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馆》中的真实性与倾向性
2023-11-23潘传雨
潘传雨
(辽宁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00)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重要剧作,也是话剧舞台上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之一,此剧的故事全部发生在裕泰茶馆里,茶馆中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一个小茶馆映射出一个小社会。老舍先生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真实性是基础,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这种反映最主要的是要在真实性的基础上保持生活中的艺术性,因为创作者一定会在作品中刻下属于作者的思想印记,从而形成文艺的倾向性,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就如同身体与灵魂的关系,只有明确真实性与倾向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才能使创作者以及欣赏者更好地受到文艺熏陶。本文就老舍先生的《茶馆》浅析其中的真实性与倾向性。
一、《茶馆》中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艺术真实,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艺术的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正确认识与艺术反映,它有着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我们判断一部文艺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真实的客观标准,便要看这部作品是否刻画了特定历史时期里的典型环境,是否揭示了这个环境中真实的社会阶级关系,是否在整体上符合历史的真实。但同时,整体上符合历史真实并不是要求文学作品严守历史,成为历史文献,而是允许艺术作品在一定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茶馆》一剧便通过“裕泰”茶馆中的陈设从古朴到新式到简陋的变化,来反映各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以及文化特征。从一开始,茶馆里面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茶客们弄鸟、吃茶、玩虫,都带有古风声色,接下来,由于“侦查”的行动以及“莫谈国事”纸条的张贴,打破了这个热闹非凡的具有生活气息的空间的祥和氛围,这里开始有了一种压抑的气氛;到第二幕,“裕泰”的生存以及茶馆的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都反映了茶馆在那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想要做出的抗争,茶馆中添置的“洋气”物品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的纸条,也预示着更大的危机的到来;到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越来越大,数量也变得更多,旁边还加了新的纸条“茶钱先付”,这一切都反映出一种因果关系,我们能在里面以小见大地看到真实的社会变革,能在老舍先生的《茶馆》中读到当时腐败的封建统治、军阀混战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人民的迫害。老舍先生通过掌柜王利发、实业救国的秦二爷、打抱不平的常四爷等小人物的悲惨经历让我们看到悲剧背后的本质,表现了时代的悲剧与社会的悲哀,经过艺术加工的生动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三个时代的真实状况,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必然性。
二、《茶馆》中的倾向性
艺术创作都具有个人倾向性,一部文艺作品能够反映创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情感,即反映剧作者对生活现象的爱憎态度。所有作品都具有倾向性,因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对外在现实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只不过,有的反映明显,有的反映隐晦,我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也应该看到文艺作品的倾向性。恩格斯在《致敏娜·考茨基》一信中便提到: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和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所以,本文就《茶馆》这部剧作浅谈其中的倾向性。
(一)对一个公共空间的衰落的惋惜倾向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提出了一个让我们思考的问题:一个市民的公共言论空间是如何一步一步衰败的。我们能在《茶馆》这部剧作中感受到老舍先生对老式茶馆是有感情的,里面对茶馆样貌形象的描述,可以反映老舍先生是一个长期混迹于茶馆的人。茶馆当中汇集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不同年龄的人在此喝茶、吸烟、玩鸟,老舍先生笔下有精致的八旗子弟,有踌躇满志的改良派,有狐假虎威的亲洋派,有穷困潦倒的算命先生,也有朴实无华的乡下人,这些人中,有的是来喝茶谈生意的,有的是来陶冶情操的,有的在此谈论着对社会的“不满”,这里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公共言论空间。这个公共言论空间可以让当时的人暂时摆脱身份的限制,不管是谁,在这个茶馆之中都有一席之地,这样一来,茶馆就成为普通人可以谈论时政的地方。坐在茶馆中的人可以短暂获得一种“平等发声”的机会,它作为市民交流情感以及宣泄情绪的场所,犹如一个公众的共鸣场,在当时广大的市民心中,茶馆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这样一个地方势必引来统治阶级的关注,所以,各种特务、军阀、官兵都相继前来打压市民,当这个社会越乱,这帮人来得越勤。从《茶馆》第一幕结尾常四爷因一句“这大清国要完了”被带走后,这个繁荣的茶馆便开始因为旧社会对人民的压迫而变得落寞起来,在那个“吃人”的旧社会里,人民不被允许发声,从茶馆的经营场面能够看出市民言论自由空间和精神空间的萎缩。从刚开始的茶馆的热闹场面,到茶馆一步一步走向衰败,老舍先生的笔下充斥着对那个热闹的市民公共空间的怀念以及对于那样的公共空间衰败的惋惜。
(二)民众化立场的倾向
《茶馆》这部剧作也深刻反映了老舍先生对于民众化价值的维护,在茶馆里,几个人物的行为反映着当时西方文化冲击下人民的生活,比如,吃洋教的马五爷一句话就能镇住要打人的二德子,二德子一看是吃洋教的,赶紧毕恭毕敬。在第二幕中,周边的茶馆都相继关了门,只有裕泰茶楼还在炮火中屹立着,但是,裕泰茶楼的样子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里面的古典茶桌和椅子都换成了小桌藤凳;墙上挂着的醉八仙的国风字画也被摘下,挂上了外国公司那种广告画。虽然茶馆还是叫茶馆,但是,其内在的东西已经荡然无存。老舍先生向我们表现了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面前传统文化是如何一步步趋于萎靡和没落的。到了第三幕,裕泰茶馆更是被直接征用,逼得一直配合改良的王掌柜产生了自我怀疑,最后被逼无奈选择上吊自杀。王掌柜一直迎合着西方文化的进入,到最后却郁郁而终。茶馆的衰败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压迫,也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我们在剧作中可以看到老舍先生对于西方文化的入侵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无奈,能够看出老舍先生认为西方文化侵蚀了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民族文化被侵蚀的悲伤感受,比如,马五爷、二德子这类人,在面对西方文化的诱惑时,选择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他们对西方文化的惧怕与折服全部都是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不自信所导致的。老舍先生对于帝国主义所带来的这种文化侵袭是不屑的,看着那些投奔了洋人的人,老舍先生的笔下总是充满蔑视,表现出了老舍先生对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道德观念的批判和抗拒,以及对于民间与民众化价值的维护,我们能够看出,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倾向于平民乡村人的那种真诚、质朴、自然的民众化倾向。
(三)肯定时代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倾向
贩卖人口的刘麻子,盯梢特务吴祥子、宋恩子,吃洋教的马五爷以及他们的孩子用“子承父业”的方法压迫底层人民,一点一点形成了一张压得底层人民逃不出去的大网,来达到他们“吃人”的目的,并且,他们在那个混乱的社会中竟然越混越好,而那些“好人”,像恪尽职守、配合改良的王掌柜,打抱不平的常四爷,想要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却被那个“吃人”的旧社会逼得走投无路,这都反映了当时那个社会是非变不可的。老舍先生自己便说过:他要使读者感受到那个社会是非变不可的,要亲手埋葬三个时代。老舍先生用这样的叙事风格展示社会的黑暗,让人们在反面否定的感受中体会到新时代新社会的美好,从而让我们发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的思想。老舍先生通过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朝末年,军阀混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国民党覆灭前夕三个时间段的政治黑暗,来表现旧中国半个世纪的历史。在当时,人民都渴望着改朝换代,但是,每一次改朝换代带来的是变本加厉的压榨,老舍先生描绘的三个旧时代的共同特点就是:政局混乱、民不聊生、是非不分、恶人得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旧时代变得满目疮痍,整个社会都表现为一种衰败。而老舍先生就是通过写这样黑暗的旧时代来歌颂新中国,让读者在剧本中看到封建统治下人民是什么样子,军阀混战、国民党腐败带给了人民怎样的伤害,用这种历史的横切面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进行对比,用“旧社会的压迫腐败”来“歌颂我们积极向上的新中国”。
老舍先生的这部著作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直白展示给观众,比如帝国主义、封建腐朽统治下社会的黑暗,证明了封建统治的不可救药。戊戌变法中,民族资产阶级想要救中国,事实证明这条路行不通。军阀混战中,官僚资产阶级想要“救”中国,但是,带给人民的只有无尽的折磨,国民党反动派想走资本主义道路,让中国强大起来,事实证明还是不行,这就能看出老舍先生在此著作中表现出的历史必然性倾向: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真正地拯救中国,事实也是如此。《茶馆》让现实作为参照物,让人们在这种参照中做逻辑推理,从而表现出老舍先生的肯定历史必然性倾向。
三、《茶馆》真实性与倾向性的辩证统一
在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中,真实性是核心问题,但是,我们要明确的是,艺术创作中的真实性不是毫无创作的反映与描绘,其中的真实性要以现实生活为基准,加入剧作家的人生抉择、改造与提炼,所创作的作品,要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茶馆》利用对各种典型人物的描写,从而反映出真实的评价与情感态度,剧中人物的“爱恨情仇”深深地扎根在当时那个客观的社会现实中,是对当时那个时代的真实反映。《茶馆》中并没有刻板地说教,而是用最真实的人物处境和人物关系让读者自己产生反思,明确客观事实下作者反映出的积极倾向性。《茶馆》通过茶楼里面的人物与客观的时代的描绘,使作品产生了倾向性,使我们能够看到当时那个腐败社会的真实面貌,真实性带来了倾向性,倾向性又源自真实性,并且深深地存在于真实性中,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文艺作品的天职便是宣传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只有在现实主义题材中将文艺的真实性与倾向性进行辩证统一,才能让文艺作品更加具有生机与活力。
四、结语
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要将艺术的真实性与倾向性进行辩证统一。创作者在创作中要像老舍先生一样,到社会中进行深入的实践,观察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艺术成分,经过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让民众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加具有真实性以及进步倾向性,才能更好地揭示时代的主题,反映真实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时,既要符合历史真实,又要具有艺术真实,不仅要有自我的倾向性,也要有积极向上的立场,让作品的思想更加深刻,艺术特质更加明显,给人们带来更加震撼的情绪体验,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