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

2023-11-22夏丹雪宫祥辉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9期
关键词:技击道家武术

夏丹雪 宫祥辉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它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既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处处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养料及血液。尤其与古代哲学、中医学等多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论都产生了深刻联系。与此同时,中华武术本身又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在漫漫文化历史长河中,中华武术这一文化载体,无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智慧与精神。它作为一个丰盈饱满的文化载体,在一招一式中折射着中华文化智慧,在一拳一路中体现着中华精神,在一技一理中内隐着中华文明。因此,该文对传统文化与中华武术进行探究,从而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与中华武术之间的联系,促进二者共同发展。

1 相关概念释义

1.1 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也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生活方式、制度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以及思想文化价值。它作为一种意识文化形态,连接过去,并贯通未来,与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不谋而合,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等诸多方面。“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是西汉文学家刘向佐在《说苑》中提到的,也是“文化”二字第一次并用,并且将文、武之道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法则和规律进行表述。

传统是经过历史沿传下来的,影响文化及其类型形成、延续或停滞不前的内在因素,也可以说传统是对社会和民族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的“基因”。中华传统文化其概念十分丰富,且外延较广。传统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有机整体,历经千百年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文化,其反映着传统文化最为本质的特征,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凝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早在数千年前,作为世界四大古国之一的中国,其传统文化就已远近闻名。随着时代的更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不断丰富壮大,最终形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2 中华武术

中华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探究其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当时的原始人类采用最基本的棍棒、石器等,与野兽进行斗争,也因此掌握了基本的搏杀格斗技能。它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并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1]。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凝聚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无尽智慧,浸透着传统文化的睿智,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华武术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彰显了不同的内涵。时至今日,中华武术,可以说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以及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本质特征,也就是攻防技击,是武术的灵魂与核心,具有独特的文化形态,也是武术本身与其他文化形态区别开来的标志。

1.3 传统文化与中华武术

传统文化与中华武术互相交融,是互为表里的辩证联系,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中华武术绝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武术,中华武术的发展以及演变都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烙印。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以武术这项体育运动为载体进行展现与传播。可以说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彼此借鉴,最终共同发展。中国诸子百家奠定了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基础,也赋予了中华武术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至今对武术仍有重大影响。它们不仅是武术体系得以形成的重要历史条件,而且是中华武术两千多年来不断发展的思想源泉。

中华武术在漫漫发展历程中与其他传统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如今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不同层面与不同的文化形态都产生了不同的联系。在历史长河中,其不断受到古代哲学、中医学等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种交融,不断充实了中华武术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今日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武术。它既具备体育活动强身健体的特征,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这种自身的本质特征以及优秀的文化特征,最终造就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理论滋润了武术的根本技能,中华武术以其独特的实践方式完善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普遍联系的思想,即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某种联系,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与中华武术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离开中华传统文化空谈中华武术,或离开中华武术空谈中华传统文化都是没有意义的。

2 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华武术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卷中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历程,也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中华武术层面更为显著。例如,古代哲学中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先秦兵家思想、佛家思想(释家)等都对中华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2]。通过了解古代哲学对中华武术产生的影响,可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武术的认识。

2.1 儒家思想与中华武术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对人们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均有着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学者对自身修养较为注重,并且讲求伦理道德,“仁”与“义”正是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信、勇一直是武德的主要内容。儒家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3]。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武术也讲求以礼待人,讲求礼法,尤其在武术切磋过程中,会施以抱拳礼,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及敬佩。人们耳熟能详的“艺无德不立”“未曾习武先习德”,其实也表明了习练武术过程中不单单追求武技,武德也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4],这也是儒家仁学理论的具体体现。武德也是中华武术的一个灵魂。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习武者在进行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以及所应该具备的良好道德品德。习武的前提条件是有武德,要有“仁”心。中华武术把“德行”作为学艺的前提放在练功的首要地位。与此同时,尊师重道也是武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师徒传承更是武术传承的重要途径,都是以“仁”为本的思维方式[2]。

论语《述而》中提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六艺”,是在告诉人们在人生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以及志向,并且将德作为重要依据,以仁作为最终的思想核心,并追求于六艺之中。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强调“仁者爱人”,这也是武术功法的思想核心。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与中华武术功法也存在紧密联系。中华传统武术技击的运用,是为了以武止武,即使进行技法切磋也是点到为止,只是制服对手,并不是为了伤害对手[5]。《少林七十二艺练法》中的“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意在向人们说明,一些武术功法并不都是以克敌制胜作为最终目标[6]。

人们耳熟能详的所谓“八打八不打”,也都是制服对方即可,这其实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其中所谓的“八打”是指攻击之后不至于给对方造成严重伤残,又能有效控制对方的部位;“八不打”则是指击中八个部位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导致对方伤残乃至死亡的部位。“八打”与“八不打”不光是指格斗自卫的重要攻击目标,同样亦是对方所要重点攻击的目标[7]。正是在这种儒家“仁”的精神熏陶下,武术功法具备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不再只是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了一种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独特方式。可见,儒家思想所涵盖的仁爱、忠义、谦和、忍让等诸多内在思想都融入了中华武术当中,并对后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道家思想与中华武术

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刚柔并济等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崇尚与自然相处之道。道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8],“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与此同时,道家思想与中华武术在战术谋略、武术内外家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紧密关系。在道家思想与中华武术中,道家反动而弱用,即为了隐藏自己的真实实力,必须进行弱用。其实,它是一种斗争的战术谋略,通过出其不意,达到制胜的终极目标,是一种以弱制强、以柔克刚的策略[9]。例如:太极拳借力打力,后发制人;八卦掌避实就虚,攻其不备。尤其在习练过程中,既要求习练者意念以及身体保持放松自然的状态,也需要借助意念来引导身体内的气息进行流动。并且身体动作要尽可能地达到轻柔灵活,从而做到刚柔相济、虚实结合,最终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10]。

与此同时,道家以自然为规范,以无为为有为,以超验智慧为武术道德,对于传统武德的异化具有重要且积极的意义。并且在无为、主静等一些重要的思想方面,形成了一种武术技术指导的思想与理论[11]。这些思想文化被武术中的一些拳术所吸收,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内家拳。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家思想与武术内外家存在一定联系。道家“气论”与武术养生也产生了一定关联与影响。《庄子·知北游》中提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宇宙万物和人也只是“通天下一气耳”,两者在本原上是没有区别的。既然万物都是由“气”聚化而成的,那么,“气”就是万物的共同物质基础[12]。

道家认为,气是构成世间万物的要素,道家主张“养气”,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仅蕴含着深刻丰富的文化哲理,而且也符合养生之道。道家的道论、气论被武术中的一些拳术所吸取,武术由此产生了练气、养气的重要功法。在武术中,常说“内练一口气”,气则是习武者内在的根本。吸收了道家“养气”“练气”等思想的传统武术,对修炼者的健康以及身体机能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天人合一也是道家的思维观,是我国哲学的基本观点,要求自然与人、物之间和谐统一,这种思想价值也被应用于武术中。例如:太极拳中的内外三合论,它讲求的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内三合是神意内敛的修炼法要,外三合是筋骨外形的修炼法要,二者相结合达到形神统一,心身内外的和谐。可见,道家思想与中华武术在不同层面都产生了交融,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2.3 兵家思想与中华武术

兵家作为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重要学派,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也是诸子百家之一。它不仅是对军事的研究与著述,也是古代战争文化的集中体现。在与中华武术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源头角度看,都是对人类暴力产生原因的推测,只是产生了分化:个人之间的暴力冲突导致了中华武术技击的产生;群体之间的暴力冲突促使军事战争的形成。从实践方式角度看,武术技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军事战争,个人之间的生死搏斗与集体之间的暴力拼杀,从生死对抗的意义上来说,是不存在本质区别的。

从内容和形式上的一致性角度看,中华武术的内容极其丰富,但也始终离不开“技击”这一本质的内容。古代随着火器的出现,中华武术在实战中的地位虽然有所减弱,但纵观今日,推手、散手等体育运动的发展仍包含着技击的某些特点。从培养自身实力的基础角度看,都高度重视精神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军事战争,还是武术技击,都必须具备精神力量、物质力量,才能得以更好地发挥,而物质力量也永远是精神力量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从斗争策略方面达成的共识角度看,武术与兵家军事斗争都强调抢占主动权的思想意识对于对抗斗争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保护自己而打击对手的问题。古代用兵打仗、排兵布阵都要考虑怎样迷惑敌人、隐藏己方真实意图,以及怎样掌握主动而摆脱被动,从而达到出其不意而制胜的目的,对此,古代兵家与传统武术家都达成了共识。

2.4 佛家思想与中华武术

作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是关于世界本原探索、人生价值及其人生解脱的一门学问。公历纪元前,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与中华传统文化逐渐进行融合,即以“不立文字,明心见性”为修行手段的禅宗[13],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佛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含摄融合,逐渐受到历朝历代皇家的喜爱与推崇。与此同时,强大的物质基础以及政治保障也推动了中华武术的发展及传承。

中华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战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时代的更迭发展,也仍不失其攻防技击的特性。习练中华武术,想要拥有强大的武术技能,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需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行刻苦训练。这对习武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枯燥的武术训练过程中,常常有一些习武者无法坚持,半途而废。武谚有云“练拳者多如牛毛,艺成者少如牛角”。其实中华武术的习练,也是对习武者毅力、忍耐力以及悟性等品质的考验过程。究其佛家与中华武术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佛家禅修的思想对中华武术的训练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习武者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可以做到礼佛修禅,二者兼具。例如:在武术训练的过程之中,不忘时刻修禅,将中华武术当作修禅,使中华武术与修禅相互结合,运用佛教禅宗的思想原理,克服习练过程中的艰难,以期探索中华武术更高层次的境界。反之,在进行修禅时,将中华武术作为修禅悟道的一种方式,在中华武术的训练中体悟禅机。从佛家与武术功法上可以看出二者的联系,佛家的禅定方法对中华武术具有积极影响,使其成为武术的一种修炼方法。在进行武术技击对抗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恐惧,这也会影响武术技击的发挥。但佛家的“生死轮回”“解脱”等是一个修行的目标[14]。因此,在习练中华武术时,可以通过坐禅修行,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促使习练者快速突破“生死观”,从而增强自身的技能。综上所述,佛家与中华武术不可分割,影响深远。

3 中医学对中华武术的影响

中医学与中华武术之间的相通相融,可以说,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等都对中华武术产生了积极影响。

阴阳学说在中华武术中被广为使用,尤以太极拳为集中代表。《易传·系辞上传》中讲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太极生两仪,便是阴阳,太极即为阴阳之父母。武术中的太极拳就是以其为基本原理,形成了以柔克刚、动静相依的重要特点[15]。例如:中医学中的寒热、干湿、虚实等阴阳属性不同的病症与太极拳中刚柔、急缓、虚实等阴阳属性不同的技术特点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精气神学说在医学中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理论,其被视为生命的根本。在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下,经过总结及实践,具有自身特色并适用于中华武术的精气神理论逐渐形成,并被应用于武术实践中[16]。

五行学说对武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间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中华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将人体的攻防技动作与武术结合起来,形象地说明了中华武术练习追求的内外合一与整体和谐。并且在中医学中,五行与五脏是相配对的,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例如武术中的形意拳,劈、横、炮、崩、钻五拳,外应水、火、木、金、土五行,内应心、肝、脾、肺、肾五脏。除此之外,中医学也将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用来说明健康与疾病的运转规律与武术中形意拳的五行生克是殊途同归的[17]。综上所述,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对武术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也为武术与中医学的融合奠定了稳定的哲学基础。

4 结语

中华武术之所以能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优秀代表,是因为中华武术萌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古代哲学、中医学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管子·形势解》曰:“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因此,在新时代文化强国视角下,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华武术,不仅要承担起文化建设的责任,还要挖掘自身的多元价值,与时俱进,在传承和发展中永葆生机,最终推动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猜你喜欢

技击道家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