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林木培育技术提高森林质量的有效途径
2023-12-31于子洋
于子洋
当前,我国森林资源的培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障碍,不仅严重地制约着森林资源的整体质量,而且制约着当前的林业资源开发。在生态系统中,森林所占的比重较大,森林质量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提高森立质量、加快森林培育将成为林业部门工作的重点。通过完善森林培育机制、加强技术培训、优化经营管理来提高森林质量,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营造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环境,促进林业经济快速发展。文章立足于我国林业资源的现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导致我国林业资源质量问题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以期对有关部门的工作有所借鉴。
林业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它是一种可以作为经济发展的资源,它能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森林是一种生态资源,其丰富的森林可以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提高生态平衡。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人造设备的修建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高,为此,在20 世纪70 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伐木,我国的林木覆盖面积急剧减少,已进入严重的生态状况。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大对林业的保护,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保护森林资源。
一、影响林木培育质量关键性因素
从总体上看,我国森林资源、造林的现状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林业资源、造林绿化现状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存在着较大的脆弱性、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反复性和艰巨性是五大鲜明特征。因而,对影响我国造林质量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和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1、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我国森林覆盖率只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29.6%,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仅仅达到了世界的4.5%和3.2%。全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32hm2,人均蓄积森林体积为9.421m3,分别为世界人居占有量的22%,在世界上的排名是132 位和122 位。除了森林总量较低之外,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也非常不均衡,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存储在南方以及东北,占地广袤的西北则是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地区。同时我国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全国每年由于自然灾害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非常大。
2、森林质量不高,结构不佳
全国林分平均蓄积体积为84.7m3/hm2,远远低于世界平均114m3/hm2的水平。同时人工林蓄积只有46.6m3/hm2,远远低于林业发达国家60-90m3/hm2的水平。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面积比为47:50:30。林分单位面积年均生长量为3.55m3/hm2,林分平均郁闭度仅为0.54,平均胸径为13.8cm,郁闭度为0.20-0.30 的林分占林分总面积的1/5。在现有林分当中,纯林多,混交林较少。中幼龄林多,成熟、过熟林较少。速生针叶树种比较多,慢生珍贵阔叶树种较少。
3、森林抚育滞后
中幼林抚育、森林经营滞后,这些都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首先是会造成林木生长量以及林分质量随之下降,经过测算之后发现,由于抚育间伐不及时,不仅仅全国每年的森林资源净生长量都在减少,还会导致伐木材资源无法得到及时的应用。其次,森林病虫害较为严重,全国每年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800 万hm2以上,造成森林资源资产损失严重。再次,潜伏森林火灾隐患,大面积的人工纯林属于火险高发区域,全国每年都发生森林火灾600 多起。最后,森林整体生态功能较弱,现有的人工林分树种较为单一,密度比较大,林分结构不合理,因此森林整体生态功能难以得到发挥。
4、造林质量和分销有待提高
从造林保存状况看,造林成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第一是无核查阶段,1987 年以前,森林保存率比较低,只有19.4%,社会普遍反应造林之后没有看到森林。但是,考虑部分地区已经使用了短轮伐人工林,实际保存率要更高约有1/3。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全社会对于发展林业方面认知不足,造林管理较为粗放,没有建立造林质量监管体系,上报的造林面积要比实际完成面积之间数量差距较大。其次,则是单项核查阶段,1988 年-2001 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造林质量明显提升,根据全国的造林核查结果统计,1988 年-2001 年的造林面积核实率约为94.7%,1988-1999 年造林保存率平均为88.3%。1988年以来,特别是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各地都开始了加大依法治林、科技兴林力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造林质量监测体系,实施了造林核查制度,造林保存率随之极大的提高。最后则是综合核查阶段,2002 年后开始的造林实绩综合核查,可以将任何造林绿化工程或任务摆放在一张图上,将避免工程差、时间差、空间差、统计差等等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造林质量不高的问题。2002 年-2003 年造林面积核实率分别为92.8%和95.2%。
5、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有客观条件差,同时也有主观努力不足等等多种原因。第一,是随着造林步伐逐渐加快,造林重点向中西部转移,加快造林精度与提高造林质量工作的难度越发困难。第二,林业产权体制改革缓慢,森林资源难以有序的扭转。第三,毁林开垦、乱占林地及非法征占林地问题非常突出。第四,森林火灾、病虫害经常发生,近些年来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每年发生面积都在867hm2以上,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第五,管护投资不到位,造成造林成果始终难以巩固。
二、林木培育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1、维护森林生态环境平衡
在我国的林业生产中,以生物为主要成分的林业生产要素,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多元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实施人工造林时,有关部门要按照林业的多样性发展的方针,采取人工干预措施,确保林业的多样性。同时,还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扩大了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使其构建更加稳定合理。另外,利用各种措施提高林地的质量,还可以利用植被的优势为各种动植物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并使混交林得到发展;通过改变自然环境,改变森林物种,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均衡。
2、改善森林植被生长环境
在进行造林的同时,林木和植物的生长也与其自身的生态状况密切相关。要确保林木和植物的健康生长,必须采取各种方法来改善其生长环境,以确保其舒适度。由于林木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必须严格地保证其分布的密度,才能有效地防止因林木密集而导致的光照、通风不足、营养不良等问题,从而对林木的健康生长产生一定的不利作用。而把培养技术用于发展林业,可以通过对林木中的问题进行定期的砍伐和修剪,从而达到控制林木的密度、光照、通风等方面的效果。将各个植被之间的营养竞争关系不断改善,为树木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提高林木培育的整体效果。
3、优化森林林分结构
森林资源的总体结构是由各种性质的因素共同构成的,如树木的种植密度、树木本身的性质、树种的不同等。因此,有关部门要对林分进行合理的调整,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林分的结构进行调整。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把培养技术运用到森林生产中,以确保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从而为林木提供足够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使树木在生长中获得更多的养分,改善其内部的生存环境。因此,利用人工造林技术可以使林分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使林区内部得到科学的、合理的配置,以确保整个森林的稳定。
三、完善森林种苗培育建设的对策
1、发展森林种苗培育技术
在林木栽培种植中,要考量林木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而林木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有效防治沙尘暴,治理空气污染,并且还具备防止水土流失、含蓄水源等作用,而林木经济价值则体现在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木材资源。为了提高我国林木、苗木的质量,必须对林木、苗木的技术进行持续改进。加强对林木、育苗工作的了解,开展技术培训,聘请相关专家、学者,为实际栽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订行之有效的对策,以确保今后对林木种子的培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将现代科技引入到林木、苗木的培养中,可以提高林木、苗木的成活率。林木种子育苗对栽培土壤的需求很大,要确保林木、苗木的栽培和施工质量,必须根据林木、苗木的实际栽培条件,进行合理的改良,确保土壤中包含足够的营养和水份。在林木、苗木的选育过程中,应搜集有关资料,利用科技试验对林木、苗木的抗病和防虫性能进行研究。在工作中要坚持把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相融合,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协作,把实践教学与理论相融合,运用国外的最新技术,提高国内林木苗圃培养的总体素质,注重引进先进的栽培技术和装备,采用环保监测仪对苗木周边的环境进行监测,并对其周边的水分和气温进行适宜的调控;同时,针对苗木生产中容易发生的病害和其他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林木、苗木的质量。
2、加强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与创新属于提升造林质量的关键所在。首先需要推广应用良种壮苗、抗逆性强的乔灌草品种、营造林先进技术、科学支配恢复方式和治理方式。其次,则是需要加大对工程建设当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集中力量来联合攻关,尽快实现突破。再次,需要认证进行编制,工程建设需要具有科技支撑方案,落实科技支撑依托单位,明确技术责任,建立健全的科技支撑体系。随后需要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营造林施工、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后,使用3S 等先进技术,尽快整理一套完整的营造林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管理信息统计、查询、核实、对比等等工作的自动化和工程建设的动态监测。
3、构建集约化的林木培育技术体系
想要构建集约化的林木培育技术体系,首先就要提升管理技术水平,林业部门要做好市场调查,根据国家相关制度规范进行林木培育建设工作。与此同时,想要实现林木培育技术的集约化,就要提升森林资源的供应率。现阶段社会对林木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提升,林业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林木培育技术的落实与优化,做好森林树木的保护,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林木品种,做好培育工作,建立健康的生态体系。想要实现林木培育技术的集约化,就要将不同的林木培育技术进行结合,根据当前林木培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构建林木培育发展体系,将林木培育过程中涉及的所有问题纳入体系中,构建运行监督保障制度,监督林木培育工作中的各项环节,同时严肃处理在林木培育过程中不规范或不严谨的操作行为,以保证顺利开展森林建设工作。除此以外,也要完善林木培育工作中的水电设施建设,借助智能化的信息设备,以保证能够及时地获取市场信息,实现林木培育的全程智能化与自动化。
4、落实林业政策
如果长期缺少对应的监督机制,那么将会导致林木培育工作受到很多的阻碍以及影响,不仅仅消耗时间较长,同时也会增加对应的管理难度,无法适应复杂的培育工作,长期发展将会导致森林资源流失。为了将林木培育工作的效果得到有效的发挥,进而保证各项培育措施顺利执行,实现森林整体质量的大跨度提升,此时需要具有完善经营监管机制作为支撑,推动林木培育工作得到高质量发展。经过实践证明,无论是幼苗的选择还是病虫害的防治,都需要开展精细化处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始终秉承认真的工作态度,不断优化在这一过程中的工作流程,加大工作管理力度,提升林木培育工作的整体质量。身为相关工作人员,在监督管理工作的辅助下,强化自身的整体意识与整体能力,提升林木培育的整体质量。比如,化肥配合比属于一道基本工序,在林木培育当中必不可少,如果培育人员忽视了化肥的添加比例掌控,那么将会出现严重的问题。首先稀释之后的肥料无法合理发挥出作用,对林木的正常生长也无法起到显著的效果。其次如果肥料过于稠密,那么也将会影响幼苗的生长,导致林木在生长的后期肥料营养普遍过盛的情况下大面积死亡。针对这一情况,在现实工作当中需要将森林经营培育的相关流程进行优化,尤其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始终抱有严谨的态度,全面落实各项经营管理相关工作,保证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实效性。
5、建立自然保护区,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助力
在经营培育的过程中,自然保护区建设属于一项可行方案,可以积极推动森林质量效益,促进林业实现健康的发展。站在这一角度上来说,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非常重要并且也很关键。具体措施如下:首先,领导的组织作用需要全方面得到发挥与落实,完善相关政策,这可以为保护区的建设打好基础。其次,则是需要健全保护体系,推动林业健康发展。
6、强化造林抚育管理手段
林业生产中的管理工作属于顺利开展造林工作与抚育工作的基础,因此必须得到充分的关注与重视,在资金状况允许的条件下,进一步加大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投入力度。林业相关产业与生产单位则可以主动邀请相关专业人才,根据不同树种在生长过程中的不同习性以及管理目标,建立一个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以求更好的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林业生产部门还需要针对造林工作与抚育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监督,确保能够按照制定好的管理机制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认真落实施肥、浇水以及松土等基础性工作,同时做好病虫害防控,奠定造林工作与抚育工作质量基础。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结合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当下的森林质量当中依旧存在很大的问题,针对于这一情况,要采取先进的林木培育经营理论,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培育工作,运用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提升森林资源整体质量。然而,森林资源培育属于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在这一过程中依旧需要得到改进与提升,并且结合实际内容对森林资源培育模式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为我国森林资源健康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