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在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NIHSS 评分的影响
2023-11-24陈海龙
陈海龙
脑卒中为临床较为多见的脑血管系统疾病, 致残率、致死率较高, 可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1,2]。重症脑卒中发生后, 其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植物神经系统产生不良作用, 破坏机体调节功能的稳定状态, 从而引起患者出现程度不同的多种并发症, 更有甚者出现偏瘫,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 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 脑卒中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临床治愈率明显提高, 但部分患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后遗症, 如:神经功能障碍, 降低患者生存质量。以往临床的治疗以常规治疗为主, 但由于治疗方法的局限、片面、所以其治疗难以达到临床预期[3]。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属于新式治疗方式, 是以患者身心状态为依据,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 给予患者综合性、全面性的康复计划, 以控制病情发展,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进而提高生存质量。李伟栋等[4]表示, 在重症脑卒中患者治疗中, 运用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 治疗总有效率高,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 有助于患者预后恢复。鉴于此, 本文以2021 年1~12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126 例为研究对象,予以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 意在观察其应用效果以及对NIHSS 评分的影响。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21 年1~12 月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126 例,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3 例。对照组中:男35 例, 女28 例;年龄40~83 岁, 平均年龄(62.39±6.98)岁;脑梗死39 例, 脑出血24 例;左侧偏瘫26 例, 右侧偏瘫37 例。观察组:男37 例, 女26 例;年龄40~85 岁,平均年龄(62.74±7.64)岁;脑梗死41 例, 脑出血22 例;左侧偏瘫28 例, 右侧偏瘫35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疾病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 分;④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 签署知情书, 且参与研究积极;⑤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1.2.2 排除标准 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②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③恶性肿瘤;④依从性差。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运用常规治疗, 具体为:患者发病期间, 提供对症药物治疗和抢救治疗。待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 指导患者开展关节主被动运动等训练。
1.3.2 观察组 运用常规治疗联合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 常规治疗与对照组无异。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待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稳定48 h 后进行, 由接受专业培训且培训考核成绩为优良的护理人员全程陪同。通过视觉想象与语言描述联合使用的方式, 对患者进行有效引导, 使患者身心放松。同时, 积极开展呼吸训练, 促进心肌细胞耗氧量和肺活量提高。适当抬高患者头部, 促进颅内静脉回流。并以患者偏瘫、患肢功能等为依据, 指导被动、主动训练, 以保持踝中立位,促进肢体活动度改善。对于无法下床活动的患者, 宜在患者床旁开展肢体主、被动训练。并指导开展翻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训练。体弱多病患者, 应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积极预防因温度改变而引起相关疾病的发生。为患者制作关节矫形支具, 确保关节始终保持功能位。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临床疗效 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显著改善,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视为显效;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视为有效;患者上述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2 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 神经功能采用NIHSS 量表评估, 包括意识、运动等, 0~4 分, 分数与神经功能呈负相关性。肢体运动功能用Fugl-Meyer 量表评估, 包括上肢、下肢等, 0~100 分, 分数与肢体运动功能呈正相关性。时间:治疗前、治疗后3 个月、治疗后6 个月。
1.4.3 生存质量 采用SS-QOL 量表, 包括家庭角色等, 得分高, 代表生存质量高。时间:治疗前、治疗后3 个月、治疗后6 个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203, P=0.040<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功功能比较治疗前, 两组的NIHSS 评分、Fugl-Meye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 个月, 两组的NIHSS 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Fugl-Meyer 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 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功功能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功功能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NIHSS 评分 Fugl-Meyer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3 个月 治疗后6 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3 个月 治疗后6 个月对照组 63 26.03±2.21 23.11±2.42a 20.20±2.35a 22.20±2.31 40.39±5.34a 60.40±5.32a观察组 63 26.16±2.18 19.10±2.23ab 11.24±2.30ab 22.38±2.24 58.23±5.45ab 72.69±5.33ab t 0.332 9.672 21.628 0.444 18.558 12.954 P 0.740 0.000 0.000 0.658 0.000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比较 治疗前, 两组SS-QOL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 个月, 两组的SS-QOL 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的SS-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比较( ±s, 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SS-QOL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3 个月 治疗后6 个月对照组 63 23.50±2.17 42.84±5.33a 60.20±5.41a观察组 63 23.18±2.25 52.97±5.34ab 88.65±5.52ab t 0.813 10.657 29.216 P 0.418 0.000 0.000
3 讨论
重症脑卒中为危重性疾病, 早期常伴神经障碍等症状, 甚至引发昏迷。若患者治疗不及时, 可严重降低患者自理能力, 甚至永久丧失[5,6]。然而, 多数医师对重症脑卒中早期康复认知不足, 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较少, 故而易导致错失治疗时机[7]。有学者表示[8],重症脑卒中虽然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损伤, 但已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仍有恢复能力, 其在适当条件下部分神经元仍具有再生功能, 所以开展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能促进临床疗效提升。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的84.1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203, P=0.040<0.05)。治疗后3、6 个月, 两组的NIHSS 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Fugl-Meyer 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的NIHSS 评分(19.10±2.23)、(11.24±2.30)分低于对照组的(23.11±2.42)、(20.20±2.35)分, Fugl-Meyer评分(58.23±5.45)、(72.69±5.33) 分高于对照组的(40.39±5.34)、(60.40±5.32)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常规治疗存在一定盲目性, 且缺乏针对性、规范性, 故而难以获得良好疗效[9,10]。而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全程均遵循神经系统可塑性和重组性的特点, 依据实际情况, 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并且完全按照治疗方案执行治疗, 所以中枢神经可塑性较高, 且能促进组织和器官功能恢复。脑卒中发生后, 患者因疾病耐受性差, 所以会导致患者生存质量降低[11,12]。本研究显示, 治疗后3、6 个月,两组的SS-QOL 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的SS-QOL 评分(52.97±5.34)、(88.65±5.52)分高于对照组的(42.84±5.33)、(60.20±5.4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究其原因: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 通过开展正常运动模式后, 能促进患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提高, 促进功能模式恢复, 进而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并且通过康复治疗, 可对患者大脑皮层功能区域发挥积极刺激作用, 利用运动训练, 促进肢体协调与灵活性提高。开展运动训练, 能不同程度的输入刺激大脑中枢神经系统, 促进患者肢体主动、被动运动提高,从而提高周围肌肉力量, 提高稳定性和自理能力, 从而促进患者生存质量提高。
综上所述, 重症脑卒中患者行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 效果理想, 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 值得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