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末汝颍士人返迁中原与曹操政权的建立

2023-11-23杨强

寻根 2023年5期
关键词:郭嘉太祖三国志

杨强

汝颍地区是汉末的人才集中地和政治、文化中心,该地域士人的流迁,对迁入地带来政治和社会文化影响。关于汝颍士人返迁中原,学界多从政治史的角度加以论述,而较少从移民史的视角去探讨汝颍士人返迁中原对曹操政权所起的作用。

汝颍士人返迁中原的原因

汝颍士人自流寓地返迁中原后,大多进入曹操政权。据《三国志》记载,自初平至建安年间,流迁诸政权的汝颍士人相继返迁中原并归附曹操,共有15人:颍川人荀、郭嘉、辛毗、陈群、杜袭、繁钦、赵俨、徐庶、石韬、荀攸、邯郸淳、钟繇、胡昭,汝南人孟建、和洽。

首先,从返迁方向来看。这批汝颍士人大多是从荆州流迁而来,共有9人,占了汝颍士人归附曹操总数的60%。究其原因,除了刘表及荆州土著对汝颍士人的排挤和不予任用外,还应与曹操挟汉献帝都许后的招贤政策和雄厚实力存有关联。

其次,从任职情况来看。归附曹操的这批汝颍士人皆被任用,尤其是儒学士人,大多被委以重任。如荀,《三国志·荀传》载:“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筹焉。”荀攸,《三国志·荀攸传》载:“转为中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令。”钟繇,《三国志·钟繇传》载:“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陈群,《三国志·陈群传》载:“群转为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和洽,《三国志·和洽传》载:“魏国既建,为侍中。”杜袭,《三国志·杜袭传》载:“魏国既建,为侍中,与王粲、和洽并用。”辛毗,《三国志·辛毗传》载:“为丞相长史。文帝践阼,迁侍中,赐爵关内侯。”

曹操对其中的智谋之士尤为信重,如郭嘉,《三国志·郭嘉传》载:“及薨,(曹操)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曹操之所以信重郭嘉,不仅由于郭嘉谋略超群,而且欣赏其为人通脱。《三国志·郭嘉传》注引《魏书》载太祖表曰:“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需要指出的是,曹操也是一位通脱之士。《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载:“(曹操)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可见,曹操与郭嘉皆出身非儒学寒族并崇尚通脱,故而彼此关系密切。

此外,曹操还具有治国理政之才干,并得到了儒学士人之赞誉。《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孙盛《异同杂语》曰:“(曹操)尝问许子将(许劭):‘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又,《后汉书·何传》载:“初,见曹操,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缘于此,汝颍士人中的儒学士人和非儒学寒族皆返迁中原并归附曹操。

汝颍士人在曹操政权中的政治合作

由于曹操兼用儒学士人和非儒学寒族,故彼此之间存在阶层差异和政治矛盾。此外,曹操政权中还存在着不同的地域集团,彼此之间亦有合作与冲突。万绳楠曾指出:“在曹操底下的官吏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集团存在:一为以汝颍人物为首的世族地主集团;一为以谯沛人物为首的庶族地主集团。前者主要掌握政治,后者主要掌握军事。”

由于曹操是谯沛集团的首领,故谯沛集团掌握了军事大权,如督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中领军等要职。夏侯,《三国志·夏侯传》载:“建安十二年,录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夏侯渊,《三国志·夏侯渊传》载:“太祖还邺,留渊守汉中,即拜渊征西将军。”曹仁,《三国志·曹仁传》载:“于是录仁前后功,封都亭侯。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曹休,《三国志·曹休传》载:“太祖拔汉中,诸军还长安,拜休中领军。”

相较譙沛集团掌握军事大权,汝颍集团则掌握了曹操政权中的重要文职和谋谟之职。汝颍士人的具体任职情况,前文已述。汝颍集团占据了曹操政权绝大多数的重要文职,这在一定程度上应是由于荀、荀攸先后担任尚书令一职并注重对汝颍士人的选拔和任用有关。《三国志·荀传》注引《别传》曰:

彧从容与太祖论治道,如此之类甚众,太祖常嘉纳之。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攸后为魏尚书令,亦推贤进士。太祖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又,《三国志·荀攸传》记载:

傅子曰:或问近世大贤君子,答曰:“荀令君(荀彧)之仁,荀军师(荀攸)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黩,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太祖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也。”

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的荀、荀攸相继进入曹操政权后,主要负责曹操政权中官吏的选拔。他们逐渐为曹操政权网罗了一批汝颍士人,形成了汝颍集团。

出身非儒学寒族且有“负俗之讥”的郭嘉由是进入了曹操政权,并成为汝颍集团的一员。《三国志·荀传》载:“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筹焉。太祖问:‘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言:‘荀攸、钟繇。先是,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又,《三国志·郭嘉传》载:“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郭嘉作为智策之士,谋略高超,曹操曾表郭嘉曰:“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尤其是在曹操攻取河北的黎阳之战中,不仅反映出郭嘉的谋略高超,而且反映了汝颍士人中儒学士人与非儒学寒族之间的政治合作。

《三国志·武帝纪》载:“(袁)绍自军破后,发病呕血,夏五月死。小子尚代,谭自号车骑将军,屯黎阳。秋九月,公征之,连战。谭、尚数败退,固守。(建安)八年春三月,攻其郭,乃出战,击,大破之,谭、尚夜遁。夏四月,进军邺。五月,还许,留贾信屯黎阳。”曹操自建安七年(202年)九月至建安八年二月,与袁谭、袁尚相拒于黎阳达半年之久,后来被袁谭、袁尚兄弟所败,故于建安八年五月还许。曹操兵败还许之后,诸将建议曹操继续北上攻打冀州,但是郭嘉劝谏道:“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曹操听从了郭嘉这个计策,于是佯攻荆州,于建安八年八月到达汝南西平县。

后来正如郭嘉所料,袁氏兄弟果然相斗,并且袁谭“国小兵少,粮匮势弱”,难敌袁尚,于是在郭图的劝谏下派辛毗向曹操求援。辛毗至曹营后却归附曹操并向曹操献计攻取冀州。对此,曹操是持怀疑态度的。《三国志·辛毗传》载:“毗见太祖致谭意,太祖大悦。后数日,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弊。他日置酒,毗望太祖色,知有变,以语郭嘉。嘉白太祖,太祖谓毗曰:‘谭可信?尚必可克不?”曹操之所以未立即答应辛毗回师北攻冀州,原因应是有二:其一,曹操生性多疑,认为袁谭兄弟狡猾,儒学士人辛毗又是袁谭手下之谋士,担心掉入对方陷阱之中,故而需要加以确认;其二,佯攻荆州之前曹操即与郭嘉定计,要待袁谭兄弟内斗,力量消耗殆尽之际再回师攻取冀州。辛毗代袁谭前来乞降时,曹操、郭嘉等人还不能确认袁谭兄弟内斗的力量消耗情况,并且佯攻荆州乃军事机密,不可轻易向他人泄露。因此,当辛毗前来求援之时,曹操故意摆出继续南进的姿态,“后数日,更欲先平荆州”。

然而,由于辛毗救兄心切,深知袁谭已是势穷,难以依靠,想要借助曹操的力量尽快攻取冀州,救回其兄辛评,并可借此建功立业。为达此目的,辛毗先是请求颍川老乡,即曹操最信赖的谋士郭嘉去劝谏曹操,“毗望太祖色,知有变,以语郭嘉。嘉白太祖”。郭嘉应是向曹操转达了辛毗的建议,但是同时亦劝谏曹操不要急于北进,而是应该确认袁谭兄弟内斗的实情后再寻机北上,并且还可借此试探辛毗之诚心。

辛毗为了尽快说服曹操并赢得其信任,还可能向同乡兼姻亲的荀攸求助,意欲请其劝说曹操北进。荀攸于是劝谏曹操说:“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荀攸是荀之从子,为人崇尚“温良恭俭让”,并曾被曹操称为“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有着较高的儒家道德修养。此外,荀攸还擅长筹划计策,《三国志·荀攸传》载:“太祖素闻攸名,与语大悦,谓荀、钟繇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以为军师。”可见,关于北攻冀州,荀攸之见与郭嘉略同,皆认为刘表乃坐谈客,不周世用,应“及其乱而取之”,即趁袁谭兄弟内斗之际进取河北。

此外,荀亦很可能建议曹操先图河北,后征荆州。《三国志·荀传》注引《别传》载太祖又表曰:“及(袁)绍破败,臣粮亦尽,以为河北未易图也,欲南讨刘表。复止臣,陈其得失,臣用反旆,遂吞凶族,克平四州。向使臣退于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有倾覆之形,无克捷之势。后若南征,委弃兖、豫,利既难要,将失本据。之二策,以亡为存,以祸致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又,《三国志·荀传》载:“(曹操)欲因(袁)绍新破,以其间击讨刘表。曰:‘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兗、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太祖复次于河上。绍病死。太祖渡河,击绍子谭、尚,而高、郭援侵略河东,关右震动,钟繇帅马腾等击破之。”可知,曹操于官渡破袁绍后,欲舍河北而南讨刘表,荀则劝谏曹操应先乘胜攻取河北。曹操听从了荀的建议,“击绍子谭、尚”,后来“遂吞凶族,克平四州”,平定了河北。缘于此,曹操对荀大加赞赏,“之二策,以亡为存,以祸致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

虽然荀、荀攸、辛毗等人皆劝谏北进,但是曹操之幕僚、诸将仍持怀疑态度,认为应当继续南进。《三国志·荀攸传》载:“(袁)谭遣辛毗乞降请救,太祖将许之,以问群下。群下多以为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又,《三国志·武帝纪》载:“尚攻之急,谭遣辛毗乞降请救,诸将皆疑。”这里指出了曹操幕僚和诸将对北进是持反对态度的,对辛毗的乞降亦是怀疑。面对这种群下争议颇大的情形,郭嘉应是起到了一定的说服作用。《三国志·郭嘉传》注引《魏书》载太祖表曰:“每有大议,(郭嘉)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由于曹操对郭嘉的宠信和扶植,郭嘉在曹操政权中,尤其是谋士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地位,故而郭嘉可以在群下争议不决、“发言盈庭”之时站出来“执中处理”,不偏不倚地为群下诸将说明其中缘由。在郭嘉、荀、荀攸等人的一致劝谏下,曹操当众宣布北进,“太祖曰:‘善。乃许谭和亲,遂还击破尚,其后谭叛,从斩谭于南皮”。建安十年(205年),斩袁谭,袁尚奔三郡乌丸,冀州平。曹操论功行赏,尤其对荀、荀攸、郭嘉、辛毗等汝颍士人进行了奖赏。

《三国志·荀传》注引《别传》载:

太祖又表曰:“是以先帝贵指纵之功,薄搏获之赏;古人尚帷幄之规,下攻拔之捷。前所赏录,未副彧巍巍之勋,乞重平议,畴其户邑。”彧深辞让,太祖报之曰:“君之策谋,非但所表二事。前后谦冲,欲慕鲁连先生乎?此圣人达节者所不贵也。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密谋安众,光显于孤者以百数乎!以二事相还而复辞之,何取谦亮之多邪!”太祖欲表彧为三公,彧使荀攸深让,至于十数,太祖乃止。

《三国志·荀攸傳》载:“封(荀攸)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下令大论功行封,太祖曰:‘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增邑四百,并前七百户,转为中军师。”

《三国志·郭嘉传》载:“(郭嘉)遂从定邺。又从攻于南皮,冀州平。封嘉洧阳亭侯。”

《三国志·辛毗传》载:“明年攻邺,克之,表毗为议郎。”

荀、荀攸等人获得曹操之奖赏,不仅反映了汝颍士人的谋略高超,而且反映了汝颍士人为辅助曹操扫除群雄,统一北方,彼此之间合作一致,共同说服曹操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汝颍士人在曹操政权中的政治冲突

汝颍士人之间不仅存有合作,而且亦有冲突。曹操作为非儒学寒族的代表,虽然兼用儒学士人和非儒学寒族,但是由于阶层出身的差异,曹操与儒学士人之间还是存有心理隔阂的。相较而言,曹操对出身非儒学寒族并以谋略见长的郭嘉则信赖有加,认为“唯奉孝(郭嘉)为能知孤意”。后来,郭嘉卒,曹操十分悲痛,这不仅体现了曹操对郭嘉的宠信和期望,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曹操对非儒学寒族的信重和对儒学士人的防范。因此,曹操对非儒学寒族郭嘉的偏爱很可能会引起儒学士人和其他幕僚的忌恨。其中,儒学士人陈群对郭嘉的诋毁即为其例。

陈群,颍川人,陈纪之子,陈之孙。陈、陈纪皆为汉末至德之士的代表,属于儒学士人。陈群为人“雅杖名义”,曹丕常叹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以亲。”曹丕将陈群比作孔门之颜回,可见其德行高尚,属于儒学士人。《三国志·郭嘉传》载:“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所谓“不治行检”,应是陈群指责郭嘉不注重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为人比较通脱放达。陈群出身儒学士人,又是荀之婿。因此,陈群与荀、荀攸的关系应是密切的,政治理念也很相近。陈群数次对郭嘉进行当庭指责,不仅是出于儒学士人的道德观念,而且是想通过贬斥郭嘉的“不治行检”对其进行政治打击。

陈群之所以可以“数廷诉嘉”,应是由于其当时担任“司空西曹掾属”一职,主管朝廷官吏的进退。《三国志·陈群传》载:“时有荐乐安王模、下邳周逵者,太祖辟之。群封还教,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太祖不听。后模、逵皆坐奸宄诛,太祖以谢群。群荐广陵陈矫、丹杨戴乾,太祖皆用之。后吴人叛,乾忠义死难,矫遂为名臣,世以群为知人。”又,《三国志·陈群传》载:其“在朝无适无莫,雅杖名义,不以非道假人”。关于“无适无莫”,《后汉书·文苑传》注引《论语》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可见,陈群作为儒学士人,其选拔人才的标准即儒家思想行为规范中的仁义道德等。

由于郭嘉出身非儒学寒族且有“负俗之讥”,虽然谋略至高,但是平时不注重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故而陈群可以借机多次向曹操贬斥郭嘉。陈群贬斥郭嘉不仅可以打击非儒学寒族的势力,而且可以趁机选拔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人才进入曹操政权,从而壮大儒学士人的势力。对此,曹操应是心知肚明,故面对陈群的贬斥和郭嘉的一如寻常,“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可见,在陈群贬斥郭嘉之后,曹操对“不治行检”的郭嘉更是信重。因为曹操也是一位通脱之士。正是非儒学寒族郭嘉的擅长谋略且性格通脱赢得了同为寒族出身的曹操的赏识和器重。而对儒学士人如荀、荀攸、陈群等人,曹操虽亦重用,但是因为有着阶层和心理的距离,并且担心其势力迅速膨胀,威胁其政权,所以难以倾心相待。尽管如此,曹操对贬斥郭嘉的陈群仍然进行了褒赞,“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其目的就是想要在扶植非儒学寒族郭嘉的同时亦调和与儒学士人之间的冲突,兼用儒学士人和非儒学寒族,进而可以团结内部,一致对外,实现统一天下之霸业。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汉魏之际颍川士人流迁与地方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23-ZDJH-415)、2023年度许昌学院科研重点项目“汉晋时期颍川士人迁移与地方社会互动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23ZD009)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郭嘉太祖三国志
节日好礼 臻情表意
拒绝跟随 绽放自我 “双十一”腕表推荐
岁月静好伴你遍迹天涯海角
抬头望明月 腕间致我们
称象
婆婆纳
大话三国志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曹植聪慧
地龙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