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
2023-11-23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第三中学杨慧琴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第三中学 杨慧琴
教师结合新课标要求与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开展丰富多样的读写结合授课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还能借此提升其读写练习的积极性,使其在文章理解与创作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和建构能力,提升审美创造和思维运用水平,同时,形成较强的文化自信。对此,为了真正达到新课标要求,本文从读写结合视角出发,阐述教师通过创建趣味探知、分层认知、知识积累、思维培养等活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语文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语文学科而言,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是学生输入和吸收知识的过程,需要通过阅读文章、分析文章,了解文中的基础语文知识,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透彻理解文章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感悟其中的思想情感,从而加深对语言知识的认识,提升阅读与审美欣赏能力。写作是学生输出知识的过程,需要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将自身的观念意识、思想情感、生活体验以文字形成呈现出来,从而提高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能力。由此可见,阅读是学生了解语言运用规律、积累语言运用素材、掌握语言运用技巧、欣赏语言美感的主要途径,而写作则是语用技巧实践、思维能力锻炼、语用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对此,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教师需要巧妙运用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联关系,科学开展读写融合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知识输入与输出过程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高中语文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的实际意义
教师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巧妙融合,不仅可以利用阅读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使其自觉研究和运用语文基础知识,还能借此培养知识积累与应用意识,从而提升其语言运用的积极性。另外,在读写结合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写作练习加深对阅读所学知识的记忆,扎实掌握语言技巧、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结构梳理等,进而提高语言运用、思维运用和审美创造水平。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趣味阅读、拓展阅读、分层阅读等多种阅读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满足其差异化和个性化求知需求,使其在提升学习信心和文化自信的同时,改善读写课程认知效果,发展语文综合素养。
三、高中语文基于新课标核心素养教育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以学为主,开展科学实用读写活动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当转变课程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根据其实际需求和学情开展以学为主的实用化读写结合授课活动,如趣味读写、分层读写等,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1.创建趣味读写活动,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要想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其课程认知效果,使其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视频课件开展趣味性读写结合教学活动。
以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雷雨》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快速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提升其自主写作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话剧视频开展趣味性读写结合活动。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和“鲁大海与周朴园冲突”两个话剧片段,让学生在沉浸式的情境中体会周朴园、鲁侍萍、周大海等主要人物的情绪变化,让他们对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其主动阅读课文的兴趣。其次,教师带领学生结合动态画面分析课文语句,深入探究人物性格的刻画方法,思考作者运用怎样的写作手法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怎样展现他们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快速梳理各个人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充分把握文中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最后,教师可以开展留白补写活动,鼓励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话剧视频,揣摩主要人物的“言外之意”,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补充人物的潜台词,从而进一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揭示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等故事人物的内心活动。教师利用直观生动的话剧视频创建读写结合活动,既可以快速调动学生阅读探知的积极性,使其自觉探究故事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能激发其感悟人物内心活动,补充人物言外之意的兴趣,从而提高深度阅读理解能力。
2.创建分层读写活动,满足学生差异需求。
为了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其个性化读写学习需求,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学情,利用教材课文开展小组分层授课活动,让学生完成难易程度不同的差异化学习任务,在增强其合作学习信心的同时,提升其新课标语文读写认知效率。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兼爱》一课教学为例,本单元要求学生了解墨子的思想主张,理解《兼爱》中各句段的意思,了解文章的逻辑层次和论述层次,掌握实词、虚词、论述等写作技法的运用方法。对此,要想更加高效地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创建层次化的读写活动,在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同时,提高其差异化认知质量。教师可以按照同组同质原则将学生分成组内综合水平相近的多个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差异化的探知任务。如基础水平小组需要自行阅读课文,根据教材注释和教师的提示信息,交流探讨文中语句的意思,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总结“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提升阅读理解与总结概括能力。对能力提升小组,可以合作阅读课文,自行解读全文含义,讨论文章各段落与题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文章的主旨思想,总结“以、焉、攻、当、亏、家”等字词的意思,概述实词、虚词的运用方法,阐述论点论证的正确思路,提高逻辑梳理、内涵感悟和论点阐述能力。教师创建分层化读写融合教学活动,既减轻了学困生的学习压力,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发展特点,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又促进了其个人综合能力发展,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读写融合,开展核心素养培养活动
在核心素养教育环境下,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素养要素,开展技巧探究、思维培养、文章创作、内涵感悟等多样化的读写融合性授课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发展其语文核心素养。
1.剖析文章词句,探寻写作技巧,积累语用素材。
在读写结合教学思路的引导下,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深入研究教材课文中的语言知识,让其在多文章对比阅读、分析阅读、理解阅读过程中,了解不同作者的不同写作手法,知道不同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运用方法,掌握多样化的写作技巧,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在写作练习过程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以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课文为例,教师可以组织群文对比读写结合活动,先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写作手法和写作特点,再鼓励其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练习。首先,学生需要深入体会“方”“圆”两种不同的文化心理范式,通过对比剖析两篇课文的修辞表现手法、细节描写手法、语言组织方法、意象呈现方法等,感受《故都的秋》所展现的浓烈的、悲凉的、有棱有角的方,以及《荷塘月色》中淡淡的、含蓄的、柔和的、圆融的圆。比如,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从纵深视角出发,描写了秋蝉、秋槐、秋雨、秋果、秋院等意象;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从“圆形”视角描述了荷叶、荷花、荷香、河波以及月色。其次,学生需要深入分析两篇文章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如《故都的秋》用秋蝉残生、槐树落蕊、冰冷秋雨等意象侧面突出了故都秋天以及作者心境的清冷、寂静与悲凉;《荷塘月色》用“蓊蓊郁郁、曲曲折折、袅娜、羞涩、缕缕清香、脉脉流水、稀疏倩影”等词语渲染了清淡的月夜氛围,体现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最后,学生需要整理和归纳两篇课文的经典词句、写作思路和修辞手法,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仿写创作。教师开展对比阅读、词句剖析、知识整理和仿写练习活动,既可以促使学生积累更多有价值的语文知识,又能提升其写作技法灵活运用能力。
2.分析文章结构,梳理写作思路,培养逻辑思维。
在读写练习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创作出内容通顺、逻辑合理的文章,教师需要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通过梳理与归纳课文的行文思路,掌握文章结构规划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作文提纲整理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运用水平。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年级下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鼓励其根据某一主题,结合学习经验列出写作提纲,以培养其逻辑思维,提升其思维运用能力。首先,教师带领学生通篇阅读课文,引导他们探寻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总结梳理文章结构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图1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思维导图
其次,教师可以以“科学技术发明”为主题开展作文提纲梳理活动,让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科技发明,运用逻辑思维规划作文的写作内容与写作思路,列出合理的写作提纲。学生通过参与文章结构梳理与规划读写活动,能够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为创作内容合理、逻辑通顺的作文打下良好基础。
3.探寻文章意境,体会语言美感,提升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此,为了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直观情境开展意境体会与文章改写活动。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学作品的各种美感,同时结合学习经验对课文进行体裁改写创作,进而提升情感表达与审美创造能力。
以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春江花月夜》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构建古诗词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诗词诵读过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学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改写诗词,用散文、叙事文、诗歌等体裁呈现《春江花月夜》诗词内容,从而提升其审美创造能力。首先,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播放与诗句描绘情境相似的美景视频,让学生直观看到美丽的月下江水夜景,使其根据视频情境理解诗词语句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深层意境。比如,诗词第一部分描写的是春江美景,学生可以在视频中看到江水与大海连成一片,月亮在潮水的推涌下从海平面升起,月光照耀着万里江海,江边的花草树木被月光照射得好像雪珠在闪烁。直观的景象能够让学生感知到春江月夜幽美的景色,体会到“连海平、共潮生、宛转、无纤尘、皎皎”等词句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诗词第二部分是诗人对江月景色的感慨,借一年又一年相似的月夜感慨人生无穷无尽的一代又一代,以及对离别游子的思念与忧愁。第三部分表达了游子的离愁别绪,学生能够从视频中感受到江水流逝、岁月流逝、花开花落、春去月落的无奈之感,以及诗人久久不能归家的思乡之感。其次,学生可以结合视频情境和诗词意境创作体裁不同的文学作品,将古诗词改写成生动形象的现代文,从而提升文学创作能力。
4.文章拓展阅读,分享阅读感悟,提高文化自信。
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其文化自信,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拓展资料开展课文内涵感悟与读后感分享活动。
以统编版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兰亭集序》教学为例,在文化自信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读后感分享活动。首先,学生需要了解《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作品影响等信息;其次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深入理解此篇序文的深层内涵,探寻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文中的思想情感;最后用演讲的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悟,在提高语言组织能力的同时,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例如,学生通过分析课文背景资料,了解王羲之的生平故事,能够感受到文章中对生命浓烈的热爱情。而在读后感分享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清楚表达王羲之的生死观,还要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表达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描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提高文化自信。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提高核心素养培养质量,教师要科学优化阅读与写作教学方法,创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写结合活动,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水平,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