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S理念对幼儿习惯养成的支持策略

2023-11-23河南省安阳市文明大道幼儿园王云霞

天津教育 2023年29期
关键词:值日分类习惯

■河南省安阳市文明大道幼儿园 王云霞

6S管理理念起源于工业现场管理方法和标准,倡导从小事做起,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涉及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等六个方面,对日常工作行为提出要求,注重每个人养成细节管理的习惯,达到整体提升的目的。幼儿园作为3-6岁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幼儿习惯养成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点,用6S管理理念为幼儿创设干净、整洁、舒适、适宜、科学、合理的学习生活空间,有效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6S理念概述分析与幼儿园保教交融的支持策略

“一日生活皆教育。”6S管理模式的落脚点在幼儿园的日常保教工作,在多种管理场景中应用6S理念,对提升园所保教质量和幼儿个体核心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1S指代“整理”,就是根据物品的用途对物品归类,与“断舍离”有异曲同工之妙,空间利用效率更高。2S指代“整顿”,通过物品分类以及使用次数,为物品指定最佳的放置点,时间利用效率更高。3S指代“清扫”,关注点在于环境的维护与保养,吻合品质效率导向要求。4S指代“清洁”,着重发挥标准化制度的作用,保证3S成果的稳定性。5S指代“素养”,通过提升个体的素养品质展现全新的精神面貌,达到体现6S管理理念的目的。6S指代“安全”,秉承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避免带来严重后果,为前5个S的正常运转提供安全保障。例如,幼儿园从入园晨检、集体教学、生活活动、户外游戏活动、区角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幼儿都要在活动中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6S理念看似简单,实际上融合了诸多幼儿心理学和儿童管理学科的精华,应用价值显著。规范及优化整体校园和班级环境,显著提升了园所整体保教水平和园所组成元素个体核心素养。

二、6S理念对幼儿习惯养成的具体应用分析与支持策略

(一)幼儿“整理”习惯的养成

幼儿看待事物的过程中受个人情感、年龄特征影响明显,培养幼儿整理习惯时,要采用幼儿喜闻乐见和直观的方式,激发幼儿整理物品的兴趣与动力。幼儿整理习惯的养成与环境要素密不可分,环境本质上也是教学资源,直观性较强,为幼儿带来心理暗示,直观和隐性教育作用都非常强。幼儿在整洁的环境中能产生愉悦的情绪。如教师与幼儿一起投放整理区角物品材料,首先,教师让幼儿走进凌乱的建构区,引导幼儿表述感受。幼儿表示走不进去,玩的地方都没有,物品太凌乱,心情很不好;其次,教师让幼儿走进舒适的阅读区,幼儿表示很想坐在沙发上读一会儿绘本。两相对比,激发幼儿整理的动力。幼儿在建构区内根据区角柜隔层标志、材料框标志和框内材料一一对应的原则进行物品分类摆放,所有建构材料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家”。建构区变得整洁、清爽,幼儿喜笑颜开。幼儿通过自己的劳动创设了舒适的环境,亲身感受到整理的重要意义。长此以往,幼儿收拾无序的现象越来越少,分类排序摆放能力逐步提升,间接强化了幼儿的责任意识。

幼儿整理习惯养成阶段还可以融合规则性游戏因素,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动脑、动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规则方式日趋稳定。教师利用游戏活动指导幼儿,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功感受,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小班组织“娃娃家”“悄悄话”活动,教师事先整理游戏材料,让幼儿仔细观察娃娃家,提问幼儿在娃娃家如何交流对话。幼儿看到娃娃家好看的毛毛虫、可爱的娃娃、熟悉的小枕头、卡通动物小沙发和小机器人、小汽车等玩具排列整齐,就像在迎接小朋友说悄悄话,感受到整洁温馨的美好,从而意识到玩具材料整理的重要意义。

(二)幼儿“整顿”习惯的养成

幼儿“整顿”习惯意识的养成与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科学领域数学分类的能力关系密切。培养幼儿分类能力的过程中为其提供自由空间,促进幼儿之间合作交流,在一日活动中尤为重要。教师在分类活动中鼓励幼儿自由分类并创设环境,让幼儿在分类中体会“整顿”,形成分类标准。幼儿完成分类活动后,教师引导其表述分类的依据,交流分类的体会,强化幼儿的分类意识,促进分类习惯的内化。

幼儿分类能力的养成同样离不开游戏因素的支持。幼儿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头脑中构建明确的符号表征体系,并将物理知识融合于表征体系中。教师在游戏活动中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玩具和材料,如将拼图、手工图形融合在游戏活动方案中,引导幼儿利用图形和形状解决实际问题,适应幼儿形象思维的发展特征。幼儿在动手操作玩具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同的事物分类,锻炼层级概念与区别能力,提升分类“整顿”能力。

区角游戏在幼儿分类能力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师根据区角游戏规划方案精心创设游戏情境并投放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同伴和材料。通过区角游戏,促进幼儿分类经验的内化与吸收,分类“整顿”能力更全面。比如,区域标志牌一,那么相应的区角柜用(一)标注,具体到每一种材料框用阿拉伯数字1、2、3等标注,并且小、中班需要将材料图片及个数相应贴在区角柜及区角框上,大班区角材料的摆放更能体现幼小衔接的衔接点。通过区角活动,更能促进幼儿6S习惯的养成及物品摆放的规则意识。教师在区角投放大小、长度、厚度、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并探索,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感知不同事物的特征,并积累分类经验,用完之后按照大小、长度、厚度、粗糙度分类放回原处。幼儿遇到分类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代劳,而是鼓励幼儿自主分析,引导幼儿自主完成分类任务。教师要发挥游戏情境的作用,让幼儿意识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构建幼儿的分类基础,促进分类经验的积累。

(三)幼儿“清扫”习惯的养成

幼儿“清扫”习惯关系到环境的清洁度,培养幼儿的清扫习惯时,可以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值日时间。值日生是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的特殊角色,与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相吻合。教师要肯定幼儿在值日活动中的价值,强化幼儿的成就感与自尊感,激发幼儿的劳动积极性,使其感受到劳动的魅力所在。教师带领全体幼儿制作“值日生工作牌”,并通过班级竞选、投票的形式推选出小班长,让幼儿知道“今天谁值日”,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值日生的角色,体会到值日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对值日活动充满期待。

在值日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丰富值日内容,培养幼儿的劳动技能。“劳动”是值日活动的核心,要着力培养幼儿的服务意识,让幼儿主动参与班级环境维护过程。幼儿在值日中能够使用常见的工具开展值日工作,通过与同伴交流探讨,解决值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效提升劳动能力。幼儿自身的劳动工具应用机会不多,初始阶段经常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如何让幼儿熟练使用劳动工具,培养幼儿的“清扫”习惯,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幼儿通过值日活动反复练习劳动工具的使用方式。教师在值日活动之前,结合幼儿的身体发育特征,收集适合幼儿使用的劳动工具,如簸箕、扫把、抹布等,创设幼儿值日活动条件。教师定期开展值日经验分享活动,拍摄并播放幼儿值日活动过程,引导幼儿回想值日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让部分幼儿现场示范,引导更多幼儿掌握劳动工具的使用方式。开展“小小观察员”活动,鼓励幼儿现场观摩保洁阿姨的工作,以及家长在家中做家务的情形,引导幼儿全面看待值日工作,同时分享个人学习到的值日技巧,并在值日活动中积极实践,潜移默化地提升个人的劳动能力。

教师培养幼儿的“清洁”习惯时,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值日生工作手册”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值日活动。幼儿有可能忘记自己是今天的值日生,或者在值日过程中遇到困难,抑或缺乏头绪,要想培养幼儿的值日意识和习惯,教师可以与幼儿共同商定制作“值日生工作记录表”与“记录册”,让幼儿通过前书写的方式记录个人的值日经历。工作记录表中提供了日期、星期、值日内容等栏目,作为当天值日生的幼儿,选择“值日生工作牌”后,完成当日签到。幼儿记录个人的值日经历时,通过“小星星”说明当天准时开始值日生工作;通过“爱心”说明当天有人请假,自己替请假的幼儿开展工作;通过“笑脸”说明自己是当天值日的小明星。值日生工作记录表中的各种符号反映了每天的值日情况,强化了幼儿的责任感,助力“清扫”习惯的养成。“值日生工作记录册”详细记录了幼儿参与当天值日的经历,如幼儿以故事的形式记录当天的值日经历,包括值日的成果、遇到的问题、自己的感受、新颖的想法等。

幼儿参加值日生的工作后,促进了班级卫生规则的养成。幼儿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班级卫生,美化一日生活环境,争当环境的小卫士。

(四)幼儿“清洁”习惯的养成

“清洁”习惯与规则标准化的制度关系密切,通过培养幼儿的标识意识,让“清洁”习惯的养成更顺畅。教师首先要完善幼儿的标识认知,激发幼儿对图像和符号的兴趣。幼儿具备一定生活经验,但是理解图像和符号相对困难,如果理解不到位,图像与符号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自然无法形成标准的规则意识。其次,教师利用标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时,要让幼儿明确标识蕴含的意义,为幼儿遵守标识打好基础。对幼儿普遍反映较难的标识,教师要加大讲解力度,让幼儿准确理解安全、规则、情感等各类标识的含义,建立图像符号与含义的联系。最后,教师在标识教学中要与幼儿密切互动,引导幼儿表述自己对标识的观点。对幼儿难以理解的标识要及时改进。教师要定期观察标识,及时替换残缺不全和破损的标识,并结合幼儿的兴趣提供更多深受幼儿喜爱的标识,引导幼儿吸收标识知识,建立标准化习惯基础。

幼儿入园后必须遵守幼儿园区域的环境及规则,顺利推进各项学习生活内容。幼儿的家庭环境不一样,接受的教育也不一样,客观上存在差异,部分幼儿的标准规则意识已经比较成熟,也有部分幼儿尚未形成基本的标准规则意识,对其他幼儿的生活学习有不利影响。教师的习惯培养固然重要,幼儿自主认知也不可或缺,教师要重视园内标识的规则作用,引导幼儿遵从标识要求,在约束幼儿行为的同时,培养幼儿的标准规则意识。在标准规则习惯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幼儿与教师双向互动,幼儿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印象更深刻,教师要吸收幼儿的想法,强化幼儿的主人翁意识,让幼儿在主动性的环境中养成标准规则意识,并内化为个人的“清洁”习惯。

(五)幼儿“素养”习惯的养成

幼儿素养的培养与幼儿的日常生活习惯关系密切。教师要重视幼儿饮食、喝水等生活习惯的养成,助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教师要负责管理幼儿的一日生活,幼儿的饮食项目也愈发丰富。如何培养幼儿的饮食习惯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很多幼儿都存在挑食的行为,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为幼儿讲解各类健康食品,让幼儿认识蔬菜、胡萝卜等食品中蕴含的健康元素,不能挑食,真正考虑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在饮食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幼儿榜样的作用,关注幼儿的日常饮食过程,选择不挑食的幼儿作为榜样,引导其他幼儿向其看齐,促进幼儿饮食习惯的养成,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活泼好动,每天的活动时间较长,必然会消耗一定量的水分,养成饮水习惯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幼儿意识到多喝水、勤喝水的重要性,展示因为缺水导致的生病现象,让幼儿建立饮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共同创设优质健康的生活学习氛围,为幼儿的成长提供足量的水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主动喝水的好习惯。

良好的睡眠习惯对幼儿成长大有裨益。教师在培养幼儿的睡眠习惯时要重视午休对幼儿成长的意义,引导幼儿在午餐后及时午休,以在下午的学习中保持充沛的精力,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在幼儿午休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巡视工作,掌握每一位幼儿的睡眠情况。对迟迟无法入睡的幼儿,教师可以讲一些故事,让幼儿逐步入睡,在教师的引领下,幼儿掌握正确的睡眠姿势,提升睡眠质量。

(六)幼儿“安全”习惯的养成

幼儿安全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培养幼儿安全习惯时,可以综合使用运动、游戏等多种方式,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养成安全习惯。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活泼好动、“不老实”的幼儿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实际上,谨小慎微的幼儿也容易出现安全问题。不难看出,幼儿的安全行为习惯与个人的行为能力密切相关。培养幼儿的安全习惯时要注意锻炼幼儿体能,提升幼儿自我防护和遵守游戏规则的能力。教师根据季节特征的不同为幼儿提供感兴趣的安全活动内容,锻炼幼儿体能,提升遵守游戏规则的能力。

安全游戏在幼儿安全习惯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将安全习惯要素融合于活动内容中,引导幼儿在趣味化的氛围中自主解决问题,强化幼儿的防灾、避害、自救能力,增强幼儿的安全防护自信心,安全习惯更加稳固。教师可以安排角色游戏,发掘游戏中的安全因素,提升安全教育效果。比如,教师开展“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游戏,让幼儿扮演小兔子,幼儿在游戏中衍生出“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不随便跟着陌生人走”等情节,意识到如何应对“陌生人的诱惑”。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设置生活情境,让幼儿在情境化的游戏扮演中提升自我保护能力,丰富安全知识,并将安全习惯内化于心。

教师在安全教育中还可以设置美术游戏,让幼儿运用美术技能表达自己心目中的生活。比如,教师开展“勇敢的消防员叔叔”“我不怕地震”等多样化的美术安全活动,让画笔成为幼儿相互交流经验的载体,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潜移默化中养成安全意识。教师在美工区中布置幼儿能够理解的符号,让幼儿使用这些符号设置本班标志,提升幼儿辨别“防止触电”“禁止攀爬”等安全标识的能力。

此外,教师在安全教育中可以设置语言游戏,让幼儿在讲故事、播报新闻、看图说话的过程中培养安全认知能力,促进安全习惯的内化。还可以设计辩论活动,给出生活情境中常见的行为,让幼儿辩论这些做法是否合适、是否安全,进而掌握更多的安全规则。总而言之,幼儿安全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不断提供富有创意的教育方案,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安全防护技巧,锻炼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安全习惯的养成。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概述了幼儿园运用6S管理理念的实操,探讨了6S管理在幼儿习惯培养中的具体应用方式,为应用6S管理理念提供了支持策略。将6S理念与幼儿习惯培养相融合,是幼儿教育领域中的创新举措。当前6S管理理念在幼儿习惯培养中的经验积累仍然相对单薄,意味着教师在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中要进一步探索6S管理在习惯培养中的应用策略,深入发掘6S管理理念的精髓和潜在价值,让幼儿习惯的养成过程更系统、规范、全面,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引导,推动幼儿教育事业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值日分类习惯
分类算一算
上课好习惯
分类讨论求坐标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好习惯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值日歌
小熊值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