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推动大豆- 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间作模式

2023-11-22黄连金

农民致富之友 2023年16期
关键词:病虫杂草农作物

黄连金

大豆和玉米是我国农业生产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同时也是人们食用和用来进出口的主要粮食,我国对这类农产品的需求量极大。随着农业科技迅猛发展,投入到农业种植中的技术不断提升粮食产量,与此同时造成了资源消耗加重,耕地质量严重下降,土壤中养分和水土流失严重,从而造成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对人们身体健康安全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加之大豆和玉米一直存在严重的病虫害问题,应该及时加以防治。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此为农业生产种植提供宝贵建议。

大豆和玉米产量无法得到提升,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造成国内粮食溢价。粮食的高产出和可持续性以及质量安全问题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间套轮作具有“生态可持续、集约利用资源”等利于粮食生产的因素,通过改革技术与创新发展生产模式,从而实现大豆和玉米间套轮作一体化和现代化是解决现阶段所面临挑战的重要策略。传统的大豆玉米生产方式与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无法达到完美适应,也难以实现在生产中运用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无法与现代农业相融合。因此,需要对种植方式和种植手段上不断进行创新,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做到科学、合理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从而达到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得以增加,保护土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实现农作物一季双收种植模式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基于传统种植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与改变发展而来的新技术,该技术在种植当中主要会采用2—4 行小株距密植玉米带与2—6 行大豆带间作套种年际间交替轮作的种植方式。这种种植方式能够与机械化种植相匹配,从而实现两种农作物共同种植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两种农作物的种植质量和产量,与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相符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包括了两种种植形式,分别为带状套作和带状间作。

大豆、玉米带状套作种植方式主要是指,大豆和玉米这两种农作物的共同种植时间要小于总体的种植时间,最好是总体种植时间的一半,通常情况下都会先对玉米进行播种,在玉米抽雄吐丝的时间段内开展大豆的种植工作。大豆在前期生长的时候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玉米生长情况的影响,玉米收获之后,大豆则获得了单独生长和运用土壤中养分及水分的时间,能够将营养充分吸收,有较长的单独生长时间,这时大豆的整体生长态势会比较好,也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重点关注,避免生长过程中受到外界侵扰或者发生病虫害的现象发生。

大豆、玉米带状间作主要是指两种生产种植农作物的共同生长时间要比总体的生长种植时间长,同样是大于全生育期时间的一半。该种植方式需要大豆和玉米的播种时间相同,对两种作物共同进行种植播种工作,这时两种农作物的收获时间将会是一样的。并且大豆在前期种植时不会受到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不过大豆种植中后期之后还是会受到与玉米共同种植的一定影响,不过却能很大程度集约利用空间,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促进了大豆玉米种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1、大豆、玉米带状间作

大豆在应用该技术进行种植时,对大豆的品种有着一定要求,因此,首先应该进行大豆的选种工作。为了能够实现良好利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促使终止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相符合,保证大豆的质量和产量,应该优先选择优质种子,主要表现为产量较高,长出来的大豆形状颗粒较为饱满,具有耐荫抗倒的特性,最好选择有限或者亚有限结荚型习性的大豆品种(如桂春15 号)。在利用带状间作技术时,应该优先选择抗倒能力比较强,中早期就能够趋于成熟,并且成熟期间单株有效荚数不会低于该品种正常单做荚数的一半,单株粒数应该在50 粒以上,株高多数为60—100cm。在利用带状套作技术进行大豆玉米种植时,选择大豆和玉米共生期间大豆节间长粗要小于18,并且具有抗倒能力强,中晚期才能够成熟的品种。在大豆的成熟期间,单株有效荚数应该为该品种正常单株荚数的70%以上,单株粒数相比较于带状间作技术种植的大豆要多,通常情况下在80粒及以上,单株颗粒的重量则需要在15g 及以上。

利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开展工作,对玉米的品种也有着一定要求,必须要选择较为优质的品种才能够与大豆品种相适应,应该选择紧凑型或者半紧凑型的玉米品种类型(如青青007)。通常情况下,玉米穗中上部位置的叶片与主茎之间的夹角应该在20—25°,棒三叶夹角主要在25°左右。只有这样种植出来的玉米才能够符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基本要求。间作大豆通过根瘤固氮,每亩减少尿素施用量4.4kg 左右,土壤总氮含量提高4%-7%,氮肥利用率提高39%左右,这对有效保护耕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大豆、玉米带状套作的种植方式主要在西南地区应用较多,当地降水充足,杂草较多且生长周期较快,防除杂草的难度不断增加,因此应该采用对大豆和玉米都有效果的除草剂。玉米播种之后,生长出苗之前,可以运用精异丙甲草胺和噻吩磺隆等药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如果玉米播种之前就已经存在杂草,可以利用草铵膦喷雾来完成防除工作。

2、扩间增光

在大豆和玉米的种植过程当中,主要可以实行2 行玉米带与4 行大豆带进行种植的复合间距种植方式,这个间距数值是经过在我国多个区域并且进行长时间试验得出的,具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性,也是与当前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相符合的最合理的间距,能够符合现代化种植技术的基本需求。在我国的西南和西北地区进行大豆玉米种植时,玉米带种植的宽度应该在49cm以下,相邻玉米带的种植间距多数为2m 左右,种3 行大豆,大豆之间的行距约为30cm,玉米带与大豆带之间的种植间距则在60cm 左右。这个数值可以上下进行浮动,具体情况应该在具体种植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都不具有一成不变的特性,实际种植中还需要以相关技术工作人员的种植标准为主,从而达到增量增产,保证水土和养分不会流失,确保生态环境不会遭到污染和破坏的现象。

3、确定种植模式

确定种植模式是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根本保障,确定种植模式的关键是保证带状复合种植玉米的密度与清种相当,大豆的种植密度需要达到清种种植的70%以上。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之前,需要对种植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分析,例如对大豆和玉米的种植品种进行确认,根据种植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两种农作物的种植密度、种植地区的整地情况、地形地貌、土壤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和水分能够达到带状复合种植的基本要求以及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技术发达与否,能够充分对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进行利用等等。根据上述的具体条件和因素,从而确定最适合本地生产种植的大豆、玉米之间的距离、行数、种植品种等等。通常情况下,我国大豆带种植都会以2—6 行为最佳种植间距,种植带内的行距则为20—40cm 左右,株距主要为8—10cm 左右,上述的具体数值还需要种植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达到当地清种大豆种植密度的70%以上来进行确定。大豆和玉米这两个农作物之间的行距通常会以60cm—70cm 为最佳距离,玉米带的播种以3 行上下的距离为主,带内行距为40cm 左右。

4、免耕秸秆处理

针对我国南方地区大豆和玉米带间作种植情况来看,在进行收获的前后阶段应该及时对大豆和玉米这两种农作物进行种植,从而为这两种农作物创造良好的种植空间和种植条件。因为此时土壤中的养分是最佳状态,良好的土壤层能够为玉米和大豆提供很大程度上的保护作用,从而避免玉米和大豆在种植之后会被病虫害等有害物质进行侵蚀,保护好玉米和大豆的健康生长状况,为其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从而确保玉米和大豆的质量安全。如果玉米和大豆的种植期间需要播种有机肥料或者运用无秸秆粉碎、均匀还田等功能或者相关功能在相关种植地区存在不完善和难以实施的问题,很难达到播种和种植的要求,就需要根据种植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土壤耕地等方面运用相关措施进行一系列的整理工作,从而保证农作物播种和种植以及生长期间的质量,达到正常出苗的基本需求。

通常情况下,整理可以分为两种方式进行:第一种是秸秆的还田量较小,留茬高度超过15cm,并且秸秆的分布存在不均匀的状态时,可以直接运用灭茬机进行灭茬。第二种情况则是当留茬度低于15cm 的状况下,秸秆分布不均匀,除了机械也就是灭茬机进行灭茬,也可以充分利用人工劳作的方式,将秸秆抛撒均匀,就可以达到种植的最终目的。

5、机械播种

在现代化农业种植的基础之上,通常情况下会优先选择机械与人工共同播种以及施肥一体化作业的播种方式。覆膜地区可以优先选用大豆、玉米一体化覆膜播种机进行播种,而不覆膜地区则可以选用大豆、玉米一体化播种机的方式来进行播种,这种根据实际种植情况选择相对应种植机器的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现代化农业种植生产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生产种植产量和质量的有效提升,达到农业种植的根本目的。

6、杂草防除

在实际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充分采用“封定结合”的杂草防治策略,也就是说,在播种之后的发芽阶段进行封闭式处理,同时采用定向茎叶喷药结合的方式进行防除杂草的处理工作。可以优先选择发芽前期进行封闭除草的方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轻除草压力,出苗后需要抓住苗期管理的关键时期进行杂草处理,从而切实避免过多杂草对农作物生长起到抑制的不利作用和不利影响,同时还能够避免杂草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导致农作物无法做到良好生长。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应该根据种植地区的具体情况,出现杂草的具体种类,对除杂草工作进行详细分析,确保能够使用最佳的方式处理杂草。同时也应该充分听取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性建议,在农业技术工作人员的指导之下,选择大豆和玉米专用的除草剂进行除草工作。需要重点注意除草的时间,过早或者过晚进行除草工作都会对大豆和玉米的生长状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严格对待这项工作。

三、全程综合防控技术

1、播种期病虫防治

在确定进行复合种植模式的基础之上,应该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环境、气候条件、抗病虫害能力较强、有较强抵抗力的品种,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种植。种子的处理以防治大豆根腐病、玉米茎腐病、丝黑穗等病虫害和地下害虫、草地贪夜蛾、蚜虫等的防治为主。针对上述几种病虫害,可以选用含有精甲·咯菌腈、丁硫·福美双、噻嗪·噻呋酰胺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者拌种工作。

2、苗期病虫防治

大豆、玉米苗期的病虫害防治重点主要在于防治玉米螟、蚜虫、豆秆黑潜蝇、以及蜗牛等等一系列的病虫。首先可以采取理化诱控的方法进行防治,也就是说可以在一些病虫的成虫发生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来对病虫进行诱杀,以此达到病虫防治的目的。其次是针对棉铃虫、斜纹夜蛾、金龟子等害虫的专门方法,当这类害虫在大豆、玉米的种植田中出现的时候,就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利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研制而成的一系列生物属性杀虫剂进行喷洒杀虫。最后则针对田间棉铃虫、斜纹夜蛾等核型多角体病毒,在这类害虫处于幼虫的阶段当中时,就可以选用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杀虫剂进行喷洒杀虫工作。大豆、玉米的苗期生长阶段可能出现的害虫如上,只有制定针对性地防治病虫措施,才能够切实保障大豆和玉米出苗后正常生长。

3、病虫防控工作

在实际的病虫防控工作当中,可以采用理化诱抗和化学防治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病虫的防治工作。可以采用较为高效的农业杀虫剂,运用无人机对田间进行均匀喷洒,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漏掉的现象发生,采用植保无人机统一飞防一次,以此来兼顾防治玉米穗腐病和草地贪夜蛾。然后再根据病虫害发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要不要进行第二次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播种到发芽之前这段时间内,需要进行杂草防治工作,可以根据杂草的具体类型选择相对应的药剂进行封闭式除草处理工作。苗后则可以采用玉米和大豆专用的除草剂,对其进行除草工作,同时也可以结合现代化先进农业技术,采用物理的方式将大豆和玉米间隔开,从而进行针对性除草工作,避免除草药机对不需要除草的一方产生作用,对生长状况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发生。

4、开花—成熟期的病虫防治

开花—成熟的阶段是大豆和玉米生长至关重要的时期。在前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根据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锈病、褐斑病、钻蛀性害虫、大豆锈病、叶斑病等等病虫害实际的发生情况,针对性选用枯草芽孢杆菌、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抑或者含有噻虫嗪成分的杀虫剂进行喷洒防治工作,能够有效应对这一生长阶段大豆和玉米的病虫害。

当玉米后期生长成为高大的植株之后,可以利用无人机的方式将农药在农田中进行喷洒防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应用无人机进行喷洒药物的时候,应该在其中添加适量的增效剂或者沉降剂,大概在1.5-2L/m2。尤其是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时候,需要根据病虫害的实际情况,抓住病虫的幼年生长时期,对其进行防治,这个阶段的灭杀工作相对来说会比较容易。

综上所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改善了传统的单一化种植的模式,将其创新为高低作物之间搭配种植的方式。能够大幅度提升两种农作物的质量以及产量,还能够对土壤中的养分进行充分利用,避免了水土流失加剧,导致生态环境遭受污染的现象发生。并且这种方式能够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充分结合,为现代应用理论和相关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做出极大贡献,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也为大豆和玉米高质量、高产化提供新的空间路径。

猜你喜欢

病虫杂草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拔杂草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果园病虫无公害防治助农提质增效
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技术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果树病虫藏在哪过
水稻田几种难防杂草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