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建设状况分析(2000—2020年)

2023-11-21崔庆林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信息检索通识教材内容

摘 要:

对2000—2020年我国正式出版的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进行调查统计和内容分析,梳理我国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的建设现状,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转变传统文献检索课教材的编著理念、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广立体化教材建设模式的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改革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教材;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0;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23)05-0051-08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General Education Textbook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2000—2020)

CUI Qinglin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content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general education textbooks in universities officially published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20,this paper comb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general education textbook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points out the main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changing the compilation concept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retrieval textbooks,strengthening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stereoscopic textbook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general textbooks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textbook;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information literacy;general education

0 引言

高校是我國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以1984年教育部颁布部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为标志,我国开始在全国高校各专业普及以文献检索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养教育[1]。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化,信息素养成为各学科、各专业通用的终身学习技能和基础素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呈现出通识化发展特征[2,3],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均发生重大变化。2002年,教育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将高校图书馆的任务之一“培养师生的情报意识和利用文献情报的技能”改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4]。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规定,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检索、信息评价、信息管理和信息交流等信息应用能力,信息伦理与安全相关内容[5]。

在21世纪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背景下,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发展情况如何?为探究这一问题,本研究以2000─2020年出版的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发展特征和现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为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的建设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文献回顾

国内外专门对信息素养教材的研究较少,部分相关内容散见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课程建设等研究中。目前尚未发现有专门对我国2000年至2020年出版的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进行调查统计和内容分析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在不同时期的关注焦点和主张各有不同,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文献检索课教材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大多延续了高校图书馆编制书目、索引、文摘的传统,通篇罗列检索工具而忽视检索基础知识相关内容。针对这一问题,相关研究大多主张加强文献检索课教材的理论性。比如增加文献识别、检索工具变迁、检索途径等检索基础理论知识[6],以及阅读学习法、文献整理分析法等其他理论学习内容[7]。也有研究者从教材编写框架入手,建议采用“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的编排结构,从而平衡理论知识和检索工具书介绍的内容比重[8]。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初步成果,计算机检索成为关注焦点,主张增加计算机检索相关内容的研究不在少数[9,10]。甚至有研究建议将计算机检索作为主要内容,提出“1∶1∶8”的体系结构,即基础理论、手工检索各占1成篇幅,计算机检索占到8成篇幅[1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素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研究者开始反思以文献检索为主要内容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弊端,提出创新的内容构想。其中,有以综合信息能力培养为目标,包含信息选择、信息检索和信息创作能力培养相关内容的体系设想[12],也有以终身学习理论为基础,由信息意识、信息和网络技术、独立学习、信息道德四模块构成的内容框架设计[13],还有研究突破学术信息素养教育框架,创设生活、学习、工作三大现实场景信息素养通识教材编排体例[14]。伴随21世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相关研究不局限于对信息素养教材内容的探讨,也关注到教材形式创新的重要性,高校信息素养教材数字化成为近年的热门话题。相关研究主张通过配套光盘、网络资源、学习网站等数字形式与纸质教材形成互补,以增强学习效果[15,16]。

整体而言,高校信息素养教材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高校信息素养教材建设和教学提供了参考,但仍有充实的空间。一是研究视角方面,现有的研究大多在学术信息检索/文献检索理论框架下进行,重点关注学术信息检索及其相关能力的培养;二是研究方法方面,相关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大多基于执教经验或信息素养教材编著经验,阐发对教材建设的建议,主观性较强。虽然也有少量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教材进行调查分析,但所选教材往往局限于特定的图书馆馆藏,或仅以部分经典教材为研究对象,所得研究結果或与我国教材建设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仅有个别研究对我国某一时期内出版的所有高校信息素养教材进行调查分析[17]。为此,本研究在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采用新的分析框架,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2000─2020年出版的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进行全面的调查统计和内容分析,以充实高校信息素养教材研究。

2 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建设状况

笔者以“信息素养”“信息素质”“文献检索”“信息检索”等为检索词,通过读秀数据库以及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官网搜集2000─2020年正式出版的信息素养教材。然后逐一筛查,主要排除面向中小学及教师的信息素养教材、面向特定专业的高校信息素养教材、不适用于教学的信息素养研究专著3类著作。最终检得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779种,共计885本。通过对教材的出版时间、版次、出版社等外部特征以及教材内容体系和编排体例的调查分析,本研究梳理出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20多年来的建设状况。

2.1 出版总量大,再版率低

2000年以来,我国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总量快速增长,年均新出版教材数高达42.1本。从出版社分布来看,约半数(402本,占比45.4%)教材为大学出版社出版。除大学出版社外,科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全国百佳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数量名列前茅。从丛书入选情况看,有超过25%(226本)的教材为国家级丛书,入选高等教育“十五”至“十三五”规划教材、“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等系列丛书。权威出版社和国家级丛书的出版把控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材的出版质量。

然而,教材出版总量虽多,但再版率较低。所调查的779种教材中更新再版的教材数量不到教材总数的十分之一(75种,占比9.6%)。再版次数是衡量教材质量的指标之一[18],一般而言,教材的再版次数越多说明该教材的质量和受欢迎程度越高。调查结果说明,绝大多数教材首次出版后没有再进行内容更新,少数再版教材以再版1次为主,再版2次及以上的教材仅有24种(见表1)。其中,王细荣等编著的《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和陈英主编的《科技信息检索》再版次数高达6次,在业界颇具影响力。

2.2 内容体系不断完善

基于国内外信息素养相关研究和框架,以及对教材内容的实际调查,本研究按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四大模块划分教材内容,并在各模块内容下细分出共计19个知识点(见图1)。通过浏览教材内容简介、目录和具体章节内容,笔者人工抽取每本教材涉及的知识点。分析结果显示,信息检索仍是教材的主要内容,几乎所有教材都涉及信息检索基础知识以及信息检索能力相关内容。但与此同时,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以及信息获取、评价、管理等其他信息素养相关内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教材当中(见图2),甚至出现少数教材放弃以信息检索为主要内容的编著模式,大幅增加其他信息素养相关内容,如《信息素养训练》全面地覆盖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各类综合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相关内容,而信息检索相关内容篇幅不到总篇幅的10%[19]。上述变化说明21世纪以来,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开始突破以信息检索为中心的编著模式,内容体系不断完善。

2.3 编排体例由单一向多元发展

编排体例指按照一定的逻辑使教材各章节内容有序展开和相互衔接的内容组织方式。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的编排体例蕴含着编著者对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理解。比如,按信息素养组成模块编排体现了作者的全面信息素养教育理念;按生活、学习、工作等应用场景编排表明编著者认为教育内容不局限于学术领域。相较于教材内容的删减,编排体例的创新更能体现出编著者对信息素养教育理解的重大变化。本研究归纳总结出八种编排体例,其中按检索工具分类、文献/信息类型分类、学科分类、检索专题分类编排的教材占绝大多数。这四种编排方式均以信息检索为中心,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文献检索课发展早期就已存在。其中,1974年陈光祚在《科技文献检索》(油印本)中首创的按检索工具和文献/信息分类的编排体例影响最为深远,至今仍为许多教材所采纳。而按信息行为过程逻辑、信息素养模块、不同应用场景和ACRL信息素养框架组织内容的四种编排体例则诞生于21世纪。不同于以信息检索为中心的编排体例,上述四种编排体例代表了新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即不以单一的信息检索能力培养为目标,而聚焦于提升学生适应信息社会所需的综合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例如,2005年柯平主编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概论》开创按信息素养模块组织内容的先河,分信息法、信息文化、信息技术、信息检索和利用四模块编排教材内容[20];2012年李平等主编的《信息检索分析与展示》采用按信息行为过程逻辑组织教材内容的编排体例,教材内容按信息检索、分析、归纳总结、展示和交流的顺序进行编排[21]。虽然采用后四种编排体例的教材数量总体偏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采用创新编排体例的教材数量有所增加,且同一本教材可能采用两种以上的编排体例。例如,2012年郭向勇主编的《信息素养教程:高等职业教育必修课程》同时采用信息素养模块和不同应用场景组织内容的两种编排体例,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大模块,并设置职业生涯、就业和校园创新活动三类应用场景[22]。总体而言,我国信息素养通识教材的编排体例开始突破以信息检索为中心的模式,呈现出由单一向多元的发展趋势。

2.4 出现向非学术应用场景拓展的新趋势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标,教育内容实际仅限于学术信息素养。而随着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张晓娟等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调查显示,高校学生最常搜索的信息包括新闻时事、购物、健康信息等,科研信息检索需求反而靠后[23]。在此背景下,少数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开始跳出学术信息素养内容框架,更多地涉及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信息素養相关内容。所调查的教材中有69本(占比约7.8%)包含非学术场景下的信息检索内容,涉及考研、求职、网络购物信息检索等相关内容。除信息检索相关内容向非学术应用场景拓展外,日常生活信息评价和管理等相关内容也受到更多关注。此外,非学术场景下的信息伦理问题也引发关注,共有67本(占比约7.6%)教材包含相关内容,涉及文明上网公约、网络犯罪科普等内容。上述教材多在具体知识点上体现向非学术应用场景拓展的教育理念,还有个别教材将这一理念贯彻到教材整体内容框架中,创设生活、学习、工作三大现实场景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体系[24]。总体而言,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在聚焦学术信息素养培养的同时,也逐渐关注到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场景下的信息素养提升需求。

3 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建设的问题

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教材出版数量持续高速增长,内容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并且受到信息素养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影响,内容体系不断完善,编排体例日益多元,为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选择。然而,从整体看,我国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还存在诸多问题。

3.1 同质化问题突出,缺少创新精品

我国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出版总量虽多,但从上述分析中,不难发现大多数教材“新瓶装老酒”,内容差异不明显。大多数教材采用相同的内容框架和编排体例,主要由“信息与信息检索基础知识”“检索工具介绍”“论文写作”三部分构成,结构上千篇一律,缺乏新意。而在具体内容方面,教材间相互引用参考的现象普遍,以致于不同教材对某一知识点的阐述经常出现一模一样的情况。事实上,同质化问题是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材建设的“顽疾”。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教材编著模式固化、内容雷同的弊端[25]。据相关调查,大多数高校教师采用自编教材进行授课,仅有少部分教师选用他编教材,而各大高校传授的信息素养相关内容比较相似[3],这意味着新出版的教材内容难免重复。随着教材出版数量的快速增长,同质化问题愈演愈烈,甚至有研究专门揭示了信息素养教材建设中的侵犯版权问题[26]。当前,同质化问题已然成为影响教材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

3.2 文献检索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信息素养新理论应用不足

进入21世纪,国内外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解不断发展变化。相关国际组织、国家和行业协会颁布了一系列信息素养相关标准和框架,指导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全球媒体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2013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2000年)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2015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研究所发布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和实践(第2版)》(2004年),以及国内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发布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2005年)和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组在此基础上制定的《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2008年)。这些标准框架表明国内外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识都已突破单一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培养,认可信息素养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综合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多方面的内容。然而调查发现,我国信息素养通识教材的内容改革进展缓慢。大多数教材沿袭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材编著模式,重点关注学术场景下的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相关内容。仅有少数教材强调信息评价、信息管理等其他综合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的重要性。而突破学术应用场景的教材则更加稀少,涉及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场景下信息素养相关内容的教材数量不及教材总数的十分之一。传统文献检索教育模式对教材内容的影响在编排体例上体现得更为明显。绝大多数教材采用以信息检索为中心的编排体例,仅有少数教材采用按信息行为过程、信息素养模块、不同应用场景等组织内容的创新编排体例。总体而言,21世纪以来产生的信息素养新理论尚未广泛地应用于教材建设。

3.3 图书情报学科主导,缺乏跨学科合作

信息素养是诞生于图书情报学领域的概念,现已发展成为跨图书情报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传播学等多学科领域的跨学科概念[27]。但是,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建设却未能体现出这种跨学科特征。所调查的885本教材共涉及1049位编著者(不包含未列入主要责任者的参编人员),本研究选取其中编著教材在2本以上的编著者,利用CiteSpace进行编著者合作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教材编著者以葛敬民、陈英、王细荣、徐庆宁等图情学科领域人员为主。且编著者网络呈现出显著的分散特征,说明编著者之间普遍缺乏合作(见图3)。笔者在教材调查过程中发现也有少数教材由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人员编著,例如2011年出版的《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素养的视角》的主编钟志贤和2017年出版的《公民基本信息素养》的作者廖开明具有教育技术学科背景,1998年出版的“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中的《数据库与信息检索》的作者陆皓来自计算机科学领域。这些教材内容明显区别于图情学科主流的教材内容体系,遗憾的是,其教材编写也同样仅限于本学科之内的合作。目前呈现出的各自为政的教材建设模式使得各学科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短板没有得到有效弥补。例如,计算机学科编著的信息素养通识教材偏重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在信息、信息检索与信息素养基础理论方面有所欠缺,而图书情报学科编著的教材虽然在基础理论上具有优势,但由于历史原因,存在过于偏重信息检索相关内容的问题。这些短板根植于其学科理论,跨学科合作能有效弥补短板,同时保留其学科特色。

3.4 形式单一,数字化建设力度不足

21世纪以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了人们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数字化阅读和数字化学习逐渐普及。据最新的全民阅读调查报告,中青年群体已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体,大多数成年人倾向于通过网络、音频、视频等数字途径进行阅读[28]。《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随着“互联网+教育”进一步发展,慕课在线教学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慕课自主学习[29]。然而,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的数字化程度极低,绝大部分教材采用单一纸质载体形式出版,仅有28本(占比约3.2%)的教材同时采用数字化建设方式,其中仅有10本教材建设有配套慕课,显然无法满足广大高校学生数字阅读和数字学习的需求。并且,信息素养教育本身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单一的纸质出版形式不利于教材内容的实时更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其使用寿命加速缩短,不利于教材质量的保持。

4 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建设的建议

4.1 转变观念,编写符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的教材

我国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建设存在巨大的惯性,以文献检索为中心的信息素养教育思想仍广泛体现在教材内容当中。无论是内容体系,还是编排体例,大多延续了20世纪文献检索课教材的编著模式,创新力度不足。而21世纪以来,社会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巨大变化要求高校学生不仅具备查找和利用科研文献的能力,还需具备适应数字生活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评价等综合信息能力以及信息伦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这需要广大编著者转变传统的文献检索教育思维,根据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需求和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的最新进展,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包括且不限于:调整教材目标,以培养大学生适应数字生活的终身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进一步突破以文献检索为中心的编排体例;在科研文献检索与利用内容之外,更加重视信息评价、信息管理、信息伦理、信息安全等其他信息素养相关内容;关注非学术场景下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需求。

4.2 博采众长,加强跨学科合作

信息素养教育领域,不乏呼吁突破学科藩篱,积极进行跨学科合作的声音[30,31]。但目前,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材建设由图情学科主导,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参与其中,各学科各自为政,彼此缺乏沟通合作。调查发现,各学科出版的教材特征鲜明,教育技术学科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编著理念,在内容设计上注重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计算机科学在网络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更为充实;图情学科则在信息检索理论体系方面更加成熟。已有个别教材探索跨学科合作模式,成效显著。例如潘燕桃等主编的《信息素养通识教程》

集合來自图书馆学、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的专家力量,成书兼具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被多所高校采用,收获了学员和业界的一致好评。建议推广该模式,综合各学科优势,形成“1+1>2”的效果,合力建设高质量的信息素养通识教材。

4.3 与时俱进,推广立体化教材建设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信息素养线上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的新模式。单一的纸质出版形式无法满足数字化学习需要,而立体化教材能有效弥补纸质教材更新慢、内容单调的缺点,不仅能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知识、增加师生互动,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法的施展空间,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32],正契合数字化学习特征。已有少数教材应用立体化建设模式,并取得良好成效,值得广泛推广。编著者可根据现实条件选择具体的立体化建设方案。条件不足的可先增加配套电子课件,并对其进行实时更新。有条件的可进一步探索配套慕课建设,同时采用电子课件、教学视频、在线测验与问答等方式丰富立体化教材内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J].高教战线,1984(6):45-46.

[2]张晓娟,张寒露,范玉珊,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2):95-101.

[3]洪跃,付瑶,杜辉,等.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研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6):90-99.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通知[EB/OL].[2022-10-16].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8/moe_23/tnull_221.html.

[5]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EB/OL].[2022-10-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3/W 020210322388403183703.doc.

[6]王桂宁.改进“文检课”教材之我见[J].河北图苑,1990(4):42-43.

[7]唐咸旗.对文献检索课教材的几点思考[J].河北图苑,1992(2):41-42,40.

[8]冯忠祥,胡根深.优化“文献课”教材内容结构初探:兼论“军事学文献检索与利用”构想[J].河北图苑,1990(3):39-43.

[9]雷春蓉.试论文献检索课教材建设[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103-105.

[10]石宝芳,罗玉晶.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材更新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1997(2):33-35.

[11]丛立,古今,陈茜.现代文检课教材的结构及有关问题[J].图书馆学研究,2007(4):73-75.

[12]叶鹰.信息素质教育之教材建设探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3):13-15,68.

[13]廖仁光.浅谈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J].全国新书目,2006(21):74-76.

[14]潘燕桃,陈香.“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通用教程”慕课及其教材的一体化建设[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7,37(4):5-8.

[15]刘荣华.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教学资源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08.

[16]高琴.医学信息检索教材的调查与建设探析[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6):416-418,421.

[17]胡胜男,敬卿.近十年国内信息检索课教材建设情况评析(2010—2019)[J].文献与数据学报,2020,2(2):89-98.

[18]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实务·初级(2015年版)[M].武汉:崇文书局,2015:152.

[19]任國升,王建亚.信息素养训练[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

[20]柯平.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1]李平,刘洋.信息检索分析与展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2]郭向勇.信息素养教程:高等职业教育必修课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3]张晓娟,李淑媛,张寒露.我国高校学生信息和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和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4(5):49-57.

[24]潘燕桃,肖鹏.信息素养通识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57-64.

[25]刘学和.近年来我国高校“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学的发展:兼对全国42所高等院校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剖析[J].黑龙江图书馆,1987(S1):168-171.

[26]袁小斌,殷红,易斌.信息检索课教材编写的教材权问题探讨[J].科技广场,2012(10):170-172.

[27]彭立伟,王芳,徐文静.基于WOS的2007—2017年信息素养跨学科研究述评[J].现代情报,2018,38(8):163-171.

[28]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22年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EB/OL].[2022-10-01].https://accesspath.com/report/5741547/.

[29]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EB/OL].[2022-09-16].http://www.cac.gov.cn/2022-08/02/c_1661066515613920.htm.

[30]潘燕桃,班丽娜.从全民信息素养到数字素养的重大飞跃[J].图书馆杂志,2022,41(10):4-9.

[31]曹娜,肖冰,何芸.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跨学科反思[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2):74-78.

[32]王郢.教材研究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82.

作者简介:

崔庆林(1996─ ),女,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信息素养及其教育。

猜你喜欢

信息检索通识教材内容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医学期刊编辑中文献信息检索的应用
基于神经网络的个性化信息检索模型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