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基于“生态情怀与生命思考”主题的群文教学设计
2023-11-23陈清明周倩任晓华
陈清明 周倩 任晓华
摘 要 分析国内外的生态思想发展动态、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特点、教材内容需要等背景信息,并以《边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归去来兮辞(并序)》群文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中语文学科融合的可行性,以期对一线教师的融合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 课例设计 群文教学
一、背景分析
1.国内外的生态思想发展动态
从国外来看,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像山一样思考”“荒野的价值”“大地共同体”等生态思想,对人类建构世界生态文明有一定的思考意义。纵观国内,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全球、着眼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要想响应时代的号召,要想青年在人与自然和谐中成长,其根本就在于青年须有生态认知、生态智慧、生态行为,转变价值观,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2.新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应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高中语文学科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旨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正确的“三观”,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新课标也强调,“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可见,生态文明教育与高中语文学科的融合契合时代的发展,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
3.语文课程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综合实践课程。人文性是通过工具性(听、说、读、写)更好地体现的。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中语文学科,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该方法既强调社会价值,又能增强高中语文学科的教育效果,并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科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其正确生态观的形成。
4.教材内容需要
本课例选取了《边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归去来兮辞(并序)》三篇文章,其中前两篇课文出自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第二单元,单元主题是“时代镜像”;后一篇出自第三单元,单元主题是“至情至性”。根据生态文明教育需求以及为确保语文学科的学科性,本课例尝试以“生态情怀与生命思考”为议题进行群文教学,旨在打破传统单篇教学的壁垒,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中碎片化的生态文明知识进行归纳、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驾驭跨学科知识的能力,促使其树立生态意识,培养生态行为,从而达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中语文学科的效果。
二、课例价值
1.应用价值
本课例落实素质教育,更新教育理念,有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研究意识,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高二的学生已具备思辨能力,将生态思想融入语文教学,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语文学习特点。
2.对应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培养的是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美好的品质、关键的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在本课例中都有所涉及。
三、课例具体内容
1.教学任务
课例共2课时,适用于高二年级学生,由1个主任务和6个子任务构成。
主任务:撰写以“生态情怀与生命思考”为主题的作品评论。(这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每篇作品中的“生态情怀”与“生命思考”,同时结合当下的生态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撰写出作品评论)
子任务:6个活动,每个活动都蕴含“生态情怀与生命思考”“学科核心知识”等教学内容。(下面用A表示“生态情怀与生命思考”内容;用B表示“学科核心知识”内容)
①阅读作品,梳理探究。(A:初步整体感受作品中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B:分辨不同体裁,初步感受群文阅读)
②划分层次,拟定标题。(A:进一步加强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印象,圈点勾画体现自然生命的句子,并做批注;B:快速阅读,划分层次,把握全文结构,梳理脉络,初步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③融入生态,赏析形象。(A:找出具体描写自然、体现生态观的语句、段落,并做批注;B:分析文本表现手法、艺术特色、谋篇布局,掌握文本鉴赏能力)
④比较阅读,理解生态。(A:对生态文明相关内容做延伸,对生态现象、生命进行思考;B:分析文本中隐藏的社会价值,促进思维发展)
⑤聚焦主题,撰写评论。(A:撰写作品评论,树立生态意识,明确发展生态文明的责任与使命;B:掌握文学评论写法,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⑥完成评价量表。
2.教学准备
教师需准备课件、三位作者的相关资料、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资料和文学评论相关资料。
3.教学过程
(1)阅读作品,梳理探究。
第一,导入。教师以余秋雨散文集《千年一叹》中的“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进行导入。
第二,介绍任务。①自由阅读,整体感知。教师读任务,引导学生关注三篇文章的体裁,使学生对群文的体裁有一定的了解,为诵读打下基础。②疏通文义,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疏通三篇文章的内容,把作者的生平以及經历整理成个人简历或个人档案。
设计意图:读是理解文本的基础。针对古文,学生通过诵读能较好地理解文章内容;针对现代文,课堂上快速阅读时,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而小组合作则更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划分层次,拟定标题。
第一,划分层次,小组交流。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学生给课文划分层次,并讨论不同分层方法的合理性,选择最佳划分方案。
第二,拟定标题,深入理解。学生为各层次内容拟小标题,以便深入理解。
设计意图:此活动旨在借助划分层次、拟小标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培养概括提炼内容的能力,为生态情怀教学做准备。
(3)融入生态,赏析形象。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到描写自然环境、自然风物、山水风光的段落与句子,分析人物在自然中的形象,思考自然与生命的关系,并以表格的形式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文中自然景物的有序整理,理清逻辑,初步形成生态意识。
(4)比较阅读,理解生态。
第一,独立思考,探析风格。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又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这矛盾吗?②冯至说:“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作者在行文中只是描写与思考而拒绝想象吗?小组讨论思考,派代表汇报结论。
设计意图:此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表對小说人物和“生态情怀与生命思考”主题的看法,旨在落实“审美与鉴赏”能力培养,并为下一个研习活动作铺垫,构成由浅入深的思维梯度。
第二,深研作品,认识价值。小组合作探究《边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归去来兮辞(并序)》的不同,可从人生、自然、历史、生命等方面思考。
第三,拓展延伸,感悟生态。小组利用表格,合作梳理三篇文章中体现作者生态观的句子,挖掘作者所表达的生态伦理观。
设计意图:该活动旨在梯度式地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中的语文知识,任务式地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体现的生态观内容,并思考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生态知识。这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隐含的社会价值,也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又可为下一环节的撰写作品评论做准备。
(5)聚焦主题,撰写评论。
第一,自由发挥,不同角度。学生总结、评价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选择一位作家或作品,从多角度写作品评论。
第二,给定主题,撰写评论。学生围绕三篇课文,结合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涉及其他学科知识),以“生态情怀与生命思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品评论。完成以后,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教师再评。
设计意图:撰写作品评论有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与多元解读,可以促使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生态行为。此外,学科的融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学生的思考方式,使其更多地关注到人与自然、生态、生命等问题,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6)完成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分为评价标准、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自评得分、他评得分四部分。评价标准从五个方面拟定:听课认真度、课堂实际参与度、学科知识掌握情况、文学评论写作情况(结合生态情怀)、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量表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反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借助评价量表,教师可以对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
四、评价反思
由于知识与经验的问题,本课例施行的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学生从传统的单篇目学习到群文学习,从单一学科学习到多学科融合学习,对跨时代的现代文与古文结合学习的方式会感到困惑。当然,从传统的课堂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的转变,从单学科到融合课程,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引导学生适应。
[本文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23年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项目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无效行为表现及案例研究——以都匀市民族中学为例”(立项编号:23yjszlzc003)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陈清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周 倩,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任晓华,重庆奉节县夔门高级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