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阳修自署郡望与籍贯

2023-11-23陈元

寻根 2023年5期
关键词:庐陵永丰渤海

陈元

欧阳修(1007—1072)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长于随州(今湖北随州),终老于颍州(今安徽阜阳),其故里在吉州永丰(今江西永豐)。他平生返回故乡仅两次,而且驻留时间甚短。按理,在他个人成长的复杂记忆中,难以对故乡有稳定的情怀和强烈的归属感。但欧阳修是个例外,他在所作文章中自述籍贯时,还有意强化和具化这种故乡意识。现就其自述籍贯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并分析其成因,以期厘清部分学人对其籍贯的误识。

现存的《欧阳修集》本中,自署“渤海欧阳修”的文章仅见两处。一是天圣八年(1030年),尹源即将通判泾州之际,欧阳修为其所作的《尹源字子渐序》:“其友人渤海欧阳修在饯中,率然曰:余无似,虽不能窃仁者之号,奈尝辱君之道义切剧为最深,是以不能无言。”二是明道二年(1033年)为张尧夫所作的《河南府司录张君墓志铭》,题有“渤海欧阳修为之铭曰”。嘉二年(1057年),因张尧夫改葬,欧阳修再作《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文中则改言为“庐陵欧阳修为之铭”,而非渤海。也就是说,欧阳修只是在出仕初年,曾一度署“渤海”郡望,后来弃而不用了。欧阳修上述所言之渤海,乃是指西汉时期已设置的冀州渤海郡(治所在今河北沧县)。

他为何要自谓“渤海欧阳修”呢?这得先从欧阳氏的源流说起。

在欧阳修撰写的《欧阳氏谱图序》集本和石本中,均对欧阳氏的源流有较为详细的叙述。据其言,欧阳氏家族在汉初出了一位涿郡(治所在今河北涿州)太守,举族北迁。后来子孙繁衍,一支居于冀州渤海,一支居于青州千乘(治所在今山东滨州)。到了晋代,渤海一支出了一位欧阳建(225—300),字坚石,哲学家,名噪一时,时人为之语曰:“渤海赫赫,欧阳坚石。”从此,渤海欧阳氏成了当地为人仰望的显贵家族。但不久,因欧阳建卷入权豪势族的内部斗争,被抄家籍没。欧阳建兄之子欧阳质仓皇举族南奔,逃到长沙安家落户。欧阳质的十三世孙欧阳询(557—641),隋时为太常博士,唐时历任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等职。欧阳询之子欧阳通(620—691),也仕于唐,历任司礼卿兼判纳言事等职。欧阳通又三世而生琮,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刺史。琮又八世生万,为吉州安福县令。万生和,又八世生欧阳修。

因此,笔者认为,欧阳修自署渤海是为郡望。

有的学者统计,现存《欧阳修集》本中,欧阳修在文章末尾自署“庐陵欧阳修”“庐陵欧阳永叔”“庐陵欧阳某”等有48篇之多。他第一次署“庐陵”是在景三年(1036年),其所作《送王圣纪赴扶风主簿序》,文末题写了“庐陵欧阳修序”。他最后两次署“庐陵”是在熙宁元年(1068年),共有两篇:一篇是《集贤校理丁君墓表》,落款为“庐陵欧阳修述”;另一篇是《仲氏文集序》,落款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庐陵欧阳修序”。从时间最早的一篇到最后一篇,跨度达33年。因此,无论从文章数量还是持续时间来看,题署“庐陵”者都是遥遥领先。

那么,欧阳修为何要弃“渤海”转而“庐陵”呢?这又得先了解一下庐陵的历史。

古代的庐陵,既是县名,又是郡称。庐陵县始建于西汉,初属豫章郡。东汉兴平二年(195年),废庐陵县而设置庐陵郡。隋、唐时期,郡、县多次改易,并曾改称吉州。

古人所署郡望多用旧称,且多称郡、州、府,而不称县。在欧阳修的题署中,从未在“庐陵”之前加以“吉州”。故其题署“庐陵欧阳修”中的庐陵,是指古郡名,而非县名。

事实上,欧阳修也经常使用正式通用的“吉州”之名。如在申请回江西任职的奏疏中,即称“臣乡里在吉州”;在《归田录》中也称“余世家江西,见吉州人甚惜此果(金橘)”;在《吉州学记》中亦称“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但尚未见其以吉州落款署名。

因此,笔者认为,欧阳修转以庐陵为郡望,可能是他对庐陵欧阳家族倍感荣耀。其在《欧阳氏谱图序》以及在为叔父欧阳晔(959—1037)所撰的墓志铭里指出“欧阳氏世为庐陵大族”。确实,南唐的四十余年里,其曾祖、祖父两代出仕南唐者有五名之多。另外,据欧阳修言,宋初三十年来,父辈中“以进士登于科者四人”,尤其是咸平三年(1000年)出现过“一门三进士”的盛况。到天圣八年(1030年),欧阳修与侄子欧阳乾曜又一同登第,达于鼎盛。可见,欧阳世家在庐陵的地位极为显耀。因此,欧阳修对庐陵大族自然怀有特殊的感情,并于1036年开始转称“庐陵欧阳修”。

除了署以“渤海”“庐陵”外,还有题署“永丰”者,如其《集古录跋尾》中的《唐高闲草书跋》云:“高闲草书,审如此,则韩子之言为实录矣。永丰欧阳修。”他为种放(955—1015)的《会真宫诗》题跋也是署“永丰欧阳修”。其自述是永丰人的,还有熙宁二年(1069年)知青州时修订的《欧阳氏谱图序》(石本),其言:“修之皇祖始居沙溪,至和二年,分吉水置永丰县,而沙溪分属永丰,今谱虽著庐陵,而实为吉州永丰人也。”而《欧阳氏谱图序》(集本)则是“今谱虽著庐陵,而修之世实为吉州永丰人也”。

欧阳修虽自署郡望为渤海、庐陵,但其籍贯,则明言:“今谱虽著庐陵,而实为吉州永丰人也。”

宋时的史志,基本认定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人。如宋《神宗实录本传·墨本》云:“欧阳修,字永叔,唐太子率更令询之后,询四世孙琮为吉州刺史;又八世孙生万,为吉州安福令。其后子孙或居安福,或居庐陵。万之八世孙观,修父也,徙居永丰。”并且其注文云:“自观父徒居吉水,至和中析吉水为永丰,今为永丰人。”再如南宋高宗、孝宗时期编修的《四朝国史本传》开篇即云:“欧阳修,字永叔,吉州永丰人。四岁而孤,母郑氏亲诲之学。”

同僚宰相韩琦(1008—1075)为欧阳修撰写的《欧阳公墓志铭》亦称:“自公祖始,徙居吉水,后吉水析为永丰,今为永丰人。”欧阳修的亲家公、曾任枢密使的吴充(1021—1080)在《赠太子太师欧阳公行状》中说:“本贯吉州永丰县明德乡,年六十六……皇祖而下,始居吉水。至和中,析吉水为永丰,今为永丰人矣。”皆明确欧阳修是永丰人。

如吉水县的杨万里(1127—1206),在《醉乐堂记》中首段便言:“吾州欧阳氏,皆率更(欧阳询)之苗也。率更之叶五传者曰琮,刺吉州,子若孙遂家焉。琮之叶又八传者曰万,宰吉之安福,其子若孙家于吉者,派为三支:一支为永丰之欧,六一先生是也;一支为庐陵之欧,近世诗人伯威是也;一支为安福之欧,今奉议郎赐绯鱼袋绍之是也。”他在《沙溪六一先生祠堂记》中也明确指出:“沙溪实先生所居之里,而不祠之,可乎?”又如庐陵县的文学家周必大(1126—1204),在《书示永丰彭肃》开篇便言:“永丰析吉水为邑,壤地偏小,徒以欧阳文忠公故乡,且先茔在焉,故士之力学好修者众,文献不绝。”

猜你喜欢

庐陵永丰渤海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永丰余造纸(扬州)有限公司
美丽庐陵
庐陵某者
“堆花杯”庐陵诗词学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烈焰”,在渤海边燃烧
赞庐陵
辽代“斡鲁朵”内的渤海人移民
渤海国后裔第一联
国瓷永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