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3-11-23汪兴毅高静娴

关键词:大别山区皖西村落

汪兴毅,高静娴,齐 炜

(1.安徽农业大学 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2.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旅游与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生态、经济价值,展现了某一地域的人类智慧。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①,强调在城乡建设中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及其所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景观环境。这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主要从乡村遗产保护、空间形态、人居环境、文化景观[1-3]等方向对乡村聚落进行研究。国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着眼于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形态演变、价值特征、保护利用[4-6]等方面。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关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逐步由定性转为定量,研究对象也从全国、省域等范围[7-9]逐渐向不同地理区划单元扩展[10-12]。安徽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凝聚性分布,形成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两个高密度区[13]。既往针对皖南山区传统村落的研究相对较多,而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深厚的红色基因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皖西大别山区是指位于安徽省行政边界内的大别山山脉区域,地跨东经115°20’~117°44’,北纬29°47’~32°40’,主要分布在六安市和安庆市境内,共涉及2市17县(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亦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合作物生长,森林覆盖率高。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约2.9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0.73%②。

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获取六批次皖西大别山区国家级传统村落②,合计31个;从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获取三批次皖西大别山区省级传统村落③,合计83个[14]。各县(市、区)传统村落的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皖西大别山区各县(市、区)传统村落统计数据

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见表2),采用ArcGIS 10.4软件进行空间叠置分析,对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进行归类分析和图形化处理,建立相关影响因子数据库,探究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

(一)空间分布类型趋于集聚

皖西大别山区国家级传统村落最邻近距离平均值为15.124 km,理论最邻近距离为 17.832 km,最邻近指数R=0.85;省级传统村落平均最邻近距离为 8.064 km,理论最邻近距离为11.429 km,最邻近指数R=0.71,R<1。再通过高德地图API地理编码获取各传统村落经纬度坐标,经ArcGIS 10.4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绘制出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分布图(见图1),可见皖西大别山区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均趋于集聚分布。

图1 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分布图

(二)空间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集”格局

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地理集中指数G国家级=41.6866,G省级=41.5794,并与平均分布的各县(市、区)数值进行比较,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G0=1.8235,省级传统村落G0=4.8824。二者地理集中指数均远大于平均分布的数值,表明传统村落在皖西大别山区各县(市、区)整体呈现集中分布状态,主要集中于潜山市、岳西县和金寨县。

由不平衡指数计算出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在各县(市、区)的分布状况,得出国家级传统村落S=0.7263,省级传统村落S=0.6867,均为不均衡分布型。通过洛伦兹曲线可以进一步反映出传统村落分布的不均衡状况(见图2),仅金寨县、岳西县、潜山市、太湖县、宿松县、桐城市的传统村落数量已占总量的80%以上。

为更显著地展现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运用ArcGIS 10.4软件对研究范围内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进行核密度分析,生成相应的核密度分布图(见图3、图4)。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分布形成了“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格局。其中,金寨县、岳西县、潜山市为高密度聚集区,太湖县、宿松县、桐城市为次高密度聚集区。

图3 皖西大别山区国家级传统村落核密度分布图

图4 皖西大别山区省级传统村落核密度分布图

(三)空间分布的自然地理特征

皖西大别山区山脉连绵数百里,地形自西向东由高向低逐渐倾斜,山地坡度大且方向多变。作为我国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南部山区的水汇入长江水系,主要有皖河、华阳河等;北部山区的水注入淮河水系,主要有淠河、史河等。河流冲刷形成的山间谷地河漫滩和阶地平原,是主要的农耕区。

1.多分布于低海拔地区

将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高程(见图5)进行叠加分析并统计(见表3)可见,传统村落数量在海拔区间400 m以下占比最大,已超过总数的75%,仅有一个传统村落位于海拔1 000 m以上。由于海拔高度过高,不适宜居住生存,故传统村落分布在皖西大别山区中低海拔范围内数量最多,且数量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

图5 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与海拔高程的关系

表3 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

地形起伏度是单位面积内海拔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能直观地反映地形特点[15],分为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4个类型[16]。运用ArcGIS 10.4软件邻域分析工具计算并制作皖西大别山区地形起伏度分类图(见图6)。经分类统计,皖西大别山地区的传统村落大多分布在地形起伏度较小的区域,60%以上的村落分布在平原和台地,地形起伏度不超过70m,而地形起伏度超过200m的地区几乎没有传统村落分布。传统村落分布趋向于地形起伏度较小的区域,以利村落建设和村民生产生活。

图6 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与地形起伏度的关系

2.主要分布于坡度较平缓地段

地形中的坡度指的是过地表面任一点的切平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表示地表面在该点的倾斜程度[17]。对坡度进行分析(见图7)并分级后统计得出表3。由表3可见,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数量在0~15°范围内占比最大,超过总数的80%,大多选择建于较平缓的地段。过大的坡度易导致土地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较为恶劣,不适宜农业生产。

图7 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与坡度的关系

3.周边多为耕地和林地

土地覆盖类型能够反映区域内土地性质,是人类活动方式的重要体现。从GlobeLand30平台获取皖西大别山区土地覆盖数据,皖西大别山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和林地(见图8),其中耕地面积为128.6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3.3%;林地面积为121.1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0.8%。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耕地和林地附近,土地为村民提供重要的生活保障,同时作为传统村落主要的农业资源,对皖西大别山区的传统村落分布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图8 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与土地类型的关系

4.趋向于近河流地带

皖西大别山区水域资源丰富、境内河流众多。根据全国河流等级数据进行缓冲区分析(见图9)。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分布在距河流1 000 m范围内的占比约为一半,仅有个别传统村落与河流距离4 000m以上,大多选择在距河流较近的区域建村,整体呈现出距河流越远村落分布数量越少的趋势(见表3)。河流水系对村民日常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临水而居也是村落选址遵循的风水理念。

图9 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水系缓冲区分析

(四)空间分布的社会经济特征

1.邻近主要道路

道路作为区域间信息交流的载体,对传统村落的分布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8]。将皖西大别山区主要道路作缓冲区分析(见图10)可见,93%的传统村落分布在距主要道路0~<3 000 m范围内,其中0~<500 m区间数量最多,超过60%(见表4)。传统村落邻近主要道路分布,为村民的交通出行、对外联系提供便利。

图10 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主要道路缓冲区分析

表4 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与主要道路关系表

2.分布密度与城镇化水平呈负相关

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网站以及统计年鉴统计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公路里程等数据,数据表明(见表5),皖西大别山区2021年人均生产总值排名靠前的迎江区、大观区、霍山县、怀宁县均无传统村落(见图11)。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较弱的开发水平和稳定的人地关系一定程度上为传统村落的延续提供了有利条件。

图11 人均生产总值与传统村落的关系

表5 2021年皖西大别山区各县(市、区)统计数据

由表5可知,传统村落数量较多的潜山市、岳西县、金寨县、宿松县、太湖县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城镇化率均不超过55%,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迎江区、大观区等均无传统村落分布(见图12)。快速城镇化带来经济发展、人口迁徙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对传统村落构成了威胁。城镇化水平与传统村落数量具有明显的两极效应,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传统村落数量相对较多。

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主要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以及揭示其驱动因子的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19]。核密度值可以反映空间分异规律,故选取皖西大别山区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核密度值作为因变量,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等12个自然环境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作为自变量,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作用强度。

结果显示(见表6),高程、地形起伏度、坡度是影响皖西大别山区国家级传统村落分布的三个重要因素,q值分别为0.669、0.630、0.601。从驱动力来看,高程>地形起伏度>坡度>人均GDP>城镇化>道路>坡向>年平均气温>人口密度>河流>植被覆盖率>年降雨量,并且自然环境因素对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分布的驱动力高于社会经济因素。

表6 皖西大别山区国家级传统村落影响因子交互探测结果

由于传统村落分布往往受到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交互作用系数可以反映影响因子两两共同作用时的驱动力。由表6可知,高程∩坡向(0.995)、河流∩人均GDP(0.965)、河流∩人口密度(0.951)为解释力较大的三个交互式驱动因子,表明两个因子共同作用时交互作用更强、驱动力也更大,且各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表现为非线性增强。

同理测算出皖西大别山区省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作用强度(见表7),地形起伏度、人均GDP、高程、坡度为主要的影响因子,均超过了0.5的解释力;年平均气温、城镇化水平、坡向、道路为次要影响因子,解释力在0.4~0.5之间。交互探测结果显示:河流∩人均GDP(0.979)、高程∩坡向(0.978)、年降雨量∩人均GDP(0.962)三者的双因子交互作用结果最强,解释力均大于0.96。

表7 皖西大别山区省级传统村落影响因子交互探测结果

三、结论

以皖西大别山区3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83个省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及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与水系距离、与主要道路距离、城镇化水平等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再利用地理探测器工具进一步分析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研究得出的如下主要结论:

第一,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与古徽州传统村落有着显著的差异。古徽州传统村落建立于徽商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徽商是一种反馈式商业经济,而皖西大别山区主要为自耕农经济,农耕文化和生态文化的色彩更加浓郁,并具有鲜明的红色文化;同时,皖西大别山区也是我国南北文化交流、撞击、磨合的文化走廊,兼具南北特点、丰富多彩。

第二,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集” 的空间特征。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趋于凝聚型,主要集中在金寨县、岳西县、潜山市;多分布于低海拔、缓坡和近河流地段,邻近主要道路,其数量与城镇化水平呈负相关性。金寨县已列入国家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岳西县和潜山市今后也应积极申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皖西大别山区以国家级传统村落为节点,连点串线成片,突出区域联动、统筹资源共享,致力打造红绿交融文化旅游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第三,自然环境因素对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分布的驱动力高于社会经济因素。对比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影响因子交互探测结果,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高程、地形起伏度、坡度始终为解释力较大的三个单因子,而高程∩坡向、河流∩人均GDP为解释力较大的两个交互影响因子。

注释:

①参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网址为: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37945.htm。

②数据来源于安庆市人民政府官网和六安市人民政府官网,网址为:https://www.anqing.gov.cn:8081/zjaq/aqgk/index.html、https://www.luan.gov.cn/site/tpl/221?debug=true。

③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网址为: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zhengce/zhengcefilelib/202303/20230320_770845.html。

④数据来源于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网址为:https://www.dohurd.ah.gov.cn/wjgk/tzgg/5661560

1.html。

猜你喜欢

大别山区皖西村落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油画《村落》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回马枪
大别山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
大别山区水稻800千克栽培的主攻目标及关键技术
回马枪
回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