新艺科”学科体系。

“新艺科”内涵建设重点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责任,学校立足新文科建设背景,构筑涵盖美术学、设计学、艺术与人文学科群、建筑学科群、美育学等学科融合的“大美术”学科布局,以解决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开拓精神、时代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为目标,实现现有学科治理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学术思想理念的创新。

一、将“大美术”的宽基础和厚基础教学理念一以贯之

中央美院始终重视“大美术”基础教学的学脉和文脉,注重在人才培养上的积淀和锤炼,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切现实、积极投身社会生活,弘扬优秀传统,继续红色基因。同时不断优化教学结构,调整教学模式,坚持守正创新,引领学科自信,持续为“央美学派”的发展输送更高标准的造型基础课程和更高水准的综合型人才。

2001年,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造型基础部,至今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程。这一举措开创了中国美术院校在造型学科统一开展基础教学的先河,现已成为中国高等美术院校的标准教学结构。重视基础教学一直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优良传统。造型基础教学既是对学生的专业训练,更是对学生思想认知、能力学养及其艺术理念的全方位培养。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中央美院立足造型艺术日益丰富的表现形态,结合时代对艺术的要求,面向多学科交叉的未来格局,将“宽基础”和“厚基础”的教学理念一以贯之,在梳理和提炼中央美院素描、色彩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与立体造型课程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造型本质规律的理解,依托素描、色彩、立体造型及创作基础四个教研室,从课程走向课题,以教学教研和学术交流为核心,进一步推动大美术基础教学体系的深化与创新。

(一)传统优势最大化

造型学科基础教学覆盖四大部分、十门专业课程,以基础造型课程(素描1、素描2、色彩)、立体造型课程(1/2泥塑头像、透视、结构解剖),以及创作造型课程(创作基础)为核心,以传统造型(书法、传统线描)为支撑,共同构建起央美造型基础教学的结构体系。

素描教学坚持中央美术学院的优秀教学传统,承担对基础教学及现实主义艺术持续研究、发展创新的重要任务。教师们通过教学实践,发展出紧随时代精神及时代审美需求的素描教学方式,满足新时期造型艺术人才培养的需要。素描教学专门配置透视课、解剖课、人像泥塑课做教学辅助,学生能够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理解空间透视、人体结构及人物形象结构,从更深层次上认识把握造型规律性。素描作为造型基础的重要基石,未来将成为基础部各课程交汇互融的沟通点,通过打通课程间的壁垒将造型基础学科的传统优势最大化。

色彩课作为造型学科基础部优势课程,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强优势”学科建设的典范,2020年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金课)。造型学科基础部继承中央美术学院百年色彩研究教学的优秀传统。基础部色彩课程的留校作业,也代表了中央美院对优秀色彩作品的综合评价标准。针对色彩课的教学,基础部注重传承与创新,根据当下时代的审美需求,并辅以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展有侧重的授课。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琳发言

(二)创新型课程迅速增长

中央美院注重以学科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引领时代美育工作和美术事业的内涵发展。培养开拓精神、不断与时俱进是课程优化创新的必要途径。造型学科基础部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瞄准“挖潜力、重融合”的学科建设目标,深化基础学科内涵,拓宽基础学科外延,努力打造新的教学增长点,“立体造型”和“创作基础”两大创新课程体系应运而生。以老带新,实现了教学优化,强化了教学结构和体系。

立体造型基础课程,将“1/2泥塑头像、结构解剖、透视”三门专业课进行优化调整,使三门原来各自独立的课程系统化以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以结构解剖建立立体造型内在结构,以透视建立空间结构,以泥塑建立形体结构,进一步完成立体造型塑造,从空间透视、结构解剖以及立体雕塑的角度,建立在空间中认识造型的方法和表达,引导学生初步构建对空间体积造型的本质认知。

此外,造型基础教学体系中创新融入“创作态”的概念,在本科专业教学中新增“创作基础”课程,研究生专业教学中新增“材料语言与技法”和“创作构成”两门课程。针对主题立意、画面布局、画面节奏等要点,通过连续性的小尺幅作业训练,以及对经典名作和优秀作业的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艺术创作中的规律性知识,为学生的专业创作打下通识性基础。

(三)主题性创作成就教学特色

结合时代热点,积极组织参与主题性创作活动一直是造型学科基础部专业教学的特色和亮点。基础部创作基础教研室将教学与创作、展览相结合,突出现实主义写实手法和大型主题肖像方向的人才培养,促进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的优势互补。结合基础部教师为国家创作的主题作品和已有的创作成果经验,逐步打造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6年和2021年,造型学科基础部师生两度重走长征路。通过深入历史现场,直观体验长征时期红军战士的生存环境,用心感受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并以“食谱”为绘画主题记录下来,用艺术的方式传承红色精神。2016年至今,“红军食谱”和“新时代食谱”已举办近十次展览。

2019年和2020年,造型学科基础部师生参与了“见证雄安崛起”主题创作活动。师生团连续两年通过现场走访、实地考察、与当地居民交流等方式,见证百姓生活与社会变迁的日新月异,探寻新时代的奋进力量,创作了百余幅优秀作品,并在2021年举办“见证雄安崛起——中央美术学院雄安创作团作品展”。

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造型学科基础部开展了“我画小康”主题创作活动。学生在寒假期间回到自己的家乡,利用假期收集创作素材,描绘身边的美好景象。七一期间,基础部举办了“我画小康——造型学科基础部七·一学生主题创作展”。

2021年,“功夫——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基础部成立二十周年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成功举办。展览中的“德”“素”“彩”“行”“延”“谱”六大板块,正是“大美术”学科体系中基础教学的主要抓手,与“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创新开拓”的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呼应。同年,基础部推出了学生“学习档案”,获得学校广泛关注。在全年的教学中不断完善档案建设,督促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档案建立。学习档案中包括给自己的一封信、课程成绩单、学习笔记、作业步骤图与作品、阅览书单等内容,运用多个视角记录自己的学习和生活。87份教学文件、800课时的专业教学、24位任课教师、12000份学生作业、每人一封学习档案记录着学生在基础部一整年的学习生活。

经过不断开拓与深耕,中央美术学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带有鲜明文化和学术特点的造型基础教学体系。教学管理上,积极落实学校“一年级工程”,关注一年级专业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直面现实和内心,表达真情实感,将学习过程落实到“学习档案”中,通过打造专属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艺术学习的无限活力与专业热爱。科研活动中,有效开展了“大家谈基础”“造型艺术会客厅”等专业讲座和学术研讨,为师生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实现了教学效果从课堂到讲堂的拓展延伸。

二、将“大设计”的宽基础与学科交叉融合有机结合

学校扩展“大设计”的设计教育认知层次,立足设计学科广义交叉的时代本质以及首轮建设奠定的“五层”学科结构和教育格局,聚焦大美术与大科技全面融合的总体趋势,进一步强化学科广义交叉的时代本质和特色优势,更加突出交叉融合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高质量科学规划广义交叉设计学科群,以注重综合性和总体性的跨学科意识构建设计学全学科的整体格局。建成以艺术与科技深度交叉为内涵,以科技设计、产业设计为支撑,以文化设计、社会设计为特色,以战略设计、设计研究为基石的六大学科交叉类型,形成向内艺文融合、向外多科交叉,布局完整、导向清晰、结构合理的广义设计学科体系,奠定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在国际学科交叉趋势中的特色优势和领导地位,构建联动中国、引领国际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设计学科。

当下面临的世界大变局为大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与方向,城市发展、产业转型、创意窘境、教育更迭都是我们正在面临的挑战。同时,生态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地缘政治问题等等“危机意识”成为当下设计教育面临的潜在基本形势。大学设计教育乃至设计学基础教育在这一复杂局面下必然面临多元化的新的可能,一方面传统的包豪斯以来的以服务工业生产为基本的设计基础教育模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跨学科、融文理、打破专业壁垒的学科发展趋势下,如何站在更宏观的角度,以“大设计”的广度思考问题,如何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建立自我价值观与判断力,培养主动服务社会的能力,这些都成为设计基础教育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一)以学科融合深化“宽基础”课程群建设

基于人类科技飞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知识生产、传播媒介、产业经济、社会形态以及教育模式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设计学科基础教学,在跨学科、打破设计专业壁垒的学科发展趋势下,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开拓视野与认知大学、世界为基础,秉承共同基础课程并不局限于具体的某一个专业特性加以训练,而是更加开放对学科基础的理解,强调对学生人文关怀与自主意识的建立,拓展学生对更为广阔和综合的“设计”概念的认知。在“宽基础”的框架下,将基础的定义围绕设计学科的艺术性、实验性、开放性、原创性、前瞻性定位,通过知识创新和智慧启蒙,为培养设计领袖人才这一目标完善基本素养和基础能力,从“以学科为基础”转向“以问题为基础”。

中央美院设计学科的教学机构之一设计学院通过资源整合、结构调整、空间改造、管理机制调整等有效措施,以多学科融合的意识进行教育结构的新布局,从而助推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养成、个人价值整合、战略意识形成以及知识体系建构。在具体教学导向上,强调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索新方法的能力。

一年级作为专业基础的入口,在“宽基础”框架下,原有课程被调整分为四类基础课程群:1.语言及媒介基础;2.工具与方法基础;3.技术与环境基础;4.历史与理论基础。“语言及媒介”基础课程中的造型基础、形式基础、人体基础等,注重培养新生开阔、综合的学科视野和基础扎实的专业能力;“工具与方法”基础课程设置,通过课程中具体的技能实践,使学生领悟到技术技能作为未来表现思想的工具,如何驾驭;“技术与环境”基础课程,拓宽了一年级学生对“宽基础”的专业技术环境的理解维度,强调了学科基础和技能贯通;“历史与理论”基础课程,是为新生对设计专业有一个初步的、概论性的了解而设置的,.主要服务于基本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质的养成。

同时开设两大系列通识基础课程群:一是引导学生认知大学、.认知世界,.了解时下世界格局的变化,.确立人生求知导向的讲座系列“问题与方向——设计启蒙”。讲座通过跨专业与跨文化视野,邀请来自设计理论、文学艺术、城市规划、物理科学、设计产业以及哲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跨领域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的解读,启发学生感知与认知、思想与思维、系统与逻辑、战略与策略、科学与艺术、价值与价格、观念与概念、产业与企业、方向与方法等设计学学理内涵与外延,启蒙和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未来价值的设计问题,激发设计志趣,探寻设计方向。二是学科综合认知性选修课程及新闻事件和历史文脉交叉领域的通识课程。培养服务社会、面向未来的意识与能力,扩展“大设计”教育格局,培育全能型、研究型和应变型(预见型)的高层次人才,满足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未来的人才需要。遵循以学生知识趣味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提供较多的专业素养课程及综合素质类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在强调学科基础和知识贯通的培养上,更加强调价值认知系统的建立,即问题意识的建立。如何认知教育和认知社会价值,是一年级教学的重要目的。面对新型的知识体系和社会系统,价值认知系统在教学中将包含三部分内容:首先,是对由新科技发展所形成的新型价值认知方式的教学;其次,是基于美术学院平台的人文艺术型的价值认知方式教学;第三,是建立与培养在大专业背景下的新型认知方式与学习方式。

(二)构建融多种专业共性特征于一体的设计基础课程体系

中央美院设计学科的另一个教学机构城市设计学院自2017年后通过本科教学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以艺术城市学部、文化城市学部、创意城市学部三个方向教学板块组成的总体模式。根据专业教学目标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设立了基础教学与工作室教学双程教学管理制度,即“两段制”教学模式:一、二年级为基础部,三、四年级为专业方向工作室。总体上形成由基础教学部、专业教研室、专业方向工作室、人文社科中心、教学综合实验平台等构成的教学体系。

在基础部的专业设置上,一年级为宽口径“设计基础”,主要是认知设计、了解美学基础,也是从高考前的绘画思维向抽象设计思维转换的过程;二年级为“专业基础”,学生进入三个学部进行分流,在相关专业领域学习设计方法,掌握基本专业技能,锻炼设计思维。三年级后学生在学部内进入各个工作室,进行更深入的课题制设计训练,最终完成毕业设计。总体上,是一个由主干到细支的“树”形教学结构,使学生能够在通识的、宽基础的框架下建立纵向的专业学习的基本路径。

基础教学部在一年级设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两个教研室,构建起设计方向通识教学的基本内容。这一阶段主要培养设计造型、形式研究、设计思维和设计理论四个方面的能力。.其中“设计造型”解决绘画语言向设计语言的转变问题。围绕事物的认知方式,包括观察、描绘、刻画、塑造、制作,培养基本能力,是由具象走向抽象的过程;“形式研究”是对抽象的形象和形态的深入理解与研究,包括理解时间性在艺术表达中的维度等;“设计思维”是强调设计的“概念”的重要性,强调方向—方法—方案的基本逻辑,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问题意识、逻辑与批判、创造与想象,以及在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媒介”表达形式的基本特征;最后一部分是强调基础设计理论的重要,如艺术史、设计史,近两年加入了设计原理和科技史的内容。此外,一年级的部分实践性课程还包括木工等车间操作及城市亲历,专业技能课程包括通识设计软件基础、版式设计基础等。

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设计课程以城市设计学院三大教学板块为依托,设立了二年级专业基础教研室,构成了教学中的专业认知基础。这一阶段的能力培养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工具与方法、工艺与技术、媒介与表达和专业理论。其中“工具与方法”主要围绕设计方法论,设计作为工具的系统性思维的建立以及设计中的服务、场景、体验的重要性展开;“工艺与技术”主要解决设计中的一些基础性的专业技能问题,包括工艺流程、材料应用、结构构造、制图识图、软件技能、专业协作流程等;“媒介与表达”则相对宏观地引导学生在面对专业设计问题时建立开放和多元的心态。这其中强调世界视野、危机意识、人文关怀、社会设计、城市发展等顶层设计意识。以上三个方面内容囊括的具体落地的课程设置都是结合三个学部的专业特点展开的,是围绕各学部的专业特点分别设置的主干必修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来说是在入工作室之前的综合专业能力训练。最后,专业理论部分相对一年级更为深入,同时结合各学部特点既有跨学部的专业理论课程也有各学部内部的理论课程,如城市发展史、中文绘本发展史、电影史等。在教学方式上城院二年级每轮课程都有开放日,学生可以了解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互相启发互相学习,除了以上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每学期末还设置了4—8周的全院公共选修课程,根据三个板块的特点开设一些跨专业的课程,学生自由选择,丰富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增强了自我认知的能力。

城市设计学院的基础教学基于学院两段式教学模式,在全方位育人目标的指导下,结合打破设计专业壁垒的跨学科发展趋势,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意识,引导学生认知自我,认知世界,了解时下世界格局的变化,确立自己的目标与人生求知导向,建立开放、多元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理性、逻辑的思维架构。通过融多种专业共性特征于一体的设计基础课程训练,为城市设计学院以培养主动服务社会的创新型设计人才这一目标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与基础能力。

中央美院学科专业建设重在强本提研扩开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我校历来重视本科教育的传统和优势,以本为本,本研双强,走开放共赢的必由之路,从教学理念、内容、教材、方法、手段、质量保障方面不断深化改革,完善覆盖本硕博各层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改革推动发展,以创新引领发展。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等的现代化进程,以系统性改革增强教育教学活力;聚焦国家战略释放前瞻性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潜力,以原创学术成果构筑核心竞争力,成为创新主体。

学院积极探索建立学科共同基础,带动学校全局发展。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探索打造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多学科基础教学,以基础教学的迭代升级带动学科育人模式的更新;推进建设高质量实验室、研学产平台、教学基地、数字化校园等学科共同基础设施,加大共享服务水平,使之生成全校各学科发展的创新支撑;在巩固一流学科优势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交叉学科建设、目录内已有和新增专业申报、工作室方向增设等重要工作,促进本硕博分级分类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以一流带整体,提升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基础学科专业
【学科新书导览】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