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保护约束下的老城区重点项目交通提升规划研究

2023-11-23崔永越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年32期
关键词:老城区路网公交

崔永越

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 广东 东莞 523129

老城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区域,为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老城区的部分区域或建筑被列为历史文化要素进行重点保护。但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老城区内的重点建设项目逐渐增多,使得老城区内交通系统遭受巨大冲击,交通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本文旨在通过剖析老城区内普遍存在的交通问题,在历史文化保护的硬约束下,以中国举重博物馆项目为案例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交通提升优化措施,为后续工作提供解决思路和参考。

1 老城区交通问题及研究现状

1.1 老城区现状交通问题

老城区作为居民主要集聚的区域,同时也是交通问题较为突出的区域。通过调查研究,历史老城区现状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1 道路空间尺度有限,路网结构不完善,交通循环能力不足

历史老城区内的道路基本延续了原有的街巷肌理和历史风貌,受限于历史文化要素的管控保护要求,原有道路无法进行拓宽改造,规划道路也难以进行新建实施,造成历史老城区路网结构不完善,内外衔接不畅,交通微循环能力不足。

1.1.2 公交线路难以覆盖,公交服务水平较差

历史老城区内部主要以街巷或支路为主,道路空间尺度及路口转弯半径较小,常规公交车辆行驶不便,造成公交线路无法深入覆盖,导致部分区域成为公交服务盲区。

1.1.3 慢行出行环境较差,机非混行严重

由于历史老城区内部道路未进行有效的路权划分,导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混行现象严重。同时,由于道路产权不清晰,管理主体不明确,造成道路维护责任缺失,导致慢行设施不连续或被挤占现象较为突出。

1.1.4 停车设施不足,乱停车现象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停车位配建不足,且又无空余用地进行公共停车场建设。随着机动车需求不断增大,停车供需矛盾日趋凸显且日益严重,大量无序停车不但挤占了有限的道路资源,进一步降低了道路交通运行水平。

1.1.5 交通出行结构单一,个体机动化出行比例高

由于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有效补充,造成老城区内部居民出行个体机动化比例较高,交通出行结构倒挂,导致交通出行环境进一步恶化。

1.2 老城区交通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或老城区的交通系统优化提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别在不同角度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和措施。惠英等[1]在明确历史街区交通发展的价值判断基础上,构建了历史街区交通规划编制框架以及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杨明等[2]通过分析老城区交通基本特征与问题,提出老城区交通发展合理方向与模式以及相关的改善对策。刘诣安[3]通过分析宜宾市老城区交通拥堵的形成肌理,从适度增容挖潜、分离过境交通、疏解到发交通和改善绿色出行服务四个方面提出改善策略。严巧兵等[4]通过分析北京市法源寺核心保护区存在的交通问题,从交通微循环、步行系统、非机动车停车及机动车停车规划等四个方面提出交通环境提升改善对策。郝世洋等[5]提出存量背景下的交通更新规划是以提升交通品质为目标的交通精细化改造设计,既要协调宏观交通体系,又要注重微观的交通设计,并以通过实例提出老城区交通更新规划策略。舒诗楠等[6]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停车问题,提出交通安宁街区目标导向下的停车减量规划路径。徐琴[7]指出历史城区的交通出行应该向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的绿色交通转变,并提出历史城区交通发展的合理建议。

因此,历史老城区的交通系统优化提升需综合考虑各方面限制因素,深入调查研究,运用系统思维,以历史文化保护为约束,以交通精细化改造为手段,结合出行特征,优化用地功能和交通结构,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交通系统协调发展。

2 交通提升策略

2.1 重塑道路功能结构,延续传统街巷肌理

以历史老城区传统的街巷路网骨架为本底,参照上位规划确定的规划路网结构,重新梳理道路功能,理顺交通运行流线,提升交通循环能力。结合历史文化要素的分布情况,优化调整规划道路线位及空间尺度,延续传统街巷肌理,对近期难以落实的规划道路,做好远期空间预控,保障内外路网衔接。

2.2 优化公交资源配置,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根据历史老城区道路空间尺度,选择适宜老城区发展的特色公交,结合人口分布特点及出行特征,完善公交基础设施及公交线路分布,进一步优化公交资源配置,加强与周边区域、重要商圈、枢纽地区等的衔接和换乘,提升公交服务水平,有效引导居民公交出行。

2.3 转变路权分配理念,打造品质化完整街区

考虑不同出行群体需求,转变道路路权分配理念,保障慢行出行群体通行路权的绝对优先,以品质街区的理念进一步完善慢行交通网络及设施,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非机动车和行人专用道或慢行街区,有效提升老城区慢行交通出行品质和体验。

2.4 加强停车需求调控,制定差异化停车政策

统筹并充分利用现有存量停车资源,适度挖潜新增停车位,加强停车引导与共享,提高停车位利用率,实现规范停车。同时加强停车需求调控,以停车减量为目标,制定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逐步实现停车外移。

2.5 构建绿色出行模式,提升整体交通效率

注重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协调发展,优化交通出行结构,制定老城区绿色交通发展优惠政策,健全工作机制、鼓励多方参与,引导个体机动化出行向绿色公共出行转移,整体提升老城区交通系统运行效率。

2.6 明确道路养护责任,加强政府全过程监管

将老城区街巷道路纳入市政道路养护体系,统一管理,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各方责任和工作分工,保障老城区道路体系能够定期维护,同时加强政府全过程监管,将工作目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

3 案例分析

3.1 项目概况及出行特征

中国举重博物馆位于东莞市石龙镇老城区人民广场内,紧邻石龙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中国举重博物馆是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和中国举重协会批准筹建的国内首家以举重运动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建成后将是唯一的国家级举重项目专题博物馆。项目效果图见图1所示。

图1 项目效果图 (图片来源:根据网络资料整理[8])

项目交通出行需求需考虑场馆工作人员的日常通勤以及不定期来访的参观游览需求。日常工作通勤出行主要以小汽车、步行、非机动车、公共交通等出行方式为主,符合城市交通早晚高峰的出行特征规律;参观游览主要以包车等为主,出行特征规律性不强、时间不定期、在短期内较为集中,需考虑提供停车场地供大巴车集中停放。

3.2 项目周边交通问题

3.2.1 次支路系统不完善,交通微循环不畅

受传统建筑影响,项目周边道路系统维持原有的街巷肌理,道路宽度普遍在7-10m之间,道路通行条件受限。上位规划道路尚未完全落实,片区交通微循环能力较差。

3.2.2 公交线路覆盖不足,公交出行较为不便

现状公交站点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外围主次干道,老城区内部公交服务能力较弱,内部居民公交出行不便,公交出行率较低。

3.2.3 慢行系统设施不完善,出行环境差

项目周边道路尚未完善非机动车道,机非混行严重,且慢行设施不连续。同时,缺乏相应的非机动车停放设施,慢行交通精细化设计不足。

3.2.4 路边乱停车现象严重、公共停车场利用率低

项目周边道路路边乱停车现象严重,多个公共停车场的指示标志不明显,停车场总体利用率低。

3.3 项目交通提升方案

以历史文化保护为约束条件,遵循“保护优先、协调发展、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从路网优化、公交提升、品质街区、停车管理、信息发布等方面制定交通提升优化措施,以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交通系统协调发展。

3.3.1 路网优化方面

一是梳理邻近道路及街巷系统,以现状道路格局及空间尺度为基础,优化道路断面布局。基于现状以及考虑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对太平路、联合街的规划线位及道路尺度进行优化调整,并保证慢行交通路权。具体规划路网结构和道路红线调整方案见图2和图3所示。

图2 项目周边规划路网结构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 项目周边道路红线宽度调整方案(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二是结合道路建设实施难度及项目地块进出交通需求,对片区总规路网的规划线位进行优化及预控,近期优化调整项目地块邻近道路,其他道路结合实施难度情况进行远期线位预控。

3.3.2 公交提升方面

结合街巷道路空间尺度,布设新增石龙新城方向、老城区内部、东莞站铁路枢纽方向等3个方向的微巴公交线路,作为常规公交线路的补充,以进一步加强老城区与周边人口密集地区的公交联系,提升公交出行服务。

石龙新城专线,用于加强石龙老城区和新城的公交联系。老城区环线,用于提升石龙老城区内部的公交服务水平。火车站专线,用于加强项目地块与对外交通枢纽的直接联系,作为对举重博物馆日常及游览参观或大型活动期间的有效交通方式补充,打通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三条微巴线路运行站点分布见图4。

3.3.3 品质街区方面

在现有道路空间尺度基础上,完善地块周边道路慢行通行空间,设置人行道及独立自行车车道。在交叉口转弯处进行稳静化设计,塑造品质街区。

3.3.4 停车管理方面

一是将项目地块邻近道路划定为停车收费路段,接入镇智能停车系统,完善路边划线停车位停车收费机制,同时加强违章停车执法力度,保障路段通行顺畅。

二是设置三级停车诱导标志,在外围主要道路交叉口设置一级停车诱导标志,显示停车场大致方位和剩余车位数等信息。在内部次要道路交叉口设置二级停车诱导标志,显示停车场具体方位及剩余车位数等信息。在停车场入口处设置三级停车诱导,显示剩余车位数等信息。

三是考虑到博物馆在参观游览时的集中停车需求,建议利用周边空地设置临时停车场地,仅供活动期间大巴车辆的集中停放,平时不对外开放。

3.3.5 信息发布方面

建议在博物馆举行重大活动期间,加强对周边道路的交通管控及疏导,禁止路边临时停车,并将相关信息提前在媒体、公众号等渠道进行发布。

4 结语

历史老城区作为城市最先发展的区域,既有历史文化传承,又有自身发展的限制因素。因此,针对历史老城区进行交通系统环境提升研究,既能优化老城区交通出行环境品质,又能为城市发展留下传统历史记忆,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老城区路网公交
一元公交开进太行深处
老城区是夜经济的“灵魂”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
等公交
打着“飞的”去上班 城市空中交通路网还有多远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首都路网 不堪其重——2016年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通期的北京路网运行状况
路网标志该如何指路?
老城区科技企业上市的促进政策探讨
调蓄池在新老城区雨水工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