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龙洞生态广场彩色水稻创意景观设计探讨

2023-11-23胡兴伟梁媛媛李依月

南方农业 2023年15期
关键词:稻田广场水稻

胡兴伟,梁媛媛,李依月,李 鑫,孙 青

(吉首大学,湖南张家界 427000)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彩稻景观成为当下乡村特色景观营建的重要途径,其在延续地方文化、维护地方良好生态环境、保留原生态的美丽乡村、营造乡土特色景观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一些地方盲目跟风建设,造成景观同质化严重的问题,需要因地制宜、精心规划设计,从而使彩稻景观能够更好地结合地域特色,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格局,以便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彩稻景观发展。张家界黄龙洞生态广场作为国内彩稻景观项目建设的优秀典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彩色水稻景观与传统文化、周边环境和娱乐活动充分融合,对彩稻景观营建具有很好的借鉴启迪作用。

1 景区概况

黄龙洞生态广场位于张家界市武陵源黄龙洞景区洞外潭州坪,总投资1.5 亿元,建设用地9.159 hm2,其中建筑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的7.8%,绿化、水体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的70.4%,农田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的21.8%。整个生态广场处于索溪河流域的冲积地带,地块呈三角形,由南向北,地块渐趋狭长,河流作为景观廊道将场地内外空间分割开来。根据空间景观布局,可分为旅游服务、田园牧歌、风雨长廊三个景观区。旅游服务景观区的建筑群依山临水布局,沿着山体方向布局至景区入口处,形态上多采用具有传统建筑的青石岩墙、仿木柱、穿斗青瓦等,部分临水空间建筑采用张家界地方民居——吊脚楼的样式来进行空间表达。建筑区与田园风光、风雨长廊景观区,隔湖相望,间以长岛或亭、廊、桥等划分水体空间,形成大小不一的生态湖,东临索溪河,由土家农舍、阡陌水田、水车石磨、雕塑小品、风雨长廊等景观组成,同时也是整个生态广场的主体空间,有3 条主要道路成带状贯通连接至黄龙洞景区入口处。

黄龙洞生态广场景观布局是以“生态”为设计主题[1],贯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呵护人性的布局原则。其中,田园风光区作为人与生产改造的第二自然[2],一个对主题呼应的典型之处,在面积和景观视觉上有着绝对优势,是形成典型的景观记忆和景观肌理的重要区域,在整个景区空间结构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以春油菜、夏水稻、秋菊作为不同季节的景观主体,而稻田景观存在将近6 个月,最佳观赏期可以维持近2 个月,且正值景区暑期游客接待高峰期。除了在主题上对生态的呼应外,还能同时满足生产功能和景观功能[3],从本质上契合了黄龙洞景区的山水格局。同时,大面积块状的稻田景观可有效模糊景区建筑群与周围原生态天然山林为主的外部景观的边界感。

景区综合利用彩色水稻和普通水稻形成每年不同的主题形象,力在营造出一种“稻田金黄、鸡犬相闻”,和谐亲人和自然生态的田园风光。

2 景观功能

2.1 生态功能

景观营建是以植物为基础,选择不同颜色、气味、性状的植物进行时空上的搭配,从而形成层次丰富、种类多样的植物群落。黄龙洞生态广场以彩色水稻作为主要景观,搭配其他乡土植物,与水车石磨、风雨长廊等特色景观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形成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生态景观,发挥着独特的生态功能。黄龙洞生态广场作为“最美庭院”将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景观与建筑进行融合,对打造经典生态文化景观,提升黄龙洞景区整体景观效果,维系黄龙洞生态广场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稳定调节的作用。

2.1.1 可持续发展

黄龙洞生态广场运用彩色水稻、南瓜、鸢尾、万寿菊等乡土经济作物形成总体的景观,注重打造经典的生态文化景观,充分尊重原有的生态格局和生态功能,充分考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性。将数亩的水稻作为主要的景观植物,形成独特的稻田生态系统,对整体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稻田环境既有对其中污染物进行沉淀、吸附、渗滤的物理自净作用,又有氧化、分解还原、固定污染物的化学净化作用,还可以发挥生物净化的作用,对污染物进行吸收、分解。彩色水稻作为黄龙洞生态广场生态系统中主要的能量转化者和有机生产者,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土壤中的各种营养元素,能够有效避免水体富营养化,抑制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长,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改善水稻品质、保持水土生态的效果,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4]。同时水稻的根系在淤泥中生长,具有固土保肥、改善土壤质量、恢复地力的作用,为彩色稻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2.1.2 动植物群落

彩色稻田中的浮萍水鳖、细果野菱等漂浮、浮叶植物与水稻一起,阻挡了夏季直接射入水中的阳光,降低了水下温度,为稻田下的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掉落的稻花、稻谷为水中的鱼类提供了部分食物,而茂密的稻田为昆虫、青蛙等提供了捕食的踏板和躲避天敌的栖身地。稻田吸引着蝗虫、稻飞虱等以水稻为食的害虫,这些害虫也引来了不少诸如蜘蛛、蜻蜓、青蛙等天敌,使得整个稻田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多条食物链,增加了动植物群落,维护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

2.2 休闲娱乐功能

2.2.1 休闲场所

黄龙洞生态广场休闲区域以风雨廊桥为主,结合土家特色建筑、独具一格的水车和极具乡土气息的雕塑小品等,构成相互联系、统一协调的休闲景观。生态广场中布有稻草亭、稻草外形的茅司(厕所)、木桩凳等,阡陌的田埂穿梭于稻田之间,将场地划分为不同区域,与其他景观要素相互融合,形成了可观可玩、可停可游的多种形式的游赏活动。其中水车旁的木制平台既能给游人提供休憩的场所,又是欣赏整个生态广场的绝佳观赏地,游人静坐赏景,转动的水车、淡淡的稻香、潺潺的水声和风吹稻田形成的“麦浪”,使得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充分调动了观赏者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

2.2.2 娱乐活动

以彩色水稻为中心,黄龙洞生态广场充分利用景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及文化资源优势,围绕着“稻”开展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的活动。自2020年开始,生态广场每年都会在水稻收割季举办一次秋收节,将土家文化、农耕文化、旅游文化等多种文化融合,旨在探索一条既具独特民族文化,又有浓厚时代气息的发展新道路。丰富的娱乐活动满足了人们对多样性文化精神的需求,如水稻收割比赛、非遗工坊的蜡染技术、稻田飞盘、田间集市、稻田音乐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涵盖劳动竞赛、研学教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吸引了大批游客,并广受好评。

2.3 科普功能

科普研学活动是黄龙洞生态广场开展的极其重要的活动之一,举办的水稻收割、非遗扎染、彩色水稻品种识别等活动,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科普内容,增加了中小学生对农耕活动、传统文化、植物认知等多方面知识的兴趣,构建了一个科普趣味性强、景观交互性高、景观空间多元化的田园科普园[5]。景区先后被设定为“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张家界地质科普研学基地”等,同时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黄龙洞推出了“研学+亲子”“研学+学校”“研学+企业”等多种服务活动,还成立了园艺师、地质科普培训师等为科普研学提供专业服务的团体。

3 借鉴意义

3.1 彩稻景观营建维持景观的生态性,保持景观的乡土性

黄龙洞生态广场的彩稻景观设计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合理高效地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来设计景观小品所需的功能性设施。以生态性为目标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并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促进稻田生物链条的发展,既能使稻田生物茁壮成长又能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稻田与生物互作循环系统的生态平衡。同时,运用生态环保型材料使得再生景观能够保持景观环境的原真性,在设计廊道、休息亭等景观建筑时加入彩稻元素,如秸秆艺术雕塑、秸秆圆亭、由稻谷改造的座椅等,既达到美化景观的效果又满足人们休闲的需求。在植物配置选择中,结合该地的绿地结构选择乡土植物以体现当地特色。

3.2 彩稻景观建设重视人与景观的协调发展

景观设计融入人的因素,体现在审美应符合人的精神需求。例如便利的道路系统可以增强稻田景观的可达性[6],充分考虑人流动线、规划景观节点的位置,在节点之间设立合理的游步道以方便人在景观中的行动。提高人与景观的互动体验性,如在彩稻丰收或节庆时举办彩稻音乐会,设置静态和互动性的科普展示来描述稻作文化历史和水稻生长过程,以及民俗体验馆来增加游客的乐趣,让游客充分参与进去,达到游稻、学稻、赏稻、乐稻的目的,形成处处有稻的生态广场。彩稻景观画的视觉、农田稻香的嗅觉、山间鸟鸣的听觉也都得到了互动体验。如常宁市泉峰村千亩彩稻基地,以大地为纸,以水稻为墨,将水稻产业和休闲旅游业、健康饮食业结合起来,改变传统农业带给人的刻板印象,实现经济收入增长。但是,这种单一的彩稻画缺乏创新,也导致缺失彩稻景观的空白期所带来的资源浪费。若增加黄龙洞生态广场的彩稻景观互动体验性活动等,设置一些民俗体验馆,便可实现景观与人的协调发展,并加强了互动体验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源浪费。

3.3 彩稻景观促进发展多元化的经济模式

彩色水稻创意景观结合多元产业来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升级景观价值。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完善观光、游览、教育、娱乐等基本功能。彩稻的播种与收割,稻米加工产业,以及衍生产品如稻草、稻秆、稻壳的手工艺品制作推动传统农业发展。整合当地多种农业景观资源的设计手法,以彩稻艺术为吸引点形成一条以彩稻为中心的产业链,使景观设计更具活力,休闲旅游产业得到发展。这种模式对其他彩稻景观也具有借鉴意义。通城县马港镇石溪村是一个边远偏僻的山区贫困村,村民世代传承种植茜稻、乌紫稻,现已有大片的彩稻种植地,若与产业融合起来,既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能促进新兴产业的繁荣发展,丰富经济结构。

3.4 彩稻景观满足景观设计的多样化需要

彩稻作为“生产性”的植物景观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源,满足生理需求。彩稻生态广场营建的现代感和乡土气息,让人更愿意与自然接触。在综合考虑植物气味、种植数量、密集程度是否合理的前提下进行植物配置,并尽量选择不带刺或无毒的植物[7]。基于人需求的空间安全感,注重景观设计空间的私密空间营建,从而让人在一个有安全感和亲切感的氛围中,放下心理戒备,充分感受景观设计带来的享受。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场地本身的价值,还可以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彩稻景观营建让黄龙洞生态广场得以充分利用,赋予其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景观的多样化需求。

4 黄龙洞生态广场彩稻景观设计分析

4.1 现有设计的不足之处

4.1.1 最佳观赏期短

彩稻田结合水车、草厕形成的田园景观组合是黄龙洞生态广场的重要景点,每年9 月末是田中彩稻成熟的日子,也是黄龙洞的秋收节。从3—4 月的播种、放线、插秧、养护管理等到9 月收获的一系列过程,黄龙洞生态广场上的彩稻经历半年的生长,其最佳观赏期不过两三个月,仍剩下长达数月的观赏空白期。黄龙洞作为游人量较多的热点景区,过长的观赏空白期会降低游人的体验感及整体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4.1.2 景观功能单一

由无人机拍摄的景区宣传图片具有良好的视觉体验,能够很好地吸引游人。但从游人亲身体验的角度来看,缺少最佳的观赏视角,在游览景点的过程中往往只能平视,给游人留下遗憾等不好的心理印象,体现了景区对彩稻景观这一“大地艺术”之景的观赏资源利用不合理。在进行农田规划时,植物群落也略显单一。在配置彩稻景观时,通常只有不同品种的彩色水稻,并未能与周围环境相互结合,缺少合理植物群落的乡野自然景观,不足以体现生态性原则。

4.1.3 缺乏延续性活动

黄龙洞生态广场的秋收节开设了包括秋收仪式、彩稻收割体验、稻田认知研学、文化戏剧演出、彩稻衍生集市等互动性活动。但此参与性体验活动往往不足1 周,对大部分秋收节以外来游玩的旅客而言缺乏更多的参与性,总体上并未发挥出彩稻景观的全年优势,应适当增加以彩稻景观为主题的延续性活动,并将之转化为长期性的体验活动。

4.2 景观优化策略

4.2.1 加入季节性景观

在秋收节结束后,分区规划彩稻田,营造不同的区域景观,考虑生态和经济模式相结合。如选取冬春季经济作物如紫云英,撒播低成本田园花卉种子。利用与彩稻具有季节时差的瓜果、蔬菜等延续彩稻田的有机景观。同时,黄龙洞生态广场具有良好的条件,能够采用“水稻-绿肥种植”模式,将稻田与周围水车、溪水联系起来,溪流和彩稻田协同规划,鸭子产生的有机肥能给稻田提供良好的生长养料。这样计算,传统种植模式平均成本为35 592.75 元·hm-2,而水稻产业体系的平均栽培成本约为33 075.00 元·hm-2,相较于普通景观造价来说成本相对更低[8]。

4.2.2 增强景观整体性

在赏景方面,选取最佳视点处建立观赏平台。作为游人在彩稻田的体验项目之一,观景台可以采用乡野稻田中常见的游人观赏瞭望台,既能满足功能要求,又与彩稻田景观主题风格相适应。在生态环境上,配置彩稻田景观的同时,将稻田边缘的观景亭、谷仓等构筑物,配以合理的植物群落以打造生态性整体景观。

4.2.3 增加全年段互动体验

除了在秋收节开展体验互动,日常开展游人活动,合理规划体验功能区,使道路贯穿于稻田之中,增加游人与彩稻的近距离接触,打造新型五感体验区,并在日常游览中引入秋收节的低成本项目,如学生的认知研学、彩稻衍生文创产品的出售,以及夜晚的灯火集市等,从而丰富游人的游赏体验。

5 结语

黄龙洞生态广场以彩色水稻为主题,围绕其进行景观营建,开展各式活动,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优势,深度挖掘当地土家文化特色,营造出优质的乡村生态景观,促进黄龙洞景区旅游发展,带动周边村落的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黄龙洞生态广场彩稻景观设计对于具有一定水稻种植基础的传统村落如何遵循传统文化特色,结合乡土地域特征,融合时代发展潮流,发展独具特色的彩色水稻创意农业景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更好地发挥传统村落的农耕文化,结合彩色水稻创意景观设计,打造乡村旅游景观,从而带动乡村振兴的深度发展。

猜你喜欢

稻田广场水稻
春天的广场
什么是海水稻
布鲁塞尔大广场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稻田摸鱼记
在广场上玩
一季水稻
水稻花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