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提升策略研究

2023-11-22杨洋杜大勇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9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大学

杨洋 杜大勇

(沈阳化工大学体育部 辽宁沈阳 110142)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教学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党中央、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入贯彻落实。

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育人作用,符合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宏观发展方向,能够满足国家、社会对于广大高校学生发展的政治要求。积极促进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向广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围绕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注重广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塑造,即实现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使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需求相适应。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积极推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发展,充分发挥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机制的积极作用,是对原有教育教学理念的丰富与升华,是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重要的育人价值

紧紧围绕国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深入挖掘和发挥大学体育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这既是贯彻立德树人总任务的现实要求,也是提高体育课程育人质量的发展需要。大学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通过体育教育,可以完成价值引领、精神塑造、思想培养的使命,回归体育教育本位[1],促进广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体育课程思政可以促进课程育人价值的提升,开辟以体育德的新路径。

体育运动是课程思政的来源,知识传授是课程思政的基础[2]。大学体育课程的首要特点是强调大学生的身体参与,保证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通过课程的学习,关注学生实践锻炼过程及锻炼结果,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与练习方法,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制订练习计划,开展锻炼活动,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与意识。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通过完成相应的课程内容,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失败与成功,养成积极、阳光、自信的心理状态。体育课堂中的小组比赛、分组对抗等竞争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竞争精神及抗压能力,不断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积极面对失败与挫折,总结经验与教训,激发学生的自身潜力,养成勇于战胜自我的精神。体育运动项目中蕴含的奥林匹克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及公平竞争精神,从而让学生在未来走出校园后,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生活。

大学体育课程中的各类运动项目及教学内容包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华夏文明拥有5 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各类文化遗产、体育项目、游戏、休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百花齐放,源远流长。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向学生讲解各种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各种武术套路,捶丸、蹴鞠等,并向学生传授古代运动项目,促进古代运动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丰富广大高校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入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在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相较于其他学科也具有独特优势,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活动向学生讲解乒乓外交、女排五连冠、女足铿锵玫瑰、跳水梦之队等体育重要历史事件及运动员的优异事迹,让广大学生了解我国体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2 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促进策略分析

2.1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重视与监督落实

不断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促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贯彻与实施,需要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层面予以充分重视、高度关注与积极部署,真正把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积极促进大学体育课程思政与全方位育人格局不断深入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切实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育体和立德的价值功能的充分结合来实现体育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实现路径[3]。作为教育教学一线的各级各类高校,需要从各个层面逐步建立与完善相应的文件、方针、政策,积极制订各级各类学习计划,构建课程思政教师学习平台,采用多种形式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线上、线下集中培训、座谈、学术沙龙等活动,加强交流讨论和互动,不断达成思政育人的思想共识,及时汇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形成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浓厚氛围,确保大学体育课程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真正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切实发挥育人机制实效。

2.2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大学体育课程设计

积极促进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不断完善,要根据课程思政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丰富课程教学大纲,包括大学体育教材、教学内容及教案等也要作出相应变化。依托社会需求及形势变化,多层次、多角度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夯实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基础,提升体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健身意识,提高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大学体育课程知识与学生培养目标、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衔接与结合,形成稳定的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要依靠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及合理布局,各级高校及一线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各部分、各环节的安排及构思是完成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不断遵循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整体教学理念的同时,树立崇高的价值观引导教学目标,构建体育课程思政的主题内容与思政元素的结构体系,深入细化大学体育课程设计中的教学内容及各部分组织与设计。针对课程具体内容和教学实际对象的不断发展变化进行教学调整,精心布局,积极围绕立德树人总体要求,建立促进思政的主题体育体验、情境体验、冒险体验、团队体验,在体育课程中互动与互补,推动体德双修、体智双优的全面发展联动机制[4]。积极落实多维健康观,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重要作用,促进广大学生身体、心理、道德、社会适应等多层面综合发展。

2.3 不断提高体育教师思政综合教学能力

广大一线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只有真正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课程思政能力,才能切实保证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体育的育人功能,确保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持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如何组织教学内容,渗透教学目标,发挥课程思政元素的育人机制,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广大一线体育教师要积极深入学习,重点关注体育领域重要专家、学者关于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系统化的论述及研究成果,重视理论知识的更新与积累,努力实现课程思政理论与大学体育课程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改进现有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广大高校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完善教学内容,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授课方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影响学生的言行,推动课程思政真正落实到实践中,不断通过常态化、系统化的深入学习手段,促使大学体育课思政教育建设向纵深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教育是大学体育思政育人中的高层次内容,将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能达到协同育人的实际效果[5]。因此,在新时代教育发展背景下,广大一线教师须紧跟时代变化,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合理利用现有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提高自身思政教学能力,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中,完善课程设计,切实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强化教师提升思政的能力,进而对广大高校学生起到引领与示范的积极作用。

2.4 积极挖掘与整合大学体育课程资源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其关键在于课堂授课环节课程思政元素的安排与落实。如何选择适合的课程思政元素,需要广大一线教师进行反复论证与精巧构思,要与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相融合,又要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特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典型的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使学生更愿意接受,并从中受到真正的教育。

多层次、多角度合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深入整合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积极挖掘各类教材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及优异的竞技体育成绩作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来源。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从体育大国逐渐变为体育强国,伟大的民族精神,不断激励着中华体育健儿作出杰出表现,令人瞩目的体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综合国力发展的有力证明,在继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融合“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已成为推动整个国家与民族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对于引导广大高校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挖掘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相匹配,还要考虑到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不同专业的发展目标以及不同学生的思想、年龄、性别等特点,在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心理状态,真正达到促进广大高校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切实实现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教学效果。

根据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宏观指导原则,在一线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各类教学资源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使广大高校学生在学习体育运动基础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科学健身能力,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切身感受到体育运动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锤炼品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效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从而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

2.5 与时俱进,积极更新体育课程教学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课程线上、线下一体化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新途径,积极利用蓬勃发展的移动网络技术,可以极大地丰富大学体育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对互联网的关注,采用各种网络技术及运动APP,辅助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益补充,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利用学生的课余闲暇时间进行复习、自学及锻炼,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并促使思政建设在教学中更具有现实意义与实际作用[6]。同时,可以依托各类智能设备构建校园智慧体育服务平台,实现高校体育课堂互动教学、各类体育竞赛、课余体育锻炼、学生体质监测等智能化发展。建立新型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与体育服务方式,也是高校体育服务育人发展的必然趋势[7]。

2.6 积极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合理的管理制度与工作机制,积极制定多层面、多角度的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是评价一线广大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保证与推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制度保障,直接影响着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实施。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持续推进有关课程思政落实与实施的长效机制,积极完善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注重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各级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根据各自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目标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包括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考核内容等,便于开展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各种相关评价[8]。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激励机制,重视将过程评价与考核结果相结合,定期进行教学效果反馈与教学经验总结。

将广大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完成情况作为绩效考核、评定优秀教师、教学比赛、职称考核等重要参考依据。在各级教改立项评审、各级特色课程、一流课程评选中增加课程思政建设指标,作为项目结题验收的重要评价标准。不断增强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参与度,完善监督和考评措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支持力度,重视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性的充分发挥。

3 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是广大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求,体育作为“五育”中的关键内容,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需要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不断改进与提升,充分发挥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机制的积极作用,这也是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抓好宣传落实;各级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育人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广大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完善课程设计,提高课堂教学品质,丰富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的教学水平,切实提高广大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大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留白”是个大学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