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党对社会思潮引领力的六大思维

2023-11-22赵子林张昊雨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思潮底线中国共产党

赵子林 张昊雨

(1.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并对社会生活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社会思潮传播面广、影响力大,是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交织共生,如何科学引领社会思潮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此,中国共产党要科学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增强社会思潮引领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

一、高瞻远瞩,以战略思维提升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

战略一词原指军事活动中的智慧、谋略等,现泛指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长远、全局、高层次重大问题的统筹与规划。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就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非凡的战略思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而不衰、饱经风霜而更强,其战略思维也经过反复锤炼,并日渐成熟、更加科学,广泛运用于各项事业中。战略思维强调全局性,要求具备宏观视角,看问题、做事情要高瞻远瞩、有远见卓识,要从系统和全局中考量与把握事物,而不能管中窥豹,在细微之处受局限。

社会思潮引领问题是事关大局的战略问题,社会思潮引领工作是系统性、全局性、宏观性的战略工作,它与意识形态安全相通,与国家文化安全相连,直接牵涉国家长治久安,稍有不慎,便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社会动荡。中国共产党在引领社会思潮时应充分运用战略思维,从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真正把引领社会思潮健康发展作为一项战略长期坚持。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国共产党从未松懈对它的引领,又在引领时一以贯之地坚持和贯彻战略思维。抗战胜利后,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国共两党之外的许多民主人士提出走“中间路线”,试图在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之外,另找所谓“第三条道路”。然而这条“道路”实际上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道路,它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建国方案,所主张的是旧民主主义道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对此,中国共产党坚守七大上确立的基本方略不动摇。一方面保护民主人士的安全和利益,避免民主人士被国民党反动派迫害;另一方面积极组织理论宣传力量对“中间路线”进行多维批判,揭露“中间路线”的实质。民主人士逐渐认识到“中间路线”的偏颇,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开始亲近、相信中国共产党。多数民主人士选择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成为思想主流。改革开放后,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社会中“左”、右两方面思想斗争激烈。当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经济不断发展时,社会中又出现了市场经济是姓“资”还是姓“社”的质疑之声。这一时期,各种社会思潮交织“吟唱”,社会思想很难统一。甚至还有人趁机否定改革开放、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紧要关头,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1]邓小平同志还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这种极具战略高度和富有战略思维的回答有效破除了思想禁锢,推动了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拨云见日。进入新时代,社会思潮与现实社会的交锋形式千变万化、内容繁复庞杂、影响潜移默化,社会思潮的传播性、隐匿性、破坏性日渐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难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地从战略高度重视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将意识形态工作定位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决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说“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科学引领社会思潮事关长远发展、全局安排和人民福祉,提升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必须从战略思维中找寻力量。其一,立足战略定位,谋划全局工作。中国共产党要将社会思潮引领工作放到战略位置,对于这种关乎全局利益的大事、要事给予高度重视;要从全局出发,系统谋划工作,持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凝聚起引领社会思潮的物质伟力和精神伟力,做到既谋一时、也谋万世,既谋一域、也谋全局。其二,坚守战略原则,涵育战略格局。社会思潮一旦引发问题,往往是涉及面很广的大问题。引领社会思潮必须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细节可以讨论,但立场必须坚定,原则不得让步。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中涵育党性修养、培养战略格局,提升对社会思潮的辨识力和引领力。其三,加强统筹协调,确保战略实施。要统筹谋划整体工作,协调安排具体工作,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推动社会思潮引领战略实施,努力达到预期效果;要发挥“关键少数”的领导作用,坚决让战略谋划在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落地生根。

二、历史镜鉴,以历史思维提升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学习历史、总结历史、借鉴历史,从历史长河中探寻社会发展规律。历史思维的根本立场是唯物史观,根本依据是历史事实,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指导社会实践,它是一种使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思维方法。历史思维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主动了解历史事实,深刻分析历史动因,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准确研判社会走向,用历史思维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与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潮作斗争,在斗争中批判、在斗争中引领,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住了原则和底线,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取得了社会思潮引领工作的巨大成就;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积极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实现了从曲折探索到有序引领的质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针对国内存在文化保守主义、伪“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虽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还不够强大,但党的领导人高度重视与诸多社会思潮的论争。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化思想、清除封建残余以破除维护封建主义的旧道德、旧礼教;通过繁荣新民主主义文化改造文化保守主义;通过准确把握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精髓从而区分真假、新旧三民主义,明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差别,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批判以汪精卫、蒋介石、叶青为代表的伪“三民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到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双重影响,我国社会中出现“左”、右两类社会思潮,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思想文化批判运动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开放格局的纵深发展,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错误社会思潮也接踵而至,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这些社会思潮带来的危害,一边紧抓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不放松,一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批判错误社会思潮,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愈演愈烈,衍生出新变种。同时,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等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成,多种社会思潮重合叠加使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面临新局面、新困难、新挑战。当前,中国共产党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社会思潮引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领导权;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思潮;紧跟时代发展,运用高科技手段追踪与监测社会思潮的运行态势,引领社会思潮健康向上发展,提升对社会思潮的技术治理能力。

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思维的指导,善于从历史中寻找经验启示来指导社会思潮引领工作。其一,坚定唯物史观,运用历史规律。引领社会思潮要坚定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看问题、想问题不能脱离历史,不可否认历史;要以深远客观的历史眼光看待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新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分析社会思潮的来龙去脉,研判变化趋势,把握思想实质,用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引领社会思潮。其二,研究总结历史,汲取经验教训。历史是值得研究和总结的,其中的经验教训是让我们少走弯路的宝贵财富。在社会思潮引领中,中国共产党既有成功和经验,也有失误和挫折,要将成功和经验内化成优势和本领,要把失误和挫折当作警示和训勉。其三,加强历史学习,增强自身本领。中国共产党极其重视历史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听党号召,学好历史,增强党性修养,把历史思维贯彻到提升自身引领社会思潮的水平和能力上来,要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加强历史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完善人格修养,通过学习增进辨别社会思潮的能力,增强防范错误社会思潮侵袭的能力。

三、实事求是,以辩证思维提升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

“辩证思维是客观世界的辨证运动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通过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反映事物整体。”[3]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的灵魂,不仅反映事物之间的同一与斗争,还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运动与静止等关系。矛盾观是辩证思维的实质与核心,它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坚持联系和发展的基础上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要准确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使各项工作适应社会矛盾变化。

怎样对待多样化社会思潮是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关键问题,辩证看待多样化社会思潮带给我们的影响并予以积极回应是基本态度。中国共产党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辨析社会思潮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认清社会思潮的本质,有针对性地引领社会思潮。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相统一,主动协调二者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社会思潮的问题解决好了,我们在思想上会更清楚、方向上会更坚定,发展经济的力量会更充足。同样地,引领社会思潮归根到底离不开经济发展,没有社会经济的进步,综合国力就难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文化发展就容易停滞不前,引领社会思潮就缺失物质基础。

在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践中,态度上的辩证指导路径上的辩证。很多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中也含有合理性成分,我们要一分为二,批判其中的错误成分,借鉴其中的有益成分。例如,文化保守主义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伴生思潮,其产生的影响具有良莠并存的复杂性。我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起源于清末民初,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兴起,而后又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发展壮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分庭抗礼,成为“近代中国三大思潮之一”[4]。文化保守主义以保护本民族文化传统、反对全盘西化为立场,体现出回归传统、怀旧复古、反对激进、批判革命等特征,并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来建构国人的共同精神家园。新时代,“国学热”、“儒学热”等又给予了文化保守主义新的发展空间。一百多年来,我国的文化保守主义一方面以坚持和捍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对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抵御西方文化霸权有所贡献;但另一方面又以“保守”为先,给社会发展带来阻碍。

文化保守主义长期影响我国,作为积极性与消极性共存的社会思潮,中国共产党既坚决批判它的错误,剔除它的糟粕;又主动提炼它的优点,发挥它的价值。第一,对文化保守主义提倡的“以儒学为指导思想”“儒学泛化”倾向进行批判。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揭示“传统儒学”“新儒学”的狭隘性,揭示儒学政治化的严重危害,拒绝“儒学泛化”。第二,对文化保守主义主张的“文化决定论”,存在的“狭隘民族文化观”进行批判。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努力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但反对将文化重要性等同于“文化决定论”。 中国共产党坚持各国文化在平等的地位上交流、互鉴,反对“狭隘民族文化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5]第三,对文化保守主义中的复古性进行批判。中国共产党以辩证思维对待传统文化,反对“文化复古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努力改变近代以来形成的文化“西强我弱”的局面,并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展现出来,激发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

辩证思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攻坚克难的思维法宝,要以辩证思维提升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其一,学习辩证思维,掌握基本原理。党员干部要学懂弄通辩证唯物主义,学透悟深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学以致用,着力提升社会思潮的鉴别力和判断力。其二,坚持实事求是,抵制主观主义。错误社会思潮往往具有迷惑性,它的光鲜亮丽掩盖了许多缺点和矛盾,它的华而不实易使我们从主观主义出发,脱离客观实际,盲目追从。中国共产党要严肃对待社会思潮的复杂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抓住重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以防落后被动、陷入主观主义。其三,拓宽眼界范围,积极应对矛盾。当前流行在国内的许多思潮都是先见于国外的,提升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必须拓宽眼界范围、紧跟时代步伐、具有世界眼光,把握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同时,也要积极应对矛盾,勇于斗争突破,不能对社会思潮带来的矛盾熟视无睹,也不能掩盖矛盾,畏手畏脚,放任自流。

四、守正创新,以创新思维提升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创新思维是一种不按常习故,不橛守成规,敢于打破习惯桎梏,勇于形成新思路、打开新局面、取得新成就的思维。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仅重视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还重视探索创新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方法,用破旧立新、守正创新的态度引领社会思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面对多种社会思潮的碰撞与交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去批判、斗争、引领,这是党引领社会思潮最根本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一经举起,就未曾落下。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鼓舞人、教化人、培育人、滋养人,展现出对社会思潮的强大引领力。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为指南,在与其它社会思潮的论争与斗争中实现引领,指引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创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生命线,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就成立了中央局宣传部专项负责宣传工作,并通过办刊物、发行工会杂志、编写小册子、散发宣传单等形式向工农群众传播党的思想,并对宣传方法、宣传载体、宣传语言等方面做了探索创新,使工农群众易于接受,由此夯实共同的思想基础。这种创新一直延续至今,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一大创新。

新时代的社会思潮具有新矛盾,引领社会思潮也要有新方法。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埋头苦干、积极作为,针对引领社会思潮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创新。第一,加强思想理论创新,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中国共产党立足现实,与时俱进地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凝聚社会共识。第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创新思政课教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并改善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发挥思政课资政育人的功能,提出“大思政课”“课程思政”“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等一系列新路径新要求,科学引领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引导他们自觉抵御错误社会思潮的腐蚀。第三,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提升社会思潮引领力。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一系列“以法治网、以德润网”的活动来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通过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监管网络社会思潮,更好地引领社会思潮。

中国共产党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把紧时代脉络,运用创新思维,开辟引领社会思潮的新方法、新路径、新机制。其一,立足社会实践,做到破立并举。创新不能随心所欲、异想天开,要立足社会实践,遵循客观规律。依托实际,推进社会思潮引领工作的思想、道路、理论、方法创新。针对社会思潮的乱象,要敢于破局,实事求是地做好剖析与批判工作,同时以“立”凝聚共识,做到破立并举。其二,立足制度建设,坚持守正创新。制度是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优势是提升党对社会思潮引领力的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要着力引导社会思潮引领工作的制度化建设、规范化发展,守好科学思想立场和正确制度根基,构建并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其三,坚持问题导向,站稳人民立场。针对社会思潮在演进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国共产党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汇聚人民智慧,发挥人民力量,从而更好更快地提升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

五、厉行法治,以法治思维提升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6]法治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兴衰,以法治思维提升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与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一脉相通。法治思维是法律思维的提高和升华,是指“以合法性为出发点,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和法治方法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7]。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经常激起社会矛盾,继而引发许多违背法律规范和法律要求的行为,危害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全,这要求中国共产党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用法治手段和法治方法引领社会思潮。

互联网的发展延伸了社会思潮的传播场域,为其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拓宽了发展空间。一些社会思潮趁机借力萌发新变种,并在社会中投射、延展,网络民粹主义便是典型代表。网络民粹主义倡导极端平民化,制造精英与大众的对立,危害社会安定和谐。网络民粹主义的危害还表现为编织反主流意识形态叙事,解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非主流”思潮耦合,弱化马克思主义网络意识形态引领力[8]。它的激进与狂热让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呈现出“对抗性”,极易引发群体极化的冲突事件,造成社会动荡。这种反权力、反精英的网络民粹主义正在给社会带来矛盾和不安全感,甚至催生出破坏性行为。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网络民粹主义的危害,运用法治思维,着力提升网络舆情法治化治理水平,努力营造文明清朗的网络环境,铸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不给网络民粹主义可乘之机。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法治手段加强对互联网与传媒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通过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引导互联网与传媒企业主动加强对舆论舆情的监督,实现对网络民粹主义的动态监控。此外,中国共产党还通过领导人大和政府工作来推动和加强对互联网与传媒行业的立法,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起高效的互联网与传媒行业法治规范体系;又根据互联网与传媒行业的特殊性,着重完善网络与公共传播领域的法律法规,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密织法律网络,铸造法治护盾,坚强抵御网络民粹主义的攻击。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要以法治思维提升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其一,把握社会动向,完善相关法律。依法引领社会思潮要求有法可依,这就要求立法工作跟上社会变化脚步,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大和政府及时制立并完善引领社会思潮的相关法律法规。其二,学习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引领社会思潮不是一时之事,中国共产党要对广大网民开展多样化的法治教育,教会他们拿起法律武器与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主动抵御错误社会思潮的攻击。同时,任何社会思潮引领工作都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其三,掌握法律方法,践行法治实践。法治的生命在于实践,要把法律知识、法律规定、法律原则、法律方法等运用到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中,在丰富的法治实践中培养法治思维,注重立良法、正司法、严执法、重守法,不断提升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

六、秉节持重,以底线思维提升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我国古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底线思维智慧。底线思维是一种风险思维、边界思维,也是一种以底线为导向的思维。底线思维并不消极被动,相反,它是积极主动的思维心态,要求我们常怀忧患意识、早做准备,既要看到事物发展的未来前景,又要看到隐藏在事物周围的风险,坚守原则,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努力争取事物发展变化的最好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9]

在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居安思危,常怀忧患意识,将底线思维贯穿始终,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警戒线。当前,我们可以把社会思潮划分为红、灰、黑三种颜色。红色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主流社会思潮和与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相同、方向一致的同向型社会思潮,对它们必须要主动接受并大力弘扬;灰色是差异型社会思潮,它与主流意识形态立场不同、方向分歧,存在“两极分化”的可能,要设法使其向红色地带转化,防止其向黑色地带蜕变;黑色是严重错误、超出底线原则的敌对型社会思潮,它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立场对立、方向相反,必须坚决抵制、勇敢斗争[10]。历史虚无主义和国家虚无主义就是黑色社会思潮的代表。

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一概的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它虚无的是社会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物,美化的是历史倒退和反动派、卖国贼、侵略者等人,具有十足的欺骗性。历史虚无主义通过随意裁拼和歪解史料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否定党和人民的伟大成就,否定社会主义的前景和优越性,借机眩惑我国人民,引导他们错误认识历史、全盘否定历史,反对党的领导,从而扭曲我国的社会价值观、颠覆我国的政权。部分民众缺乏判别力,不能清晰认识和判断历史问题,一些人又只从自身利益出发,看不到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会不自觉地掉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之中,掉进个人主义的藩篱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始终扎实有效地与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努力认清它的现实依托、传播方式,揭开它的神秘面纱,铲平它的滋生土壤。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在带领全国人民学习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通过“四史”学习教育让人民真正了解历史,正确认识历史,客观对待历史,自觉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侵害。

除了历史虚无主义作祟之外,近年来,社会上还有一股思潮在悄然升起,被称为国家虚无主义。国家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相背离,并致力于在理论上否定、歪曲、消解马克思主义国家观[11],通过传递错误国家观去弱化社会主义国家主权,抹黑社会主义国家形象,淡化人民的政治认同,从而抨击社会主义制度,攻击社会主义政党,否认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法性,实施“和平演变”。目前,我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是国家虚无主义的主要攻击对象。国家虚无主义通过炮制很多诋毁我国的言论,如“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来污蔑我国,试图以此阻碍我国的发展,让我国人民丧失对国家的信心;并对我国策动“颜色革命”,企图攻破我国的思想防线,将社会主义中国纳入西方阵营。面对国家虚无主义对我国的西化、分化、遏制和诋毁,中国共产党坚守底线,积极应对。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动摇,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引导广大领导、学者、民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通过理解其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看清国家虚无主义的危害。在政治上,坚持国家主权至高无上,坚决抵制各种攻击我国国家主权的行为,不分割、不弱化、不让渡国家主权,不断巩固和强化国家主权,保证我国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在经济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防止西方国家通过经济手段对我国进行控制,有效阻挡了国家虚无主义的冲击。

底线不可碰触,更不能践踏、逾越。以底线思维提升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首先要科学准确分析,精准画出底线。面对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侵蚀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精准画出底线。底线画得好不好、准不准,直接影响着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效果。要精准分析困难与挑战,对社会思潮的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向做足估计和准备;要明确引领社会思潮的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和道德底线。其次,要严明政治责任,牢牢守住底线。引领社会思潮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责任,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任务。在任何时候,中国共产党都要承担政治责任、担当政治任务;广大党员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底线意识,心中装着底线、不能逾越底线、牢牢守住底线,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清醒定力。再次,要敢于主动斗争,奋力追求高线。面对社会思潮,中国共产党要牢牢把握住工作的主动权和领导权,敢于同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积极应对好社会思潮带来的每一次风险挑战。

猜你喜欢

思潮底线中国共产党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真相与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守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
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