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奥拉西坦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3-11-23李睿钧王健黄伟佳张诗琦肖曼红
李睿钧 王健 黄伟佳 张诗琦 肖曼红
脑梗死是指脑血管变窄或堵塞时,血液循环出现异常。缺血缺氧诱发的脑组织软化或坏死可导致脑梗死,该疾病是神经科最常见的多发性疾病。成人发生心血管疾病致残时,脑梗死是其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脑梗死发病率升高,呈年轻化趋势[1,2]。临床中,不少脑梗死患者伴有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认知能力、生活自我管理能力、记忆力下降等。早期轻度认知功能减退后,如果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可进展为血管性痴呆,进入不可逆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结局。目前临床上一般使用神经保护剂治疗脑梗死,由于没有血栓溶解治疗那么有限,奥拉西坦等常规用药可以缓解相关症状,但单独给药效果不明显[3]。丁苯酞是人工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酞,作为国家临床新药之一,在临床研究中,丁苯酞具有抗脑缺血的作用,可以阻断脑缺血导致脑损伤的多种病理过程,但目前丁苯酞与奥拉西坦联合使用改善认知障碍的相关研究较少[4]。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和神经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复杂,单纯采用丁苯酞或奥拉西坦仅能阻滞某一方面的病理机制,故本研究将两者联合应用于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方案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神经功能以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现选择本院90 例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1 年10 月~2022 年11 月收治的90 例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6 例,女19 例;年龄40~76 岁,平均年龄(55.96±6.68)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5 例,女20 例;年龄40~75 岁,平均年龄(55.32±6.5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MoCA 总分<26 分;②患者均经颅脑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临床症状确诊,且满足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相关诊断标准[5];③患者入院后,均经过临床影像学诊断为脑梗死初次发病;④Hackinski 缺血量表(HIS)评分>7 分;⑤患者以及其家属均对本次实验基本情况了解,以及书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存在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②恶性肿瘤疾病者;③治疗配合度较差,或者中途退出患者;④其他原因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者;⑤患者在治疗期间再次病情突发,不能完成本研究设计的治疗方案。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根据患者的病情予以抗血小板、抗凝以及调控血糖、血压等,适当脱水、防治并发症,为了改善患者的脑循环,还可以应用脑保护药等。
1.3.1 对照组患者接受奥拉西坦治疗,指导患者口服奥拉西坦胶囊(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033,规格:0.4 g/粒)0.8 g/次,3 次/d。连续治疗14 d 为1 个疗程。
1.3.2 观察组患者接受丁苯酞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奥拉西坦胶囊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口服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规格:0.1 g/粒),0.2 g/次,3 次/d。连续治疗14 d 为1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 评分、MMSE 评分、MoCA 评分。①以NIHSS[6]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 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总分42 分,分值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比。②以MMSE 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 周后的认知障碍[7],满分为30 分,分为认知功能正常(27~30 分)、轻度障碍(21~26 分)、中度障碍(10~20 分)以及重度障碍(0~9 分)。③以MoCA 评分[8]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 周后的认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视空间和执行力、定向力等8 个认知领域的11 个检查项目,共30 分,总分≥26 分为正常。患者的受教育程度被认为是影响MoCA 分数的最大独立因素,因此,教育年限为12 年以下的患者,需要在总分基础上添加1 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周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的MMSE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S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MMSE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的MMSE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的MoCA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空间与执行力、语言功能、注意力、延迟回忆、抽象概括能力、定向力、命名评分及MoCA 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视空间与执行力、语言功能、注意力、延迟回忆、抽象概括能力、定向力、命名评分及MoCA 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MoCA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的MoCA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方向性障碍、理解和计算能力下降、精神行为异常、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等。脑梗死后病理生理主要表现为梗死神经元损伤、慢性缺血、缺氧、脑功能下降等[9]。用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效果不佳。奥拉西坦作为促智药物,具有拟胆碱功效,有助于改善生物记忆和学习功能,是血管性痴呆、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丁苯酞是从芹菜籽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近年来,有研究指出,丁苯酞不仅能靶向阻断脑梗死患者缺血脑损伤的多个病理阶段,而且具有一定的抗脑缺血作用,因此它可以很好的帮助患者改善某些认知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周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次研究应用丁苯酞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可以充分发挥两者治疗优势,有助于提升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究其原因,奥拉西坦作为γ-氨基丁酸衍生物,具有益智作用,该药物可作用于中枢网状结构,临床常作为神经营养药物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有学者报道指出,人体在服用奥拉西坦后,该药物可透过血脑屏障,快速到达脑组织,同时患者服药后还可提升谷氨酸受体水平,以及对患者的脑细胞膜蛋白激酶C 产生兴奋效果,对患者的特异性中枢神经通道产生直接效果,帮助患者神经元间的突触联系重新建立,从而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效恢复[11]。同时,丁苯酞在抗脑组织缺血方面可发挥有效作用,能保护缺血区脑细胞线粒体功能,抑制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物所介导的病理生理过程,有效解除脑梗死后的微血管痉挛状态;丁苯酞亦可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还可提升脑血管内皮一氧化氮(NO)及前列腺素水平,对谷氨酸合成的分泌情况产生抑制,减少花生四烯酸生成,促进氧自由基的清除,因此,明显改善患者脑梗死后缺血区的微循环,明显降低患者的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2-14]。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周后,观察组患者的MMSE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空间与执行力、语言功能、注意力、延迟回忆、抽象概括能力、定向力、命名评分及MoCA 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视空间与执行力、语言功能、注意力、延迟回忆、抽象概括能力、定向力、命名评分及MoCA 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单用奥拉西坦相比,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具有明显效果,能促进患者认知功能康复。究其原因,奥拉西坦在改善脑代谢方面较为安全有效,奥拉西坦可选择性作用于海马和大脑皮质,激活患者中枢神经通路,提升中枢神经通路的利用率。临床有研究指出,该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行为活动等[15-17]。同时,丁苯酞是正丁基苯酞的消旋体,可发挥较为有效的抗脑缺血作用,能够调节脂质代谢,患者服用后脑部血流量可明显改善,促进患者脑缺血区组织微循环得到明显重建,有效恢复之前由于缺血导致的记忆功能障碍,因此,患者的认知障碍也得到明显好转。此外有临床研究报道,丁苯酞可保护脑部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改善患者的脑部能量代谢,因此,患者可在脑内缺血、缺氧环境下有效完成能量代谢,延缓脑梗死后认知功能下降[18-21]。但本研究也存在不足,比如随访时间不长,样本量较小,且对于该两种用药的联合作用机制还没有十分明确,此外,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规范化治疗药物与患者的饮食、运动等因素均可能存在相关性,故未来临床中仍需进一步研究阐明以上情况。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奥拉西坦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