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主题意义,提升阅读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融合教材与绘本的教学探析

2023-11-23江苏省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陈丹丹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28期
关键词:绘本意义妈妈

江苏省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 陈丹丹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笔者了解到学校有不少学生缺少英语学习环境和运用机会,英语的学习仅限于课堂四十分钟及有限的课后作业。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反馈直接反映出学生词汇量匮乏、语言能力不强、阅读理解能力薄弱等问题。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兴趣,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方面的表现较一般。因此,如何组织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是英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难题,这也直接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阅读素养的发展。

译林版英语教材将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结合在一起,以一个话题为核心进行编排,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语言知识循环累加,有利于实现学生对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但同时各单元基于主题意义提供的对话或语篇内容相对单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拓展英语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英语核心素养。英语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以主题为引领,以不同类型的语篇为依托,融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学习要求。英语绘本以图文结合的表达形式讲述故事,通过图文的结合和互动,表达特定情感和主题。在英语新课标理念下,基于主题意义探究融合教材和绘本,重构教学内容,开展多元化的绘本教学活动将为学生学习英语打开另一扇窗。

笔者以译林版英语教材与《种子英语分级阅读》系列绘本为例,通过绘本教学课例来阐述如何基于相同的主题意义,将英语教材与绘本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助力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实例

(一)基于主题意义,分析研读绘本

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是教师创设合理学习活动、落实英语学科素养目标的重要前提。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5What do they do?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围绕“职业”这一话题,分为七个板块、四课时对单元主题展开探讨。从了解文中的日常职业,对生活中常见职业的理解与尊重,和对今后职业方向的向往,逐层深入探讨,形成完整的单元主题意义(见表1)。在第四课时的教学中,笔者基于主题意义选择了绘本My Mom’s Job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核心主题,让英语阅读从“语言的灌输”变为“知识的汲取”,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发展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

表1 Unit 5 What do they do?主题意义

在解析文本时,笔者围绕主题情境从“What?”“Why?”“How?”三个层面分析、厘清语篇内容和脉络,发掘语篇深层含义,明确语篇的特征和语言特点。

1.What——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主题意义

该绘本借学校的Take Your Child To Work Day活动,引出小男孩跟着妈妈去上班,并描述了他观察到的妈妈一天的工作内容:接听咨询电话、帮助访客、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随着观察,小男孩对妈妈工作的看法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boring,到not boring,再到最后认为妈妈的工作important。从小男孩的角度读者体会到了医务工作者的忙碌和辛劳,也感受到了妈妈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坚持,以及妈妈具备的美好品质。这与五年级上册Unit 5What do they do?的单元主题契合,加深了英语学习兴趣学生对教材主题意义的探究。

2.Why——剖析写作意图,发掘育人价值

小男孩了解了妈妈的工作,体会到这份工作的意义。透过小男孩的视角,读者体会到虽然医务工作者日常工作忙碌、辛苦,但他们依然友好、热情地帮助每一位来访或需要帮助的人,从而引导学生对平凡职业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3.How ——关注文体特征,分析语言特点

该绘本是记叙文,描述了妈妈在工作中做的一些事情,涉及一些动词词汇,如help people、solve problems、help find friend’s room、call for a van、take care of 等。从文体结构来看,绘本可分为三个部分:起因、情节、结局。从语言特点来看,在介绍妈妈的工作内容时以一般现在时为主,有大量的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在描写个别事例时有少量一般过去时,出现了动词过去式。学生在第五单元已学习了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但一般过去时和动词过去式还没接触,不易理解。文中还出现了不少宾语从句,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不作为教学重点的前提下,笔者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主题意义。

在深入研读绘本后,基于绘本分析,笔者围绕主题意义制订出符合学情、生情的,具有可操作性、可观测性和可检测性的教学目标。(见表2)

表2 绘本教学目标

(二)基于主题意义,设计实施教学

基于本校学情、生情,为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英语思维,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笔者基于主题意义,创设了主题语境,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运用图片、文本、问题引领等发展学生在信息提取、运用阅读策略和多元思维这三个层面的能力。

1.以图片为抓手,引导信息提取

(1)观察封面,初步感知。封面是绘本的一部分,包括图片、题目、作者等。封面图片往往取自故事中的插图,有可能是整个故事发展的核心内容,有可能提供了故事主人公、场景等信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封面,通过问题“What can you get from this cover?”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封面,获取有效信息,如人物、地点等,并对封面人物关系、事情进行大胆猜测。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获取信息,初步感知故事,同时激起学生探究和学习绘本故事的兴趣。

绘本My Mom’s Job封面给出的信息较少,有效信息仅为两个人物,故事发生地点则很难直接辨别。所以在Know the cover环节,让学生观察图片后围绕My Mom’s Job用“Where?”“What?”“How?”对故事要素提问。不少学生能通过观察到的图片信息提出“Who are they?”“Where are they?”“ What does mom do?”“How is mom?”等问题,并给出自己的猜想,激发了学习兴趣,激活了英语思维。

(2)观察图片,激活思维。妈妈一天的工作繁多,如电话答疑、帮助来访者或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但从图片和文字中不难看出,妈妈虽然工作忙碌,但依然微笑着、热情地对待他人。因此,在学生观察绘本插图,分析人物动作、表情,体会妈妈的工作态度后,教师抛出问题“How is mom?”,引导学生走近角色,说一说自己对妈妈的看法。立足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教师引导学生用新学词汇表明自己的观点。通过生生、师生的交流,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人物、感悟文本,从而发展自身的英语思维。

2.以文本为依托,指导策略运用

在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从获取表层信息向探究深层含义进阶,加深对核心主题意义的理解,发展多元思维。

(1)泛读:整体感知内容。小男孩因为学校的Take Your Child To Work Day活动,跟着妈妈一起去上班,随后引发读者对妈妈工作地点的思考:“Where does mom work?”。学生带着问题泛读故事,初步感知故事内容,找到妈妈工作的地方“Hospital”。大部分学生泛读后能大致厘清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初步了解故事情节,为后面理解主题意义做好铺垫。但学生对故事的了解仅停留在表层信息,要想理解主题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通读故事,对主题进行深入思考。

(2)通读:深入了解情节。在解读绘本中关于妈妈的工作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并给出阅读指导(见图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help people、solve problems、help find friend’s room、call for a van, take care of 等词组,理解故事字里行间的意思,之后逐步了解妈妈的工作内容,围绕核心主题意义有重点地分析和讨论“What does mom usually do?”。学生在阅读策略的引导下找出妈妈的日常工作内容并进行梳理、分析,从而推断妈妈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她的工作内容繁杂,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这份工作的不易,初步感悟绘本主题。

图1

(3)精读:感悟主题意义。小男孩在观察妈妈一天的工作后,对这份工作的看法也从boring, not boring变成了important,学生也从小男孩的视角体会到其中的辛苦和坚持。通过问题“If you were the boy, how would you introduce mom’s job? What do you get from the story?”让学生联系生活、发散思维,用所学知识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深入探讨主题意义。学生的回答精彩而丰富,有的赞美了妈妈的美好品质,有的表达了对这份工作的看法。最后教师总结:“Every job is important. Doing ordinary things well is extraordinary.”。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恰当地引导学生思维向灵活、敏捷、开放等维度发展。

在阅读过程中,笔者通过丰富、交互的教学活动,围绕主题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运用阅读策略更好地梳理故事脉络,进而探究主题意义,深度理解绘本内涵。

3.以问题为引领,促进思维提升

阅读的意义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提升核心素养和思维品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逻辑性、递进式的问题链,帮助学生厘清绘本的逻辑结构、理解故事内容,进而理解主题意义,提升多元思维能力。

问题1:“Where does mom work?”学生通过泛读绘本了解故事梗概,找出妈妈工作的地方。该问题衔接绘本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妈妈的工作,为后续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做好铺垫。

问题2:“How’s mom’s job?”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对妈妈工作的看法,探讨故事主题。

问题3:“What did the boy think of his mom’s job?”找一找小男孩对妈妈工作的印象——从最初的感到无聊到一点也不无聊,自然地引发学生对妈妈工作的讨论。

问题4:“What does mom usually do?”小组合作探讨妈妈一天做了哪些事情,体会妈妈工作的忙碌和不易,进一步探讨主题意义。

问题5:“How is mom?”了解妈妈工作的忙碌后,引导学生对妈妈的品质和工作态度进行评价。

以上问题围绕My mom’s job展开讨论,随着故事的发展自然抛出,且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逐步探寻和理解主题意义。

在教学时,教师要基于主教材的主题意义融合教材和绘本,深入研读绘本、制订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绘本教学活动。在教学中,笔者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设计逻辑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素养,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绘本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绘本意义妈妈
一件有意义的事
绘本
绘本
有意义的一天
绘本
生之意义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