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红色文化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逻辑理路、功能定位与实践向度

2023-11-22薛焱王文博

高教学刊 2023年32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理想信念逻辑

薛焱 王文博

摘  要:红色文化是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资源。遵循“要不要树立理想信念”“要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如何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的逻辑,红色文化彰显出独特的认知优化功能、情感濡化功能和心态调适功能。以红色文化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遵循大学生知识学习与成长成才的一般规律,加强红色文化理论研究,又要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通过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用好社会大课堂、搭建红色资源大平台和建好红色文化师资队伍等多种方式为红色文化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关键词:红色文化;理想信念;逻辑;功能;实践向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2-0006-05

Abstract: Red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cultivating new people who can take on the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following the logic of whether to establish ideals and beliefs, what kind of ideals and beliefs to establish and how to firm lofty ideals and convictions, red culture shows its unique functions of cognitive optimization, emotional enculturation and mental adjustment.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with red cultur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follow the general law of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learning and growth,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red culture, and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making good use of the social classroom, building a large platform of red resources, and building a team of red culture teachers, we can promot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red culture education.

Keywords: Red culture; ideal and belief; logic; function; practice dimension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道路的生成逻辑及其历史经验研究”(19YJC710084);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ZD206)

第一作者简介:薛焱(1981-),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中创造的崭新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红色文化在培养千千万万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具有独特价值。明确红色文化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逻辑理路、功能定位和实践向度,对补足大学生精神之钙、筑牢大学生信仰之基,进而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  以红色文化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逻辑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2]。在以文化多元为显著表征的文化全球化时代,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新型传播媒介,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文化既相互交流、彼此交融,又相互竞争、激烈交锋,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遵循“要不要树立理想信念”“要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的逻辑思路,红色文化在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红色文化蕴含着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丰富素材,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重要资源。对现实的个体而言,理想信念犹如海洋上的航标,既为个体指明了人生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又为个体有限的生命赋予了尽可能无限的存在意义。生长于和平年代、物质生活丰裕的当代大学生,一方面,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精神危机;另一方面,因受到多元文化和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知偏差、价值错乱,这种危机、偏差和错乱的产生根源就是理想信念的缺失。而红色文化恰恰能够有效化解青年大学生面临的精神危机,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理想信念之于个体的独特价值,进而树立崇高理想。誠然,红色文化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具体实践中创造的成果,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源起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大同的崇高理想,都是在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具体实践中铸就的。可以说,崇高理想是红色文化得以生成并不断传承、弘扬的不竭动力。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持续奋斗的精神动力看,坚守理想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牢固根基,而回望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百年演变史,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贯穿其形成发展的各个阶段,发挥着“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的作用[3]。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把握红色文化蕴含的精髓要义、理解红色故事背后的价值追求,有助于深化对理想信念独特价值的认识,增强树立理想信念的观念自觉和行动自觉,从而通过树立理想信念来补足精神之“钙”,化解精神危机。

其次,红色文化蕴含着人类迄今为止最崇高的理想,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资源。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但这种想象或希望既可以是崇高的,也可以是庸俗的;信念是主体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但主体确信的看法既可以是高尚的、光明的,也可以是平庸、幽暗的。因此,对现实的个体而言,有理想信念固然难得,但还要看具体是什么样的理想信念,看这种具体的理想信念是否有利于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否有利于维护和实现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否实现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会有什么样改造自然与社会、进而塑造和成就自身的期望和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回答好人生意义、奋斗价值及成就什么样的人生等重大人生课题,才能协调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类型较为多样,内容也越来越多元,其中,不少是迫于生存压力而与现实生活和工作职业等密切相关,现实和功利的特点较为明显。而红色文化恰恰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从有理想信念到崇高理想信念的转变,从而真正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众所周知,红色文化不同于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点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则是追求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科学理论。自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所追求实现的崇高理想,将一代代先进分子们吸引和团结在一起,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在此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个惊天动地、超迈古今的红色奇迹,书写了一段段感天动地、震古烁今的红色传奇。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如同人生的北极星,学习和思考那些探求马克思主义真理、确立对共产主义信仰并为之奋斗终身的诸多红色榜样故事,能够帮助大学生体悟崇高理想的魅力、深化对崇高理想之于人生重要价值的认识,进而树立起对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

最后,红色文化蕴含着大量为实现崇高理想而不懈砥砺奋进的动人故事,是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资源。如果说有理想且有崇高的理想已实属不易的话,那么,能够为实现崇高理想而矢志不移、始终如一就更为难能可贵。崇高的理想是彼岸的,也是此岸的,是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也是具体实践层面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理想越崇高远大,实现的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漫长,可以说,对崇高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总是一边在实践中磨砺、一边在实践的检验中得到体现,只有具备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才能战胜崇高理想实现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挫折、艰险挑战。因此,只有积极参与实践并不断接受实践的种种磨砺与考验,对崇高理想的认识才能不断深化、信念才能真正坚定并始终如一。回顾百年来红色文化生成发展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背叛党旗下的铮铮誓言、放弃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反面事例有之,但更多的是忠诚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并为此或不惜牺牲生命、或经得起糖衣炮弹袭击、或经得住“四大考验”的动人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不难发现,对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是在攻坚克难的具体实践中被反复磨砺而坚定起来的,是在推进具有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被反复考验而坚定起来的,是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精神涅槃中被不断自我扬弃而坚定起来的。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品味忠诚与背叛、坚守与犹疑在红色文化发展演变中的变奏与纠缠,与那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执着而理想信念始终如一的共产党人相“共情”,自然能够体悟到忠诚和坚定之于崇高理想的不易与可贵,进而让精神在得到洗礼的过程中变得刚健有力,让崇高理想在强健精神的持续灌注中愈加坚定如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4]。有志青年要牢固树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解放和为天下谋大同的崇高理想,在红色文化的涵养中不断砥砺品格、洗礼精神、坚定崇高理想信念。

二  以红色文化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功能定位

红色文化是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涵义深邃的教科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壮丽史诗,在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认知优化、情感濡化和心态调适功能,发挥着独特的教育引导作用。

红色文化的认知优化功能是指,红色文化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摒弃关于理想信念的诸种错误认识并由此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方面的效能。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相互交流、交融、交锋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凭借信息技术并通过新型媒介平台对大学生关于理想信念的认知的影响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其中,某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并进而樹立崇高理想产生了显著的消极影响。例如,源于对工业化和现代性及其引发问题的批判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在否认理想与乌托邦的区别、将理想与乌托邦相等同的基础上主张抛弃理想。但是,理想具有激发人向上的积极意义,当后现代主义放逐了理想后,如何找到克服现实局限性并超越现实的有效途径,则是后现代主义无法回答的。吊诡的是,后现代主义传入中国后,化生出一波又一波的解构潮,对大学生增强理想意识、树立崇高理想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性影响,如“告别革命”、躲避崇高、嘲笑英雄和讽刺理想,等等;“开心就好”“活在当下”也成了不少大学生的口头禅,甚至是人生信条,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成了一些大学生自觉不自觉的人生追求。因此,澄清关于理想信念的错误认知,是当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而红色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摒弃关于理想信念的错误认知,树立对理想信念及其重要价值的正确认识。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浴血奋战、流血牺牲,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的价值意蕴,学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战天斗地、只争朝夕,能够帮助大学生理解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的深刻内涵,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锐意进取、不懈拼搏,能够帮助大学生体悟理想信念催生前进动力的独特魅力,学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对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柱、提高精神境界的审美体验。如果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的话,那么,一部红色文化生成发展史就是一首理想凝聚力量、信仰创造奇迹的关于崇高理想信念的史诗。通过对红色文化发展演变历程的研习,大学生能够辨识清楚理想信念在陶冶人的情操、强健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斗志和磨炼人的意志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正确理解理想信念在近代以来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过程中,增强理想信念意识,自觉树立崇高理想。

红色文化的情感濡化功能是指,红色文化在增强大学生共情能力并以此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对崇高理想信心信念方面的效能。存在决定思维,经验影响眼界、阅历塑造格局。当代中国大学生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持续壮大的时代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历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苦斗争,没有直接参与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成就及历史曲折缺乏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同时,當代中国大学生还是在冷战结束、信息化大潮风起云涌的时代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对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及其斗争较量缺乏系统了解,对今天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没落缺乏深刻认识。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容易受到错误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对理想信念之于个体成长成才、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的内在动力缺乏深刻理解。而红色文化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帮助大学生强化理想信念意识、牢固树立崇高理想。所谓共情,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感知他人的情感状态,并产生类似情绪感受的能力,共情能力的发展有利于个体理解他者的情绪状态和感受,共情能力强的个体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也会表现出更加丰富的亲社会行为,反之,则社会适应力低且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而扎根本土文化和依托情景触发则是提升共情能力的有效手段[5]。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包含着大量传统文化的无形因子,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家国一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恻隐之心”“仁爱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又在现实中留存着大量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有形资源,因此,一方面,红色文化中内含的传统文化因子是当代大学生能够理解、认同的,是契合大学生的基本认知和思维习惯的,因而能够帮助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维度深化对理想信念重要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遍布全国各地的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则能够帮助大学生通过接触实物、感受真实、激发情感和思考因果联系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在情感上构筑起连接历史与现实的认知桥梁,进而在丰富人生经验、增强历史体验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理想信念对个人、集体和国家的重要价值。

红色文化的心态调适功能是指,红色文化在帮助大学生排除不良社会心态干扰、树立良好心态,进而始终保持对崇高理想的坚定态度方面的效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转型的全面推进和随之而来的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使各个阶层的社会心态出现了巨大变化。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各个阶层的社会心态整体上呈现出积极的状态,但同时,受大众传媒、社会思潮、个体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不良社会心态对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理想信念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比如,因过度竞争导致的内卷心态,基于不争不抢、不喜不悲、甘于现状的生活态度和处世方式的佛系心态[6],表现为政治观方面的“外偏”、人生观方面的“内虚”、价值观方面的“中空”和世界观方面的“上浮”的躺平心态[7]等,都极大影响了大学生对崇高理想信念的心态,影响了大学生基于崇高理想的奋斗观念。然而,近代以来的中国是在疾风暴雨式的革命和急行军般追赶先进、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走过来的,整个社会的转型深度、广度和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自那时以来的一代代青年人同今天的青年大学生一样,也要面对因社会急剧变化而产生的种种消极社会心态的影响,尽管消极社会心态的具体表征不尽相同。如果近代以来的中国一代代青年人在面对时代问题、现实挑战、困境焦虑时也选择“佛系”“躺平”,就不会有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历史是复杂的,也是连续的,但在复杂的历史长河中,有主流支流之分、主线支线之别。事实上,在百年来红色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中,一代代青年人如何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焦虑中确立信仰、在犹疑中摆脱彷徨和在奋斗中坚定理想的动人故事比比皆是,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奋进征程中的主旋律。运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既能够教育大学生认清和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从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心,又能够引导大学生从一个个优秀中华儿女成长成才的红色故事中感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生命真谛,在自省自立自强的成长道路上自觉摒除不良社会心态的干扰,坚定对崇高理想的信心信念。

三  以红色文化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实践向度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国家就有未来、民族就有希望。然而,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接受教育并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树立起来的。红色文化是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资源,发挥好红色文化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方面的重要作用,既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一般规律,又要切实重视实效。

首先,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般规律,着力加强红色文化理论研究,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大体而言,个体是按照理解—认同—接受—内化—外化的基本逻辑习得各种知识、形成某种行为惯习的,在此过程中,对事物的理解是必要前提。大学生具备了一定智识基础,思维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认知、辨别和深度思考能力较强,基于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和对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阐发更能说服大学生,因此,对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并以此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要注重发挥红色文化的理论引领作用。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对红色文化理论而言,所谓彻底就是要说清楚红色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特质。为此。一方面,要深入开展红色文化基本理论和基本范畴研究,解决红色文化的概念、特征、价值、功能、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等基础性问题,要理清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理清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之间的关系,阐明红色文化的结构层次与现实表征,从而对红色文化是什么作出系统全面的回答,构筑系统科学的红色文化研究范式和严谨牢固的红色文化基本理论;要理清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红色资源等相关概念范畴的关系,理清红色文化与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联系与区别,澄清对红色文化基本内涵的错误认识,树立起对红色文化的正确认知。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红色文化与“四史”之间关系的研究,以便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统一的维度阐明红色文化的生成逻辑与历史演变,从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关联互动的角度阐明红色文化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历史意义。此外,还要综合运用文化学、符号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红色文化理论问题进行多维分析,不断完善红色文化理论体系、丰富红色文化理论内涵。

其次,要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为着力点,在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好红色文化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作用。思政课是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课程,本身包含着大量的红色文化知识,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徑。一方面,要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课程教学中去。要把红色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蕴含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理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等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融汇到“原理”课中,把红色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贯穿始终的理论探索与创造,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及其阶段性理论成果等内容与“概论”课深度结合,把红色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密切联系、交互作用的重大事件与“纲要”课有机结合起来,把在创造和发展红色文化过程中的杰出人物与“德法”课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以动人的红色故事阐明人生“第一颗扣子”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要围绕红色文化开展思政课课程群建设。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强思政课课程群建设。红色文化本身既与“四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密切相关,又是内含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因此,可以围绕红色文化与“四史”、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开设思政课选修课程,建设以红色文化为中心的思政课课程群,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在不断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过程中增强理想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如果说思政课是以红色文化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渠道的话,那么,课程思政则是“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9],主要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来发挥红色文化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作用。为此,要充分挖掘大学专业课、通识课中蕴含的红色文化,并使其在专业课、通识课教学中得到彰显,同时,还要对讲授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教师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帮助其丰富关于红色文化的知识,深化关于红色文化与专业课、通识课之间关系的认识,提升其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

最后,要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红色资源大平台,建设红色文化师资队伍。在红色文化生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留下了遍布全国的红色资源,涌现了大量为崇高理想而矢志不渝、努力奋斗的先进个人和群体,这些都为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红色遗迹和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广泛开展现场教学,让大学生在参观、触摸的具体感受中深化对理想信念重要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的“沉浸”式传播和教育,“沉浸集可听、可看、可触、可嗅等多维信息于一体,成为现代人们认知和交往的主要媒介”[10],在塑造人们认知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积极推动实现对革命遗址、红色遗迹、红色故事、重要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的数字化,进而以虚拟仿真、历史情境重设等沉浸教育方式,让大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情操得到陶冶、心态得到调适、认知得到提升,不断深化对什么是崇高理想信念、为什么要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如何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等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还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红色资源的开发,如关于红色文化的口述史工作,参与红色资源的修复,如红色建筑的修缮修复等,参与国家和地方关于红色文化资料的大型收集整理工作等,这些都是润物无声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有助于激发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的内生动力。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和先进模范的作用,他们或是重要决策、重要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亲历者,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创造者、继承者、弘扬者,或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推动者、建设者、贡献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方面,拥有具体直观、真实生动因而感染力强、可信度高的独特优势,因此,要积极聘请他们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为其直接参与红色文化教育工作提供便利,充分发挥他们在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1).

[3] 朱喆,韦光波.新时代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精髓、功能与实践进路[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2(5):74-80.

[4]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02).

[5] 梁晨曦.学生共情能力培养的基本取向、行动原则和实施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22(11):28-36.

[6] 覃鑫渊、代玉启.“内卷”“佛系”到“躺平”——从社会心态变迁看青年奋斗精神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22(2):5-13.

[7] 胡锐军.大学生“躺平”心态的文化根源及其矫治路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1):56-64.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9] 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2):114-119.

[10] 张珊.论红色文化传播的沉浸化转向及实践进路[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3):37-43,52.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理想信念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