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用”信息技术为“双减”赋能

2023-11-22黄炳

新教育·综合 2023年11期
关键词:赋能双减信息技术

黄炳

【摘要】教师善用、巧用、妙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学与方式创新,有助于作业设计和教学高效管理,有助于丰富和规范课后服务工作。信息技术的“三用”,是助力学校落实“双减”,实现课堂“提质减负增效”的“利器”。

【關键词】信息技术;赋能;“双减”

信息技术是当今应用最为广泛、效率最为前沿的一门学科,是指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它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国教育信息化从1.0跨入了2.0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无所不及,信息技术应用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一种高效、便捷的手段。那么,在“双减”背景下能否将信息技术作为实施“双减”政策的一把利器,从而通过提高效率、提升质量,来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以下,笔者以信息技术的“善用”“巧用”“妙用”等三个方面谈谈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双减”实施的一些思考与探索,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善用信息技术为教学与方式创新赋能

1.信息技术为常规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之一,首先要在课堂上实现增效提质。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获取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资源,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还可以引入信息技术的独有优势,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以及音、视等技术进行展示,对于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的问题,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概念或原理。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能有效地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突破常规教学局限,将原来许多在课堂上不能实现和呈现的东西通过信息技术来重现,特别是在理科的一些尖端领域及文科的历史、人文、场景的重塑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出来了。

2.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被称为一门“功能性”的学科,如果将它适当地运用到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将大大提升教学过程的技术性,更好地实现高效教学。例如某一问卷类的APP软件,如果将其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可为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提供不同的帮助。在课前,能帮助教师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对学生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进行调查,教师可设置一些课前测试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进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在课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小测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堂小测验是经常被运用来实时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方式。传统的随堂小测验多是学生通过在纸上做练习题,教师批改和统计分数,费时费力,效率较低。而应用某问卷APP平台,可以随时设置一些测试,并通过“统计与分析”功能看到测验的结果,生成一份成绩统计分析报告,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更详细的反馈信息,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节约了教师的宝贵时间,教师可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更多的教学规划。在课后,它可以实现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让教师及时获取反馈意见改进教学,同时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信息技术又被称为“云”端上的技术。它不受时间、地域、场所的限制。在教育教学中可利用它的这一特点,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改进,创设一种“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环境,构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当学习变得方便了,自然就减轻了学习负担。例如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可以先了解学生的在线教学需求以及学习效果,及时对在线教学内容、方式等进行调整,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兴趣,保证线上教学的效果、质量与可控性,才能做到高效、“减负”又增质。

二、巧用信息技术助力作业设计和教学高效管理

课堂的高效管理在于因材施教上,在课堂上老师只有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达到管理上的合理性,才能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高效管理。

1.信息技术为作业个性化设计提供数据依据

“双减”背景下,如何控制作业总量,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和高效的作业,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此次“双减”的重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课堂进行有效管理,包括分析学生需求,改变教学方式,优化作业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教师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大数据分析,帮助教师设计出分层次的、弹性的和个性化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弹性和个性化的作业方式,可以精准施教,不但可以为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还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做到在保证教学效率的同时又减轻了不同需求学生的多余(某些学生觉得太简单或某些学生觉得太难)作业负担,真正做到精准教学和分层教学。

2.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过程提供数据支撑

在教学过程管理中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全面记录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分析学生学习成效、学习特点、心理性格特征,为每个学生建立各自的“数据特征”。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数据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向不同学生推送不同层次和内容的学习资源,并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动态调整推送内容。通过信息化手段生成班级总体和学生个人的学习报告,避免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教学管理模式,实现差异化的教学管理和个性化学情分析,实现精准辅导以及教学过程的高效管理,达到减负增效的最终目的。

三、妙用信息技术丰富和规范课后服务工作

“双减”政策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在“双减”政策颁布之前,校外培训占据了学生大量课后时间,也给家长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构建良好的基础教育新生态对于“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家提出在校内开展课后服务工作,让学生在校内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学科或特色化的学习,让学生在校内充分吸取“养料”,从根本上降低学生对校外培训的需求,让学生减负不减质,从而为“双减”政策的有效推进提供有效的内在支撑。课后服务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如何有效地进行管理和科学实施成为各校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信息化应该是一种更为高效和有用途径,信息技术成为构建基础教育新生态的重要利器之一,它可以助力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还可以弥补传统管理方式上的不足。

首先,学校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海量资源优势,有效实施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借助大数据分析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学习效率,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高质量完成作业,使其有了更多的富余时间开展科技、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等,满足了校内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其次,信息技术可为课后服务管理提供较为强大的技术功能。课后服务由于涉及多种学科、多种形式,服务对象是由不同班级学生自主组合而成的,打破了常规班级管理的模式,选课、排课、教室安排成为一项繁杂的工作,如果能妙用信息技术对学校课后服务进行管理,使其更加高效、便捷和直观。学校可以借助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实现学生从选课、排课到教室安排、教师调配以及学习记录和评价等方面的管理。通过运用创新性评价工具手段,精准分析学情教情,针对性开展课后辅导,实现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评价以及“五育”并举的全要素评价,让课后服务成为学生快乐且健康成长的一片乐土。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与学,信息技术支撑“双减”的发力点肯定不止这些,本文仅围绕打造高效课堂、丰富课后服务、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进行简要阐述。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作用,在全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大环境下,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才是信息技术助力“双减”政策平稳快速落地的应有之义和应尽之责。

【参考文献】

[1]唐亮.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助力“双减”提质增效[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21-09-28.

[2]晏娇丽.落实“双减”政策,增强学生信息素养[OL].大江网/九江头条客户端,2021-09-22.

猜你喜欢

赋能双减信息技术
文化发展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研究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