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协同培养经管类人才模式研究
2023-11-22丁建勋姜禹沈羽
丁建勋 姜禹 沈羽
摘 要:采取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培养经管类人才,是契合社会对经管类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当前高校培养经管类人才存在很多问题,如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与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要求相差甚远、服务产学研用发展的育人平台缺乏,以及满足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教师严重不足等。因此,为了培养契合社会需要的经管类人才,应根据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要求,进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适合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强师队伍以及平台、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制度规范等,以期真正构建起产学研用协同培养经管类人才的模式。
关键词:产学研用;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9-0118-03
在新时代,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社会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这不仅需要经管类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更要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因此,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经管类专业应与时俱进,及时改革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生产、教学、研究、应用”各要素协同作用,采取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提高育人质量,更好地与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相契合。
一、当前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师资队伍不符合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需要
首先,师资队伍学术科研能力强而应用实践能力弱。高校招聘青年教师大多为博士学历,通常是从学生身份转换为教师角色进入高校任教,从一个校门直接走入了另一个校门,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的 “无缝链接”,虽然具有很强的学术能力和深厚的专业理论,对理论教学任务游刃有余,但作为经管类博士,本应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实际上其社会实践经验与工作经历往往匮乏,对现实中的经济运行并没有深刻了解和体验,对产学研用的实际经验不足,在实践教学中就显得略有力不从心,无法对学生提供契合产学研用培养的指导与帮助,因而严重制约产学研用多元协同培养模式的发展。
其次,部分教师对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产学研用之间的联系及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高校的宣传力度不够,部分教师并没有完全理解和予以高度重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源于考核和奖励机制。高校的考核与奖惩机制仍以教师科研成果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这促使教师相较于教学更注重科研。二是因为教学与实践的割裂。多数教师视野集中在学校,社会市场化需求信息获取受限,虽积极响应教学创新,但因不了解企业运营,创新点与市场需求不适配。三是认知存在偏差。很多教师认为,进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就是将经管类学生带到企业参观、听专业讲座或到实验室模拟训练,这种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认知偏差,往往使得实践流于形式,难以达到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目的。
(二)教学与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
首先,教学目标与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要求不符合。目前,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未能充分体现专业层面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层面教学目标的特色和区分度,也没有充分考虑产学研用各方的具体需求,因而培养目标笼统化,与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培养要求不相符。其次,教学内容也与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要求不契合。现在经管类专业通常与外界联系不够,与科研机构以及企事业等单位未能建立起真正的有效沟通和对接,加之专业教师多重理论弱实践,使得教学缺乏开阔的视野,仅局限于学校,无法从与外界的接触中及时有效地获取市场信息传输给学生,因而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对社会与市场信息的洞察,仅按照课本知识进行简单讲解,局限于传统的经典理论,不能及时更新迭代,跟不上行业的动态发展。除了课程教学与经济实际脱节之外,实践环节也与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要求相差很远,甚至流于形式。在实践环节教学上,由于教师通常没有相应的实际工作经历,对企业以及科研组织不了解,不熟悉他们的经营与运转,因而实践操作经验不足,往往延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与风格。对学生实践的指导也停留在讲解中,形式单一、陈旧,缺乏专业指导和技能需求导向。学生学习活动不能开拓至社会组织当中,无法直观感受社会市场的变化与市场需求,与实际工作出入较大,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学生无法从实训课程中获得未来工作的思路,不利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对接,降低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不符合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培养要求,也难以培养出社会需求的真正经管类人才。
(三)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平台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高校意识到产学研用协同培养经管类人才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平台搭建的并不好,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高校缺乏良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产学研用协同有利于促使产业升级、技术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形成链接,而链接的關键点是信息化管理系统。但许多高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存在问题:一方面,由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成本较高,加之信息化管理系统后期维护投入较多以及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有限等原因,很少有高校能够与企业或科研平台建立起真正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与资源较为分散,缺乏良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导致产学研用各方主体信息沟通不畅以及资源不能共享,要求不能得到满足,这也严重阻碍了产学研用协同培养经管类人才。二是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没有起到应有作用。校企合作平台是高校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重要基础平台,对高校与企业之间需求的沟通与合作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但现阶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不够深入,产学合作力度不够。三是科研平台未能充分共享。由于各种原因,科研机构提供的设备多数用于满足自身实验、检测或培训需求,而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经管类型学生参加产学研项目对接机会少,共享平台未能有效利用。
(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制度规范缺失
虽然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要将产学研用育人制度运用到经管类人才的培养方案中,但明显缺失完善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制度规范和制度保障,这无疑会造成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的良莠不齐。企业及科研院所作为经管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力,并未与经管类高校形成协同育人培养体系,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影响相对有限。在现有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制度培养体系中,各方参与主体的责任规范不明确,权利和义务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即缺乏具体明确的制度性规范来约束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动力不足、各方参与主体信息交流不互联互通等问题。
二、产学研用协同培养经管类人才模式的构建
(一)以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为导向改革现有经管类人才培养体系
产学研用是高校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途径,致力于推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知识与实践并重、培养“知行合一”人才的现代化教学理念转变。针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对笼统且与实际存在脱节的情形,必须以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为导向改革现有的经管类教学模式。首先,应在产学研用协同培养理念的指导下,积极邀请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和科研单位等机构参与制定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经管类人才培养目标和规划,使得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与经济实践紧密结合。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应不断调整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特别应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实际的具体操作环节,适当减少理论知识的比重,整合和优化课程构成,形成课程间紧密联系、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体系。再次,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改革传统教学方式,补充新的教学方式,落实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开辟出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打造适合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强师队伍
在产学研用协同培养经管类人才过程中,师资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培养经管类人才,要注重教师群体的培养,不仅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教师掌握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也应对教师团队提供更多实践培训机会,丰富教师团队的实践经验,努力形成一支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备的师资队伍,更好地贯彻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学生的理念,全方位保障经管类学生的学习,确保经管类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当然,为了更好地形成有利于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经管类师资队伍,制定适当的激励措施和必要的考评制度也是必要的。在职称评定、科研考核等方面应向进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实践的教师倾斜,激励教师重视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方式,不断适应现实需求以及时代要求;也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阻碍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形成有意识地在人才培养中积极向产学研用靠拢的约束性,提高教师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中的参与性,打破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重引进、轻服务”“重职称、轻使用”“重增量、轻存量“重单个、轻团队”等问题,综合考评教师社会服务工作,促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机制形成。
(三)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培养经管类人才的平台
高等院校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发挥经管类学科的独特优势,与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联合成立产学研用平台,加强经管类学科与其他参与方的联系。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产学研用各参与主体之间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数据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做到信息收集和处理等过程的一体化,以高水平信息化推动构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校应努力争取或筹集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其次,要发挥政府在平台建设上的协调作用。协调各方努力打造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平台时,除了学校要积极协调之外,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带动、牵头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为经管类人才培养、企业的人才引进搭建桥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从而真正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等为核心的产学研用协同培养经管类人才的平台。再次,在构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平台时,一个关键问题是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经费支持。经管类专业虽不需要庞大的实验基地以及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但很多经济数据的采集同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政府应该设立与产学研用相契合的平台进行资金专项投入,同时建立健全政府财政支出的保障机制,确保资金的流向有章可依、有迹可循。最后,除了进行资金支持之外,也应该通过适当的政策方案,助力经管类专业与相关企业部门、科研基地、金融机构建立实质性联系,以保证平台的建设和正常运行。
(四)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制度规范
需要建立一个较为完整和全面的制度规范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学研用育人制度各主体培养高质量经管类人才的合力作用。高校要与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合作模式,加大合作力度,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把产学研用应用到经管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各参与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高校的追求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和提高学术水准,科研机构希望提升科研能力,企业希望实现利润最大化并提高核心競争力。因此,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从多方面考虑,完善制度规范体系,有效协调各参与主体,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中满足各方需求,保证各参与主体利益均衡,实现所有参与者的互利共赢,如此才能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共同努力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张亦文.产学研用多元协同培养经管专业人才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6):21-22,25.
[2] 钟金萍,陆建英.“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下管理会计方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9,5(5):175-176.
[3] 桑瑞聪,潘瑞姣,刘明.“政产学研用”协同模式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大学教育,2021,135(9):148-150.
[4] 胡贝.产学研用背景下的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5):274-275.
[5] 刘娜.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下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15):5-6.
[责任编辑 文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