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及实践探索*
2023-11-23徐晓波
徐晓波,滕 瀚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在党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中发生过很多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革命精神、优良作风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是教师实施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教育教学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长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而红色故事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道德风范、责任担当和人格魅力,能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高校教师在专业课上讲好红色故事,有利于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作用,也是教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讲好中国故事”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方法[2],培养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在讲故事的历练中提升做事情的能力也是时代赋予高校培育大学生成才的新思路[3]。因此,讲好红色故事,对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是专业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责任与担当。专业课教师应自觉把红色基因植根于各课程教学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以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因此,探讨如何将红色故事融入课程思政,对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鉴于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学界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呈逐年增长趋势。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以“红色”“课程思政”为关键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止到2023年6月,剔除会议论文、报纸、新闻等文献后,最终得到331条结果。由于关键词是研究主题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描述,频次越高的关键词越能反映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要问题。因此,从采集到的文献中提取关键词552个,经词频统计,得到频次≥4的高频关键词32个,累计频次为478。其中,排在前五位的关键词及频次分别是“课程思政”(141)、“红色文化”(59)、“思想政治教育”(49)、“红色资源”(40)、“高校”(25)。这说明,在“课程门门有思政”的教学改革中,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经梳理发现,当前研究的主要议题是地方红色资源的价值功能、红色文化资源在一些专业和课程中的应用、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模式及融入策略等问题,具体见表1。
表1 主要研究议题
为进一步分析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将高频关键词生成32×32的共词矩阵,导入Ucinet 6.0软件得到关键词的共现图谱(见图1)。由图1可知,“课程思政”是中心节点,该节点与“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具有强共现性,反映出红色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地位及价值功能;与“立德树人”“红色基因”“红色资源”“大学生”“路径”也呈现出较强的共现性,反映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在高校课程教学的实践应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方向。
图1 高频关键词的共现图谱
进一步分析文献发现,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在如下方面:一是基于地域特色的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多角度研究,涵盖地方红色资源的价值功能、实践路径、融入难点、开发利用等;二是聚焦某专业或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探索,目前高校文科、理科、工科、医科等多门类专业课教师已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涉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等方面;三是宏观上分析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融入模式和实践路径。可见,学术界对于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早已达成共识。如有研究指出:红色精神资源是增强课程实效的关键因素,对于增强时代新人的文化自信、强化其责任担当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4];红色基因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人生态度、奉献服务国家的价值观等有积极影响[5];要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一定要认清定位、找准切入点,要让青年大学生逐渐从接受、理解、信仰到实践[6],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漫灌”与“滴灌”相结合[7]。这些研究为推动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增强课程思政实效提供了借鉴。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的红色文化教育存在教育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不够,或生搬硬套思政元素导致‘盐水分离’”,没有充分发挥思政资源的价值引领作用等现象[8],大学生对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满意度不高,尤其在专业课堂上红色文化的涉及度还很低[9]。因此,如何加深对红色故事育人价值的理解,特别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融入红色故事以实现红色文化的铸魂育人作用,仍是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红色故事对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意蕴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强调,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这些方面下功夫[10]。这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红色故事集思想性、可读性、艺术性于一体,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红色故事,对于大学生修身立德、教师创新课程思政教学、高校创建礼敬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一,红色故事契合大学生人格发展需要,是大学生修身立德的学习资源。红色故事中的英雄形象生动鲜活,一个个故事触动人心,体现了共产党人面临内忧外患时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精神,面对艰难困苦亦能保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坚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敢于担当、以身作则、谦虚谨慎的高尚人格。可以说,红色故事具有生动性、鲜活性,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感受英雄人物高尚的道德风范、锤炼品德修为的重要学习资源。
第二,红色故事契合课程育人需求,是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资源。红色故事是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使命感、人格等思想教育的生动素材。因为红色故事蕴含着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独立、为国家谋富强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承担着民族复兴大任,而红色故事正是大学生感悟信仰力量、树立人生理想信念、勇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历史使命的有益资源。教师在专业课上讲述红色故事可以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榜样示范、文化熏陶功能,既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起到增信、崇德的作用。
第三,红色故事契合校园文化建设需求,是高校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效资源。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建设历来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红色故事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良好资源,它们可以以文本、图片、视频的形式出现在校园或学院的网站、公众号,也可以以壁画、雕塑等形式融入餐厅、教室、寝室装饰及校园景观设计中,高校也可以以红色故事或物化产品为题材组织开展红色文化相关的宣传、比赛或社团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教育,既让大学生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发挥了红色文化的激励示范作用,又为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提升其精神力量创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
三、红色故事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关于如何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1]这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实践,也为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指明了方向。专业课教师应着眼于大学生知识习得、能力提升与价值塑造,聚焦红色故事的思想理论、精神底蕴,选择合适的红色故事资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讲深”“讲透”红色故事渗透的知识和思想,“讲活”红色故事,让红色故事蕴含的思想和精神更有亲和力和影响力。
(一)坚持课程思政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任何一种精神文化要在实践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必须能够回答时代问题、迎合时代精神,并契合人们的根本利益需求[12]。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程知识点,考虑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完善、能力提升、情感与价值观塑造等多方面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红色故事,将优秀共产党人的先进事迹和红色精神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一起讨论、感悟故事蕴含的智慧与精神力量,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能力素养培育的同向同行。
同时,教师贯彻落实课程思政,需转变“我讲你听”的单向教学模式,教师不仅应是红色故事的讲述人,更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红色故事的主动学习者。为此,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去读故事、说故事、演故事,鼓励青年大学生做红色故事的讲述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学生参与“讲述红色故事”,既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式教学模式,也能拉近红色故事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整理、讲述、扮演中自主感悟红色精神,获得情感共鸣,从而真正受到思想洗礼。例如,采用“红色故事汇”的形式将红色家风融入大学思政课,既了解了大学生对红色家风的认知态度,也增强了红色家风与新时代的关联,发挥了红色家风文化的立德树人功能[13]。
(二)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高度契合,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深度融合
课程思政资源是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实现课程育人的载体,挖掘专业知识与价值目标关联度高、针对性强的课程思政资源是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前提和关键。不论是人文社会学科,还是理工农医学科,各专业课程均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但思政教育资源涉及面广、层次深、分布散,教师应遵循课程的学科属性、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对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提炼,形成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关联度强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
此外,教师不能直接将红色故事“搬进课堂”,应找准红色故事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点,有针对性地分析红色故事蕴含的专业教育元素,如通过讲解革命英雄、先进人物的成长奋斗史,培育学生形成坚定的学术理想和专业使命感;创造性地运用红色故事中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职业精神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领会理想信念的力量、学习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攻坚克难的意志力。同时,应把握好课程思政的融入比例。有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插入思政元素的做法对正常专业课教学会有影响;77.9%的同学认为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对这方面的内容不感兴趣而走神[14]。这就说明专业课要融入思政元素,又要避免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比例失衡,更不能把专业课直接变成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政课。
(三)教学说理动情,体现思想性与亲和力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15]这为高校教师将红色故事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方向和方法。“讲深、讲透、讲活”是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铸魂育人功能的关键[16]。因此,教师将红色故事融入课程思政时,用红色故事中动人的“情”引申出人生的“理”,同时人生的“理”需要动“情”才更有说服力。
一方面,挖掘红色故事蕴含的精神实质,“讲深”“讲透”红色故事的“理”。红色故事通过形象化、生动化的语言描述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描写了党领导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事实。这些故事具有跨越时空的精神价值,但这种精神价值不是自然显现的,而是需要教育者与学习者去深挖,使红色故事在时代新人培育中焕发生机,增强红色故事的思想理论说服力和精神感染力,增强弘扬红色文化的理论底气。
另一方面,“用活”“讲活”红色故事,调动学生的“情”。教师要在红色故事的内容选取、教学活动设计上下功夫,选取具有时代特征、鲜明生活气息和富有感染力的红色故事。同时,讲解红色故事时,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让有思想深度、有精神底蕴的红色故事有趣、有味。如运用雨课堂、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平台开展线上讨论,配合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设计线上讨论、线下朗诵、现场角色扮演等教学环节,通过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个性化引导的方式,让红色文化深入走进专业课堂、走进学生心中。
(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融通,体现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近年来,“产出导向”成为高校本科教育质量建设和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原则。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2020年全国新文科工作会议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均强调高等教育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效。相应地,为提高红色资源的育人效果,教师应充分利用思政元素与育人的现实实践抓手——第二课堂,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优势。一是项目驱动的创新研究活动。即课程教学融入思政主题研究项目,教师指导学生走进校园、步入社会,开展有关红色故事、红色文化主题的调查研究,帮助大学生在创新研究中提升专业自信和创新研究能力。二是服务驱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到红色文化实践实习基地、到乡村、到现场实地学习,涵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增强学生在“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能力,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红色故事融入课程思政应把握的关键点
红色故事蕴含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革命信仰、革命激情、革命意志和革命行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人格品质和行为模式,是红色文化的根和魂,但红色基因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要经过后天培养和熏陶逐渐形成的内在精神品质。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要使专业课程发挥出最佳育人效果,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应把握如下几个关键点。
(一)讲故事以塑品格为重,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教育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17]这就告诉我们,任课教师将红色故事融入课程思政时,不仅要让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知识,更要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故事中的价值观和道德倾向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和高尚的品格,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资源的协同育人作用。但目前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效果并不够理想[18],若红色文化教育只停留在知识识记能力训练的层次上,忽视情感和自我加工在其中的作用,就导致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仅仅达到“入耳”,很难保证“入脑、入心”。虽然整体看,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处于较高水平,但仍存在认知认同教育的针对性不强、融入性不足、情感认同教育和行为认同教育的覆盖面不广等问题[19],而且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20],而一个人只有受到红色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才会拥有红色基因[21]。
因此,教师若只是在课堂上讲述红色故事,那么学生只是听了一些历史故事,了解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同样,教师若只是机械地向大学生灌输红色故事中的价值观念,不仅难以使之入脑入心,还有可能诱发大学生的抵触和厌烦情绪,并不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心理与行为的塑造作用。为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红色故事的感知和思维能力,即除了引领学生学习红色故事,熟悉红色故事中的价值理念,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红色故事饱含的精神内涵,分析革命先辈的革命信仰、高尚道德、坚定意志及革命行动形成与发展规律,从而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即教师在融入红色故事时,要为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注入情感力量,带领学生感受红色故事中的情感成分,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情感共鸣形成高层次的“共情”,进而促使红色故事中的价值观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并成为引领其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力量。
(二)创新融入方式,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发展的需要
教学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不仅生成了新的教学关系,更创造了新的教学形态,使教学实现多点联通、跨界链接、平等参与、一体共享、协作多赢的整体效果[22]。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使人们对于民族、国家等各种共同体的认同感超越了时空阻隔,人们在移动中随时发生互动、交流和分享,有利于跨越时空限制形成民族认同和团结[23]。因此,教师将红色故事融入课程思政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融入方式方法,满足学生多层次发展需要。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都有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24]。有研究发现,这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对来自中国、美国、秘鲁、比利时的被试者心理幸福感影响都很大,且不受个体和文化差异的影响[25]。因此,教师将红色故事融入课堂教学时,若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满足这三方面基本心理需要的教学环境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进而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学习活力。
一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故事,满足大学生自主感的需要。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自主搜集红色故事,自主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让学生去分析、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去体验去表达,去自我觉察并改正自己行为的不足,成为红色文化的主动学习者、参与者和行动者。
二是创设红色故事的问题情境和课堂活动,加强线上和线下互动,满足大学生课堂归属感的需要。大学生对红色故事中的某些内容可能会觉得枯燥无聊,但若借助有效的问题设计,安排适当的线上讨论活动,师生、生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互动交流,教师及时解答大学生的价值和道德困惑,会使学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是被关注的、被欣赏的,课程思政的相关学习活动是有价值的,进而对红色故事中的价值观表示认同,从而满足学生在课堂上的归属感需要。
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学生胜任感的需要。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上的胜任感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问题的主观评价。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红色故事时,可以布置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或研究项目,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形式完成,教师给予及时指导和反馈,让学生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红色文化、汲取红色精神的动力。
(三)强化实践育人,促进大学生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史力行”的重要性,同样,“学史力行”也是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要求。这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脱节困局的关键。可以说,学习红色故事、感悟红色情感、传承与发展红色基因,是红色故事发挥育人价值缺一不可的三个过程,三者互为基础,又层层递进。有研究表明,“00后”大学生虽然表现出不少亲社会行为,但也存在道德推脱行为[26]。因此,红色文化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就近就便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体验感,拉近红色文化与学生的距离。常见的形式有课余时间开展红色经典诵读,创建教室或宿舍红色文化墙,组织红色比赛或活动(红色作品配音大赛、传唱红色歌曲、红色绘画、红色话剧、红色征文等),开展红色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走红色足迹,访谈红色人物,聆听革命先辈事迹,参与红色文化志愿服务等。
此外,教师要拥有“大思政”理念,让红色文化教育跨越时空。即除了在教室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还可以发挥互联网的育人阵地作用,让红色文化教育发生在虚拟空间,如线上“云游”红色文化纪念馆、云上体验红色精神等。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绘制红色作品、录制短视频、撰写云游记等形式,强化学生对红色故事的理解,在大学生充分了解、喜欢、接受和认可红色故事蕴含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渐将红色精神外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而促进红色故事中蕴含的红色精神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精神力量和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